高原报春花.jpg雅江点地梅 赵新录 摄

从青海东大门民和进入河湟谷地,再翻过日月山、达坂山到青南草原和祁连山地,沿途的山坡和草原上,一到春天,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细碎小花,青海人把这种小花叫“晶晶花儿”。晶晶花儿有白色、粉色、红色、紫色、黄色等,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是高原大地上形态最小却最艳丽的野花。

晶字在青海河湟人的理解中有亮丽和细碎的意思,两个晶晶连在一起用在野花的名字上,体现出花朵既艳丽又碎小,招人喜爱。人们或干农活或放牧牛羊,走在开满晶晶花儿的山路上,唱着高亢、悠长而哀婉的花儿,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以晶晶花儿命名的“晶晶花儿令”。著名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就是用“晶晶花儿令”唱出来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折起难,折不到手里是枉然!”这高亢而哀婉的歌声充满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和向往。

青海人叫晶晶花儿的植物是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和点地梅属的植物。地球上名叫报春花的植物有1000种之多,中国有近500种,青海有35种,都为多年生或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多数生长在北半球温带和较寒冷地区,还有不少种生活于北极和高山地区。在青海,从河湟谷地的田野到三江源一望无际的草原,从祁连山地的森林到柴达木盆地的沙漠,都有报春花细碎而艳丽的身姿,它们最早把春天的信息传递到人间。

春末夏初,人们总会看到蓝的、紫的、粉的、白的、淡青色、米黄色和玫瑰红的簇簇花朵散布在草地、灌丛间。为适应高原恶劣的环境,它们的叶簇生于基部,紧贴地面呈莲座状,茎短小而又坚韧。它们的周身密布细小的绒毛,花葶从叶丛中抽出,形成美丽的伞形花序。它们的花朵大多色彩艳丽,花冠呈漏斗形或高脚碟状。细瞧,那花冠像古钟,口儿却是朝上的,花冠一般分成五裂。有些种类的花看起来很像一个个漂亮的小喇叭筒,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大,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的颜色愈艳丽,开得愈灿烂。天天在晶晶花儿身边走过的农人和牧民,常被这小花的顽强意志深深感动,有的人坐在花团身边细心观察,一心想探究它顽强的生命力来自哪里?

在青海高原分布的几十种报春花植物中,每个种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大部分报春花适应干旱寒冷的环境,总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群体密集开放,在环境条件越严酷的地方越密集。在高寒严酷的可可西里,分布着垫状点地梅、杂多点地梅、唐古拉点地梅、雅江点地梅、高原点地梅和柔小粉报春等,它们开着粉红或白色的小花,粗而长的主根深深扎入土壤,地上的茎秆高只有2厘米到3厘米,几乎每一个枝叶刚露出地面时就孕育出比针尖稍大的花蕾,紧挨着地皮就盛放出小花朵。它们每株的茎多次叉状分枝,每支花都形成半球形的坚实垫状体,每丛花由多数根部发出的短枝紧密排列而成,形成半球形垫状密丛。当无数个花丛紧抱在一起,就形成数平方米大的垫状体,以集体的力量抗击着严酷的环境。

夏天来临,可可西里的空气中仍然透着几分寒气,一些阴坡沟谷还残存着零星积雪。绝大多数草木仍在沉睡,唯有报春花从黑褐色的土地里悄然冒出,宣告春天的到来。融化的冰川雪水从山脚慢慢浸出,流淌在草原上,滋润着这些弱小的生命。远远望去,好似一片朦胧的粉红色云雾铺泻在大地上。

以小苞报春为代表的报春花,最喜欢生长在石质山地,粉白的花朵时常盛开在窄窄的岩缝中。它们依靠岩缝中瘠薄的土壤和石面积累的雨水生根发芽,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给生命增添一抹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美丽。

在环境条件较好的河湟谷地,喜欢生长在山坡、小溪旁、河滩湿地的天山报春花葶粗壮,高达30多厘米,蓝紫色的花冠长近1厘米,是报春花中花冠比较大的。而喜欢独自生长在沼泽草甸、湿山坡的紫罗兰报春,花葶高达20厘米,每支花葶上伞形分布着数十朵蓝紫色的钟状花。

在三江源地区和祁连山地的灌丛、草甸、天然森林林冠下,常分布着一种名叫羽叶点地梅的报春花科植物。它的植株高约5厘米,最高也超不过10厘米,每株上开着数十朵小白花。由于分布地狭窄,种群数量稀少,自然更新能力较差,羽叶点地梅早在1999年便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报春花碎小的枝叶和花朵在高原人民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它与杜鹃花、龙胆花、绿绒蒿共同组成了高原四大野生花卉。报春花不但花型细小柔美,还可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报春花的家族很大,其家族成员生活的环境大多比较严酷,但它们始终用羸弱的身躯、细碎的花朵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长,装点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