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来到西藏的寺庙,都会赞叹于寺中精美的壁画、造型多样的佛像、别具匠心的唐卡等宗教艺术。这些距今数千年的绚烂艺术中,凝结着藏民族对宇宙世界的思考,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被称作“最独特、最精致”的宗教艺术——彩砂坛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扎什伦布寺,一起感受彩砂坛城绘制的精彩绝伦。
坛城,被称作“曼荼罗”,是藏传佛教密宗的重要元素,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修行内涵,在藏传佛教绘画、寺院建筑、佛塔建筑、宗教法器、佛事活动中被广泛采用,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种类。 据扎什伦布寺僧人扎平介绍, “坛城从整体上来讲有二维坛城、三维坛城之分,但按其造型形式,表现内容和使用材料可分为平面绘画坛城、立体建筑坛城、彩砂彩粉浮雕坛城等多种类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时轮坛城既是代表人体也是代表宇宙,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与人体有着对应关系。它是用金、银、铜、木头等制成的立体法器坛城模型,就像立体的宫殿,这类坛城是作为密宗冥想法器,供陈列和膜拜使用。除此之外,还有金刚密法、喜经刚两座造型各异的坛城。殿堂顶部的坛城壁画都是僧人以近乎于90度的立体笔触绘制出来的,其难度可见一斑。”
图为陈列在日喀则市珠峰文创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的彩砂坛城 摄影:王淑
图为扎什伦布寺时轮金刚坛城(局部) 摄影:赵振宇
图为扎什伦布寺金刚密法坛城 摄影:王淑
图为扎平正在介绍位于殿堂顶部的坛城壁画 摄影:赵振宇
彩砂坛城是用采集而来的特殊矿石研磨成粉,再加入染料制成各种颜色的砂粉,根据佛教密宗教理,在地面上或木板上按纹样漏印、捻撒而成。数百万颗沙粒,按照严格的规定和细节要求,在僧人手中成为想象中的宫殿,任何一处位置、结构、长度等细节都不能搞错。其结构复杂,绘制难度比较大,只有具备高超技巧和丰富宗教知识的画师才能绘制。一幅彩砂坛城往往需要数名乃至数十位训练有素的僧人合作方能完成。平常人很难见到彩砂坛城,是因为寺中僧人只会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绘制,并在绘制好的七天中举行宗教仪式,待宗教仪式结束后将其彻底‘推倒’。
在扎什伦布寺密宗院殿内,我们见到了这幅大威德金刚彩砂坛城。多样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笔触”,让人误以为是一幅铺在地面上的“唐卡”。慈诚僧人介绍,“这幅‘大威德金刚彩砂坛城’是8位僧人用4天的时间完成的,今天是密宗院举行宗教仪式的最后一天,明天过后这幅坛城将全部‘推倒’。”“扎什伦布寺每年共绘制6次彩砂坛城,除大威德金刚彩砂坛城外,还绘制密集金刚坛城、胜乐金刚坛城、普明大日如来佛坛城和2次时轮坛城。”
图为扎什伦布寺密宗院内绘制好的大威德金刚彩砂坛城 图片由慈诚提供
慈诚说:“并不是所有僧人都有资格绘制彩砂坛城。在扎什伦布只有精通显宗教理,学懂五部大论,开始密宗修行后才能够学习彩砂坛城绘制。扎什伦布寺745名僧人中,目前只有150多名僧人掌握彩砂坛城绘制,但由于一些僧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下降,只有数十名年轻僧人还在绘制,并且不断传承。”
图为扎什伦布寺时轮经刚彩砂坛城及其绘制僧人 图片由慈诚提供
在像慈诚一样的藏传佛教僧人心中,能够绘制彩砂坛城是一件极其“功德无量”的事情。但在一定的宗教仪式结束后,这幅精致的彩砂坛城却会被打扫干净并且倒进附近的溪流或河里。在一些当代学者的研究中,将彩砂坛城与行为艺术进行类比,将其称作“瞬间艺术”。在瞬间艺术角度,彩砂坛城艺术作品的短暂属性曾引起关注,其美丽而脆弱犹如昙花一现,但正是这种短暂性让其所传达的情感瞬间爆发出强大而震撼的力量。慈诚说,彩砂坛城的‘推倒’是佛教世界中对于“虚幻无常”的诠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是虚无的。但作为艺术作品,僧人们在创作中精神高度集中,静观万象,将生命的自由,文化的深厚以沙画为媒介表现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图为慈诚向记者介绍扎什伦布寺彩砂坛城绘制 摄影:赵振宇
佛教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藏传佛教中,无论是宗教仪轨、寺庙唐卡、传统服饰、音乐等形态中,都大量体现了具体的、种类繁多、各呈异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扎什伦布寺彩砂坛城绘制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介绍:2012年至2022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3.25亿余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以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党和国家历来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像扎什伦布寺一样的藏传佛教寺庙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