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冶国华制作的洋芋酿皮。
“我小学的时候羊肠面一碗才8毛(角)钱,偶尔能吃上一碗已经是特别好了。现在我的羊肠面12块一碗,吃得人多,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600碗。”
45岁的喜忠仁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经营着一家民族特色小吃羊肠面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儿时难得的一碗面,如今成了改变他和家人生活的“金饭碗”。
曾经是特级厨师的喜忠仁对羊肠面的味道、吃法颇有研究:“羊肠面是青海的传统小吃,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法就多了,加肉加肠或是每样都来点。现在看来女性吃肠面、肚丝面的多,男性多数是吃腱子肉面。”
喜忠仁介绍,现在店里每天能卖近两袋面。他和妻子另外又开了一家店,生意逐渐步入正轨,家里的日子也蒸蒸日上。
卖了10多年洋芋酿皮的冶国华和喜忠仁一样,在西宁开着两家洋芋酿皮店,虽然店面不大,但从奶奶和母亲手里学来的手艺让她很是骄傲:“原来我爱吃阿妈做的洋芋酿皮,做的时候我就在边上学,后来到家里串门的亲戚吃了我做的洋芋酿皮,当时开麻辣烫的亲戚说味道好,让我给她店里送。就这样我开始了洋芋酿皮的买卖,那时候大通县上卖的洋芋酿皮多数是我做的。”
图为游客准备品尝喜忠仁的腱子肉面。
那时候冶国华一人拉扯着女儿,每天早上4点就要起来洗洋芋(土豆),同时用6个铝锅做洋芋酿皮,每月下来能挣2000至3000元。“那时候一碗两块五,我一个人没黑夜没白天的干。”冶国华眼圈湿润。
“现在好多了,虽然还是要早起,但我雇了两个阿娘,每个人一个月3500的工资,女儿经营着那一家店,加上我,一个月有1万多的收入。”冶国华说。
西宁市城东区位于青海省会西宁市东部,地处湟水河西宁段的下游,是西宁的东大门。汉、回、藏、满、土等27个民族在此聚居,融合各民族饮食习惯,当地形成了丰富的地域特色美食。而这些美食也成了当地民众改变生活的一大支柱产业。
城东区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要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旱码头”之称久负盛名,是经贸和文化交流荟萃之地。这里美食云集、小吃地道,处处体现匠心传承、舌尖美味,是一个暖胃又暖心的情怀之地。
魏洪福是地道的城东区人,从2000年的一家餐馆到拥有几家餐厅和饭店的老板,他感受到了近些年“餐桌”上的变化:“我们经营以牛羊肉为主,传统的老八盘深得群众喜欢,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人们都住上了楼房,条件好了也开始追求仪式感了,但老八盘还是原来的老八盘,只不过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再就是吃法变了,我们改变原来‘炒’的方式,引入意大利的做法,把牛羊肉和蔬菜用煎的方式确保营养少流失,调味品的减少让食材保留原味,总体来说就是更健康更养生了,当地百姓和游客对这种方式都很认可。”魏洪福介绍,方方面面的变化让他从起初50人的餐馆干到如今130多人的集团,他自己收入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得到了稳定的工作。
近年来,西宁市城东区把民生改善作为检验工作的“晴雨表”,建立完善“幸福食堂”四级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去“幸福养老”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大园山文化体育公园建设,建成北山美丽园、苦水沟等13处绿色生态公园,让美丽东区焕发幸福光彩,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同时,城东区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服务群众、助企纾困,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