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题召明围坐煮茶图

  天寒地冻初冬早,

  炉中牛粪燃烧好。

  围坐暖洋洋,

  一壶茶奶香。

  火苗颜色亮,

  洁净无烟旺。

  制造靠天然,

  牦牛留路边。

  这是“老西藏”朱强为我所拍摄的烧牛粪、煮酥油茶图片所赋的一首诗词。因为在藏北高原,无论走到哪里,你总能看到牛粪和牛粪炉子的身影。

  这是藏北尼玛县卓瓦乡一户牧民人家,在帐篷里围着牛粪火炉烧茶取暖,其乐融融(唐召明1989年冬摄)

  2009年8月10日是我难忘的一天。当天,天还未亮,我就乘坐上藏北尼玛县政府所派的汽车,从申扎县前往220多公里外的班戈县采访。

  当阳光静静地铺洒在绿色的草原时,勤劳的藏族牧女已走出炊烟袅袅的房屋和帐篷,一边唱着“暖暖的太阳猪狗同享,热热的火是人的福气……”的牛粪牧歌,一边开始拾回一筐筐、一桶桶新鲜的湿牛粪了。

  这是一位藏北申扎县牧女正在草原上摊晒所捡拾的牛粪 (唐召明2009年8月9日摄)

  牧女们用双手将其拍成直径为六七寸左右的圆型“牛粪饼”,整齐地晾晒在帐篷或房屋附近的空旷地带或山坡上,为花红草绿的草原平添了朵朵黑色图案,远远望去,就像那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

  一路上我看见,那些牧民房屋和帐篷外都有一个个1米多高、用来挡风的牛粪矮墙,都有一个个牛粪垛,都有一个个牛粪矮墙羊圈。这些用牛粪砌成的墙和圈,既可防止野兽侵袭, 又可以防寒保暖。

  牛粪作为燃料至少己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牛粪在藏语里叫 “久瓦”,意为燃料,没有粪、尿的含义。人们对它不但没有不干净的概念, 而且还觉得很亲切。

  这是藏北申扎县捡拾牛粪的牧女在涂抹用来冬季取暖的牛粪垛保护层(唐召明2009年8月9日摄)

  在藏北,牧民们不论是在家,还是游牧在外,都离不开牛粪燃料。

  我过去赶上冬天来藏北西部,住进县招待所,屋中央都有个烧牛粪的铁皮炉,屋角则堆着牛、羊粪燃料,要自己生火取暖。说心里话,我倒挺喜欢闻牛粪的干草味,也喜欢拿着屋角的一块块牛粪饼,用废旧报纸或煤油来引燃牛粪火,然后铲几簸箕火力猛、但不耐烧的羊粪蛋在牛粪火上。不一会,当铁皮火炉被烧的通红,屋里暖和起来,驱赶走身上的寒气时,让我很惬意,也很有劳动的成就感。

  现在的人们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牛粪比较容易,而以前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牧民们就用火镰磨擦干牛粪,使之发热起火。火是暗火,再将暗火吹燃成明火来做饭烧茶。

  当然,现在有了火柴和打火机,但火柴和打火机也不是立刻就能点燃牛粪的,尤其是在寒风嗖嗖的草原上,火柴一闪即灭,没有辅助工具也是不行的。牧民们于是使用当地生长的一种很软的灰色苔藓,长度在一厘米上下。它的燃点很低,谓之火绒草,将其搓成灯芯装在火柴盒里存放。用时,用两根火柴夹住一根火绒草,把火柴擦燃后,明火虽被风吹灭,但已将火绒草点燃,当然也是暗火,微弱得几乎看不见有火,但牧民们非常麻利地将火绒草埋进牛粪末里,用风囊轻轻地吹,初不见动静,再吹三两下,就有青烟从牛粪里升起,再吹三两下就有火苗往上窜,接着明火忽忽直舔壶底。要不了一根烟的功夫,一壶茶便烧好了。

  牛粪在藏北,不同季节还有不同的名字,其颜色、硬度和火力都不相同。夏季里的牦牛粪经过日晒雨淋,呈白色,烧起来火力很强,牧民称它为“交瓦色嘎玛”。这种牛粪干透后比较坚硬,一般不易弄碎。

  这是两位藏北牧女正在草原上摊晒所捡拾的牛粪(唐召明1987年夏摄)

  那些勤快的牧女每天将牦牛排泄在圈内的牛粪用背篓或桶运至草坡上,再用双手加工成饼状或小块块晒干。这种经加工的牛粪被称为“炒来”。这种牛粪火大尘小,属于理想的家用燃料。

  冬季牛食枯草,牛粪既黑又黄,质软火弱,当地人称这种牛粪为“交瓦玛苏玛”。

  在西藏,大家都知道牛粪很重要。没有它,就吃不上饭,喝不上茶,取不了暖。与此同时,人们还从牛粪火味里嗅出了家庭的温馨;艺术家也从中悟出了艺术的真谛。

  有一年,北京藏友翟跃飞举办《在西藏不在西藏》个人画展,其中有幅装置作品就叫《牛粪墙》。那大木板上粘贴着300多块有着牧女手印、散发着淡淡草香的牛粪饼。

  翟跃飞告诉我,这些牛粪是他让藏族朋友从拉萨航空邮寄来的。当时,他的朋友将600多块牛粪饼拿到邮局,分装为10多个纸箱邮寄时,让柜台前的许多人很不理解,牛粪运到北京干什么用呢?

  藏族朋友喜欢开玩笑,他的朋友就告诉办理业务的女营业员,西藏牛粪在北京市场卖的可好了,你也赶快买些储存起来,等着升值后也卖到北京去,女营业员半信半疑地说:“真的吗?!”在填写邮寄物品名称时,不方便填写“牛粪”,他的藏族朋友干脆就写上土特产品和工艺品,然后邮寄到北京。

  当然,牛粪不仅是重要的燃料,也是集市上的商品。每到赶集的日子,城镇的农牧民,将质量最好的干牛粪装入藏式的牛毛袋中,驮至城市出售,价格低廉。上世纪90年代时,每10公斤仅为人民币7元左右,深受拉萨市民欢迎。拉萨市过去也是以干牛粪为主要燃料,现在都已改为电力、液化气等燃料了。

  这是藏北比如县儿童在自家牛粪垛上蹦跳玩耍(唐召明2014年7月10日摄)

  此外,在西藏的其他一些习俗中,牛粪还是木柴、煤炭、天然气和其它现代燃料所替代不了的一种吉祥物。

  在新居落成乔迁之喜时,新居里一定要事先安放好汤东杰布(供奉的永固柱神)塑像,一袋上好的牛粪和一桶清水。寓意主人住进新居后的生活富裕,幸福安康。

  同样,民间举行婚礼时,在特定的位置中央要悬挂用五彩哈达挽扎的象征婚礼吉祥物的彩箭,彩箭下面摆放一袋上好的牛粪和一桶清水,上面各系一条洁白的哈达,象征新婚夫妇婚后生活美满、儿孙满堂。

  最有特色的要数藏族过年时用牛粪做馅,讨运气的习俗了。有一年除夕夜,我在同事次仁卓玛家一起吃年夜饭。这顿饭是一顿面食,将面掐成小疙瘩与青稞麦片、豌豆、人参果、碎肉、萝卜等九种食物煮在一起, 平时这种饭叫“突巴”,而在除夕夜的这顿饭是专为驱鬼仪式做的,故改称为“古突”。 为了增添吃年夜饭的气氛,做饭时在面团里包了些不能吃却又能在引人发笑时讨个吉利的东西。

  饭端上来后, 每个人顾不上吃饭,而是一个劲地在自己的碗里挑东西,有的人吃出来的是辣椒,有的人吃出来的是火炭。因为辣椒说明吃到它的人是辣子嘴,引得众人哄堂大笑,而吃到火炭的人说明他的心是黑的,又是一阵大笑。就这样每吃出来一样东西,众人就笑一阵,到后来吃出来的东西还有石头、羊毛等九种以上。最后当有人吃出来一小块牛粪时,大家又是一阵哄堂大笑。笑完后,众人举杯向他祝福,因为吃到牛粪的人是最有福气的人。

  这是西藏昌都市边坝县边坝镇一位藏族妇女,正在使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所捐赠的高原捡拾车捡拾牛粪(唐召明2020年8月19日摄)

  40多年前,开发藏北无人区“十八勇士”之一的次仁玉珍,与她所在的探险队从安多县北上无人区考察。尽管他们在漫长的旅程中像珍惜粮食一样节约所携带的牛粪燃料,但由于运力有限,加之路途遥远,从有人烟的地方带去的牛粪很快就用完了。此后他们每天除了完成各地段的综合考察外,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寻找野牛粪等燃料。若找不到牛粪,他们就无法战胜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甚至会被冻死;而有了牛粪,他们就能安然无恙地走出“生命禁区”。为此,考察队的炊事员托美严格规定大家,在漫长的旅途中,每天只能在一早一晚烧茶期间才可以烤火取暖。

  有几次,次仁玉珍与探险队人员因找不到一小块淡水冰块而感绝望时,总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找寻到野牦牛踪迹而发现有冰的地方,因为野牦牛口渴也是找冰去舔的。

  为了解渴,有一次,他们在车上装了几麻袋冰块,因没有牛粪还是喝不上酥油茶,个个嘴唇干裂,浑身发冷。在绝望的时候,偶遇到一个野牦牛夜卧的地方,于是,一大片半尺多厚的牛粪层解救了大家。

  当晚,他们在帐篷里把牛粪火烧得很旺很旺,探险队的汉族干部何红专眼望通红的火炉,激情澎湃,当即赋诗一首,并朗读给大家听。

  牛粪啊!你是暖的源泉、春的化身,

  想当初你是馨香的牧草,

  火热的牛腹中炼成的焦炭。

  虽然你的肤色如此漆黑,

  虽然你的名字如此肮脏,

  只要我们握住你的手,

  春天的气息就飘然而降。

  大家听后,无不为这首动情的牛粪诗拍手称好,并一起唱起“暖暖的太阳猪狗同享,热热的火是人的福气……”的牛粪牧歌,来颂扬牛粪燃尽自己,温暖别人的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