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石雕艺术因其使用各种不同的雕刻的手段,而创造出具有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成为人类艺术文化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支。自古以来,因石雕所具有的装饰性和实用性,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因此其身影遍布全国,也成为今天工艺美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地现存的众多石雕中,蕴含着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各种信息,可谓其本身蕴藏着漫长的岁月变迁中各地区不同的审美及社会现象,更影现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诉求。可以说历史上遗存的石雕艺术完全是一部承载人类艺术文化发展与变迁的“史书”。
湟源,自古以来就是联结青藏高原与中原内地之间的重要城镇,也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长期居住着汉、藏、土、回、撒拉等少数民族,不同的民俗文化、民俗信仰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特殊的多元地域文化;此地位于黄河北岸,周围山林耸立,河水奔流,奇石嶙峋,四周被大通山、华石山、日月山所环绕,西石峡、巴燕峡和药水峡等为石雕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如此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为湟源石雕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现存的文物资料来看,如湟源古城曾出土的石雕马,具有马鞍、马镫和四个人物形象,运用简洁的线条分割出块面,造型淳朴,与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极为相似,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足以证明早在唐代或更早的时候,湟源地区就已出现石雕。历史上,此地曾一度富商聚集热闹非凡,成为西北地区各种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在众多的物品中石雕也是其中之一,石雕也成为当地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至今,漫步在县城境内的院落、庙宇、府邸等建筑中,随处可见遗留下来的精美石雕艺术品。
在历史发展中,湟源当地不少人家祖辈皆以石雕为主要谋生之技,他们通过家族和师徒传承两种方式将湟源石雕技艺延续至今。早期,石雕的加工以家庭作坊为主进行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传承这项技艺,从事石雕的人也随之越来越多。据相关文献记载,嘉庆、道光年间湟源县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石雕的制作,在青海或西北地区出现了不少有一定知名度的石雕匠,其中以药水村和蒙石道村的石匠最为有名。发展至今,石雕在一些家族中已有几辈传承,其中不少家族的石匠均参与过周边地方的官府、寺庙和园林等大型石雕的制作。在当地也有一部分石匠的父辈们最早是从中原迁徙而来,他们将中原的雕刻技艺带到湟源,又与当地传统的技艺和民俗、审美结合,再有,在岁月变迁中,石匠与石匠间的相互交流、借鉴,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湟源石雕艺术风貌。
湟源石雕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大到城市建设,小到日常所需,大致可分为建筑构建、生活用具、纪念性物象三个类别,这些题材一直是当地石雕中较为常见的表现内容,也是使得湟源石雕成为当地传承时间较长,发展范围较广的代表性技艺,其中建筑构建类的石雕最为常见,在各种建筑中的台基、栏杆、牌坊、拴马柱以及桥、窗等常见到有石雕出现;生活用具类的石雕则是以寻常百姓家中石凳、石桌、砚台、药碾和灯具等体现,还有一些石杵、石磨等农具;纪念性物象通常是体量较大的石雕作品,主要是以各种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动物以及各处的铭文碑刻等体现。
在传统湟源石雕中常见的有圆雕、镂雕、浮雕和线刻几种雕刻,大致有以下几种技法:第一种技法是画,在雕塑之始,以线为媒介画出大体的结构及形态,或是再线刻中刻画具有一定深度的线条;第二种技法是凿,主要用于雏形的刻画,去掉大范围多余的部分,使得石雕结构、造型更加清晰;第三种技法是刻,讲究用刀的轻、重、缓、急,用于局部刻制,使得石雕更加规整;第四种技法是削,主要用于将作品局部表面修饰光滑;第五种技法是磨,也是石雕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通过细致打磨,刻画出作品的细节,修整小缺陷,让作品更加完整、美观。除了雕刻方法以外,湟源石雕在造型和构图上也别有洞天,造型上,线条是其主要表现手法,通过深浅不一、粗细不一的凌厉线条,刻画出的轮廓线此起彼伏,充分表现出石雕作为三维艺术的立体特征;而在构图上,湟源石雕十分注重主次关系、疏密关系以及轻重关系,在保证石雕形象完整的基础上,还要避免石雕重量所带来的问题。比如,左右、前后重量不均会出现底座偏移,在视觉和体积两方面寻求均衡。值得一提的是,湟源当地石匠所使用的雕刻工具大多是自己制作,每一个师父都会悉心教授自己的徒弟如何制作大小形态不同的雕刻工具,其中锤子、凿子最为重要,不同的雕刻部位则需要不同型号的锤子和凿子,十分讲究,因此学习制作雕刻工具也是每一个石匠的必修课。
在湟源,这种古老的手工雕刻方法、方式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多,湟源石雕的雕刻程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石雕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根据所选石料的不同以及石纹的变化,对绘制的草图进行细微调整,而后以较为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确定雕刻样式的大致位置;接着使用锤子、刀、钉子等工具制作雏形,刻画出石雕的大致模样;最后,再进行细致雕琢,研磨光滑,完成作品。在石雕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体积较大的石雕艺术品,会将石雕切割成几个部分,由多人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各自的部分后进行组装。但是现在,湟源石雕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加工模式,并在保留传统石雕制作技艺及形式的基础上,采用雕刻机器和手工雕刻两者结合的新型雕刻方法,雕刻机器会帮助石匠们完成前期较为简单的雏形制作工作,大大提高了石雕的生产效率,在原来的基础上,缩小了雕刻的时间成本以及人工成本,加快了石雕生产的步伐,简单来说,原来一个石雕小狮子一个匠人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而现在却只需要三天时间就能完成。如此一来,湟源石雕已逐渐进入了机械化新时代。除了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湟源石雕的改变还体现在创作理念上。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变化,湟源石雕在创作题材中加入了许多了现代化元素,如著名的科学家、学者、优秀代表性群体等人物形象纷纷出现在石雕作品之中;另外,在装饰图案上,湟源石雕逐渐开始使用现代设计的流行纹样,新鲜感十足。湟源石雕所出现的这些改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也是新文化与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结果,既保留了传统的气质和韵味,又跟随时间的脚步向前迈进。
如今,湟源石雕产业受到政府和国家支持迅速发展,石雕产业日渐壮大,从原来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石雕厂或石雕公司。湟源县现今已拥有大大小小的石雕厂家几千家,每年成交的订单数量持续上升,许多人也在这些“领头羊”的带领下,加入这个日益壮大的队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此项工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改变了较偏远地区的人们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常态,成为全省传统手工艺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代表案例。
湟源石雕流传至今,深刻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创造过程,代表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许多历史的痕迹通过石雕的形式得以保存,凝聚着当地民族的智慧和技艺,渗透了浓郁的文化,对于研究青海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特点、传统技艺等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湟源石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自身形态及生产模式进行改变,找到了属于自己、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生产发展模式,为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既保住了湟源的魂,也实现了湟源的兴。现在,湟源石雕受到当地政府以及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发展得越来越好,成为了湟源文化的一张“名片”。(原标题 :历史的传承 雕琢的记忆;文字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