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156474358245.jpg       参加澜湄万里行的中外媒体记者学习黑陶乐器泥胚制作。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黑陶是一件响当当的名片。传承非遗技艺,助力牧民致富,有着4000多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黑陶如今“一举成名天下知”。

       10月16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囊谦黑陶的传承人,白玛群加和他的黑陶生产基地迎来参加2020澜湄万里行的中外媒体记者。

       白玛群加出生于囊谦县一个艺术之家,拥有唐卡绘制、泥塑、绘画等多项绝技。2001年,他拜师囊谦县吉曲乡山荣村扎旺老人,潜心学习古老的黑陶手工制作技艺,制作黑陶手工艺品。

       “以囊谦特有的红黏土作为原材料,历经捣料、筛选、拉坯、修整、晾晒、轧光、绘画雕刻等十几道工序,将坯体封入成品大陶罐中用牛粪烧制。”白玛群加介绍,独特的封罐熏烟渗碳烧制方法使得一件件烧制成功的囊谦黑陶黑如碳、硬如铁。

       走进囊谦黑陶基地的黑陶展厅,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融合泥土和源头净水的千年沧桑气息,一件件黑里透亮的黑陶放满了展柜,这是白玛群加多年的呕心之作和珍藏的“至宝”,每一件器皿展示了超群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把囊谦黑陶制作技艺保护传承下去,成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白玛群加的父亲对他的期许。打破传统传授方式,开设工厂招收学徒,白玛群加也用自己的方式带动当地牧民学习手工技艺,增加他们的收入,回应当初对父亲的承诺。

       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黑陶制作技术,2006年,白玛群加创建了一家工艺厂,从特困户、孤儿、残疾人当中招收学徒,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帮助他们早日掌握黑陶技艺,自力更生。直到2013年资金运作出现了很多困难,白玛群加才扩大了招徒标准。

       木刀在手中翻转,点点泥土不停掉落在工作台上,在黑陶加工基地内,十几名年轻人正在用心制作黑陶泥胚。今年29岁的索南两个月前来到这里,现在他已经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黑陶器皿制作,他说:“我正在做的是茶壶,这是我们专门喝酥油奶茶用的,我现在一天大概能做二三十个。”

       “我总计教过1773名徒弟,目前靠手艺谋生的有50多人。现在有23名徒弟,为了激励他们,谁做得好我就给他多发工资,总体上说最少的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最多的可以拿到1万多元。”白玛群加介绍。

       在黑陶加工基地,记者还见到了从广州前来采购黑陶的代理商谢雪华。谢雪华在2008年时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黑陶,2015年自己开始做黑陶代理商,提起囊谦黑陶,她赞不绝口。

       “我和朋友用黑陶茶壶做了一个实验,喝完茶后将茶叶留在茶壶里,过了三天打开茶壶盖,茶叶干干的、没有变质和异味,这说明黑陶的保质和防腐效果非常好;广东人爱喝汤,黑陶炖汤对胃也好,有保健功能。”谢雪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