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格萨尔》文化研究工作者,惊闻杨嘉铭老师驾鹤西去,心里非常难过,真的不愿意相信杨嘉铭老师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2015年年初的一天,阅读了一篇关于视觉文化方面的文章,使我开始思考现代语境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承形式,以至着手搜集整理《格萨尔》唐卡、《格萨尔》壁画、《格萨尔》石刻、《格萨尔》雕塑、《格萨尔》藏戏等视觉文化时有幸结识了杨嘉铭老师。《格萨尔》学术研究成了我与杨老师相遇的桥梁,有幸拜读杨老师200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琉璃刻卷——丹巴莫斯卡<格萨尔王传> 岭国人物石刻谱系》《西藏格萨尔图像艺术欣赏》(上、下)等专著,发表在《中国西藏》杂志上的《寻访<格萨尔>石刻》《石渠<格萨尔>文化探索之旅》,以及《格萨尔造型文化论纲》《格萨尔图像艺术的新开拓》《格萨尔图像的基本类型》、《松格嘛呢——格萨尔的寄魂城》《石渠格萨尔文化探索之旅》《一部展示伟大史诗 <格萨尔>的精美画卷——藏族英雄史诗 <格萨尔>唐卡述评》《关于英雄史诗主人公岭 格萨尔王是否有原型的讨论》《<格萨尔千幅唐卡>绘制纪实》等文章,爱不释手。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研究者的卓越才华、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以及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很多关于《格萨尔》图像文化的文章中都能找到杨老师的考察情况和相关考察资料的身影,为后人研究格萨尔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杨老师是《格萨尔》图像文化研究的奠基者。

  我与杨老师相识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之日。2018年年初,接到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措老师来电了解到,杨嘉铭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需推荐《格萨尔》图像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得知此事,我积极对接并参与了此项工作,这样一来,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史诗《格萨尔》中的视觉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的基础资料范围也能够得以充实和扩大研究。与杨老师简短沟通后,杨老师也非常赞同我参与进来。

  2018年3月22日至24日,应杨老师相邀本人参加了由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老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暨研讨会。当我们赶赴会议举行地西南民族大学时已过晚餐时间,然而杨老师一直与我们保持联系等大家共进晚餐,到餐厅后由杨恩洪老师介绍我们认识。直到今天依然清晰记得,杨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么热情,那么客气,是一位低调且有内涵,值得尊敬的大学教授。

  会议的议程,第一天上午是在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召开的2017年五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集中开题报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之后举行了各自专题的开题会议。杨老师作为首席专家介绍了课题的总体设计和课题组成员结构,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格勒为组长,周大鸣、杨恩洪、李建平、郝文杰为成员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一致同意开题。

值得敬佩的《格萨尔》学者杨嘉铭.jpg       图为2018年3月23日,作者在西南民族大学与杨嘉铭先生合影

  下午,围绕专家评议组的相关建议和意见,项目组继续就项目开展工作召开了会议,就2018年度和2019年度上半年的工作做了具体安排。会上,杨老师介绍了在基层调研和资料提供时的几个细节,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比如,进行《格萨尔》图像文化调研时,不仅要从图像的形成和缘由进行探索,还要对图像的色彩、结构、人物形象、服饰以及图像的大小等都要做详细记录。会后,我要求与杨老师一起合影留念,老师爽快答应了,不曾想那张照片竟成了我们之间唯一的留念。

  会议结束已是傍晚,杨老师关切地说:“年轻人喜欢吃麻辣食物,我让杨艺带你们去吃成都的麻辣火锅。”如此贴切的关怀,让我记起了那段文字——“对待朋友犹如春天般的温暖”,丝丝暖意涌上心头,久久不能自拔。杨老师的女儿杨艺一样热情好客,一路上不断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毫无保留。自那以后,我与杨老师在工作研究中经常保持联系,久而久之我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很多,受益良多。

  记得每次通话,杨老师都会轻声地唤我:“巷欠啦……”每每想起,依然环绕在耳边,记忆犹新,特别温暖。因此,我对老人家无比的崇敬。合作中,老师让我负责青海片区《格萨尔》图像文化的搜集、整理、数字化工作,还特别强调了必须亲自去拍摄并了解塔尔寺大金瓦殿的格萨尔王壁画。还说,“这是作为青海《格萨尔》图像文化资料中必不可少的研究。”

  为了完成此项艰巨的任务,我多次与相关人员联系,2018年4月3日,与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的副所长、研究员娘吾才让、研究员索加本一行3人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前往塔尔寺进行格萨尔王壁画的调研工作。4月19日,再次与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研究员、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原所长黄智研究员等一行4人再次调研。回来后,我认真整理了资料并将选好的照片发给了杨老师。后期,为了完善资料,杨老师安排我写了关于塔尔寺格萨尔王壁画的文章。该壁画的文字资料寥寥无几,善于藏文写作的我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它的价值,决定用汉文撰写此文,并在《西藏艺术研究》刊物投稿,虽然还未发表,但也圆满完成了杨老师生前所交办的最后一项任务。

  回想起2018年年底按课题组的要求,我撰写了个人工作完成情况和给杨老师提供资料情况的详细报告之后,杨老师在电话那头高兴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要努力,以后要靠你们传承、保护、研究《格萨尔》文化。”还说:“一定要记住,百闻不如一见,有时间必须下去调研,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有走向田野,进行田野调查,才能搜集到珍贵的、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得到新知识,填补空白领域,从而定论未定论的观点。”老师的良言时刻鞭策着我,一有时间就用脚掌丈量田野,杜绝闭门造车。

  2019年10月26日,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西南民族大学主办,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格萨尔研究西南基地学术论坛暨格萨尔学文献馆揭牌仪式”。开会时为了方便观看PPT,我的座位调至会议室左面的空缺处,与杨艺同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格萨尔图像标准化”,这方面杨老师是权威,最有发言权。但参会期间,我一直未见到杨老师的身影,便向杨艺询问杨老师的近况,杨艺说:“父亲在医院,不方便过来”。由于次日清晨就要返宁,不能亲自探望病榻上的杨老师深感遗憾。但是,杨艺代父亲热情款待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共进午餐,期间进行项目进展情况的沟通。用餐之余提到杨艺精彩发言的内容是关于她与杨老师合著的论文《国外<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综述》,其内容非常全面、广泛,让人回味无穷,当时我提到了用藏文进行编译,该想法得到了杨艺的大力支持。

  今早,从降边嘉措老师发布的《沉痛悼念嘉铭同志和晓文同志》一文中得知杨老师已离世的消息,很震惊,不知所措,他们的离去我非常痛心,正如降边老师给我发微信所说,“他们两位都是好人,都为《格萨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的基本观点是:一切为《格萨尔》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都应该记住。”为表追思之情我便将降边老师的这篇纪念文章发至本人的“格萨尔数字平台”上,格学界纷纷表示哀悼的同时都深感惋惜,并表达了悼念痛惜之情。

  确实,杨老师的离世是《格萨尔》学界乃至藏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会永远记住您,您虽然未曾教授过我,但是您高尚的为人和渊博的学术造诣始终激励着我前行。今天是藏历新年的除夕,疫情期间的人们在家中庆祝着节日,微信群和朋友圈不断更新新年图片、短视频和祝福。然而,老师的离世,令我的思绪沉浸在回忆中久久不能自拔。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今日缅怀恩师,他日定以老师为楷模,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出彩出新,以告慰老师的在天之灵。(原标题 追思已故的“您”——值得敬佩的《格萨尔》学者杨嘉铭)

巷欠才让(作者系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2020年2月23日晚于西宁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