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射箭历史
根据彭毛老人的叙述,尖扎一带的射箭比赛由来已久 ,但起源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相传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用武力扩张吐蕃边疆。此时,大量的军队驻扎在尖扎一带,由此今尖扎和化隆一带成为赞普的将士秘密开展军事行动的战略要地,同时尖扎等地藏人的祖先成为吐蕃边疆驻守部队。对于吐蕃的边防部队,弓箭是当年最主要的武器,而一流的箭技无疑是引以为傲的本领。防御之余,将士们常常比赛臂力和箭术,也设置靶子练习射杀 ,组织对抗 ,习武备战。随着唐蕃边境战事平息,大规模的边防硝烟不再升起,边境安宁。而设靶练兵的军营惯例,逐步演变为一种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射箭民俗活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弓与箭:童年的本领
彭毛老人理了理自己的思路,便重新回到了童年的生活。他说,“扎玛阿当制作的弓,莫哈内洛制作的箭”是尖扎一带比较流行的谚语,也是他的童年记忆。“扎玛阿当”和“莫哈内洛”是当地独有的一种植物,以它们为材料所制作的弓箭具有弹性,也比较坚硬,所以这些材料所制作的弓箭是小男孩们的奢侈品,大部分小孩的弓箭基本上是柳树枝制成的,但小时候大家都不太讲究弓箭的材料,更注重射箭比赛中获得的乐趣。
“我们小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小孩子能玩的游戏不多。那时,春、夏、 秋三个季节时比较忙,因为此时人们要干农活,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等冬天来临时,人们比较闲,于是小孩们自行组织射箭比赛。小孩子的射箭比赛与成年人的有所不同,但是前期的准备有点相似。小孩的射箭比赛也是在村与村小男孩儿之间的较量,通过个别小男孩之间的约定,之后通知本村内的所有小男孩。小男孩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特意深入周边森林中,砍下适合做弓箭的原材料。经过几天的人工烘烤和精心刨削,最后安装弓弦,一张既简单又“奢侈”的木弓就诞生了。木箭同样是森林里砍下的树 枝 ,通过烘烤和刨削 ,最后用木胶,细心地贴上羽毛,质量上等的木箭就产生了。”
“第二天开始,两个村落的男孩们相会在之前约好的场地。各自修建自己的‘本’(藏语意为‘靶子’),小孩所修建的‘本’非常简 单,先做一个土堆,再在土堆周边拉一根细线,做成三角形,并在三角形顶部插一根几厘米长的树枝, 以便衡量高低,再从中上方贴一张很小的废纸,下方印个脚印,整个土靶子就制作完成了。”彭毛老人介绍。
弓与箭:男人之间的较量
童年时期的射箭比赛讲完后,彭毛老人把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了成年人的射箭比赛。他说,以前的射箭比赛和现在的射箭比赛没有区别,需要准备的都很多。首先在冬季各村的健儿们自发组织,练习箭术,以此提高各自的射箭技能,这个叫“太狄”,是练箭备战。虽然尖扎地区很早以前就流行射箭比赛,但尖扎地区没有人会制作牛角弓,弓都是从化隆地区买过来的,只有箭是自己制作的。练习箭术期间,男子们商量今年寻找哪个村为对手,并专派几人向其他村落提议射箭比赛,同时商讨比赛时间、地点,甚至两个村落的射手们需要遵守的有关规定等。对方村落同意后,各村在自己的辖地内做一个宽敞的“格热”(意为专门举办射箭比赛的场地)。一般来说,女性可以在远处观看,不得进入“格热”。村落之间的比赛没有展开之前,各村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本村山神护佑取胜。煨桑有两种,一种是焚烧柏树枝、杜鹃花及丁香等六味良药的“嘎尔桑”,意为白色的煨桑,实际上就是素祭;另一种是“玛尔桑”,意为红色的煨桑,实际上是供养鲜肉的荤祭,以前比较流行“玛尔桑”,尤其是个人或村落的紧要关头都会举行这样的荤祭来求助于山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人都觉得这种荤祭比较残忍,所以就废除了。
比赛以射中土靶子的箭的高低为准,高出对方有效箭方可得分,先得五分为获胜,其中首得五分叫“妈”,意为“母”,之后又累计得五分叫“吾”,意为“子”。每当射中土靶子而得分,队友们将会挥手踏舞,高声欢庆。当射中箭数累计达到十分时,统称为“妈吾卡宝”。但是累计的箭数能抵消对方所累计射中的箭数。哪个村最先得五分就能抵消对方村落的箭数。以此类推,能赢得二三十箭数的村落为傲,输了箭数的村落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