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我因为执行一个公益项目,参加了一周的帕巴画学习。第一节课,来自尼泊尔的Renuka Gerung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把我吸引住了:“你们都知道西藏的唐卡,却不知道尼泊尔的帕巴画,其实,帕巴画是唐卡的‘前世’,抑或说是唐卡的‘母亲’。”我心里第一反应是:真的吗?
Renuka老师是英国查尔斯王子传统艺术学院的博士,现在是该学院的老师,她也是尼泊尔帕巴画的研究者和传承人,她的帕巴画作品曾被查尔斯王子收藏。我看那幅被收藏的作品,个人觉得有印度细密画和唐卡两种风格的融合,却很难看出第三种画风。
帕巴Paubha一词出现在公元七世纪以后,然而这个词是由梵文Patrabhattarak演变而来,该梵文的释义是:“在一个平面介质上的神或女神。”公元三世纪尼泊尔著名的《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记载了Patrabhattarak的绘制过程,译文是这样:“由一个处男织布开始,纺织时必须伴有细致的宗教仪式。由一位上师主持宗教仪式,由他自己或者他请来的画家,在他的指导下绘画。必须使用纯净的颜色。画师必须选择幸运的日子,面对东方,冥想佛陀或者菩萨,手持细软毛刷,放松心情绘画。”
这个简要的记载恰恰跟唐卡的绘制过程中的宗教仪式是极为相似的。据说帕巴画在马拉王朝末期几乎被全部毁灭,但是其艺术形式在尼泊尔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保存。而尼泊尔画师们普遍认为,由于尼瓦尔匠人的输出,邻近的西藏唐卡就是帕巴画的变种。
Renuka老师在近20年间,一直在做着帕巴画的挖掘和整理,她说,她已经很难找到严格按照帕巴画仪轨绘制的原作,至于绘制的方法和规范,就更难知道其全貌了。于是我开始查阅各种资料,果然如Renuka老师所说,帕巴画历史的确有据可循,但至于实物,现存最有名的一副帕巴画作品是公元13世纪的画作,存于美国洛杉矶国家博物馆。
不管怎么说,让我们先进入冥想吧!盘腿、闭目、和缓呼吸,让我们诚心祈祷来自宇宙的力量注入我的身体和心识,让我手中的笔绘制出具有能量的作品……
再来看绘制方法:第一步:将画布绷到方木框中,均匀地刷满胶与白色黏土的混合物,待阴干后用石头将布面打磨光滑平整后方可使用。由于我们的学习班时间短暂,并且主要是让我们认识帕巴画和其文化背景以及精神所在,这画布就由Renuka老师在尼泊尔做好了带来。
第二步:准备颜料,传统帕巴画只有五种颜料:朱砂红、靛蓝蓝、雌黄黄、贝壳白、松梢或者32种黑草汇合的黑,粘合剂是动物皮熬制的胶。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Renuka老师在研磨她的白色颜料时,由于教课、创作等等原因,只能见缝插针,那一批白色贝壳在三年后才被她磨制成为细若浮尘的粉末。
第三步:素描及设色。素描轮廓的依据是“圣迹图像学”,那是圣贤们在冥想中观想到的各种神祗的容貌、各种神兽的形象,并记录下来汇集成册。画师必须严格按照上面记载的人物样貌、装饰物、颜色来作画,就连各种神兽所在的位置也完全不能有误。
如上种种,可知帕巴画和唐卡极为相似,可见二者有一定渊源。但是一般国内学界认为,唐卡起源于吐蕃时期,在以敦煌为代表的汉蕃交流密切的地方,唐卡是吐蕃旗幡画受到汉唐至宋元中原地区卷轴画的影响,从而向佛教绘画方面发展的结果。国内学术界鲜有对于帕巴画与唐卡的关系的研究,但是我在尼泊尔采访的时候,当地画师都说西藏唐卡是向尼泊尔“唐卡”学习得来的。到底是帕巴画是尼泊尔“唐卡”还是唐卡是西藏“帕巴画”?也许,这还是一块有争议的领域。
但是,现在帕巴画的宗教仪轨已近失传,只有很少如Renuka老师这样的人在努力找回传统,还有在画作的技巧上,西藏唐卡遵循着一套完善的《佛说造像量度经》,上面有严格的各种神像的比例,并且也有打格子计算比例精准作画的方法。而这一部分,Renuka老师在帕巴画系统的摸索里就有所欠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