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游人眼中,没看布达拉宫等于没到过西藏。可是伴随着青藏铁路开通的喜讯,还传出了布达拉宫将限制游客的“坏消息”。

不仅仅是限客,门票涨价的传闻也是山雨欲来。尽管权威部门称年内不会涨价,但涨价方案似乎早已酝酿良久。有关部门建议涨价的理由,是为了通过提高门票的价格来控制游客数量,并且是实行夏季和冬季票价浮动制。

不管是票价还是限客,背后隐藏的实质是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两难选择。从保护世界遗产来讲,世界遗产地的游客流量过大,对环境有破坏,从保护的角度出发需要控制流量。但是世界遗产作为全人类的财富,又不能剥夺人们的参观权利。

保护与开发的结合点成为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布达拉宫似乎还没有找到最佳的方案,票价与限客措施存在很大争议。怎样才能既让尽可能多的人亲眼欣赏布达拉宫的魅力,又尽可能不伤害布达拉宫的原始风貌?

布达拉宫外景(黄会清 摄)

限客越限越多,旅游与保护拉开博弈战

早在2003年,布达拉宫管理处宣布对游人和香客人数进行限制,以保护这座著名的古建筑。当时的管理办法规定,在上午开放的4个小时,平均每20分钟限客50人,而在下午开放的两个半小时,平均每30分钟限客50人。这样,布达拉宫每天最多接待人数不超过850名。

可是早在青藏铁路开通前,布达拉宫的每日限客数已增加到1500人次。铁路开通后,限客数再次攀升,达到2300人。

限客人次的增加与日益庞大的旅游人群是密不可分的。专家预测,青藏铁路开通后,每年进藏的游客人数增长速度将达到15%~20%,到2010年和2020年,每年通过铁路进藏的游客将达到250万人次和600万人次。如此庞大的旅游人群,几乎人人都有一睹布达拉宫真容的愿望,怎能不影响到布达拉宫游客数额的限定?

然而,布达拉宫作为进藏游客的首选参观地点,必须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和建筑本身承重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土木结构的古老建筑,布达拉宫过去几年内接待旅游者和香客50多万人次,日均约1500人次,按参观宫殿全景需要3小时,人均重量60公斤计算,主体建筑在同一时间内需承受约45吨以上的重量。如此大的重量对于高115米、土木石结构的13层建筑来说,不但会造成椽子木下垂或开裂、折断,墙体下沉或鼓闪、松动等,而且对地基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据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孙勇介绍,在青藏铁路开通前,关于布达拉宫接客的方案就在多个部门研讨,其中有许多不同意见和多个方案,令自治区难以下定论,方案迟迟不能出台。起初制定的限客人次是1800人次。

显然,最后日接待2300人次上限的出台,是有关部门充分考虑了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据权威部门透露,这是西藏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经过多次协商,并根据已经进入尾声的布达拉宫第二次维修形成的实际承重能力而制定的。

从850人次到2300人次,有人担心不断松动的限客人数会对文物保护形成威胁,也有人抱怨限客措施让很多进藏游客无缘布达拉宫。旅游与保护的博弈,仍在继续,难断胜负,还远未结束。

每天前往布达拉宫朝拜的信徒(黄会清 摄)

大众旅游还是“小众殿堂”?

面对保护与开发的冲突,一种抬高门槛,变大众旅游为精英旅游、小众旅游的呼声有高涨之势。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既然要限制游客数量,就应该抬高门槛,让少数人能够享受到布达拉宫的风采,从而达到不超人数又能获得可观收益。

有关部门也有了布达拉宫门票涨价的初步方案,宣称将通过提高门票的价格来控制游客数量,并且是实行夏季和冬季票价浮动制。文物部门提供的参考价格为,冬季门票价格100元,夏季门票价格300元;冬季时间为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夏季为5月1日至同年10月31日。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宁夏交通旅行社总经理张劲锋认为,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不是有钱人的文化遗产,普通群众也有权利欣赏,限制人数可以,以涨价来限制人数就不对。 如果文物部门真是出于保护的目的,那就得研究每天2300人的参观量是否合适;如果太多了,可以适当减少。现在却是将门票价格由100元增加到300元,参观人数并不减少,能起什么保护作用?莫非是希望游客因为票价贵就放弃参观吗?根本不可能。要知道,布达拉宫的游客绝大多数都来自西藏以外,已经花了大笔路费,好不容易到了拉萨,岂会为了舍不得200元钱就放弃参观?再说,很多游客的门票都已打入了旅行社的报价中,怎么可能白付钱?

至于说到价格浮动,一般是有涨有跌,通过涨价限制旺季,运用跌价鼓励淡季。但现在的方案是只涨不跌,夏季的价格既然起不了限制作用,冬季的价格岂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再说,要是冬季游客多了,超过了2300人的限额,文物局是否打算增加?要是增加了,岂不是违反了限客保护的初衷吗?

7月中旬,西藏自治区发改委价格处透露,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西藏文物景点门票价格,今年内暂不进行调整。虽不调整,却也只是暂时。一些专家认为,西藏的文物部门对布达拉宫等文化遗产只有切实保护的义务,没有随意涨价的权力。众所周知,布达拉宫的两次大修都是由中央政府全额拨款的。并不像其他省区那样要管理部门自筹资金。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也绝不会让当地“自负盈亏”。如果有什么困难,完全可以报告国家文物局或国务院,不必要也不应该采用门票涨价的办法。如果真是为了加强对布达拉宫的保护,那不如组织有关专家,研究确定每天参观的合理人数,并加强对参观者的引导和管理。

一位宁夏游客说,青藏铁路刚开始试运行,外地游客刚开始增加,当地有关部门就动了涨价的念头。这让人有些接受不了。本来铁路开通降低了进藏的旅游成本,可是景点涨价,宾馆涨价,什么都涨价,去西藏恐怕比以前更费钱。限制人数可以理解,可是如果以提高钞票门槛则是“势利”的表现,这不公平。你有钱,但因为排在2300人之后,便只好等下次,这才是社会公义,而不是用铜板挡住收入平平的芸芸大众,让少部分人享受特权。这是不对的。

布达拉宫内众多游客长时间滞留(黄会清 摄)

世界遗产遭遇旅游之伤 难以逃脱的怪圈?

中国的29处世界遗产,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为中国和世界所知,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人,这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可是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游客却已让遗产地不堪重负。敦煌莫高窟壁画,因旅游人数的倍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加速了壁画氧化。张家界景区因为滥建房屋,游人过多,导致植被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泰山景区因增加观光缆车方面引起诸多争议等等。作为世界遗产和文物,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客观上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参观;而参观的人数太多,对于文物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又不利。从保护世界遗产来讲,世界遗产地的游客流量过大,对环境有破坏,从保护的角度出发需要控制流量。但是世界遗产作为全人类的财富,又不能剥夺人们的参观权利。

已有1300年历史的布达拉宫曾经是未雨绸缪的典范,早在3年前实行“限客减负”,每天只允许800余人次进入,表面上将使一些游客不能随时进入景点,实际上却使过去数千名游客蜂拥而上、过度集中的状况,变成让游客有序、分散地进入宫殿游览,既减轻了古老建筑物承载的压力,又保证了游客的参观质量。此举令人赞赏。

然而伴随着铁路的开通,前所未有的西藏热即将到来,空前猛增的游客使布达拉宫面临艰难选择。虽然权威部门称,2300人的上限是经过科学论证而做出的,但从850到2300的限客数不难看出,尽管管理部门意识到保护布宫的重要性,但又难下决心舍弃旅游。

世界上很多国家文化遗产只对游客人数加以控制,但不售门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藏学专家巴桑旺堆认为,在保护与开发之间,保护无疑应该重于开发。

记者6月下旬在布达拉宫采访时看到,一边是满满当当的游客,一边是多处维修的施工现场。很多殿堂禁止游客参观。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冲突在这里已经十分明显。而当时的限客人次是1500人。转眼铁路开通,限客人数就多了800人。这不禁让人担心,布达拉宫的未来能否逃脱旅游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