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转经者经过八廓街一商摊
张小姐对藏族手工艺品情有独钟,当她听说同事“五一”要去西藏旅游,立马给同事拉了一张长长的单子,要同事帮她带些藏族工艺品回来。但当同事从西藏满载而归的时候,她却发现其中许多藏族工艺品不是地道的当地产品,而是内地厂商生产的。
八廓街一摊主及其商摊
大多数到西藏的旅游者都会遇到张小姐这样的情况。目前,西藏的民族手工业品混杂,没有名牌的主导,市场上充斥着内地以及印度、尼泊尔企业生产的“藏族工艺品”。据统计,西藏旅游产品大约只有20%左右的产品是当地企业生产的。
八廓街70%的工艺品都是内地企业生产的
一摊主向游客展示其商品
八廓街是环绕大昭寺的一片古老街区。这里是藏族工艺品的“集散地”,如同北京的秀水街、上海的襄阳路市场一样,八廓街成了西藏最具号召力的旅游购物点,也成了到拉萨旅游的必到之处。
“从前年开始,这里涌进大量外省市企业生产的藏族工艺品。”在这里做了3年藏族工艺品生意的赵晓欧已经成了八廓街的活教科书,她的“巴扎文化手工艺店”也颇有名气,“现在,这里的商品70%都是外省市企业生产的。 义乌、广东、台湾的企业居多,他们模仿藏族宗教、民俗特色,生产出一些法器、佛像、天珠等产品来这里销售,这里的商铺也大都去这些地方进货。”
在这里开店近4年的赵玉英也同意赵晓欧的说法,她说,内地企业生产的藏族工艺品品种多,价格也便宜,很快占领了西藏的市场。“西藏当地生产的品种太少。在市面上卖的只有一些旧家具、旧唐卡、卡垫和包。而且他们大都是家庭作坊生产,基本没有规模生产的企业。”正是由于西藏当地生产的工艺品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西藏当地的商户基本上都不再西藏进货。
从四川来拉萨旅游的田小姐慕名来到八廓街,她在一家小铺子里左挑右选,打算买些藏族特色的工艺品送朋友,“总觉得这些工艺品做工粗糙,像是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东西。”
田小姐的疑惑正中生产藏族工艺品的内地企业软肋,他们生产的藏族工艺品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做工粗糙,“所以,八廓街工艺品市场另外30%的份额基本被尼泊尔和印度占据。”赵晓欧说。
尼泊尔和印度一直盯着西藏工艺品市场。尼泊尔服装很早就进入了西藏市场,现在,他们又在旅游商品市场下功夫。他们借鉴西藏的工艺、民族风格和特色开发了大量有藏族特色的旅游品。
由于尼泊尔产品做工精细,价格也不贵,这就吸引了很多八廓街的商户去尼泊尔进货。“以前都是卖西藏本地的唐卡,现在我们大多是改从尼泊尔进货。”赵晓欧说,现在基本上八廓街的每个商铺都有尼泊尔生产的工艺品。
切分西藏民族手工业蛋糕的壁垒不高
八廓街上一帽子摊
民族手工业是民族文化的长期沉淀,具有非常独特的工艺、式样及款式,民族产品应该具有较高的差别化。再加上西藏文化的神秘性和原始性,西藏的民族手工业产品更应该具有独特性。然而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西藏民族手工业品因其技术含量不高、工艺简单、款式容易模仿,所以在产品差别化方面所导致的制造壁垒并不高。
西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相关的课题小组跟踪调查西藏民族手工业已达5年之久,他们的调查显示,在西藏民族手工业企业中,资产规模超过1000万的仅两家,职工超过500人的仅一家,西藏民族手工业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小型企业。很多集体企业的厂房也不过几十平方米,与家庭作坊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西藏,建立一个民族手工业企业所需的资金不多、规模不大。因此,规模经济对于手工业行业的进入壁垒也很低。
课题小组成员袁中华说,由于进入西藏民族手工业市场的门槛低,有资金优势的企业很容易就能进来。他说,浙江的一些商人凭借其资金优势,通过对市场上相关商品的模仿,轻而易举地就进入了西藏民族手工业,参与了西藏民族手工业这一块市场蛋糕的瓜分。云南的五金工艺企业也已经大批地进入西藏参与竞争。
产品的易模仿性很容易造成“搭便车”行为的发生。一旦某个企业研发出新的品种、款式,很快就会有其它企业的模仿跟进,所以民族手工业企业一般不愿意在产品、技术的研发上进行过多投入。除了几个规模稍大的企业有极小的投入之外,其它的许多小企业甚至根本就没有产品设计开发人员,基本上是依靠老师傅的传统经验或者已经设计好的定单进行生产。单纯依靠师傅帮传和经验研发产品的方式与市场激烈变化下对产品设计变化的要求已经显得不相适应。根据课题组的调查,49%的企业认为技术研发人员短缺,从而导致产品、技术研发落后于市场需求,造成现在市面上西藏生产的民族手工业品品种单一,无人问津。
旅游业再次给西藏民族手工业一次机会?
游客驻足八廓街商摊
藏医院路是八廓街的一部分。两年前,这里只有7、8家西藏民族手工艺店。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这里的工艺店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大概增加了30多家。”赵晓欧算了一下。她说,以前的洗衣店、甜茶店都变成了工艺品店,现在这条街上80%都是工艺品店。
据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统计,2003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92.86万人次。按当年每人平均购买旅游产品价值500元计算,销售额将超过34.6亿元,与旅游业直接总收入相比,达到45%左右。而西藏当年民族手工业总产值也只有1亿多元,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西藏民族手工业旅游产品发展的空间还十分巨大。
旅游商品带动西藏民族手工业的政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实行,特别是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以后,西藏大力发展旅游商品生产,民族手工业企业收效明显。1996年,生产旅游商品实现利润560万元,比1985年增长76%。旅游产品销售额已占民族手工业产值的15%,品种规格发展到730多个。
但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尤其是本世纪初以来,由于市场的快速变化,竞争的加剧,部分产品的市场开始萎缩,西藏许多民族手工业企业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过去的相关政策已经过时,管理机构出现缺位,西藏民族手工业出现滑坡。
民族手工业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所蕴含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特色、生活习俗、地理资源的沉淀。民族手工业像是活的民族历史,它的衰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多的是文化上的遗憾。
青藏铁路的开通,旅游业的兴盛,必定扩大西藏旅游产品市场。这是西藏的民族手工业的一次机会,但是面对外省市企业对这次机会的竞争,西藏民族手工业感受更多的是挑战。不知西藏民族手工业能否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再次崛起,不知何时旅游者能拿着地道的西藏手工艺品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