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阿嘎”是藏族传统劳作歌舞。
兰措扮演的文成公主美丽大方。
英武不凡的“松赞干布”接受众人的朝拜。
前往吐蕃途中的“文成公主”。
剧中非遗元素“藏戏”。
一部舞台剧,将一个小村庄宁静的夜晚变成了欢腾的海洋;一部舞台剧,让一个小村庄旧貌换新颜成为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坐标;一部舞台剧,不仅传播着动人的历史故事更拉近了民族感情。这部舞台剧,就是由域上和美集团联合拉萨市布达拉文旅集团斥巨资打造的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
剧中所用演员有数百人,有趣的是,在这庞大的演出阵容中,只有不到10个专业演员,有99 以上的演员都是普通的藏族群众。他们有的来自民间艺术团,有的就是慈觉林村的普通村民。从对表演一无所知到联合奉献出一台精彩绝伦的舞台剧,他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
记者将带您走进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的幕后,带您了解高雅美丽的“文成公主”、英武不凡的“松赞干布”以及默默努力的群众演员们的故事。
今年是2016年,距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首演已有4个年头。每一次观看文成公主,我都会被公主的深明大义、善良友爱所打动。心中一直很好奇,将一位1300多年前的公主生动形象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将公主的纯良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演员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呢?见到兰措的时候,她正在后台化妆间准备晚上的演出。化妆间里很热闹,演员们一边聊天一边玩着小游戏等待化妆师给自己上妆。兰措坐在化妆台一角,一头黑直的长发温柔地垂在身侧。
今年30岁的兰措是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主演之一。
说起她与“文成公主”结缘的故事,兰措笑着讲道:“这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兰措来自青海,从很小的时候起,兰措的心中就一直有一个“公主梦”。与大多数人不同,兰措对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的了解,不是来自于书本上的讲解,而是源自于奶奶的讲述。
兰措的奶奶居住在青海省日月山西侧的倒淌河边,从小她就听奶奶讲倒淌河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奶奶告诉她:“16岁的公主在进藏途中,因为思念家乡而流出的泪水,变成这条小溪。天下河水皆向东,唯有此溪向西流,故名倒淌河。”日积月累,奶奶的讲述让“文成公主”在小兰措的心中扎下了根。
兰措的母亲是江苏南京人,在西藏,这种藏汉结合家庭的孩子被称作“团结族”。由于家庭原因,兰措从小不仅吸收着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也在母亲的熏陶下,对汉族历史文化颇感兴趣。
而能够成为“文成公主”的扮演者,这还得归功于兰措的丈夫朗杰江措。数年前,兰措随丈夫朗杰江措进藏生活。朗杰江措是拉萨市歌舞团的演员,2013年成为史诗剧《文成公主》禄东赞的扮演者。有一次兰措前往剧场探班,偶遇了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的执行导演白芨。
性 格豪爽、体态优雅,兰措的这些特点令白芨一眼“看中”,于是邀请兰措出演文成公主这一角色。自小扎根于心中的“公主梦”在西藏得以实现,兰措觉得这是上天对她的眷顾。
接下演出之后,等待着兰措的是高强度的训练和排演。“文成公主16岁进藏,身为知书达理的大唐公主,在保持高贵、端庄气质的同时,仍需要流露出少女的活泼与青涩。”兰措说,“最重要的还是脚下的功夫。”一进剧组,兰措就开始练习步姿,这一走就是大半年。
兰措最喜欢的剧情是第二幕:天地梵音。在这一幕中,文成公主离开长安前往逻些城(今天的拉萨)。漫漫长路,公主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但想起和亲重任,她毅然摔碎日月宝镜,斩断乡愁,带着“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的情怀,破除万难,前往吐蕃。“文成公主出发前往吐蕃和亲时只有16岁,一个16岁的小姑娘能有这样的大爱情怀,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兰措动容地说。
热爱藏文化、拥护民族团结的兰措在以自己能够出演文成公主而骄傲的同时,也更加勤奋努力地提高着自己的演出水平。
“只要我在西藏,在《文成公主》的舞台上,我就不仅是文成公主,也是藏文化传播的使者。”兰措说。
坐在舞台上观看《文成公主》时,台上的“松赞干布”威严英武,睿智大气。而当我在化妆间见到达瓦次仁时,他正在与几位演员玩着贴纸条的游戏。热闹的游戏氛围和孩子气的坏笑让我有些怀疑,这真的是台上那位英姿飒爽的“松赞干布”吗?坐定采访,达瓦次仁立刻收起了可爱的一面变得认真严肃起来。而在交谈中,时不时讲句玩笑话,逗得全场人哈哈大笑,他幽默可爱的本性又暴露无遗。
达瓦次仁当属《文成公主》这部剧中资历最老的演员。2012年《文成公主》剧场版在北京首演时,他就已经在剧组中工作了。当时的他并不是松赞干布的扮演者,而是扮演一位喇嘛,在众多演员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达瓦次仁成功“上 位”,从一名小配角变成万众瞩目的“松赞干布”,这其中的故事,令我十分感兴趣。大概是导演觉得我形象气质都很好,十分适合出演‘松赞干布’这一角色吧。”达瓦次仁“自恋”地说道,随即便爽朗地笑了起来。
达瓦次仁本是演员出身,对于演出前的高强度训练和排演,他显得十分适应。“排练是为了让自己的演技更加成熟,也是为了给观众呈现出一台最好看的舞台剧。这是演员的职责,所以努力是必需的。”达瓦次仁说,“每当自己站在舞台上,看见台下热情洋溢的观众,一种传播藏文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而听到观众热烈的掌声,看到他们赞赏的微笑,我觉得自己付出得再多,都值了。那些排练时流过的汗水,没有白流。” 出演《文成公主》前,达瓦次仁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故事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那时的他只知道松赞干布是一代英明伟大的藏王,但对于一些细枝末节,他并不太了解。
接到重任之后,达瓦次仁认为,演出一位历史人物,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演员的演技,还有他对这个人物的了解。于是他开始恶补历史知识,闲暇时边阅读书籍,了解松赞干布的故事,从中揣摩人物个性和特点。“这是演好、演出人物灵魂的关键。”达瓦次仁说。
舞台上的“松赞干布”大气睿智、英武潇洒,如今的达瓦次仁已然能够将“松赞干布”演绎得淋漓尽致收放自如,这都离不开达瓦次仁在台下的努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是不变的真理。唯有付出,才能得到。
那些舞台下的掌声和喝彩,都是对达瓦次仁勤奋努力的肯定。
达瓦次仁最喜欢的场景是第四幕:高原之神。为迎娶远道而 来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带领吐蕃百姓修建布达拉宫。百姓们用欢快的“谐钦”舞蹈,歌颂松赞干布的丰功伟绩;用盛大的“打阿嘎”,为迎娶文成公主表达祝福。
为什么喜欢这一幕呢?达瓦次仁说道:“因为这一幕是我一个人表演的独角戏啊。”化妆间内的其他演员又笑了起来,一边笑一边打趣达瓦次仁,达瓦次仁跟着众人大笑,随后认真地说:“在这一幕中,百姓齐心协力修建布达拉宫让我十分感动。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家园能够更加美好繁荣而努力,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家乡的和平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过去是这样,如今也是这样。我们虽然渺小,但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昌盛。”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由衷地佩服起达瓦次仁来。一场演出,不仅是对历史的呈现,更是对今日的提醒。民族团结,勤奋自强,才能使我们拥有并且一直拥有今天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庞大的演出阵容中,群众演员是整部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如同围绕在月亮周围的繁星,将美丽的夜空装点得更加迷人。这些群众演员,有的来自民间艺术团,有的则是慈觉林村的普通村民,并不是科班出身的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藏族人民虽能歌善舞,但真与当演员却是两回事。这些演员都经过了步伐、舞蹈、神态、出场时间与顺序等方面的严格训练,都吃了不少苦。群众女演员次吉告诉记者,她在戏里出演了侍女、打阿嘎等好几个角色,对每个角色的动作都要反复排练,否则那么多人在舞台上很难达到准确、生动、一致。
但不可否认,藏族百姓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舞感,他们对于民间的舞蹈也比较了解。对他们进行一些舞台上的专业训练和指导,这些非专业的藏族百姓便能很快掌握表演要领,获得非常好的表演效果。
普布扎西在剧中扮演的是“文成公主”的侍女,在第二幕中,由于艰苦的环境和思乡的情绪,普布扎西所扮演的侍女需要伏在地上哀伤哭泣。每一次表演,她的脸上都挂着惹人怜惜的泪珠。她的认真令扶起她的“文成公主”兰措都感到惊讶和敬佩。“虽然我不是主演,但我的一点点小举动也是剧中情节所需,认真表演才能不辜负我的职责。我也想成为一名备受瞩目的主演,所以我会加倍努力。”普布扎西认真地说。除了演出,生活中的普布扎西还是一个十分热心且善良的人。“她很热心,很 愿意帮助别人。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会主动帮助其他演员拿道具、拿衣服,为人和善又可爱。”采访时,其他演员纷纷对普布扎西做出如此评价。
25岁的慈觉林村民洛旦是众多舞蹈演员中的一个,每天晚上七点左右去剧场排练,准备接下来的演出。白天则去驾校练车,准备今后买辆车跑运输。在演出期间,洛旦认识了同是群众演员的妻子巴桑曲珍,现在两人已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儿子。通过演出,两人每月能拿到五千多的工资,和以前相比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
而演出也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有些群众以前喜欢喝酒,因为演出时要保持良好形象,贪杯的坏习惯也改掉了。有些百姓为了不耽误演出,将每一天的时间安排做好计划,井井有条。不仅如此,崇尚文化知识也成为了村中的新风气。家住慈觉林村的藏族姑娘白玛,是文成公主演出地的接待员,每天负责给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指引席位。刚开始,这位只上过初中的姑娘在语言沟通上有些吃力。而如今,她汉语标准而流利,还能说不少英语。就连在督导组工作,临时替我担当翻译的藏族小伙子,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令我颇为吃惊。
一部戏改变了一个村庄,一部戏改变了许多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向。他们平凡、默默无闻,但他们仍加倍付出努力去追求更好更幸福的生活。我想,每个人都该如此,众生渺小,但我们仍需努力向着自己幸福的未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