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两地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1.jpg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

青海两地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2.jpg湟中区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00个“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入选。

       旅游旺季,青海各地花海乡村游人如织,一个个小村庄里自驾车排成长队。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乡村旅游、花海农庄每年吸引游客的数量超过50万人次,大量的游客带动周边农家院、小吃摊位、自助茶园、超市等收入增长,拓宽了百姓增收渠道。

       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通过探索“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链条延伸”的模式,带动当地10家专业合作社、40多户农户经营餐饮、承包种植、服务管理等行业。

       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内产业化扶贫种植、生产加工、科研科普、乡村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的融合互动,形成“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直接带动田家寨镇2000余户群众致富,带动11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在黄南州尖扎县,德吉村以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加大村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近400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民通过易地搬迁项目和 “党建领航+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让这个依偎在黄河臂弯里的新村成为“网红景点”。

       夏季,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自省内外的游客走进德吉村,在黄河岸边享受静谧时光。绿水青山扮亮乡村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交巴吉是德吉村的村民,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交巴吉开起农家乐,当上了大厨。交巴吉说,过去德吉村村民大多住在浅脑山区,出行靠走、喝水靠背。如今的德吉村不仅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更是架起百姓致富桥。旅游旺季,交巴吉的农家院平均每天收入能达到5000元左右,他们一家七口年收入从不足1万元增加到4万多元。

       不仅乡村旅游火爆,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也让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从远销海内外的青海特色文化产品,到百姓家门口的非遗就业工坊,我省将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与农牧民脱贫相结合,以“互联网+”构建文化旅游新型产销体系,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全省各州均建成以唐卡、泥塑、藏绣、堆绣、刺绣、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艺品制作等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在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经营销售等链条,大量吸纳当地和周边群众就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