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摘要:仁仟白宗作为卓尼土司家族史上的一位女执事,是18世纪时我国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在她执政期间,不仅为汉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边疆地区的政治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作出了不菲的业绩。新发现的《卓尼土司家谱》和《卓尼土司家谱续篇仁仟白宗的传记·月冠》,对其生平及其在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事迹作了详细记述。
关键词:卓尼土司;女执事;仁仟白宗;历史叙事
自20世纪末起,有专家学者陆续到卓尼进行考察,卓尼地方的宗教及土司研究更是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迄今为止,有关卓尼女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关于女执事仁仟白宗(原名李萨看召措)极少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中。
关于卓尼杨土司的文献记载,新发现的《卓尼土司家谱》与《卓尼丹珠尔目录》记述基本一致。卓尼杨土司源自西藏历史上的小邦首领念知赞布派,其后裔噶益西达尔吉时迁至造格令娃地方,其次子傲地于1404年起开始定居于卓尼。此后,当地萨迦派寺院(即卓尼禅定寺前身)和民众均归附其门下。卓尼地方的政教制度是宗教依赖并服务于世俗家族统治,其形式为政属于土司,教属于僧纲,兄任民长,管理政务;弟任寺主,主持宗教。土司长子例袭土司之位,次子则例袭僧纲之职,卓尼地区的政教首领便由杨土司家族所独揽。这种家族式的承袭模式历经20代,一直延续到1949年,其统治时间近600年。
女执事仁仟白宗是卓尼土司家族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位执政者。然而,由于史料发掘的匮乏,长期以来学界对其相关研究进展十分缓慢。据文献记载,仁仟白宗博学多才、善于政务,与乾隆皇帝、六世班禅等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通过最新发现的《卓尼土司家谱续篇仁仟白宗的传记·月冠》(以下统称《月冠》)等史料,对仁仟白宗担任卓尼土司家族女执事期间的家族传承及其事迹进行考述。
一、卓尼女执事仁仟白宗的生平
通过《丹珠尔目录》和《洮州厅志》等文献的零星记载可知,女执事仁仟白宗为第十二代卓尼土司嘉羊诺布(杨冲霄,1703—1753)的正妻,只可惜文中并未详载其生平事迹。在《月冠》一书中,虽未提及她的生卒年月,却详细记述了她入嫁卓尼的时间及相关事迹。“太太仁仟白宗在雍正皇帝时期(1723-1735),十四岁时的火羊年四月十七日嫁到卓尼。”《卓尼土司家谱》亦载,十二代土司嘉羊诺布“娶了李萨看召措和嘉萨俄仕巴、觉德、道吉措等人。”由此可知,上述两种文献均指出嘉羊诺布与仁仟白宗在年龄上相差十岁,但均未细载仁仟白宗的嫁入之日以及嫁入后改名的原因。对此,《卓尼丹珠尔目录》记:“嘉羊诺布的夫人出生在名门望族的李氏家,名为李看召措,之后又写作仁仟白宗。”另外,《洮州厅志》等资料亦载李氏之名为仁仟白宗。通过上述史料可推断出,李萨看召措生于1713年,入嫁卓尼后改名仁仟白宗。虽能推算出仁仟白宗的出生之年,但史料缺乏很难考证她的卒年。“去年准备修建卓尼禅定寺的围墙,因各地发生战争推迟,水兔年开始修建。”兔年之后,《月冠》中再未记载与她相关的事迹,由此可认为仁仟白宗逝于1783年之后。
据《洮州厅志》载:“杨声年幼,暂请以祖母李氏护印”,指出了仁仟白宗的姓氏来源,“李氏即仁仟白宗,嘉羊诺布的夫人为出生名门望族的李看召措,之后又写作为仁仟白宗。”在藏文资料中,证明她的家族姓氏为李氏。①明清时期,李姓是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姓,本文所提到的李氏指生活在洮州一带的李达后裔。自李达起,该家族开始注重其子女的婚配问题,尤其重视与洮岷地区土司家族④的通婚。“清代,与卓尼第十四代土司杨声一起主持刻印卓尼版《丹珠尔》,并曾于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护印的第十二代土司杨冲霄夫人杨李氏,藏名为仁仟白宗,也是李达家族后裔。”因此,基本可以断定仁仟白宗的家族是洮州一带声名卓著的李氏家族。
《月冠》中详细介绍了仁仟白宗参与政治活动的事迹,但并未详载其摄政的具体时间。《卓尼土司家谱》成书于1751年,成书更晚的《丹珠尔目录》和《安多政教史》中也缺乏此类记述。贡布南杰所著的《卓尼土司史略》记载:“那时杨声年幼,暂不承袭,祖母仁仟白宗1743年至1760年摄政。”该内容不但存在逻辑问题,也没有提供材料的来源及出处。当时仁仟白宗的丈夫嘉羊诺布40多岁,1753年8月去世。因此,上述年代的推理与事实不符。据《洮州厅志》载:“杨声年幼,暂请以祖母李氏护印,于乾隆十九年(1754)承袭,管理土务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昭子杨声仍袭前职。”可见,仁仟白宗的摄政时间有6年,即1754年至·1760年,这与第十二代土司嘉羊诺布的逝年相符合。但《月冠》载:“铁兔年各地流感病毒蔓延,⑧十四代土司丹晌才让感染后邀请医生和活佛为其医治,最终二十八岁那年八月十二日逝世。”“木牛年七月十七日丹增仁仟青嘉承袭(第十五代卓尼土司之位),九月份仁仟白宗主持盛大汉式宴会,洮州和岷州区内的很多汉人贵宾来卓尼庆祝,每个客人带来水果、肉类。”《月冠》记载的木牛年即1805年,倘若按照传记内容推测,她应逝于1805年之后。通常,传记的内容是以时间为序的,所以《月冠》中的铁牛年应误写成了木牛年。另外,《洮州厅志》又载:“声子杨宗业于1780年承袭,因河州之乱以功奉赏给三品顶戴花翎,领受兵部号纸。”由此可推测,1771年至1780年期间,仁仟白宗曾再度摄政。
无论是卓尼家谱、传记,还是当地的口述资料,对历代土司夫人的描述都非常神圣。如,传记中记载:“太太仁仟白宗在嫁卓尼之日,当地人盛赞她是某个尊师的化身”。女执事仁仟白宗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掌权后,更是凭借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明的施政理念,逐步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并赢得了卓尼家族的认可。但卓尼民间却称她为“阿婆太太”。在当地人的文化观念中,其名是魔女般的存在。例如:在世俗生活中,当小孩哭闹时家长总会用“阿婆太太”的名字来吓唬孩子。通过民间的这种颇具特殊含义的代称习俗,可以反映出仁仟白宗在百姓的心中具有令人恐惧的一面。据文献记载,仁仟白宗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在她执政期间曾大量招募私兵,以守护领地和财产,这种残暴的行径致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月冠》《丹珠尔目录》《洮州厅志》等文献史料中,并未提及她对百姓的压迫和强制行为。因此,该内容仍需作进一步的考证。
二、仁仟白宗的事绩
在卓尼土司世谱中,有关杨土司治理当地措施的记载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便是与洮州、岷州、蒙古阿拉善、舟曲等地的各大藏族土司家族的联姻。
为了巩固政权、安定内部,这种联姻实行了等级婚,其做法与历代土司的婚事规则基本一致。如史料记载,第十代土司罗桑东智(杨威)的夫人魏朋,第十一代土司玛索贡布(杨汝松)的夫人曼香玛,第十二代土司嘉羊诺布的夫人仁仟白宗是李达家族后裔。这说明,卓尼土司家族的联姻具有多民族融合的特点。“卓尼杨土司家跟我们有七辈亲戚关系。据我所知,我的一位奶奶嫁给了侯家寺僧官家,一个姑娘嫁了卓尼小杨土司家。”卓尼家族广泛的族际联姻现象,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西北地区多民族之间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而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又在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仁仟白宗的身世、所处的时代,以及婚后的特殊身份,均构成了她织结权力的历史际遇。她的一生是权力构造与地方治理的隐喻,同时也暗藏一个女执事对权力和社会命运的文化表达。
(一)归附中央政府
从第一代卓尼土司些地开始,便与明廷保持着紧密的朝贡关系。在之后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卓尼家族始终维持着与明清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仁仟白宗摄政期间延续了这一传统,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更加看重。据《月冠》记载,仁仟白宗曾进京朝见过乾隆皇帝。“太太仁仟白宗跟塔尔寺法座在位者曲桑呼图克图谈论进贡的事,进贡需要章嘉仁波切的指导,六月一日太太派索南才让进京朝觐,索南才让于七月十七日抵达北京……农历十一月十三日经批准可以拜见皇帝,皇帝亲自下令将卓尼女执事的属下编入随从的行列。太太仁仟白宗的属下扎西嘉措十二月四日出发,铁牛年一月一日抵达北京,十七日朝见乾隆皇帝,向皇帝进贡的是刊刻后第一次印刷的卓尼版《丹珠尔》等贵重物品。乾隆皇帝很是喜悦,扎西嘉措也由此获得赏识。同时,皇帝赐与女执事仁仟白宗白银、布匹等物。”正如文献所载,仁仟白宗一如既往地与清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向中央政府表示效忠,一方面又利用中央政府的支持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显然,仁仟白宗获得中央政府敕封后,在卓尼的统治便有了合法性,借此也更加强化对地方的统治,为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强化民族间的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仁仟白宗在受到清朝皇帝的赐封后,更加注重地方治理。《月冠》记载:“太太仁仟白宗亲自派头人索南招集卓尼南边的迭部兵士,将军索南带领迭部两千兵前往申藏什,太太自己女扮男装带着孙子丹晌才让,军队和北区军队在希仓当嘎儿扎营。太太亲自出战,反叛者孜吉格勒和他的四部什卡弃甲投戈,同时拆除罗日蔡军营,收服了所有被叛军占领之地。”女执事仁仟白宗兼有将帅之才。“传说,她在江河暴涨,极度困难的六月份率兵攻打迭州,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一举取胜。在当地群众心目中,将她领兵攻打迭州事件与宋代杨家将中的穆桂英大战洪州相提并论。”这段记载难免有夸大之意,但由此也可以窥见仁仟白宗在治理地方和安定社会方面的身体力行和全情投入。
(二)在宗教事业中获得声望
仁仟白宗在发展政治和军事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拜见活佛和高僧不仅可以提升族权,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正如《如意宝鬘》所载:“使出渊博的才智”来教化政教方面的敌对势力。
1779年,六世班禅罗桑巴丹益西进京祝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途经甘青地区,仁仟白宗专程拜见了六世班禅大师,并与大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就当时班禅大师在政教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看,仁仟白宗能与其建立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彰显仁仟白宗的地位。同时,她也非常注重与其他著名宗教人士建立关系。如,她曾邀请甘丹赤巴坚赞桑盖、嘉木样·协巴久美旺布等高僧大德讲经、开示。诸如此类的政教联系,在佛教昌盛的时代语境中自然值得记录和传播,因而记录也较为详细。
据《月冠》记载:“猪年班禅大师从卫藏正式踏上东来朝觐之路,没到塔尔寺之前,仁仟白宗和头人们提前去迎接班禅大师,在塔尔寺,皇帝为班禅大师修建了一座行宫。抵达塔尔寺之后,她带着外孙旦增贡布曲嘉拜见班禅大师,班禅大师也很喜悦,让他们来到最近的位置,仁忏白宗将所带的礼品献给了班禅大师。铁鼠新年之日,班禅大师设宴宴请,将蒙古的首领及当地大臣,仁仟白宗及其外孙旦增贡布曲嘉等请到宴会上,仁仟白宗坐在距离班禅大师较近的位置上……准备返回时,班禅大师赠予其护轮等礼品。还特意叮嘱她:依伦常道德来执政,弘扬佛法,并嘱附将卓尼版《丹珠尔》完整版寄予他。”
这次接见对仁仟白宗来说,无疑是使其获得民心和得到拥护的重要事件,在增进其政治威望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1751年,第五十三任甘丹寺法台坚赞桑盖莅临卓尼,在卓尼土司夫妇及卓尼禅定寺法台的请求下,向全体僧俗传授了《金刚经》灌顶。”丙戌年阴历二月上旬,仁仟白宗召唤二世嘉木样使者到达此地,嘉木样撰写了《丹珠尔》序言和目录,传授了《密集》《十一面观音》《白伞盖母》等大灌顶法和部分开示。仁仟白宗在宗教上的作为,不仅说明她对宗教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她深知团结信众的重要性。
(三)刊刻卓尼版《丹珠尔》
历代卓尼土司与禅定寺之间均有着密切关系,禅定寺的最高执掌者为朝廷命官僧纲(俗称僧官),通常由土司兼任,或由土司之弟担任。故卓尼土司掌握着当地的政教两权,且最终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政教合一局面。寺院所属的民事、刑事案件及各类纠纷,土司享有裁定之权。这种兴教模式既可以稳定政权格局,又使得历代土司对佛教事业非常热忠。
刊刻卓尼版《丹珠尔》,体现了仁仟白宗以教辅政的政治智慧。元末明初时,卓尼禅定寺部分经堂创办了小型印刷作坊,主要印刷佛经中的部分章节。到第十一代土司玛索贡布时,又设立了《甘珠尔》印经院,仁仟白宗更是强化了这一事业。1753年,由仁仟白宗建立的《丹珠尔》印经院,共有317部《丹珠尔》经板架、12万多块刻板。印刷一部《丹珠尔》需要70多个技工,历时5个月才能完成,其工程量可谓十分庞大。
仁仟白宗的这一功绩在《丹珠尔》目录中有明确记载:
法之尊者桑吉巴桑说:“若刊印了《丹珠尔》等各类经典,定会给佛法带来很大的益处。”桑杰巴桑多次的劝说仁仟白宗,挑起了成就这一神圣大业之重担。仁仟白宗准备好了刻写印版的纸张,墨水和刻版的木料等,并免去了税收、差役,征集任何东西均按市价付款,因而使得所用物品质优而量足。印刷的总管由具有分析能力的经师阿旺达尔吉、善理政务具有远见的头人噶本才让二人负责,办事认真而跟土司亲近的管家三斤,另外还有头人才旺闹窝、道尔青,管家才让,王海等人担任印刷总管。写印版者由以经师罗桑加参为首的善于写楷体字的五十人担任,画卷首佛像的是绘制者华觉加措,负责校订的有十人,刻版工三百余人,还有木工,造墨、造纸的工人等,总之分工较多。他们的工作从未间断。癸酉年到壬辰年经二十一年的不懈努力才全部完成。免除了缮写人员和刻版工人的赋税,给予达汗的头衔和充足的工钱。除此还向其他工种的人们发放了很多衣食财物。当时的捐助有:法台加参僧格处募得骏马二十一匹,在蒙古修法利众的噶仟诺门汗捐银一千三百两,雍和宫诺门汗希尔瓦曲吉捐银一百五十两,迭当罗桑云丹捐银一百九十三两,车巴高义闹(地名)的化身罗桑赤烈及其首领饮吉腾莽捐银一百一十两,阿拉善桃云诺门汗捐银一百一十两,北路喇嘛捐银一百两,迭当罗桑热布旦捐银一百两,僧人达尔吉献银六十五两,雅尔特比丘罗桑扎西捐银五十两,法尊罗桑格勒捐银五十两,湾处喇嘛献银一百两,斯尼云茹的桃云曲吉捐银五十两,琼赛尔嘉样捐银四十八两五钱,我们也献了一百两(二世嘉木样)。土司仓库中先后用去的财物折合白银为一万三千九百三十七两七。打开了从未开启的利益众生的佛法之门,维护佛法的人们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欢乐和幸福。就这样印完了《丹珠尔》大藏经。建造了非常神圣的经殿,将大藏经放于此殿中。”
上文详细介绍了刊刻《丹珠尔》前的仪轨、物资储备、实际刊印以及刊印结束的全过程,还提到了刊刻的内因,二世嘉木样协巴久美旺波为《丹珠尔》撰写了序言和目录等,足见刊刻任务的重大意义。卓尼版的《丹珠尔》是由众多高僧大德在传世的诸多刻本、写本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整理、校勘、补充而成,故内容更趋丰富,可谓集北京、拉萨、德格、纳塘诸版本藏文《大藏经》之大成者,且设计精美,刻工优良,字体隽秀,印刷精致、装裱典雅。其他史料佐证了这一评价,如《生活在卓尼喇嘛家寺》一文中写道:“卓尼版《大藏经》,雕刻文字秀丽,历历在目,内容准确无误,独具风格,在藏文《大藏经》诸版中可称善本之一,该版共有三百一十七卷”。将卓尼版《大藏经》带到美国的约瑟夫·洛克也曾评价到:卓尼喇嘛寺有甘加和丹加(即《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经的印版,得沼寺和拉加寺等其他寺院中只有甘加印版。事实上,“卓尼寺可以称为除拉萨以外唯一拥有丹加印版的喇嘛寺。”
历史上,达官显贵资助或组织佛经刊刻事业素来常见。乾隆十四年(1749)在北京刊刻了蒙文的《丹珠尔》;1730年,颇罗鼐·索南道吉执政时期,刻印了一整套藏文《大藏经》木刻版,之后又以布敦·仁钦珠编纂的《大藏经》抄本为底本,刻印了被称为“纳塘古版”的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印经版;德格第十二代土司却吉·丹巴次仁于1729年创建了德格印经院。仁仟白宗执政期间,亦曾效仿前人,集中人力、物资刊刻了《丹珠尔》,足以窥见其动用权势的能力。
据史料记载,仁仟白宗组织人力刊刻《丹珠尔》之际,正值全国各地灾异不断的时期(1736-1795)。“清朝时期,甘肃的981县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在18世纪中后期,甘肃一带更是连续发生了多年灾害,洮州流域的受灾情况也相当严重。1765年5月1日,卓尼和康乐发生了5-6级地震,据记载:“一时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每家每户分给足够的粮食,人们得以保住了生命”,“铁兔年各地扩散传染病”。在这一特殊时期,女执事仁仟白宗不仅免除了缮写人员和刻板工人的赋税,还为五百多个贫民工人提供了生计,这足以反映出仁仟白宗在刊刻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女执事仁仟白宗在历史上留下的种种功绩,改写了作为妇女以出生、婚嫁、生子、持家为历程的生命史。她显贵的出生背景,自然为她的一生奠定了基础,但婚嫁成为改变个体角色与使命的关键节点,由此她达到权力的巅峰,并得以展现一个女性的坚韧与智慧。
女执事仁仟白宗的生平事迹研究,对于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提供了实证材料。她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的友谊作出了历史贡献。(作者:尕藏桑知布,博士研究生。)
原刊于《西藏研究》2023年第4期 注释与引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