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里山川一目穷,黄河直下水流清,大川渡通千古道,东西街接一条城,白头老翁牛山卧,红嘴鹦哥鹿谷鸣,二龙金口飞红岘,瑞绕武当南北坪”。这是国民年间流传在条城地区的一首诗。

沿着甘肃白银市水川乡鹦哥湾村南面的黄河过到对岸,便是古条城所在地榆中县青城镇,以前称“街(音该)上”。这个古老的地方,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河运兴盛、文人辈出著称。更重要的是,这儿曾是盛极一时的水烟的发源地。新年伊始,记者走访了这座黄河边的古城。

青城的历史及沿革

陪同记者的是青城镇文化站站长王天恩。据他介绍,青城在古代属雍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青城属陇西郡。因为青城雄踞黄河天险,又邻近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汉代时,这里为防守要冲,实行屯兵,唐代在此地修筑龙沟堡。西夏李元昊派女婿马花麻在附近游弋。为防其入侵,宋代时对龙沟堡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展,将旧城与新城连为一体。因其城呈东西长、南北狭的长条状,又叫一条城,简称条城。

一条城堡本名龙沟堡,因为堡在龙沟之口故名。据《兰州府志》、《皋兰县志》、《榆中县志》等记载:青城为宋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当时,狄青为秦州刺史,巡边至定远,因龙沟堡为龛谷(榆中旧称)之要隘而增筑旧堡,以资震慑。旧堡约二里许,而新城约三里余,系接续延长。中城门楼即旧堡东门,当地人称以东为新城,以西为旧城。因为狄青所筑,为纪念他,后来便叫做青城。

青城古渡口.JPG青城古渡口

古渡口.JPG古渡口

明末,随着鞑靼势力的北退,青城人逐渐过河北移,先水川、强湾,继而王岘、武川,还有其他一些地方。随着人口的迁移,条城的范围也扩展了。拒资料记载,清末时还没有水川之名,而称为“一条城河北”,在民间则统称为“条城”。到了本世纪初,条城的地域范围大约是今榆中的青城、白银的水川、强湾、王岘、武川等一些地方。地域有200多平方公里,10万多居民。

尽管历史上朝代不断更迭,古青城却一直分属榆中、皋兰两县管理,所谓“皋榆不分家”。广义的青城除了黄河以南的古城和东滩外,还包括黄河以北水川、强湾、王岘、武川一带。比较有意思的是,即使弹丸之地的古青城城区也属皋榆两家分管。龙沟口起至李家巷止为西街,属皋兰县,而东街以东至东滩属榆中。现在的青城镇从行政区划上讲,以黄河为界,即河南古城区及其外延部分,属榆中县。而河北一带现属白银市。

独特的青城建筑艺术

介绍了古青城的历史后,王天恩又带着记者参观了青城的一些主要建筑。

青城的建设主要从明初开始,建筑特色明显带有军事和防卫的需要。街巷依城为界为棋盘格式,整齐有序,主次分明。主街东西走向,宽阔通畅,小街巷相对窄小,顺主街对称分布。北朝河,南朝山。其街道命名也带有军事属性,如齐心牌、上下牌、直街牌、三合牌、教场路、箭道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防卫的退缩,主街逐渐发展为以商铺、粮店、药店、餐馆、商铺为主,而大批的烟坊则在外围。

旧民居.JPG旧民居

民居室内.JPG民居室内

民宅顺小巷而建。民宅的建筑以四合院为主。有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由于这些四合院的主人大都是各地商人,所以青城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吸收了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建筑样式及特点。门楼也根据不同需要有青砖雕花式、六柱木刻式,有的还建有木制大车门,以利大车搬运货物进出。现存的50多处民宅,大多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城、城河、新民三个村。

砖雕.JPG砖雕

砖雕之一.JPG砖雕

象征“福”字的门头木雕蝙蝠.JPG象征“福”字的门头木雕蝙蝠

雕有吉祥图案的石鼓.JPG雕有吉祥图案的石鼓

石雕神兽.JPG石雕神兽

青城的古民居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图案。砖木雕刻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几何图案等手法构求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情。内容主要归纳为字类、锦类、花卉类、博古类、祥禽瑞兽类、寓言情趣爱好以及希望期求等。

城隍庙.JPG城隍庙

城隍庙内的戏台.JPG城隍庙内的戏台

城隍爷纪信.JPG城隍爷纪信

青城书院.JPG青城书院

青城书院内.JPG青城书院内

青城人在建筑中特别善于利用本地的石头资源:块石、石板和黄河滩头的卵石,打造石墙、石阶、石门墩。建房起墙前的石墙衬砌非常讲究,石匠将不同性状的石头巧妙组合,大小穿插,砌出的墙脚不仅结实整齐,而且具有图案美。六柱木刻大门前肘墙下砌两块长方形石板,作为门台。同时因取意镇宅辟邪,保家太平,家家户户大门前安置有民间艺人们创作的雄伟而逼真的石雕狮子、二龙戏珠的双面石鼓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其中高家祠堂、城隍庙献殿、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和现存的60多处明、清四合院无疑都遵循着这一传统。石板条和卵石块还大量用来镶台沿和街巷铺路。

水烟发源于古条城

据王天恩介绍,古条城,即榆中县青城镇、原属皋兰的水川镇一带,是水烟的发源地。因为这种烟的烟瓶里有注水过滤装置,故名水烟。

《三国演义》八十九回记述,诸葛亮征服南蛮,行军到了现在云南省的西洱河山区时,军营中发生了瘟疫。因天气炎热,军马疲惫,误饮毒泉,感染瘴气,无药治愈。诸葛亮为此闷郁不安,叹息曰:“如此则南方不可平亦。蛮南不平,安能并吞吴、魏,再兴汉室?有负先帝托孤之重任,生不如死也。”突遇一老叟进柬曰:“庵前有一等草,名曰‘薤叶芸香’,人若口含一片,则瘴气不染。”亮遂令众军尽意采用,瘴气果不再侵。从此以后,开始把“薤叶芸香”也就是烟叶当作一种药物种植,由云南传入四川。

水烟坊.JPG水烟坊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江山社稷,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定“诸王之制”,将十四子封在甘肃,随肃庄王同行的一周姓大族,选中了离兰州百余里的青城种植绿烟叶。

因为旱烟叶具有解热、止吐、消漳、提神、灭虫害等作用,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但是最初的旱烟,是将烟叶晾干弄碎用烟锅(烟斗)抽吸,虽然吸食方便,但对身体极其有害。后来,经过多年的吸食和研究、探索,到了明末清初,青城人将旱烟叶配料加工,用手工压块推丝,制成水烟,运往外地销售。同时发明了用水过滤进行抽吸的烟具“水烟瓶”。

水烟坊内的压烟担.JPG水烟坊内的压烟担

水烟全国销售路线图.JPG压烟担细部

通过多年的加工制作经验和不断的探索,青城的水烟品种由单一的黄烟品种,增加了麻烟、棉烟等品种。销售区域也由本省部分地区扩大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尤以“广东红”为最,远销天津、福建、江浙一带。为了更好的参与竞争,增加利润,各大作坊在做工和配料上不断研究,在抓水烟质量的同时,相继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青城所产水烟中的“蓉”字、“甘”字、“条”字品牌在西南、东南沿海甚至台湾都极为畅销,各家商号规模也越来越大。后因战乱,青城烟业陷入了低谷。

鼎盛时期的商贸及运输业

清康熙之后的一百多年间,条城的黄河两岸,人口和土地不断增加,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沿河两岸兴建水车二十余轮,并开挖由条城街河边流向东滩的自流灌溉大渠一条。当时,五谷丰登,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建筑业、商贸业、手工制造业,特别是水烟加工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因条城一带地区土质最适合种植旱烟叶,于是条城就成了这种烟草的主要产地,而用这种烟叶制成的水烟就成了条城最著名的土特产品。

水烟全国销售路线图

水烟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当时,全国各地的商客,看好条城的商机,纷至沓来,谋求发展,于是条城成为了千百里内的商贸中心。街道整齐,店铺、货栈、斗店、粮店,鳞次栉比,热闹非凡。随着工商业的发达,运输业也不断发达起来,驼队、车马队络绎不绝。当时河北里(现水川镇)“兴盛堂”一家的骆驼就有一百多峰,从西安、汉中、包头等地把南方和中原的丝绸百货运来条城批发销售,又把条城的水烟及其他土特产品运到南方和内地销售,勾通了全国各地与条城的经济文化交流。当时的水利运输尤为发达,以滔滔黄河为动力,用羊皮筏子运输快捷方便,载重量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王天恩介绍,清乾隆及嘉庆年间是条城水烟业的鼎盛时期,种植旱烟叶的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条城对河两岸,上下峡口,北湾三滩,一直扩展到靖远全是种烟区,许多原来制作水烟的小作坊,大部变成了大作坊。大小烟坊多达二百余家,从业人员达万人,产品行销沿海地区及内蒙、重庆、四川、山西等全国大部分地区。水烟成了青城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带动百业兴旺,青城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之城。

民国五、六年传入桑园子、金崖一带,极大地推动了兰州地区经济的发展,造福了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