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的东部,华亭县有朝那山、朝那庙,灵台县有朝那乡,泾川县有朝那沟,而泾川、镇原二县俱有朝那城。至于历史学家们探讨不休的神秘的古朝那湫(湫为水池、泽的意思)之所在,陕甘宁都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数年前,有人断言:在今甘肃省庄浪县境内的南朝那湫(也叫南乱湫、南联池)是女娲的出生地。此语一出,如石破天惊,在陇东文化的深潭中溅起几朵浪花,一时让热衷于本土文化的同仁们兴奋不已。但此论“石破”了,却未“天惊”,论说了一番也就无形消隐了(孙志勇语)。无独有偶,时隔不久,西北师范大学范三畏先生在他的著作《旷古逸史》中,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以丰富翔实的论证勾隐索沉,论证了朝那湫应是诸多历史典籍记载的“雷泽”,即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履大人迹”兆孕伏羲的地方。由此把陇东的朝那湫与华夏人文始祖伏羲联系在了一起。

朝那湫的历史地位及其佐证

关于伏羲生地的具体地点,史家历来均认为“伏羲生成纪”。成纪县故城址,今已发现在静宁县治平乡。近年来,经许多学者反复论证,伏羲生于此地,几为定论。那么,伏羲与朝那湫又有什么瓜葛,朝那湫怎么成了伏羲的母亲怀孕伏羲的地方呢?为了进—步弄清楚这一系列扑朔迷离的问题,记者专门邀请范三畏先生与记者同行,奔赴庄浪县东境桃木山被称为南朝那湫的遗迹进行考察。陪同前行的还有庄浪县文联主席孙志勇先生。

据古史记载,“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王符《潜天论·五德志》)“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山海经·海内东经》)

两位学者一致认为,透过这些简略而似语焉不详的文字,可以从中捕捉一些信息,并由此而提出几个问题:华胥“履迹”的雷泽在哪里?雷泽与朝那湫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范三畏认为,要确定“吴西”的所在,便不应该远离古成纪等处去漫索。因为庄浪县东邻华亭境内的五台山,是汭水汧水的源头。汧水东南流入渭,因此,自古把小陇山及所属的五台山称为陇山或汧山,且汧山在上古时代又有吴山、吴岳的称号,故“雷泽在吴西”的记载,就明白无误地指出了朝那湫的神秘所在。

无论是“吴岳”或朝那湫,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都曾有十分了不起的地位。范三畏说,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吴岳在秦朝被列为华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并且因为“近天子之都”而祭祀有加。与“吴岳”一样,秦代祭祀的华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七山中有吴岳。四川中有朝那湫,所谓四川是:“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朝那湫的宗教地位竟与长江黄河并列!

据范三畏先生介绍,战国时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公元前313年),惠文王因畏惧东方合纵的势力,以及楚齐之力,便做了《诅楚文》,以诅咒楚怀王,文刻于石上,分别深埋于山川多处。宋神宗元丰三年,“渭之耕者得于朝那湫旁,称作《大沈久湫》。”他说,“朝那”是古羌语“龙”的音译。换言之,朝那湫就是“龙泽”,从音韵转移的规律来看,“龙”与“雷”声母相同而意义相近,“龙泽”也就是“雷泽”,雷泽也就是朝那湫了。

范三畏认为,《汉书·郊祀志》所记与此完全相同。《汉书·地理志·安定郡》记载:“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渊祠。”说明朝那湫祠之祭,至汉代仍然存在。

南联池.jpg南联池

南联池状似猿人的怪石.jpg南联池状似猿人的怪石

南朝那湫安静、神秘,植被森严潮湿,湫面水光潋滟,记者和两位学者在灌木丛中穿行,能感到这儿古老人类曾经的存在。

虽然对朝那湫各有见地,范三畏认为,其他地方已被学术界否认,如果笼统说朝那湫在固原其他地方,也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固原隆德(原属静宁)把该地的九龙莲花池说成北朝那湫、称庄浪湫为南朝那湫,从所处地形来说已经是对此一说法的否定。

北朝那湫寻迹

记者随后又奔赴毗邻庄浪的宁夏隆德县,考察与南朝那秋遗迹相关的北朝那湫。记者首先找到了当地学者、隆德县文化馆副研究员王莲喜女士。在她的陪同下到达了目的地。北朝那湫也叫北联池,古称北乱池,现在叫九龙莲花池。在今隆德县城东北部大庄乡前庄村,距隆德县城20公里。为葫芦河支流什字河北源——大庄河的发源地,是六盘山脉中段西侧著名的古灵湫和山顶湖,被隆德县旧志称为“八景”之一。县志“古迹”一节中记载:“北乱池,在县东六盘山,岩极高峻,池居半山中。”

旧遗址遗存的石狮子.jpg旧遗址遗存的石狮子

发现的佛像,应为唐代文物.jpg发现的佛像,应为唐代文物

据王女士介绍说,北联池北岸昔日建有惠泽大王祠,系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陇干人严辉,因抵抗西夏有功而敕封为惠泽大王建祠供奉于此。据《庄浪史话》记载,其实当时应该是兄弟俩,哥哥叫严辉,封为盖国大王,住北联池;弟弟叫严茂,封为惠泽大王,住南联池。两地旧时的庙宇已不存在,北联池现在的山门左右立石狮各一,庙院置有六角形大石香炉,院内还供祀黑水龙王,送子观音等多位神祗。王女士介绍说,每年六月初六,隆德的九龙莲花池庙会,四方香客云集,人数过万。北联池新发现的石碑,清晰可见“惠泽大王”字样.jpg

北联池新发现的石碑,清晰可见“惠泽大王”字样

就在记者参访该地的头一天,这儿挖出了一块石碑残片。从碑文看,这儿曾经的确祭祀繁盛。王女士说,这儿据说就是最早的朝那湫,周朝时就有祭祀活动。

九龙莲花池的祭祀,主要在于历史上的祈福求雨。旧志载:“遇亢旱,致桑林之祷,往往有奇应。”民间传说,九龙莲花池中有一只金蛤蟆,每逢天旱,人们集于池边设坛烧香求雨,烟火旺时,就发现池中冒水泡,随即一只金蛤蟆浮上水面,当人们的祈祷声更大时,金蛤蟆就跃出水面,于是,天空黑云密布,倾刻间便下起滂沱大雨。元大历二年(公元1329年)武德将军开城州达鲁花赤忽都鲁沙乞雨于此,刻碑以记,碑文日:“………大历二年改元,承事郎同知开城州事,脱因以请命,莅是邦。岁辛未抵夏,弥月不雨。脱因窥禄之报,顺民之则,沐心浴身,露顶跣足,跪拜圣湫。越三日,阴阳仍翕,风雨应起,流润器物,稼穑咸亨……川灵既浚,黎庶亦安。”可见在此乞雨不独民间,官府也参与其中了。就连雷连雨初发,也多从九莲花池周围山头起云,每当云集山头,必有大雨,因而当地人称此地为“云根雨穴”。

有关九龙莲花池的传说,王女士还向记者兴致勃勃讲述了如下故事:相传宋夏两军决战好水川,宋军三天三夜滴水未进。大将任福一日深夜梦见一老翁告诉他:“你三更时鞭指东北方向,即有一泉圣水可供兵将酣饮。”他兴奋得从梦中惊醒,跨上山头,在月光下,朝现在的莲花池方向一指,突然,满面凉气扑来,他高兴极了,便带领兵将朝凉气扑来的方向寻去,果然,在一个山头发现了一汪清澈的湖水,几万大军得救了。

北联池.jpg北联池

湫水.jpg湫水

北联池里的荷花.jpg北联池里的荷花

另一则是传说清同治年民众叛乱杀至九龙莲花池附近,山下的群众躲进了莲花池后的山中。叛军追至莲花池,却不见一个人影,便纵火烧了池周围的庙宇后离去。当地群众幸免于难,就称九龙莲花池为“救生池”、“放生池”。至今,当地群众不在莲花池钓鱼,也不许他人垂钓,而且,每年还要举行向池内投放活鱼、活虾等活物的放生活动以表达感恩之情。

“乱湫”之说的由来

在民间,对此二湫也有“北乱湫”和“南乱湫”的说法。本来风景优美,水天一色的两处胜景,为何有“乱”的说法?

记者在庄浪的南朝那湫考察时,有诗人气质的孙志勇先生就说过,一直困惑他的问题是:在南朝那湫纷呈交错的物象中,绿色山头上数不胜数的石头俱多,大如小屋,星罗棋布地“戳”在山岗、湫畔和林莽丛中。令人不解的是,环抱后湫的湫头山非常平缓,并没有峻岭峭壁,不会有如此巨石从山上滚落,那么这些石头又从何而来的呢?是天外来客,或真的是那位创世纪的女娲炼石补天时所遗弃的石头?

而在北朝那湫,一位叫冯有川的庙会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另外一种说法。他说朝那湫也叫“乱湫”的说法来源于曾经在这儿修行过的圣人。九龙莲花山有四个支脉,东至平凉油房庄,南至庄浪五里堡,西至静宁高城寨,北至固原须弥山。当时有乱石大王修成后实施法力,朝那湫整个山谷乱石飞扬。后来观音菩萨收服了他,派他到庄浪五里堡。所以朝那湫的也叫作“乱湫”。

南联池的乱石.jpg南联池的乱石

北联池的乱石.jpg北联池的乱石

记者的确在这两处地方都看到了乱石嶙峋的怪相。

不管怎样,历史已成为过去,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和无可稽考的历史,隐在大地的缄默和口耳相传的故事背后。当记者走下山地时,已暮色苍茫,晚霞在西垂的阳光下静静燃烧,似不语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