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00821135157.jpg摄影:觉果

藏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自己诸多的习俗,婚、丧仪礼更为显著。就天祝藏族婚礼习俗而言,所处地域和环境的不同,其仪礼十分奇特,区别尤为明显。天祝位于祁连山东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河西走廊的门户,也是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的衔接地带,属安多藏区,又是华锐藏区(包括今甘肃天祝、肃南皇城,青海东部北山、门源、大通东部等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以来天祝藏族人民长期与汉、土等民族杂居,诸多婚俗亦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趋于简便化,而今,知其全貌者甚少。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整理,书写成文,从中也可了解一些天祝藏族人民的社会历史和古老的传统习俗。其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订亲

按天祝藏族古老的风俗,人们非常重视订亲,绝不近亲结婚,如果哪一家近亲结婚,就违背了这种传统习俗、道德规范,被人们所谴责。藏族谚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依天祝藏族习俗,当姑娘长到二十岁之后时,就有人家请上深晓礼仪、善于言辩、巧舌如簧的“瓦日哇”(系藏语,意为“中间人”即“媒人”)来说亲。在此之前,男方家对姑娘在各方面已有了详实的了解,一则姑娘的年龄在二十岁以上(一般要比小伙子小一到二岁),二要讲究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等等。去女方家说媒时为图个吉利,要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男方家给“瓦日哇”提供系有白羊毛的酒一瓶、哈达一条砖茶一包。因“瓦日哇”只代表男方家的意愿,尚不知女方家是否答应这门亲事,故这次去女方家叫提“单瓶”。到女方家时“瓦日哇”将这些礼品放在桌上,躬身将哈达献给姑娘的父亲,全家自然会明白是“瓦日哇”来求亲了。向主人说一番客套话后,就把话题引到正题上,这时候姑娘就要回避。如这门亲事只是男方家的情愿,姑娘及家人并不乐意,自然会找许多理由来婉言谢绝,并要退还带来的全部礼物。倘若同意这门亲事,但表面上父母不会直言,按规矩,还要说一些推辞的话,说女儿年龄还小、不懂事、不会干活、针线活还未学会,这样的姑娘给人家当媳妇会让别人笑话等等。尽管如此,精明的“瓦日哇”自然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此时他便向姑娘的父母介绍未来的“木华”(系藏语,意为“女婿”)是如何老实能干,尊敬父母长辈等。父母再无理由就要向“瓦日哇”表示:遵照祖辈传下来的习俗,这门亲事我们还得去与姑娘的“阿央”(系藏语,意为“舅舅”)商量再定。藏族谚语中说:“阿央是从头到脚的主”(“舅权”是母系家庭中,母亲的兄弟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为社会公认的地位和权力,家族中如有大事发生,舅舅就义不容辞地要出来调停、解决)。表明此态后,就要打开“瓦日哇”拿来的酒共同畅饮。“瓦日哇”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后,便回去告知男方家人,尔后等待女方家的回音。期间女方家还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合在一起卜算一下,看其是克是合,相合才能配婚,否则,女方家要提出拒绝这门亲事。八字相合、“阿央”也同意这门亲事,女方家就要将此意托人转告给“瓦日哇”,“瓦日哇”再转告给男方家,并选定吉日·,带上系有白羊毛的酒二瓶、哈达一条、砖茶一包、烧馍一对(其上也系有白羊毛)、衣服一套到女方家。因这次来代表着二家人共同的意愿,故称提“双瓶”。女方家将“阿央”请来,一则订亲,二要商量彩礼、娶亲时间。这天,“阿央”具有很高的权威,“瓦日哇”在他面前要赞扬未来的“木华”一番,并要不断回答“阿央”向他提出的许多质问,直到“阿央”在他面前点头同意这门亲事。之后,“瓦日哇”要打开自己从男方家带来的酒,从“阿央”开始,按长辈、年龄的大小依次向每人敬酒三杯,藏语称这三杯酒为“旦智僧巴”(意为,祝愿吉祥的三杯酒),喝过“旦智僧巴”后,这门亲事就算是说定了,女方家要设宴款待“瓦日哇”。从现在起,男女双方不得在二家中相互走访,见面,只等洞房花烛。

亲事定成后,女方家要选定吉日,选派以“阿央”为首的人到男方家商量彩礼,天祝藏区汉语称“讲礼” (所去人数讲究要单不要双),目的是男方家要为姑娘准备一些嫁妆和首饰之类的。为增添几份热闹,姑娘家的人将彩礼要的很多,故意危难男方家和“瓦日哇”。这时“瓦日哇”就要动员一切力量给来讲礼的客人一次又一次地敬酒、唱酒曲,以求彩礼的最小限度。“木华”也要给客人们敬酒,长时间的跪立“惩罚”,给场面增添了不少热闹:最后,在欢声笑语之中,由女方家的“阿央”将早已商量好的彩礼数目说出,男方家“阿央”喝下女方家“阿央”的敬酒后,讲礼之事便告结束。尔后,相互猜拳喝酒、唱酒曲、热闹非凡。按天祝藏族的传统习俗,男方家要给岳母送一头乳牛或是一只母羊,这意为:姑娘从怀胎到生下,然后养大成人,母亲用血汗养育了她,这份礼物是“木华”对岳母的一片谢意。给“阿央”要送一只绵羊,给岳父的礼物一般不受限制。等男方家将彩礼备齐,选择吉日请“瓦日哇”送到女方家,女方家收了彩礼,至此二家正式定亲了。此后,若谁家有反悔之意,则要受到全村人的议论和谴责。

二、送亲

送亲仪礼在女方家举行,其程序、礼节较为复杂、奇特,主要包括答谢亲朋、上发盛装、启程仪礼三个方面。

1.答谢亲朋

天祝藏族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婚礼的较多,之前还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属相来选定吉日,日期的使用上以单数为吉利,双数为禁忌。进入腊月,父母就不让将要出嫁的女儿干家务活了,一则让女儿多作些刺绣针线活,二要保养身体和皮肤。保养皮肤时首先要用“曲拉”(用鲜奶作成酥油后剩余的残渣物,可食)反复擦揉面部,然后用洁白的牛奶或者用豆面洗脸,再对着镜子用一根丝线刮掉脸上所有的汗毛,最后在手心里涂上一层蜂蜜反复在面部揉搓,从早到晚、日复一日最终使皮肤柔软光滑、白里透红。一般不用彩色来涂抹,要求本质美与自然美的统一,不主张伪装美。这一段时间内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们也要先后邀请姑娘去自家作客,盛情款待,姑娘临走时按自己家庭经济条件要送给适量的礼物。当出嫁的日子渐渐临近时,全家人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姑娘也开始减食了,到婚礼前二、三天,更少吃少喝了。

这一习俗是一代代传承沿袭而来的,如今,是母亲对她的教导,她也不知其意的在循章照办。如果从人类社会婚姻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出嫁绝食的起源,则是古代藏族从母系制社会向父系制社会过渡过程中,妇女们表示强烈反抗的一种遗俗。

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要前来贺喜,姑娘家要付出一定的财力,人力(所请的婚礼执事者,俗称“东家”)来设宴接待客人。为展示自家的人际关系和亲戚朋友的多少,人们拿来的庆贺礼物如衣物、布匹等全要搭在院内的一根绳子上。等客人们酒足饭饱唱着祝愿吉祥的“扎西”歌离散后,要选定送亲的喜客。喜客是按古老的习惯严格选定的,一般要有姑娘的“阿央”、父亲、叔父、姑父、伴娘等人陪送,给新娘牵马的必须是新娘的哥哥或弟弟,送亲人必须是单数,以示吉祥。

2.上发盛装

依天祝藏族的习俗,姑娘出嫁时要举行改发仪式,改发的具体时间和给姑娘梳妆的人有“拉红”(系藏语,意为“法师”,藏族古老的苯教僧侣)按姑娘的生辰属相来选定,要求给姑娘梳妆的要上有双老、有丈夫;有子女、贤慧忠善的妇女,但不论其辈数之大小,梳妆时不让未婚青年女子和寡妇进姑娘所在的房屋,所摆物有:梳齿成对的木梳二把,其上缠一方块白布、一块蓝布;一碗清水,其内放有几枝柏枝;一碗牛奶和一盘“五色粮食”(即:青棵、小麦、油菜、大麦和豆五种粮食相混杂),这些物品表示姑娘的心灵洁如牛奶,成家立业后与“木华”白头偕老,生活幸福富裕。给姑娘梳妆的人一般需要二人,一人一边,先用柏枝蘸着清水给姑娘洗头,边洗边把先前的那一条拖在身后的辫子解开,尔后将头发从顶部分成左右两半,又用手蘸着牛奶开始辫细小辫子,辫成的辫子从头顶两则重吊在背后,中间留一股头发辫成一条大辫,其根处系有银制的圆形物,藏语称“涛热”。此时,这妇女俩用优伤的调子唱起“瓦俄”(系藏语,意为“新娘哭,’),歌词大意是:

戴了“涛热”的姑娘哟!

解开“涛热”就难了

虽有千古流传的圣言:

太阳和月亮在空中结伴,

雌鹿和雄鹿在山林中结伴,

但姑娘还扯心家中的父母、兄妹,

怎能高高兴兴地出嫁!

“瓦日哇”哟!

请送来一百只羊,一百匹马、一百尺毯毯,

我就能解开头发的“涛热”。

头梳完后,两边都是以双数的碎小细长的辫子,最后将两侧发辫分别缝装在长约三尺、宽约四寸的十几块绣有各种图案的小方形布块组成的两条发套内,发套上缀有银牌,圆形骨制饰品,末端挂有红穗子:头部两侧发辫上饰有红、黄、绿组成的玛瑙串。最后梳头的妇女将姑娘的“涛热”取下,用白羊毛缠绕放置在盛有五色粮食的盘子中,奉置在“侨康”(供奉“佛龛”之处)前面。

服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其演变的历史,又是民众审美标准不断变迁的过程。天祝藏族的服饰又略不同与安多其他藏区,不但适合放牧,又适合农业生产。梳妆完毕后要穿上华丽的藏式多层宽领衬衣,镶有织锦、水獭皮边的藏式彩袍:戴上用珊瑚、玛瑙、松耳石、翡翠等镶嵌的“格健”(系藏语,意为“颈饰”),再系上红、绿、蓝等几条绸带,此时姑娘显得富贵典雅,美丽动人。在本民族特定的民俗、民风中,这些装饰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从美学观点而论,这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一大特征,装饰服从实用目的,装饰性与实用目的密切结合,即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也可以说这种美是本民族主观思想和感情的产物,是畜牧民族的一大标志,草原文化的一大象征。

等姑娘梳装完后,勤快的阿妈在院内桑炉中已煨起了桑,青烟香绕,姑娘在那俩位妇女的陪伴下,绕着桑炉从左到右转上三圈,进屋休息。阿妈又把白天亲朋好友们拿来的衣物等全部拿来,让姑娘从中选拿,将这些也作为陪嫁之物,连同娘家的陪嫁物装在陪箱中。尔后,只等第二天送亲。

3.启程仪礼。

娶亲之前,婆家要选好一至二名娶亲人,他们俩人是婚礼中关键性的人物,既要能歌善舞,擅长辞令,又要懂得婚礼中的全部礼节,还要能应付各种不同的场面,随机应变。娶亲头一天,他俩身着藏袍,连同“瓦日哇”带上美酒及新娘上马时穿戴的服饰、首饰和拉上一只母羊或母牛到女方家。按天祝藏族之婚礼习俗,娶亲时“木华”也不去女方家。当娶亲人到来时,早有人来告知女方家的婚礼执事者,人们马上用长桌拦住大门,拿来酒在龙碗内盛满,让他们连喝三碗,并采用讽刺取笑的方式向娶亲人提出许多问题。要想进门首先要喝完这三碗酒,然后要圆满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当然,依他们的口才和酒量,这一关很快会通过,真所谓:

我有一匹雄竣的良马,

配备那鞍鞯有何困难:

我有海一样的酒量,

满腹的藏族谚语,

对付众人又有何难。

按“拉红”选定的吉时良辰新娘启程了,临走时要到自家的“侨康”前叩头拜别,敬献哈达,尔后倒退出门。为求吉祥,新娘的乘骑一定是母马或公马,不骑不生崽的牲畜。上马后用白褐衫或白毡衫将新娘全身裹起来。为敬仰地方山神,保佑一生幸福平安,乘骑的头必须朝着地方山神所处的方位。此时,新娘因离别父母兄妹依依不舍,哭得凄凄惨惨,愈是如此愈能得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们的赞美,否则会引来许多逆耳之言。

对“哭嫁”风俗,有两种认识:一认为是避魔避邪,以哭代喜,以防止邪魔侵害生命;二认为同古代掠夺婚有关,姑娘被抢,必然啼哭,久之成为习俗。从历史上看两种说法兼而有之。但对现代来说,就很难解释这一点。每一种风俗,只有当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才会有继续生存的生命力。所以,上二种认为都不是主要原因。从“哭嫁”的实际内容看,主要是倾诉感情,包括母女之情,姐妹之情。没有这种感情的支撑,此风俗就不能坚持下来。所以,对这一习俗我们不能忽视了“感情的作用”。

送亲马队起程时浩浩荡荡,新娘在迎亲队伍和喜客们的簇拥下朝婆家走去,送亲的喜客们唱道:

那空中飞翔的三只鸟,

前面是美丽的花孔雀:

孔雀虽不是上师,

黑眼翎却成了净瓶的装饰:

手持净瓶的上师们,

别忘了那美丽的花孔雀。

那空中飞翔的三只乌,

后面是翠绿的布谷鸟:

布谷鸟虽不是姑娘,

悦耳的啼鸣唱婚嫁歌:

盛装出嫁的姑娘,

别忘了那翠绿的布谷鸟。

三、迎亲

迎亲是整个婚礼的重要阶段,也是双方客人之间骑技、口才、对歌、喝酒的大较量之际。这些仪礼是天祝藏族人民生活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任何个人的一生都要用相应的各阶段的民俗仪礼来渡过,而且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也有许多时代相袭的礼节,同时,又充分展显了天祝藏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古老的婚礼习俗。其形式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迎亲抢帽

送亲队伍出发时,男方家要在送亲队伍必经路上设下“德格”,即在路旁生上火堆,由男方家派人守候,备哈达一条、酒一瓶,依此来解喜客们在路途中的劳累。当喜客们来到“德格”处时,守候者将哈达献给“喜尊爷”(民间俗称,即喜客中最具有权位的一人),并给每个喜客敬酒三杯,尔后守候者跳马上背,飞速向第二个“德格”处通风报信。在第三个“德格”处,守候者都是精明能干的骑手,两方人马相遇时,各自都严防自己的礼帽被对方抢去。正当“阿央”等喜客们端起敬酒用无名指蘸酒轻弹祭天地时,忽然一声呼叫,“德格”守候者们转身飞速上马,用挑衅的声调“欧哈哈、欧哈哈”呼喊并环绕送亲人马一圈后,飞驰而去。喜客们那能容忍这种挑逗,立即跃马直追,抢夺礼帽。如果哪个人被喜客们追上抢去礼帽,那是十分尴尬的,不仅会自惭羞悔,还会被喜客们传为笑柄。

2.迎接新娘

新娘到来之前,男方家在大门口早已摆好了“接桌”,上面放有用酥油制做的日月等模型,藏语称其为“道玛”:一碗牛奶,其内放一枝系有白羊毛的柏树枝:一个大盘子,其内盛有红枣、糖和一双红筷子:双瓶酒,瓶口上系有白羊毛:一对烧馍,其上摸有酥油:一条哈达、一条毡上面用粮食撒有“央章”(万字符,意示吉祥)图案。喜客们和新娘到来时,男方家的婚礼执事者们放鞭炮、献哈达、敬酒喜笑迎接。另有几人用礼品谢过送嫁妆箱来的喜客后,便将嫁妆箱抬进,边走边唱道:

嫁妆箱子带来了,花花绿绿装满了;

金银财宝带来了,儿女子孙带来了;

吉祥如意全齐了,欢欢喜喜进来了。

为表示吉祥,喜客们端起牛奶碗用柏树枝蘸上牛奶向四方泼洒,并将大盘中的食物撒发给四周的围观者。新娘下马时,首先要绕婆家煨好的桑从左到右转三圈,然后由“拉红”给她念洗脸经,用清水洗手。这是一种古老的苯教习俗,最早起始于吐蕃时期。婆婆让她喝口牛奶,并给她挽上帽子,然后由伴娘扶陪暂走进洞房休息。

3.谢媒、摆针线

举行谢媒仪礼时,“瓦日哇”站在男女两家婚礼执事者(民间俗称“大东”)之间,前面桌上放有酒瓶、酒杯,瓶口上系有白羊毛。男方家的婚礼执事者赞颂“瓦日哇”道:

上首供奉祭器佛经,那是父辈长寿的标志;

门前拴犏雌牛,那是儿孙牧畜有方的标志;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亲,那是藏汉团结的标志;

今日两家男女喜结良缘,那是你“瓦日哇”积德的标志。

接着给“瓦日哇”敬酒三杯,献上哈达、二瓶酒和绸缎被面、砖茶等礼物。此后要摆新娘的针线活和嫁妆,由女方家向所来宾客们展现男方家给新娘所送的服饰和女方家的陪嫁,以及新娘刺绣的鞋垫、枕头套等刺绣品。这刺绣艺术在天祝藏区历史悠久,深受人民之喜爱,所以,姑娘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刺绣。今天,将这些构造严谨、造型精巧、神态生动的刺绣品展显在宾客面前,供人们观赏,赞美不绝。新娘的嫁妆与男方家所送的服饰分别放置在两处,经女方家人分别说明后,人们采用取笑的方式指着男方家给新娘的嫁妆说:这些鞋穿不到脚上就烂了;那件衣服活到八十岁才可穿;送给的都是当抹布用的布料等等,惹得围观者们哈哈大笑。

4.结婚典礼

一张桌上放有“道玛”、一碗牛奶,碗内放一枝系有白羊毛的柏树枝,二个小盘,其内盛有红枣、核桃、糖等各种食品。桌左边坐着新娘的“阿央”等主要亲属,右边是新郎的“阿央”、父母等亲属;新郎、新娘各有伴人站在中央前方的红毯子上。这时新郎的岳父拿来衣帽等给“木华”进行冠戴,尤其在系腰带时有二、三个喜客用力捆绑,愈让“木华”受苦,喜客们愈是过瘾,而男方家人则要采取保护措施。这样你紧我松,互相对抗,一场力量之较量,热闹非凡。通过这个扎腰带的盛典,意示:小伙子,你就同爱妻安安稳稳地过好日子吧!这时婚礼执事者一边说一边将碗中牛奶向空中泼洒,尔后,右手执酒碗,左手作姿势,放开桑音,滔滔不绝地倾吐如下的“祝婚词”:

啊!如今时光美好,

良辰吉日、幸福圆满、吉祥如意,

少年衣锦、闺女盛装、宾客云集。

婚姻的盛典开始,

遵照藏族习俗、循长老规矩,

让我献几句祝词。

啊!先说今日吉庆喜筵,

且把座位分三等,

上席列为父老席,犹如雄狮踞雪山。

中席摆上同辈席,好似猛虎卧平川。

下席围设妇女席,孔雀开屏赛天仙。

拿来甘露凉浆,斟满金边龙碗。

面向首席长辈们,祝福时运好转。

面向中席同辈们,祝福战神伴身边。

面向尾席女宾们,祈祷灶神保平安。

啊!今日的座席是佛法席,

颂经的道歌动天地,后世无罪、吉祥如意!

今日的座席是同辈席,

对坐共叙幸福语,消灾除难、吉祥如意!

今日的座席是歌舞席,

歌声美妙响云际,万事如意、吉祥如意!

今日的座席是饮酒席,

喜酒盈盈情香溢,心情舒畅、吉祥如意!

今日的座席是亲朋席,

喜气洋洋,长命百岁、吉祥如意!

“祝婚词”真是妙语连珠,如丸滚板,对这千古流传、美妙动听、古朴典雅的“祝婚词”客人们洗耳恭听,婚礼达到了欢乐的高潮。更有甚者,他能将新娘的嫁妆作形象生动的比喻,一件一样妙语不绝。颂完“祝婚词”后,新郎、新娘给双方家长辈叩头拜谢,敬献哈达,以表养育之恩。尔后新人之间互拜,赠换礼物。男女二家的长辈们也相互赠礼物、献哈达。最后由婆婆将那两个盛有食物的小盘分别给新婚夫妇。按传统习俗,盘中的食物不给任何人,只留个人食。结束后新婚夫妇还要给“侨康”献哈达,点燃酥油灯,最后才要进入洞房。按天祝藏族之习俗没有闹洞房的习惯,而且在喜客们没有离去之前,婆家的人不准进入洞房。

5.宴待喜客

结婚典礼结束后,就请喜客们上炕赴宴,炕桌上放有炒面盒、道玛、一条哈达、喜酒等,酒壶、茶壶上都系有白羊毛。这些摆具一则表示吉祥,二则表示不忘藏族人民的生活以畜牧为主的漫长历史,以及对喜客们表示最诚挚的欢迎。藏语谚语说:“一辈子父母最大,结婚之日娘家人最大”。今天,从娘家来的喜客是至高无尚的,婚礼执事者们双手齐眉地向他们献茶敬酒,不得有半点怠慢。按传统习俗首先要给喜客们倒上奶茶,端上摸摸和油条:尔后就有大块的手抓羊肉、牛肉和用酥油、白沙糖、厥麻等特作的,味道别美的厥麻米饭:最后是用牛肉片、粉条、萝卜等作的烩饭。等喜客们饭足后又给每人敬酒三杯,这时男方家还会抬出大酒坛,其人动作幽默,惹得人哈哈大笑,这表明美酒如海,请客人们开怀痛饮,并要诵“祝酒词”,其歌词大意是:

雄伟的毛毛山上,长着青青的松树;

青松盛盛长起,烧成白烟缕缕;

缕缕白烟升起,空中弥漫浓雾;

浓雾弥漫空中,降落及时甘露;

甘露及时降落,长成金色五谷;

五谷金色长起,醇味美酒酿出;

酿出醇味美酒,尽情欢乐歌舞。

此后可互相闲谈取笑,猜拳行令,唱歌跳舞,男女老少皆可加入其内。男方家用歌声来赞扬女方家养育姑娘成人的不易,又亲自送来缔结良缘,情深义重;送亲来的“阿央”则回唱:姑娘年轻缺乏教养;针线,茶饭做不好;敬重老人方面还有许多不知之处,请“木华”、婆婆爱护帮助。然后共歌祝愿新婚夫妇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等酒喝到半夜时辰,二家客人之间就展开对歌的大较量,哪方对不上歌就得喝罚酒三杯。如:

问:当初世界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

       请问分开天地者是谁?

       当初世界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

       请问分开阴阳者是谁?

       当初世界形成时,藏汉混合在一起,

       请问分开藏汉者是谁”

答:当初世界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

       分开天地者是大鹏乌。

       当初世界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

       分开阴阳者是太阳。

       当初世界形成时,藏汉混合在一起,

       分开藏汉者是皇帝。

问:那高高的山顶上,是收获什么的地方?

       那坦缓的山腰里,是收获什么的地方?

       那宽宽的山脚下,是收获什么的地方?

答:那高高的山项上,是收获燕麦的地方。

       那坦缓的山腰里,是收获豆麦的地方。

       那宽宽的山脚下,是收获青裸的地方。

这样对歌当酒,直到天亮,整个晚上主客边唱边舞,你问我答,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真所谓:“歌神赐我金嗓子,唱一首歌儿有何难”。就在今天,男方家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来贺喜,婚礼执事者们分工明确,忙里忙外用同样的饮食热情款待所来客人,客人们走时围成一圈唱祝愿吉祥的歌,歌词大意为:

古今都幸福的蓝天,青龙增添了欢乐,

祈愿这福乐永世存。

古今都幸福的山岩,野牛增添了欢乐,

祈愿这福乐永世存。

古今都幸福的村庄,青年人增添了欢乐,

祈愿这福乐永世存。

最后在“扎西!扎西!”(意为“吉祥”)的欢呼声中离散。

第二天,依男方家的安排,喜客们在婚礼执事者的陪同下,带上一天够饮的酒和生肉到野外扎灶,他们一边烧吃生肉,一边饮酒,尽情畅谈,享受着自然的韵律。第三天早晨,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到厨房,用从自家带来的砖茶烧茶,茶好后伴娘抓住新娘的手,用缠有哈达的饭勺左右各搅三下,尔后先给婚礼上辛苦了的“东家”们盛茶,其次给喜客、公婆、丈夫、姐妹、兄弟等敬茶,人们边喝边啧啧赞叹新娘烧的茶香。这个仪规表明,从现在起,她已是这家的主妇了。敬茶完毕伴娘将新娘交给婆婆,婆婆拉着新娘的手走进厨房。这时,喜客们要纷纷起身告辞,男方家的“东家”们早在大门口备好酒、拦上桌子,藏语称其为“高强”,意为“门酒”,而喜客们要小心翼翼地瞅空冲出大门,否则会被这“门酒”灌个大醉。临别时,男方家要给喜客们另备二瓶酒,让他们在途中喝,藏语称其为“兰木强”,意为“路酒”。当喜客们走开时,新娘因与娘家人难舍难分而悲伤泣哭,流泪不止。

至此,婚礼宣告结束。新娘在婆家住上三天后,由新郎陪同回娘家,数日后又重返婆家,从此之后,她便成了这家的成员。

天祝藏族婚俗,既有整个藏族地区共同的特点,又有与之不同的独特风格。从中可以看出,它沿习了藏族古老的风俗习惯,又有其自身演变的新特色。数字的使用、日期的择选、喜客的选派以及婚礼前后的许多仪礼、宴待客人之习俗都与安多其他藏区有诸多相同之处。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也有其自身的特色与其他藏区有较多的不同之处。就拉卜楞地区而言,少女十七岁“上发”,盛装艳服拜访亲朋,亲朋送礼致贺,而后,她们的婚姻一般不受父母的干涉和阻挠,可自由恋爱。这一习俗与上面谈过的“答谢亲朋”、“上发盛装”的仪礼是相同的,但其时间和形式又不同与天祝藏区。给来娶亲的“木华”泼水,这是拉卜楞地区相沿已久的婚俗,这一习俗是古代母系制社会过渡过程中,妇女们权势低下,而后对男人们所实施的一种惩罚。时代相传便成了人们能够接受的习俗,而且,其内容又包含着新的意义:祝愿新婚夫妇爱情似海水一样深、河水一样长。而在天祝藏区,无论是男方家还是女方家都以其他方式方法来取代了这一习俗,从订亲到结婚自始止终“木华”不去女方家。所以说一个民族或一地区的习俗一旦形成,其地域性、约定性和沿用性是很强的。

民俗,是一种长期形成的风尚习俗,必然要受到封建思想、宗教思想的影响,甚至一些民俗的本源就是在宗教与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出来的。但是,民俗毕竟是社会文化的表现手段之一,它是通过特定的内容和形式来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了解一个民族时,不能站在某一个民族的价值立场上来评价另一个民族之风俗习惯的善恶是非。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标准,看到这些应该觉得这不仅是在进行艺术欣赏,而是仿佛在阅读了这个民族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应该排除不应有的误解和敌视态度。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现代文明的“诱惑”去改变传统的民情风俗,就会导致民俗学无生存土壤的可能性:丰富传统民俗的“诱惑”,让我们死抱老祖宗的“本钱”沾沾自喜,那么,整个民族有可能永远会“古老”。

原刊于《西北民族研究》 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