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甘青“最后”的藏锁匠人.jpg让布正在制作铜锁。刘薇 摄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泽军藏锁工艺店”蜗居于县城一方菜市,其貌不扬,少人问津。店主李泽军的藏语名字叫“让布”,坚守在此的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藏锁匠人。

  让布,藏语意为“吉祥、福气”。可这福气,更多是印刻在了一把把精心雕饰的藏锁上,似乎与他相隔甚远。儿时因病残疾,少年坎坷学艺,中年惨淡经营,年近60的让布才得妻为伴。

  他看似大半生沧桑潦倒,却也有属于自己的光环——因为,他是川甘青地区“最后”的藏锁匠人。

  定义“最后”的,是理县文体局退休干部恩波。多年来,他为地方非遗事业奔走,让布的“藏锁锻造技艺”获颁县级非遗项目,源自他的助力。

  一方炼铜炉具、一套制锁利器、一位执著匠人——手不释“锁”40年,让布的技艺愈发纯熟,而藏锁生意却渐渐“凋零”。

  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藏锁,不是没有辉煌过,它也曾是藏族人家的“标配”。

  “锁有四厢,壳为体、梁为饰,匙为乾、芯为坤。尺长寸短,精密不失;人如锁钥,大巧若拙。”千百年来,藏锁师傅们通过隐秘的口传心授,将古老的藏锁技艺代代承继下来。

  “我是1986年拜师的,最初学手艺就是为了养活自己。”困于双腿不便,学做藏锁成了让布当时最理想的选择。

  让布介绍,藏锁特有的锁体结构,造就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安全感。在安多藏族文化中,钥匙代表男、锁代表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也寓意夫妻恩爱和睦、忠诚不二。因此,藏族男子成婚时,都会买上一把藏锁,钥匙交由主妇管理。

  三年学成出师后,让布在理县县城开了一家藏锁店,生意还算红火。但后来,物美价廉的现代机制锁大量上市,只有一把钥匙、容易生锈腐蚀的藏式铁锁渐渐没了“人气”。

  恩波在2019年做过一次调查:在四川、甘肃、青海的涉藏地区,只剩下让布还在坚守传统藏锁。但在无情的市场规则下,“坚守”不过是无可奈何罢了。

  这些年,因为长期经受炉火熏烤,以及雕花刻字时的用眼过度,让布的视力明显下降、手指弯曲变形,身体渐感不支。

  市场遇冷、健康堪忧,手艺难以为继——面对即将“消失”的藏锁,让布忧心如焚。

  正当他犯难的时候,藏族文化爱好者、理县烟草专卖局局长拉月帮他出谋划策:“大家的口味都变了,别抱着铁疙瘩不放了,试着改做铜锁,可能更有卖点。”

  后来,拉月和同事们资助让布升级了制锁设备,解决了店铺租赁、多元经营等问题,重振信心的让布开始制售铜锁,兼营铜锅、铜壶等其他藏式铜制品。按照拉月的话说,搞多种经营,不是放弃藏锁,而是让它“活下去”。

  “使用时间越长,铜锁越光亮,比传统铁质藏锁美观大气上档次!”换装后的藏式铜锁变身文旅产品,让布保住了这门手艺。

  销路广了,让布并没有放弃匠心。在他手底下,一把藏式铜锁要经历下料、锻造、焊接、精整、雕刻和打磨“六道工序”,每道工序循环往复、精益求精,制作工期平均在3至5天,而小号铜锁的制作时间还要加倍。

  在地方政府及爱心人士的持续资助下,让布对于藏锁的未来有了新期待。“希望租个大一点的场所,再收几个徒弟,让更多人了解藏锁、爱上藏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让布的愿望有望走进现实。据拉月介绍,当地政府部门正积极协调资源,预计今年年底前,以让布命名的藏锁锻造技艺传习所将在理县成立,这位川甘青地区“最后”的藏锁匠将迎来“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