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掩映下的碑亭.JPG麦田掩映下的碑亭

屹立在今成县县城北郊的吴挺碑及其陵园,曾以宏大的规模,壮观的气派,盖世的工艺令观瞻者震撼。吴挺碑坐落于今成县城关镇石碑寨村,占地1万平方米,是宋宁宗为追念南宋抗金名将吴挺而建造的。庆元四年(1198年)春动工,嘉泰三年(1203年)十月落成。装修豪华,石雕林立,堪与皇家陵园媲美。特别是那尊吴挺神道碑,巍巍雄踞,令人惊叹。

虽然吴挺陵园遗迹如今湮没土中,被大地和微风中的稼禾所遮蔽。但记者拜谒时,在成县文化馆馆长张建文一个下午的回首顾盼和娓娓叙述中,一同沉湎、感动,并因此领略了一隅鲜为人知的辉煌。

吴挺巨碑,罕见遗存

面对高大的吴挺碑,记者有一种恍惚和敬畏。吴挺碑高出地面6.18米,宽1.87米,厚0.46米,重约34吨。碑体镶嵌在四螭托碑碑趺上。螭者,无角的龙也。四螭就像四条盘踞的白龙,鳞甲斑斑突起,四爪高举,神力无比。四螭扭结成一个巨大的团座,全力擎托着上方硕大厚重的碑体。碑趺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圆雕、浮雕、线刻融为一体,雄伟壮丽。

吴挺碑.JPG吴挺碑

吴挺碑的正面,顶部为鎏金撰额“皇帝宸翰”四字.JPG吴挺碑的正面,顶部为鎏金撰额“皇帝宸翰”四字

吴挺碑碑座上雕刻有精美的螭龙.JPG吴挺碑碑座上雕刻有精美的螭龙

碑的正面,顶部为鎏金篆额“皇帝宸翰”四字。中部八龙图案环绕之中,为宁宗赵扩手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两行竖刻一尺见方的楷体大字,行间镌有“敕令宝玺”一方,中贯“修政殿书”四字。碑下部在万字、佛手图案环绕中,有吴挺之子吴曦《感恩表记》一方,计854字。碑背面是洋洋洒洒长达7680字的墓志铭。据张馆长介绍,如此长的国公碑文是是极为罕见和珍贵的,比《宋史·吴挺传》1300字的记载要详尽得多。碑文记述了吴挺家世和他参与的宋金在甘陕境内的德顺之战、瓦亭之战、巩城之战等战役,以及保境筹边的功绩。记叙之翔实,文笔之质朴流畅,楷书之端方秀丽,堪称一代史笔之上乘,书苑之精品。墓志铭为高文虎所撰,陈宗召书丹。

高文虎,绍兴间进士,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曾参与《四朝国史》编写。陈宗召,朝廷起居舍人,凡朝廷颁布敕令和礼乐法度之赏善罚恶、文武官员任命、州县废置、各地灾变等,均由他记录以授著作郎,又掌修国史。此二人,既是南宋著名史学家,又是书法家。墓志铭出自他二人之手,不仅碑文为国家之典范,书法也堪称一代珍品。

吴挺陵园堪称徽成盆地的天心地胆,风水宝地。背依莽莽西秦岭山地,奇巍秀丽;面南奇峰突兀,松竹丛茂。东有青泥河,浪激涛飞;西邻抛沙河,溪卷波涌。在这块水环山复的平畴上修建陵园,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

英雄年少,丰功卓越

据碑文和有关史书记载:吴挺,字仲烈,祖籍宋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县),生于今武都,为吴璘第五子。《世功保蜀忠德碑》明确记载:“王守武阶日,生于守舍。”武阶郡,北魏首置,西魏时改置覆津县。吴璘曾在州北米仓山上筑城,并建仓积粮,以御金兵。

吴挺生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幼时十分聪慧,初识字,便能读《左氏春秋》。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吴挺年17,始从军为后部准备将。不久,又迁为中书第一将。时年吴挺到京城呈送文件,宋高宗亲自召见,向他询问西边地势、兵事及战守情况,他对答如流。宋高宗十分惊奇,当即下诏提拔吴挺为右武郎、浙西路兵马都监,赐金带。后继任右武大夫、利州东路前军同统制。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背叛和盟,派遣合喜孛堇为征西元帅,率大军南下,直逼秦陇。时任四川宣抚使的吴璘急忙调兵遣将,分路抵抗。吴挺受命镇守兴州(今陕西略阳),以巩固后方。但吴挺执意上前线,吴璘任命吴挺为中军统制,率军北进。吴挺率兵日夜兼程疾进,在治平寨同金兵相遇,乘其不备,击鼓猛进。金兵溃不成军,四散弃逃。吴挺攻克南市城,擒获伪宣武将军安宁,斩杀金将阿乌孛堇、萧千户等。朝廷因此授其为荣州刺史,后又迁升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吴挺奉命同都统制姚仲率东、西两路兵马进攻德顺城(今静宁)。这一仗宋兵大胜,金兵死伤万余人,尸横遍地,丢弃的军装器械堆积如山,千户耶律九斤、合喜孛堇等137名金将被俘,吴挺又乘胜将德顺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德顺城是金兵南侵的重要基地。德顺城被围后,吴挺孤军深入,抢先占据了城外的有利地形。数日后,德顺城为宋军占领。随后,吴挺又率军攻克巩州城。吴挺因功被授郢州防御使。

世功保蜀,厚德载世

瓦亭战斗结束后不久,吴挺又随父亲吴璘防守河池(今甘肃徽县)。金将完颜悉烈领兵十万前来攻城,守军凭险固守。吴挺多次亲率精兵袭击金营,给金兵以重大杀伤,金兵伤亡惨重,只好退兵待援。援兵带来了专门用于攻城的大车,上蒙牛皮,两边有四个轮子,其中能隐蔽50名士卒,号称“憨皮袋”。吴挺则派人找来三根大木头,每根木头上都包上一层厚厚的铜皮和铁皮,取名为“将军柱”,栽在道路中间。金兵推着大车走到木柱跟前,被木柱挡住,无法前进。宋兵乘机投掷巨石,砸坏大车,车上的士卒也全部丧命。由于吴挺战功显著,被任命为武昌军承宣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中军统制。

吴挺治军有方,“纪明律修,军中悦服”。在军事战略方面,吴挺主张因地制宜,加强防御,以逸待劳。由于长期驻守西北,吴挺对骑兵的作用也十分重视。一度时间,朝廷下令杜绝军中互市,停止茶马交易,致使军中无战马可驭。吴挺多次上书:“马者,兵之用也,吾守罢去,不忍一旦误国军事。”最后,朝廷下令恢复茶马交易。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吴挺改任兴州都统、定江军节度使,自此以后,便长期驻守武兴(今陕西略阳)。

吴挺长期驻守武兴,为这里的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武兴地处嘉陵江与沮水交汇处,地势较低,时常受到洪水威胁。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秋七月,连降暴雨,江水暴涨,居住在低洼处的百姓民房大半被淹。吴挺及时分派大批官吏救灾,并腾出官府让百姓居住。洪水退后,吴挺又从各地征调大量木材、砖瓦,用极便宜的价格卖给百姓建房,很快就使百姓安居乐业,城中面貌焕然一新。当地百姓对吴挺十分感激,家家户户都供奉他的画像。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六月,吴挺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年仅56岁。

世事沧桑,英名永垂

吴挺死后,葬于同谷。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立“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于墓前。

据张馆长介绍,吴挺陵园为吴挺之子吴曦所建。吴曦继任父职,为利州西路安抚使,兼四川宣抚副使,手握西北军政大权及财务大权。他利用在京都曾监修皇陵的经验,肆意挥霍,修建了规模超常的吴挺陵园,并因此把南宋宁宗时代的石雕工艺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

根据当地老人们的回忆,几十年前还能目睹吴挺陵园的全貌。在空旷的陵园田野上,可以看到露出地面的石翁仲胸腹,双手抱笏挺立,人头断落一旁。还有颈系四铃张牙露齿作怒吼状的石狮,以及在基座上作伸腰奔走状,气势咄咄逼人的石虎。当时还有一覆斗状土丘,高10米多,周广60多米,其上灌木丛生,青藤缠绕,可以放牧。随着四周的日益蚕食,土丘也夷为农田。

残缺的翁仲半埋在麦地里.JPG残缺的翁仲半埋在麦地里

保存完好的石羊.JPG保存完好的石羊

当时我在天空中拍到的石羊,呵呵.JPG当时我在天空中拍到的“石羊”,呵呵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陵墓已和四周平地连成一片,唯有那尊神道碑屹立于朝辉夕阳之中,为方圆五六里内举目可见的庞物大物。碑下的四螭托碑碑趺也埋在地里,所剩的是神道碑后方和北侧的三尊八楞莲苞头华表,和一个仅裸露肩膀于地表的断头石翁仲,一尊石羊。华表为八棱柱头,磨制光洁。石翁仲为文官装束,圆领官服,胸垂缓带,庄严肃穆。石羊通体肥胖滚圆,形象温顺而憨态横生。

张馆长介绍说,吴挺陵园遭此损毁,与吴挺之子吴曦叛国投金关系极大。吴曦接任其父吴挺要职之后,拥兵数十万,以坐镇战略要地而威名朝廷,也渐渐萌生了独霸独尊的野心。为了得到金朝“蜀王”封授,割据四川,他不惜把秦、陇战略要地西、凤、阶、成四州割让给金朝。后吴曦被朝廷处死,吴挺家族因此招来毁门之祸。南宋朝廷耗巨资营造的吴挺陵园也被朝廷废弃。《甘肃通志》载:吴曦伏诛后,“诛其妻子,家属徙岭南,夺曦父挺官爵,迁曦祖璘子孙出蜀,存璘庙祀,此碑不仆且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