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秋翁姆(前右)在成都锦外中心广场跳锅庄(1月8日摄)。 沈伯韩 摄
洁白的长袖在风中划出道道圆弧,镶着宝石的腰饰随着舞步摇曳,扎木聂旋律悠扬,盛装的青年男女围成圆圈,踏着变幻的节拍翩然起舞。
没有入场券,不要求任何舞蹈基础,只要加入这个跳舞的圆圈,瞬间就能被快乐的氛围感染。
这不是雪域高原的节日庆典,而是我国西南“超级城市”成都的街头日常。
街头掀起“锅庄热”
隆冬时节的夜晚,成都街头车水马龙。这座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汽车保有量居我国第一位的城市,是我国西部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之一。
顺着人流,藏族姑娘向秋翁姆来到一环路南四段高架桥旁的锦外中心广场,仔细整理好身上的藏袍,轻轻捋了捋发髻,在藏语《欢迎曲》的悠扬旋律声中,她步入“舞池”,加入到跳锅庄的人群。
锅庄,又称为“果卓”“歌庄”,藏语音译,原意为圆圈歌舞,是一种藏族传统的集体舞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向秋翁姆从记事起就开始跳锅庄。“小孩有小孩的创意,大人有大人的舞步。每逢节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生活虽然有苦有乐,但只要一跳起舞,心情就是畅快的。”她说。
2018年,向秋翁姆初中毕业后告别了金沙江畔的故乡,进入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她所在的班级里有20多位少数民族学生。“大城市很好,但也会常常想家。”锅庄成了许多高原孩子思乡时的寄托。每逢周末,他们在操场上跳舞。“音乐一响起,就仿佛看到家乡的雪山、牧场和青稞田。”翁姆说。
校门之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民众进入城市。数据显示,目前成都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超过38万,少数民族人口年均流动量超400万人次。在城市中奋斗、生活的同时,他们也带来故乡的文化和传统,街头的锅庄便是其中之一。
60岁的成都人刘蓉萍是深受“锅庄热”影响的老市民。“3年前去阿坝旅游第一次跳,但特别喜欢那种氛围。回到成都,发现原来很多人已经在跳了。”为了追上潮流,她报了3个舞蹈班,每天雷打不动地练习。她还交了不少藏族朋友,对藏装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不打麻将,去跳锅庄”成了她的快乐秘籍。
纯粹的快乐
2021年,向秋翁姆进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学习。2023年7月,她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实习。
工作时,她穿着雪白的制服,穿梭于各个病房中;闲暇时,她们换上华丽的藏袍,系上腰带和挂饰,加入锅庄的欢乐海洋。
距离实习医院1公里的锦外中心广场上,“卓热查姆”团队组织的锅庄舞会每天风雨无阻地举行。“穿藏袍的姑娘,你站到第一排去跳吧!”因为“卓热查姆”队长洛桑的邀请,原本有些羞涩的向秋翁姆和向秋曲珍成了舞会的常客。
“卓热查姆”在藏语里是“欢乐与壮观的舞场”的意思。2021年,自小爱跳锅庄的唐卡商人洛桑,找来两位伙伴——开藏餐馆的扎西和幼儿园老师雍吉,在锦外中心广场上开始了自娱自乐。
他们将跳舞的视频发到网上,吸引了大量关注。短短两年,团队核心成员就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37人,他们中不仅有藏族,还有汉族、羌族、彝族。“台柱”雍吉目前的“抖音”粉丝超过42.3万,是成都街头锅庄的“顶流”之一。
没有入场券,不要求任何舞蹈基础,只要加入这个跳舞的圆圈,瞬间就能被快乐的氛围感染。
最热闹时,小小的广场上人们能围出好几层大圈,四五百人同时跳舞。舞会是公益性的,音响、灯光的费用由大伙凑钱。“在城市里生活,每个人都有压力,我们只想带给大家一个释放的舞台,感受纯粹的快乐。”洛桑说。
跳舞时,向秋翁姆总感觉内心深处有抑制不住的快乐升腾。有一次,大家跳到一首快节奏的歌时突然下起大雨,却没有人停下,雨水和汗水打湿了衣服,每个人脸上却绽放着笑容。
舞不停,爱延续
2023年11月3日晚,“卓热查姆”的舞会刚刚结束,人群中一位常来观演的中年男子突然倒地,循着惊呼声,向秋翁姆和朋友向秋曲珍钻进围观的人群,二人凭借专业知识判断男子有生命危险。
顾不上换下厚重的藏袍和饰品,她们立刻跪在地上,轮流对男子实施胸外按压,30多分钟的抢救将男子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一幕被路人拍下并传到网上,全网浏览量超过2000万。网友评论,两位锅庄女孩是舞者,更是生命的守护者。
即将毕业的向秋翁姆决定先在这里扎下根,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先开拓眼界、练好本领,将来回巴塘为父老乡亲服务。”她也将继续跳舞,希望借着人们对她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故乡巴塘。
遥远的高原上,向秋翁姆一家已于2022年告别了金沙江畔的老屋,和全村一起搬迁到了巴塘县城郊的新居。搬迁后的南戈新村如今是远近闻名的温泉民宿村。乡亲们依然跳着祖祖辈辈传承的弦子锅庄,但他们的生活早已与祖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