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社会调查

摘要:达日县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南部,属藏族聚居的纯牧业县,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县之一。解放前属于“果洛克松”(三果洛)之昂青部落生活区域,部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上世纪50年代,昂青部落为果洛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现有红科、莫坝等部落。行政规划为10个乡镇,33个牧委会,共3.2万人,其中牧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8%。2014年7月达日课题组赴该县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田野调查,并结合有关藏文史料和其他研究成果,对当地藏族部落及其姓氏、传统家族文化等做了系统阐释。

关键词:藏族 部落姓氏 家族文化 达日县

谈及部落与姓氏,首先要想到的是姓氏出现的历史时间总比部落形成的时间早,姓氏是部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样,部落的维护和发展壮大对姓氏的保护以及部落姓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家族部落观念当中姓氏是维系部落家族永不灭亡的希望所在,只有在同一姓氏下部落家族才有凝聚力和威慑力,否则部落就会松散或被别的部落所吞噬或灭亡。我们在讲“三果洛”历史文化时,发现部落往往是以部落家族为纽带而形成,家族姓氏或名称成为部落的代名词。所以,对达日地区的牧民一问起属于什么部落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就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昂青部落”。那么,“昂青部落”是哪一个部落,与上述“三果洛”有何关联,其姓氏及家族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将对此一一进行探讨。

一、三果洛与昂青部落

如果说“果洛”是部落名称,那么梳理三果洛与昂青部落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在藏语中“果洛”二字是什么意思,其来源又是如何。

(一)“谷洛”或“果洛”名称的由来

“谷洛”(vgu log)作为部落名称,形成于珠·拉杰本(vbri lha rgyal vbum)父子时期。“谷”为藏语地名,在今青海果洛州班玛县境内;“洛”在藏语中有返回之意,即“从谷地返回的部落”。《果洛文史》记载:“珠·阿本(vbri a vbuh)长大之后,取一‘岭萨’(gling bzva 即岭氏女)为妻。后与岭氏头人不和,无法生存下去,便算卦,视梦兆。一夜在梦中,东方山神玛杰博热(rma rgyal sbom ra 阿尼玛卿)预示:‘(你)若遂东方舅地去,定会一切顺利!’(shar zhing povi phyogs su bsnyegs pa na cus kyi don chen de nas vgrub)( 他 )深信此言,便于公元14世纪末,藏历第七饶迥初,(带领)一共五十户离井他乡到多饶吉·贡当波(rdo rol gyi gong dang po)和盖吉·玛毛希多(gos kyi ma movi bzhi mdo)定居下来。于是乎,当地老乡称他们为‘谷洛巴’(vgu log pa)。”[1]15之所以称为“谷洛巴”,是因为该部落在珠·拉杰本时期是从今四川以西迁至青海班玛县“谷隆”(vgu lung)”之地,后在珠·拉杰本之子珠·阿本(vbri a vbum)之时,与当地部落头人不和,又从“谷隆”迁回到多饶吉·贡当波和盖吉·玛毛希多等地,就称之为“谷洛巴”或“谷洛”。至于“谷”或“谷隆”的含义和“果洛”的来源,藏族著名民间医生当增有自己的看法①:

对果洛达日的藏族来说,最早来自于康区的甘孜一带。虽然没有真实的历史记载,但是都认为他们是从四川逐渐迁移至今班玛县以南的。果洛是由昂青本巴三部落组成。那么,果洛为什么叫“果洛(mgo log)”,是当地藏语口音发音不准确而逐渐演变发展的结果,其实叫“谷洛(vgu log)”。因为,在班玛县内有一条狭小的山沟,较呈圆形状,藏语叫做“谷(vgu)”或“谷隆(vgu lung)”,对移居在那条山沟旁的游牧部落习惯上称为“谷洛”,由此而得名。之所以现在在果洛姓氏中有一个叫“谷达仓(vgu mdva tshang)”,就是指当时居住在那条山沟下面的牧民家族。这些家族都是康巴藏族,从他们的生活习俗、语言、歌谣和性格等各方面看,都与康巴藏族一致。事实证明,现在的“果洛”不是安多藏族,而是康巴藏族。早期的“果洛”就有那么很少一部分人,后来在社会各个时期逐渐繁育和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以推断,三果洛的祖先为传统意义上的“康区”(khams phyogs)藏族,主要生活在今四川色达、石渠和青海玉树一带,是由于部落内部不和而迁徙至今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年保玉则神山以及阿尼玛卿雪山周围,逐步繁衍发展起来的。

(二)“三果洛”与昂青部落的关系

与其说“三果洛”②是三个兄弟部落③,还不如说是三个叔侄部落。根据《果洛宗谱》和《果洛文史》等藏文资料记载,“三果洛”的起源当从珠·拉杰本说起。“大约在公元14世纪80年代,藏历第十六饶迥第五十回左右,今西藏自治区以东,青海省囊谦县以南,四川省以西之‘珠隆’(vbri lung)④的地方有一大部落,姓氏为‘珠’。其中有一名叫珠·拉杰本的人,崇奉宁玛派噶陀寺(kaH thog)宗法,又信仰苯教,后成为南方南宗寺(lho gnah rdzong)拉苯·雍仲沃(lha bon g·yung drung vod)之徒,为佛苯兼营的居家密咒师。他带领一共十一户人迁移至今四川白玉县境内的谷廓隆哇(vgu kho lung ba)⑤定居。据说此时该地属于部落首领岭·谷斯杰布(gling vgu zi rgyl bo)⑥之管辖范围。那时候玛饶多(smra rol stod)⑦有一个小部落,相传是年保玉则神传部落(今班玛县多公麻乡境内有其城堡遗址等),即称年则·索罗宾丁(gnyan rtse zol lo spun bdun)。有一次此部落中的五个女子去噶陀寺⑧、戎赞·卡瓦嘎波(rong bstan kha ba dkar po)⑨和日沃·夏岗(ri bo bya rkang)⑩等地朝拜,后在返回途中一人被藏獒咬伤。于是,她们暂时驻足于与珠·拉杰本部落不远的地方。不久,珠·拉杰本与该部落五个女子相识,并取其中一女为妻,其她四人送回故里(玛饶多)。后珠·拉杰本夫妇生了一个儿子,但早年去世。继又生了一个儿子,为了避讳前邪,专门雕刻了一部‘赛本’(gser vbum)经文⑪,并给儿子取名为阿本杰(简称阿本)。”[1]13-14阿本与岭萨⑫结合,生了本杰(vbum skybs)、本格(vbum dge)和本雅(vbum yag)三个儿子。本雅与年毛·俄珠(gnyan mo dngos grub)之子叫帕合太(phag thar),也叫托合太(thog thar)。帕合太和兹萨·塔日措(vdzi bza thar mo mtsho)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多杰本、索南杰(bsod nams skyabs活佛,又名果洛·噶陀喇嘛却本mgo log kaH thog bla ma chos vbuh)、班玛本(pda ma vbum)和班玛雅(pda ma yag)。班玛本是今班玛县班玛部落的祖先,其后裔为“三果洛”中的班玛部落。班玛本之兄多杰本有本秀杰和昂青本两个儿子。昂青本(dbang chen vbum)是今达日县昂青部落的祖先,其后裔为“三果洛”中的昂青部落。本秀杰(vbum phyug rgyal)有两个儿子,即阿什姜本(a skyong vbum)和仁钦本(又名红洛尖赞dpon log rgyal mtshan)。其中阿什姜(本)是今甘德县阿什姜部落的祖先,其后裔为“三果洛”中的阿什姜部落。[2]351-356因此说,班玛本、昂青本和阿什姜本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叔侄关系。在这种叔侄关系中,先有班玛本,后才有昂青本和阿什姜本。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当地人都会说,“三果洛”刚开始在班玛县境内,然后往西北迁徙,形成了昂青部落和阿什姜部落,是合乎情理之事。

藏族部落姓氏与传统家族文化 ——基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社会调查1.jpg“三果洛”与昂青部落关系图①

二、部落姓氏文化

现在的果洛藏族大体上属于上述三个部落,即班玛本、昂青本和阿什姜本的后代。其中就达日县而言,除德昂等一小部分属于阿什姜本外,其他大部分是昂青本的后代。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部落名称中的藏文音译“本”字不具有姓氏的意义。有关藏文资料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就是说珠·拉杰本的第一个儿子早年去世,当第二个儿子出生的时候,为了避讳前邪,专雕一部“赛本”。其中“赛”为黄金,“本”取藏语佛经名《本·登巴吉尼》(vbum dum pa bcu gnyis 即《十万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十二函》)中的“本”字,意思是说,专雕一部《十万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十二函》金汁石刻。因此,次子取名为阿本杰,简称阿本。此后习惯在名字中加一个“本”字,以示其尊贵。[1]14,[2]352但对此也有不同的解释。如,原红科部落大臣切沃措杰认为②:

“‘三本’(vbum gsum)的‘本’(vbum即十万)字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他们生了一个男孩,就请僧人念一次《十万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十二函》。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灾难和孩子健康成长(kag sel)。因为,在此之前,珠·拉杰(abri lha rgyal)有一个儿子,但是他们还未来到萨·谷廓隆哇③之前就去世了。后来,听年保玉则山神之预言,就来到萨·谷廓隆哇定居下来的。”又说:“在1952年和平解放之时,扎喜旺徐④等人第一次来到果洛的时候,我有一个亲戚叫噶尔哇·俄金索南(sgar ba ao rgyan bsod nams),他不懂实际情况就对他们夸大其词地说:‘我们昂青上部部落有十万个牧户(sde ba vbum);中部阿什姜部落有十万个牧户;下部班玛部落也有十万个牧户。’其实,他没有明白‘本’(vbum)字的真正含义而已。‘本’字实际上,就是生了一个儿子念了一次《十万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十二函》,所以称之为‘本’(十万)。”

藏族著名民间医生当增认为:

根据民间口传,果洛是由本巴三部落构成的。他们是三个兄弟,即昂青本、阿什姜本和班玛本。那么,为什么取名为“本”?因为生他们仨兄弟的时候,每次都用金银铜汁抄写一次《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十二函》,并举行盛宴,由此称之为“本巴克松”或“三本巴”(abum pa khag gsum),即“本巴三兄弟部落”。班玛本部落,除了个别离散之外,主要分布在今班玛县境内;阿什姜本部落主要分布在今甘德县境内;昂青本部落主要分布在今达日县外,还有少量分布在玛多县。①

无论是雕刻、念诵或抄写,“本”字的来源都莫过于《十万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十二函》。此后,珠·拉杰本的后代喜欢在姓名中加一个“本”字。如藏语名两个字的:本杰(vbum skyabs)、本格(vbum dge)、本雅合(vbum yag);三个字的:班玛本(pad ma vbum)、昂青本(dbang cen vbum)、阿什姜本(a skyong vbum)、仁青本(rin cen vbum)、才航本(tse dbang vbum)、释迦本(shakya vbum);三个字,而且“本”字在前的:本秀杰(vbum phyug skyabs);三个字,本字在中间的,慈本雅(tshe vbum yag)、慈本塔(tshe vbum thar)、岭本嘉(klu vbum rgyal);四个字的:喇嘛却本(bla ma cos vbum)等等。

(一)珠·拉杰本

姓氏有宗系和支系之分。无论是昂青本,还是班玛本和阿什姜本,都是珠·拉杰本的后代。所谓“三果洛”的姓氏就可以追溯到此人。此人,姓氏为“珠”(vbri),名为“拉杰”(lha rgyal),“本”(vbum)为后追加字。此后,该部落中虽然很少在人名前加本族姓氏“珠”字,但是后人都认为他们是“阿嘉合·珠”(a lcags vbri)的后代。提到“阿嘉合·珠”,那么就要从藏族古老的四大姓氏或六大姓氏开始说起。诸多藏文史料都有记载,藏族部落初期有四大姓氏或六大姓氏,即塞(bse)、穆(dmu)、顿(ldong)、冬(stong)、扎(dpra)、珠(vbri)。认为珠·拉杰本就是藏族六大古老姓氏之一“珠”的后代。到了“三本”的时候,珠·拉杰本的后代发展成了三个较大部落。部落生活区域从今班玛县扩展至达日县、甘德县等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最初的“本巴克松”(vbum pa khag gsum)或“三本巴”的局面,“三果洛”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二)昂青部落

昂青部落主要生活在今达日地区,后以达日河(dar chu)分成昂青上部(dbang cen chu stod)和昂青下部(dbang cen chu smad)两大支系。对比在《果洛文史》中有这样详细记述:

昂青上部又分成了三个大部落(dpon khag gsum)、五个小部落(dpon shog chung ba lnga),还有河谷六部落(chu vphung tsho ba drug)、十三个支系部落(tsho ma lag bcu gsum)和二十五个分支小部落(yang lag nyer lnga)。三个大部落,即吉日(rgyu ru)、桑日(gsang ru)和噶日哇(sgar ba);五个小部落,即果洛仓(mgo log tshang)、唐巴(tha ba)、岗巴(gangs spa)、达哇(mdva ba)和唐秀(tha gzhug);河谷六部落,即多日哇二部落(rdo ru ba gnyis)、贡二寺部落(skung dgon pa gnyis)、查朗二部落(khra gling gnyis)、藏坚仓二部落(gtsang vjam tshang gnyis)、哇郭尔·仲巴二部落(wa skor sgrung ba gnyis)和埃布·索伯二部落(aba sog po gnyis);十三个支系部落,即咔擦尔(kha tshar)、雅尔廓(yar khog)、贡郭尔(mgon skor)、潘兹(vphan vdzi)、直却(drug shog)、切沃(che bo)、果兹(dgo vdzi)、噶尔廓(mgar khog)、查吉(khra rgyud)、阿本(a vbum)、凯郭尔(khe skor)、佳郭尔(vjva skor)和戎郭尔(rong skor);二十五个分支小部落,即哲郭尔(sbrel skor)、古佳(vgu vjva)、吉合西(lcags shul)、戎塔(rong tha)、吉桑(vju sang)、聂郭尔(nya skor)、咔吉尔(kha vgyur)、华郭尔(dpa skor)、康萨尔(khang sar)、格则(dge rtse)、拉索(lha bdzo)、阿西尔(a zhur)、 佳 擦(vjva tsha)、 米 拉(mu ra)、布郭尔(bug skor)、茑西(smyo shus)、雍夏(yung sha)、绰郭尔(khro skor)、阿南木(a gnam)、曲岗(chu sgang)、雅当(ya ldang)、聂戎(nyag rong)、佳柔(gya rig)、桌郭尔(sgrog skor)和米哇(dmu ba)。[1]192

(三)文化习俗

1.昂青部落在后期发展过程中习惯将部落或家族名称代替为本部落或本家族的姓氏,譬如昂青吉日麻(dbang chen rgyu ru ma)、昂青桑日麻(dbang chen gsang ru ma)等。其中“昂青”最先为部落名称而非部落姓氏,后却成为昂青子部落的姓氏。昂青部落内部子部落的姓氏多为地名,或者姓氏+部落或群名构成。譬如,吉日(rgyu ru)、桑日(gsang ru)、噶日哇(sgar ba)、唐巴(tha ba)、岗巴(gang spa)、达哇(mdva ba)、唐秀(thang gzhug)、多日哇(rdo ru ba)等是把地名或河流名取为部落或部族名称的。又如:哇郭尔(wa skor)、贡郭尔(mgon skor)、噶尔郭尔(mgar skor)、凯郭尔(khe skor)、佳郭尔(vjva skor)、戎郭尔(rong skor)、哲郭尔(sprel skor)、聂郭尔(nya skor)、华郭尔(dpva skor)、布郭尔(bug skor)、绰郭尔(khro skor)、桌郭尔(sgrog skor)、阿郭尔(a skor)、艾郭尔(ae skor)、哈郭尔(ha skor)等,其中的第一个字为该部落的姓氏,后一个字“郭尔”(在藏文中是一个字)为部落或群之意。藏族部落姓氏与传统家族文化 ——基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社会调查2.jpg

达日县桑日麻乡向阳村二社部落姓氏户数构成表①

在传统上称十户为“吉肖”(bcu shog),六十户为“周吉肖”(drug cu shog)。譬如:今达日县上、下红科和莫坝乡所在地原有两个中部落,即尼日(snyi ru)和塔日(tha ru)②。尼日和塔日又分为若干个“吉肖”:郭尔兹·吉肖(dgo vdzi bcu shog)、切沃吉肖(che bo bcu shog)、阿本吉肖(a vbum bcu shog)、查吉吉肖(khra rgyud bcu shog)、格佳吉肖(dge rgya bcu shog)、卓格吉肖(sgrog ge bcu shog)、康赛吉肖(khang sar bcu shog)、阿郭尔吉肖(a skor bcu shog)、艾郭尔吉肖(ae skor bcu shog)、戎塔吉肖(rong tha bcu shog)、格则吉肖(dge rtse bcu shog)、哈郭尔吉肖(ha skog bcu shog)和喀兹吉肖(kha tshur bcu shog)等。“周吉肖”,如今有达日县窝赛乡的直却村等,藏语又称“周吉(直却)肖巴”。

2.达日地区的藏族部落有同姓不婚的习俗,这与氏族社会的族外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凡是到结婚年龄的男女就要找异姓配偶,否则部落习惯法不容许。“若同姓通婚、发生性关系,会特别遭歧视。甚至在一些场合,若同姓女性在,不会开玩笑的。”③这里所指的同姓,包括四大姓和八小姓。“四大姓: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八小姓:曾祖父辈,推二辈(向前)。”然而,现在部落姓氏观念有所淡化。这主要是因为“带姓氏的年代,家庭间寻仇,后不带姓氏,是为了避免家族报仇”④等。

习惯上部落中的女子出嫁,也就是举行结婚仪式后,其名字前多了一个藏文“萨”(bzva)字,这是藏族历史上对高贵女性的称呼,多指王者之妃或部落贵族女性,具有妃子或夫人或妇人等意思。如果是从“年”氏部落来的,就称为“年萨”(gnyan bzva);从“岭”氏部落来的,就叫做“岭萨”(gling bzva);以此类推,诸如兹萨(vdzi bzva)、麦萨(dme bzva)、噶尔萨(mgar bzva)、岗萨(sgang bzva)、弘萨(dpon bzva)、佳萨(vgya bzva)、达萨(rda bzva)、扎萨(sbra bzva)、米尔萨(mur bzva)、贝萨(vbos bzva)、洛萨(glo bzva)、德合萨(stag bzva)、香萨(byang bzva)、多萨(stod bzva)、查萨(khra bzva)、博萨(vbos bzva)、昂青萨(dbang chen bzva)等等。一般孩子追父姓,假如从“年”氏部落嫁到“岭”氏部落,所生子女之姓氏必须是“岭”,而非“年”。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姓并不严谨。己母为岗巴部落,但姓非岗巴。当己姓的身为干部后,从小家族名称上升到大部落为姓。如居·格桑⑤,为红科人,本姓为格贝,其亲生父亲并非姓居。”①再说,比较开放的部落性观念使非婚子和被寄养的孩子较为普遍,但是在社会上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对此,达日县上红科乡党委书记才让智美也有很深的感触:达日县藏族“婚姻关系混乱,但私生子地位并不受歧视。同母异父、同父异母关系比较多。历史上,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关系多。现在,结婚不办结婚证。若办证,涉及到计划生育。对私生子、养子,社会上皆不排斥。”②由此可见一斑。

3.相传三果洛,特别是达日县这一地区为“格萨尔”幼年成长、争战四方、降伏妖魔、统一岭国部落、造就辉煌事业的地方。英雄史诗《格萨尔》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此原红科部落大臣切沃措杰就很自豪地说:

根据《雅隆大圆满法》记载,岭国的世代末人是狄琼·扎拉泽杰(rtevu chung dgra lha rtse brgyad),其余都归于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为何要说我们(指三果洛的后代)是岭国的第二代传承人的原因。岭国的前一代人也可分为大、中、小传承。后来,授记女神阿乃·衮曼杰姆(a ne gong sman rgyal mo)对狄琼·扎拉泽杰预言道:“岭国已降伏魔国平天下,现为岭国传宗接代之时,你必到萨·谷廓隆哇去,那里有转法轮的地方,也有施主你要供养的佛法僧众。”于是,狄琼·扎拉泽杰来到萨·谷廓隆哇,此时正值噶丹巴·德协(bkva dam pa bde gshegs)修建旧密宗噶陀寺,他自然担当起了施主。狄琼·扎拉泽杰有一把岭国大将嘉擦(rgya tsha)的宝剑,名叫璁·亚孜噶尔支(mtshon ya rtse dkar gri)。狄琼临圆寂之时,噶当巴·德协亲临为他念诵《超度经》。此时,把宝剑献给了噶当巴·德协,之后成了噶陀寺最宝贵的藏物。③

查朗寺堪布慈诚·塔尔新也在接受访谈时解释说:

居·米旁有一徒弟名叫图旦·嘉洋扎巴。《达久·诺布恰登》和《昌隆·梅朵热瓦》都是由他写的。同时,他又是伏藏大师里热·岭巴和登德多杰等的徒弟,他才华出众,祖籍四川德格。以前,我们的寺主活佛名叫确吉多杰,姓为“岭”(gling)。在他年龄较高之时曾当德格王(gling tshang rgyal po)的导师,德格王送他一把宝剑,至今还保存在查朗寺纪念馆里。根据岭国的历史记载,岭国的最后一位继承人是狄琼扎拉(rtevu chung dgra lha)。从狄琼扎拉算起到德格王(sde dge rgyal po),“岭”氏小传承(gling gi chung rgyud)一共传承了四十九代。德格王与查朗寺创建者确吉多杰活佛(gling bla ma chos kyi tdo rje)是同一代人。藏族著名学者毛尔盖·桑木旦(a laks dmu dge bsam bstan)④也曾说过,玛隆森多(rma klung sum mdo)⑤就是在由岭·确吉多杰活佛所建之查朗寺附近。⑥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熏陶下难免会产生部落牧民群众对“岭国”和史诗传奇人物“格萨尔”及其家族的敬仰之情,从而称“三果洛是岭国的第二代传承人”⑦。其实在当地部落后裔中也能找到与“格萨尔”史诗有关的姓氏,如“岭”(gling)、“查”(khra)或“查岭”(khra gling)、“嘉洛”(skya lo)、“格萨尔·措”等人名。

三、传统家族文化

摩尔根在家族婚姻发展史学说中提出:“家族表现为一种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本身也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进展,最后脱离一种形态而进入另一种较高的形态。”[3]三果洛从起初的十一户人家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共同体的形式,从人口、草场、秩序、制度、观念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并且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酝酿着区别于其他部落的家族观念,包括习俗、禁忌和各种限制。

(一)部落家族文化

首先,在姓氏上区分与其他部落和家族的不同,甚至宣扬自己家族及其血缘的高贵。这就如同果洛地区的藏族愿意说他们是“三果洛”的后代一样,达日地区的藏族也会说他们是“昂青本”的后代,以此来显耀家族的纯真和高贵。这种习俗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不仅能够铭记部落历史,而且记忆和传承祖先的智慧和英勇善战的性格;二是能够争取部落话语权,为自己和后代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树立部落威信。因为在部落社会里,部落是开展游牧活动的主体,一切游牧生产和活动都离不开部落整体的运动,反而脱离部落或家族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只有在部落这个社会群体秩序当中,自己才会有生存的希望,因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并传承着部落的谋计和生存方略,并融入到该部落组织当中,同时拥有了部落的归属感,又增强了部落意识。

其次,社会世袭制决定了部落内部权力的归属问题,决定了部落头人永远是部落头人、庶民永远是庶民的现状,又决定了头人对部落的永久控制权。部落家族中的部落头人是父子继承制,不容许有任何他人和妇女继承或使用头人的权力,这是家族文化中最主要的而且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方面。

在旧社会没有改革之前,社会世袭制度(skabs kyi rgyud vdzin rings lugs)和官僚资本主义(dpon ngan ma rtsa rings lugs)的存在都是有其必要性。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统治制度和政策。统治者的权力往往掌握在那些少数人手中。譬如说,那些活佛和头人,是从父亲的延续(phas bcas dang na bu phrug gis dar ni red),是不是应该这么理解的。如果说不是那样的,那么除非头人们的家族是不同寻常的,都能说会道(kha na ktam yod ni khog na she yod ni),才华出众,好像有诸多神灵时刻保佑着他们。同样,活佛也是极少数人。所以说他们是广大人民群众头上的“三座大山”。我也被这样就监禁了监狱。虽然我没有干过革命工作,也没有当过国家干部,但是旧社会的这些事情我从小耳濡目染。因为我祖宗七八代都扮演着部落头人身边大臣的角色,我所知道的都是他们一一口传下来的事实。①

但是,从昂青部落的历史发展来看,不少头人没有子嗣,或者由于部落纠纷、草山纠纷等各种内外原因造成没有继承人或断绝继承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宁可从其他地方大部落中招婿掌权,也不愿意在部落内部寻找继承人。这样既能坚持部落习惯法中禁止同姓通婚的习俗,又能不投靠其他部落,从而不被其他部落所吞噬,还可以继续坚持家族的权威,不失部落性质,甚至更加稳定地发展下去。譬如说,昂青部落第八代传承人昂青·多尔德(dbang chen mdo sde),此人无子嗣,只有一侄女,名叫多萨·诺尔金拉姆(stod bzva nor rgyan lha mo)。因此,他从瓦须部落(今四川色达一带的一个大部落)招瓦须·却姜贡(dbal shul chos skyong mgong)为女婿,接任昂青·曲多仓(昂青上部)的头人。从此,在昂青部落家族中多了一个新姓氏——“瓦须”(dbal shul)。

藏族部落姓氏与传统家族文化 ——基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社会调查3.jpg昂青曲多仓部落世袭图②

注:图中的喇嘛、珠古为活佛和转世;昂玉萨、达合萨和杏萨为妃子之姓氏。

再次,昂青部落同其他部落一样,所属牧民需要上税,如马、牛、羊等,但上税额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时期也都不太一致。总的来说,昂青部落家族的上税制度并不那么严格。因为上税制度未对后人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和记忆,也未能听到任何的怨言。只有在一些资料中能够发现个别头人比较严厉,注重收税。譬如:昂青部落慈丹雅(tshe brtan yag)之曾孙子嘉瓦(rgayl ba)做头人之时,“嘉瓦对庶民极度严厉,上税任务特重,然而众多庶民选择投靠支杂本(drag rtsal vbum)。支杂本于藏历第十三饶迥木阳虎年(公元1794)迁移至玛尔塔麻(smar tha ma)住息,从而形成了上下莫巴部落(vbos stod smad)。”[1]197-198从此支杂本及其后代所统治的部落区域就称之为“下莫坝”,支杂本之堂兄嘉瓦及其后代所统治的部落区域就叫做“上莫坝”,由此而得名。

藏族部落姓氏与传统家族文化 ——基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社会调查4.jpg昂青曲麦仓部落世袭图①

注:(1)查萨、格则萨、恰萨、梅萨都为妃子之姓氏;(2)莫·索杰等人为贡扎之后代,而非其之子;(3)“莫”为莫坝部落的姓氏,果洛解放后建立“莫坝乡”,所以改写为“莫”字,其实藏语发音较与“博”或“贝”接近。

(二)两大部落家族

1.红科部落家族。红科部落就是昂青曲多仓(即昂青上部或上昂青),特别是指昂青·噶尔红松(dbang chen sgar dpon gsum)三部落之一,即昂青·吉日麻(dbang chen rgyu ru ma)家族的后代,习惯称之为红科部落(dpon skor)。昂青部落传承至第八代,到了昂青多德(dbang chen hdo sde)时昂青家族亦未能保住家族的传统,再也无法实现父子传承,把权力移交给瓦须部落的后人瓦须·却姜贡。“他有三个兄弟。其中一个是活佛,名叫阿吾·索干珠古(a bo bsod rgan sprul sku);另外两个分别是瓦须·尕藏贡(dbal shul skal bzang mgon)和瓦须·索南贡(dbal shul bsod names mgon)。”②又说,又是瓦须·却姜贡和瓦须巴才(dbal shul pa tshar)是同父异母之兄弟③,还有一个妹妹叫瓦萨·喜噶尔(dbal bzva shel dkar),为切沃·斯德杰(che bo sidhi skyabs)之妃,是现任头人之一切沃贡才(che bo mgon tshe)之祖母。瓦须却姜贡与多萨·诺尔金拉姆有一个儿子,名叫瓦须·多吉昂贡(dbal shul rdo rje dbang mgon),在1958年叛乱中死于监狱。①果洛解放后,瓦须巴才当第一个头人。现在“巴才已逝,现任红布(dpon po即头人)为麦·贡南木(smad mgon rnam)和切沃贡才,切沃措杰为伦布(blon po)”②。麦·贡南木③是瓦萨贡希(dbal bzva mgon shes)之子,又是瓦须·却姜贡的外孙子。切沃(che bo)为昂青部落家族中的又一个外来姓氏,是从昂青·噶尔红松(dbang chen sgar dpon gsum)时期开始有切沃·吉肖(che bo bcu shog)的说法。

切沃家族一来是昂青部落的大臣,相当于大管家。从瓦须·却姜贡掌权之前后起,昂青部落的实际操控权掌握在切沃家族手里,从切沃却华(che bo chos dpal)到切沃斯德杰,到切沃措杰,至切沃贡热(che bo mgon rab)都为部落大臣。切沃斯德杰和切沃措杰为兄弟。他们共有八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是活佛,一个早年去世,切沃嘉帝(che bo skyabs rdevu)在监狱中去世。④他们的父亲是切沃却华。“切沃却华的父亲叫切沃布琼(che bo bu chung),切沃布琼的父亲叫切沃·德合塔尔(che bo stag thar),再往前推,有切沃·诺尔且穷(che bo nor che chung),再往前推,还有切沃·仁增钦毛(che bo rig vdzin chen mo)、切沃·钦巴拉(che bo mkhyen pa la)、切沃·珠古觉觉(che bo sprul sku jo jo)、切沃·珠古松热(che bo sprul sku gsung rab)等。”⑤因此,切沃措杰说:“瓦须家族真正的继承者是我的大哥(sha nye che ba)斯德杰活佛,在瓦须头人们的支持下成为部落重要人物之一,所以都说我是部落头人的后代。”⑥在切沃却华之时,红科部落共有五位大臣,即:伦阿尼(blon a nu)、阿本贡勒(a vbum mgon lu)、布格拉达尔(bu ge lha dar)、贡佐洛珠(sgo mdzod blo gros)和切沃却华。其中切沃却华据说做了七代头人的大臣,曾当过果洛州政协副主席。切沃贡热系原上红科乡副乡长;切沃贡才系上红科乡第一大队村委会主任;切沃措杰为现任红科部落大臣,系原达日县政协驻会委员;瓦须巴才曾在达日县政协工作。

2.莫坝部落家族。莫坝或博巴(vbos pa)部落也就是昂青曲麦仓(昂青上部)。昂青本的长子慈丹雅(tshe brtan yag)在(公元1700)昌尼瓦尔(aphrang gnyis bar)地方筑房定居,后形成曲麦仓。至于“莫坝部落”的称法不知从何时开始的,根据昂青曲麦仓的部落历史来看,慈丹雅之曾孙子贡扎(mgon grags)之前,在家族世系中未能找到“莫坝”姓氏的传承。由此可以推断出贡扎之前至少莫坝部落没能继承昂青部落的大权。之后,从莫·索杰(vbos bsod rgyal)、莫·玛久杰(vbos ma cig skyabs)、莫·衮木扎(vbos skom bkra)和莫·噶玛慈仁(vbos rkam tshe ring)等开始,在家族传承中才有了“莫”(博)或“莫坝”(博巴)的姓氏,而且越往下越多,遂后逐渐称之为莫坝部落。对此,达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杰十分清楚地说:“今天的莫坝乡,以前属莫坝部落,与满掌乡(smar vbring)一同归一个部落、一个头人管。相传阿坝(今四川阿坝)有一部落首领,叫玛洛·麦加若(rma lo smad rgyal rabs)⑦,该部落首领的侄子到莫坝当头人。后红科、莫坝成了达日县两个最大的部落,但莫坝部落的规模(地位)小于(低于)红科部落。”⑧莫坝部落的现任头人是莫坝·巴多(vbos pa vbva rdo)⑨。“下昂青(dbang chen smad pa)又称大小莫坝(vbos pa che dman),现在有两个乡⑩。在班玛县境内有莫坝镇(vbos pa grong brdal),又称莫坝乡,有九个小部落(tsho khag dgu)。玛沁县内有莫坝·兰木郭尔(莫兰木vbos pa lam skor ram vbos lam)和莫·擦日麻(vbos tsha ru ma),是以前从下昂青迁移过去的;莫兰木是现在的昌麻河⑪,其中一部分迁移到果洛州府所在地达武镇。满掌和莫坝以前就叫做上莫坝(vbos pa stod pa),有十一个小部落(tsho khag bcu kcig)。行政规划后称上满掌和下满掌。下满掌包括莫兰木和擦格索(tsha dge bso在班玛县境内的少部分),三个小部落。”⑫由此可见,莫坝部落是仅次于红科部落的第二大部落,直至今日在达日地区还有一定的作为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富华主编.果洛文史第一辑(藏)[M].政协果洛州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1.

[2]阿尼,曲多,等.德昂寺历代法台及德昂洒智藏文书法传承历史宗谱(藏)[M].达日县德昂寺,2009.

[3]杨堃.民族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46.

作者简介:旦正加,男,藏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