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摘要:以藏语为媒介的当代文学作品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在当代藏语文学的总体研究、专题研究、文本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不菲成绩,尤其自新世纪以来当代藏语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不断拓展,在新的学术语境中,当代藏语文学研究者们借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使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走向了更为多样的局面。因此,当代藏语文学研究不仅深化了藏语文学本身的学术视野,对我们认识多民族文学和中华民族文学的多元内涵也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图谱。
关键词:当代藏语文学;研究现状;回顾与反思;
藏语文学,顾名思义是用藏语言文字书写或翻译为藏语言文字的文学作品,作者不一定是藏族。此类文学文本以藏语言文字为载体和媒介,流通于藏语阅读者和接受者之中,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接受的一个重要领域。藏语文学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经典文学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学的蓬勃发展,不仅出现了以喜绕嘉措、擦珠·阿旺洛桑、桑热嘉措、才旦夏茸等人为代表的“老一辈”藏语作家群,还出现了以朗顿·班觉、端智嘉、扎西班典、平措扎西、德本加、旦巴亚尔杰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藏语作家群,后者大多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所创作的不少具有现代特征的文学文本为当代藏语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就文学研究而言,藏语文学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内的重要学术方向,也出现了许多相关学术成果,其中不乏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佳作。然而,藏语文学研究成果大多用藏文撰写,同样流通于藏语阅读者内部,致使汉语学界对藏语文学研究成果了解较少。因此,本文围绕当代藏语文学研究现状,梳理了近40年来该领域的主要学术成果,其中大部分成果用藏文撰写,部分成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撰写。
一、当代藏语文学总体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在思想解放和文学研究格局变化的不断推动下,国内出现了一批当代藏族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当代藏族文学的发展背景与写作特征,为当代藏语文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一)通论
耿予方是较早关注藏族当代文学的学者,他先后解析朗顿·班觉、端智嘉、扎西班典等藏语作家的作品,论析了文本的主题特征和表现手法[1,2,3]。次多回顾20世纪后20年藏语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现状,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语文学创作的特点及西藏藏语文学作品出版、颁发文学奖项等相关文学活动[4,5]。德吉草评析了端智嘉、多杰卡、次仁顿珠、多杰仁青、克珠、居·格桑、拉加才让、德吉卓玛、南色、伍金多杰、恰嘎·多杰才让等藏语作家的创作[6,7],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包括藏语文学在内的当代藏族文学的发展概况[8,9],提出了多元文化主义对母语写作与母语文学多元文化品格构建的意义[10]。南色先后出版三部著作,论述了降边嘉措、朗顿·班觉、端智嘉、伍金多吉、次仁顿珠、群太加、扎巴、岗讯、尖·梅达等十几位藏语作家的文学文本[11,12,13]。李佳俊论析藏族乡土作家群体的文化个性时分析了个别藏语文学文本所表现的乡土特征[14]。拉先将藏族当代文学界定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用藏文创作的文学,并从1966年之前、“文革”后至1984年、1985年以后三个发展阶段出发,阐述了当代藏族文学的发展语境与特征[15]。恰噶·旦正对1949年后藏语文学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不仅指出喜饶嘉措、擦珠·阿旺洛桑、丹巴嘉措、桑热嘉措等老一辈作家的诗歌文本特点,也论析了20世纪80年代《诗镜》注释文本,以及新时期藏语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文类的发展特征[16]。羊吉加对比藏族传统文学与新文学之差异,阐明了当代藏族文学缺乏悲剧精神之不足[17]。扎巴从作家转型与作品转型两方面出发,提出了当代藏族文学现代转型的原因及意义[18]。道吉任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藏族文学的成就,指出此时文学所表现出的启蒙、理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征,并从深化主题、加强作家修养、合理运用语言三方面论析了当代藏族文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19,20,21]。拉巴群培等人的《藏族当代文学概要》对各类藏语文学文本进行了评析,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语文学的总体发展概况[22]。边巴顿珠在佛教思想背景下论析了端智嘉《活佛》与次仁顿珠《热洛》两部小说的主题特征[23]。切蒋以2000—2010年刊发在《章恰尔》上的作品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纪以来十年间藏语文学的发展特点[24]。丹珍草从藏族三大方言区视野出发,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语文学在不同方言区的发展概况,并介绍了相关藏语期刊和文学奖项[25]。《章恰尔》编辑部组织编写的《藏族当代文学研究》回顾了1980年代至今的藏语文学发展历程,论及了当代藏语文学不同文类的发展轨迹[26]。
此外,在一些地域文学研究中也涉及到一些藏语文学文本。譬如,马丽华在论及西藏文学发展时就专设章节论述《绿松石》《斋苏府秘闻》《亚大黄叶》等几部藏语小说,指出了20世纪后期西藏藏语小说的内涵与意蕴[27]。李佳俊在谈及西藏文学发展时也论及了朗顿·班觉、扎西班典等西藏作家的藏语作品[28]。王泉在描绘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西藏书写面貌时提到了擦珠·阿旺洛桑、恰白·次旦平措、赤列曲扎等不同时期的藏语作家书写西藏的方式及特点[29]。冯国寅主编的《青海当代文学50年》扼要介绍了才旦夏茸、桑热嘉措、端智嘉、德本加、次仁顿珠、扎西东主、扎巴、多杰仁青等青海藏语作家[30]。索洛回顾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青海当代藏语文学的现状,阐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青海藏语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的文学形式和特点,并指出改革开放后20年来老中青三代作家开拓青海藏语文学创作,使其走向多种形式、多种风格并存发展道路的意义[31]。曹娅丽论述青海藏戏时不仅解析了藏剧《金色的黎明》《藏王的使者》《纳桑贡玛的悲歌》的艺术特色,还收录了她的田野采访记录[32]。才旦论述青海藏族文学时也提到了端智嘉、德本加、万玛才旦等人的藏语文学创作[33]。
总体而言,以藏族当代文学命名的藏语论著大多以当代藏语文学文本为主探析藏族文学的发展特征,而且随着不同时期研究成果的积累,通论类著作所涉及的层面也在日益深入,并各有特点。可以说,这些论著从不同层面展现了藏语文学、藏族文学、地域文学的关联与差异,构建了以藏语文学为主的藏族文学发展框架体系,丰富了对藏族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认识。此外,在地域视野中论述当代藏语文学,不仅体现了藏语文学的地域特征,也展现了其多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上述研究成果中有些论述深度不够、问题意识不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藏语文学研究的僵化模式。因此,若要提高藏语文学研究的整体质量和传播力度,我们必须在新的学术格局和问题意识中总结以往的学术经验,开阔学术视野,提高研究水准。
(二)小说研究
从文类角度而言,藏语小说和藏语诗歌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尤其自新世纪以来在日益多元化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范式中出现了许多观点新颖的研究成果。早期藏语小说研究多为体验式文本解读的文学评论,这在上述通论中也有所反映。新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以斗拉加的博士学位论文最具代表性,作者从产生语境、主题内涵、描写特性、文类意识等方面论述了当代藏语小说的格局与特征[34]。相关期刊论文中,扎西班典谈及了小说的社会生活价值[35]。强巴次成解析了小说集《团圆》中17篇小说的主题特征[36]。德乐从文学性、现代性、文本数量、艺术手法、文学评论五方面出发,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为当代藏语小说开端的观点[37]。此外,他还分析了藏语小说中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的不同运用及其功能[38,39]。徐美恒在论述藏族小说人物语言书写方式时分析了扎西班典的《亚大黄叶》《琴弦上的魂》和娜木卓的《年轻人的心声》等藏语文本[40]。白晓霞以藏族当代母语文学翻译文本为依据,从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中的服饰描写、价值判断中的服饰描写、文化思考中的服饰描写三个方面阐述了藏语小说服饰描写中所蕴含的话语意指[41]。增宝当周以21世纪藏语小说为例论述了现代转型语境下藏族文学中的城市空间与认同表达[42]。扎巴结合藏族当代母语小说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讲故事、写人物、抓内心、碎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43]。仓决论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篇小说的历史发展、主题特色及文本局限[44]。才项南杰以大型藏语文学期刊《章恰尔》所刊小说为例,探析当代藏语小说的现代性特征,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现代藏语小说转折期的学术观点[45]。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藏语文学,小说发展可谓首当其冲,专题研究成果较多,议题也在不断扩大,在文本解析、作品评价、文学史观照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且吸纳文艺社会学、叙事学、文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细致化、专题化的发展趋势。
(三)诗歌研究
藏语诗歌研究一直是当代藏语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藏语新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居·格桑论析了现代诗的思想、主题以及语言特征[46]。斗拉加依据藏语诗歌不同时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韵律诗、修辞诗和现代诗三种不同的藏语诗歌类型[47]。此外,他还比较了藏语古典诗与现代诗的审美差异,指出两者在诗学观念、创作目的、诗歌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48]。吴钰从藏语自由诗的产生缘由、自由诗的发展、对自由诗的误解、自由诗的地位四个方面指出了其特征与意义[49]。德吉草以毛尔盖·三木旦、土登尼玛、昔扎三位四川藏族母语诗人为例,阐释了藏语诗歌的传统特征,又以新一代四川藏族母语诗人为例解析藏语新诗的审美转变,提出多元文化交流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中才能产生出具有神形兼备、和谐统一的艺术境地的佳作之观点[50]。杨秀才让论析了喜饶嘉措、擦珠·阿旺洛桑、桑热嘉措三位老一辈诗人[51],以及江瀑、居·格桑、拉加才让、伍金多吉、尖·梅达五位青年诗人的诗歌创作特点[52]。才让当周和华旦嘉措也分别对多篇藏语诗歌进行了解读[53,54]。吉多加以意象、象征、张力、反讽等诗语形式为视点,论析了现代藏语诗歌的语言特质及其美学意味[55]。完代克系统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藏语诗歌中的拉萨形象及其表述方式,揭示了百年来拉萨诗歌的审美意蕴[56]。华旦尖措对当代藏语新诗的现状与特征、当代藏语新诗的语言、意象与音乐性、校园藏语新诗的意义、藏语新诗批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57]。李本加主编的《藏族现代诗歌点评集》收录了藏语诗刊《岗尖梅朵》所载藏语现代诗歌相关点评短文130余篇,集中反映了现代藏语诗歌的点评鉴赏特征[58]。增宝当周论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语格律诗的发展,指出了当代藏语旧体格律诗的现代审美特征[59]。
同小说研究一样,诗歌研究也是当代藏语文学专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果相对突出,尤其在藏语新诗研究领域,有些论述借鉴新批评、文化研究等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极大地扩展了藏语新诗研究的视野和方法。相对而言,当代藏语格律诗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尤其是旧体诗研究如何突破传统修辞研究范式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四)其他文类研究
相比于小说和诗歌研究,散文、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其他文类研究略显单薄,突出成果不多。散文研究方面,东主才让选编了30篇当代藏语散文进行了评点[60]。万玛仁增回顾了2011年藏语散文创作概貌,总结指出该年度游记散文、家园散文和寻根散文三种藏语散文类型的审美特征[61]。戏剧文学研究方面,尼玛顿珠概述了西藏现代藏剧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当代西藏母语戏剧创作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成果[62]。仁青扎西在介绍相关剧本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现代藏语戏剧的主题与艺术特征[63]。报告文学研究方面,拉巴群培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藏语报告文学的创作现状,阐述其主题与形式特征,并从扩展思想内容、提高写作质量、加强创作团队、强化文类意识四个方面指出了突破藏语报告文学创作格局的途径[64]。拉巴次仁总结了藏语报告文学的发展阶段和现状特点,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个人思考[65]。影视文学研究方面,东主才让以万玛才旦的《草原》为例论析了小说与剧本的审美差异[66]。另外,他还谈及了藏语影视文学剧本创作的概况及特征[67]。桑杰卓么概述了藏族电影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手法[68]。完代克梳理了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轨迹,其中谈及了新世纪以来的藏语影视文学发展概况及其特征[69]。
总的来说,比起当代藏语小说和诗歌,其他文学类型发展相对薄弱,突出代表作相对较少。因此,这一研究领域并不活跃,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有分量的学术论著更是十分稀少,有待进一步开拓。
二、当代藏语作家作品个案研究
作家作品个案研究一直是藏语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尤其对单一文学文本的解读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环节有大量成果问世。就作家研究而言,其中既有研究单一作家的专著,也有藏语作家的相关评论汇编。
(一)作家研究
当代藏语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端智嘉,其80年代的文学作品对当代藏语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切蒋和仁增周旦分别以专著形式论述了藏族作家端智嘉的生平和文学创作特点[70,71]。此外,仁增周旦还整理了近60篇与端智嘉及其文学相关的论文,其中桑杰仁青、扎西班典、斗拉加等人的论文分别指出了端智嘉的生平、其对当代藏族文学和当代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及端智嘉文学文本的形态等内容[72]。贡保杰整理了26篇与藏语作家次仁顿珠小说相关的评论,涉及作者生平、文学观及小说主题等内容[73]。完代克对加布青德卓文学文本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度阐释[74]。增宝当周论述了次仁顿珠的创作历程与民间立场及其小说的叙事艺术[75]。扎西东知论述了德本加小说的思想及艺术特征[76]。华赞对居·格桑诗歌的形式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77]。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召开德本加小说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收录了多篇与德本加小说有关的论文,涉及魔幻现实主义、超级故事、底层叙述等话题[78]。仲布·多杰仁青论析德本加“狗”系列小说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征,指出了其小说主题与语言表述方面的不足与缺憾[79]。加洛才让整理了12篇与旦巴亚尔杰长篇小说《遥远的黑帐篷》相关的藏语论文及2篇作者访谈,集中反映了该小说的研究成果[80]。增宝当周从不定的多维叙事、被魔幻化的现实、荒诞的存在、内心体验的书写四个方面谈及了万玛才旦母语小说的叙事特征[81]。此外,万玛仁增评析了达哇洛智的散文特点[82]。蓝国华和刘雅君、张天锁、黄波、次多等人分别谈及了恰白·次旦平措的诗歌创作[83,84,85,86]。
观照某一作家的文学作品一直是当代藏语文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批藏语作家研究专著的出现更是丰富了该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当代藏语文学的经典建构,也为深化藏族当代文学史的学术话语体系和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奠定了重要的资料基础。
(二)作品个案解读
作品个案解读是藏语文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有大量成果问世,以下选择部分重要论述梳理概况。斗拉加在其《藏族当代文学作品选析》中对《活佛》《绊马之行》《羊肠小道》等50余篇藏语文学文本进行了点评[87]。此外,他还先后撰文深入探讨朗顿·班觉的《花园里的风波》、端智嘉的《青春的瀑布》、次仁顿珠的《热络》、万玛才旦的《寻访阿克图巴》四部文本,指出了当代藏语小说与传统文学之关联、藏语新诗的审美特征、人物性格悲剧及其典型意义,藏语小说的先锋叙事等特征[88]。20世纪90年代藏族著名诗人伊丹才让撰写了2篇关于藏族诗人居·格桑和拉加才让诗歌的论文,提出了藏语诗歌写作的民间性和民族性特征[89,90]。次多介绍了江瀑的个人经历和散文创作特点,指出其扎根传统资源创作出合乎当代文学理念作品的意义[91]。杜永彬论述了端智嘉的生平及其写作特征[92]。曹娅丽解析了现代藏剧《金色的黎明》继承传统藏戏形式并融入现代表现方式的创作特色[93]。才贝从文化学角度对《斋苏府秘闻》中人物贵族与家奴身份的转变进行了分析,指出小说所反映的藏族知识分子的批判与反思精神及文本所彰显的现代意识与个性意识[94]。华旦尖措从《热洛》中人物形象的寓意与人物性格两方面论析了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构成[95]。龙仁青分析了扎巴微型小说集《二十一个卓玛》的主题内涵和德本加小说的奇幻化叙事特点[96,97]。魏春春解析了《遥远的黑帐篷》中的民俗叙事与伦理书写所呈现的生命赞歌主题[98]。热萨·旦增曲扎评析了万玛才旦的小说《乌金的牙齿》[99]。索南加论析了拉先加的小说《风》[100]。此外,俞世芬和王芳分别对《绿松石》进行了文本解读[101,102]。徐寅谈及了藏语女诗人的写作特点[103]。何璐璐分析了居·格桑诗歌的主题特征[104]。东主才让解析了万玛才旦电影《塔洛》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指向[105]。久西草以精神分析学视野对万玛才旦电影《撞死了一只羊》的主题内涵进行了评析[106]。
作品解读是藏语文学中文学史研究和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础性工作,一直是当代藏语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加之藏族青年学者在文本解读方面表现活跃,并且尝试运用新的方法与视野进行阐释,大大提高了文本解读的水准,而这些成果恰恰也为当代藏语文学的整体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微观研究与个案研究虽有一定成果积累,但也有进一步进行理论提升的必要。上述论文中,不少论述有新的见解、新的视角,但大多为感悟式批评,缺乏相应理论基础。因此进一步从多层面、多维度、多视野对文本个案进行持续性研究并在宏观视野中对其进行审视,凸显微观个案研究的意义仍是今后需要展开的基础工作。
三、当代藏语文学翻译与比较研究
藏语文学翻译是当代藏语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文学文化交流与文学发展方面有深远意义。因此,文学翻译研究对全面认识当代藏语文学亦有重要意义。此外,比较文学研究开拓了藏语文学研究的格局,有些问题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解答,也为我们从多维视角解读当代藏语文学文本提供了较好范例。
(一)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和文学传播作为当代藏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次多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藏语文学翻译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向,即藏语文学翻译着眼于译介中外近现代世界优秀文学作品[107]。多杰龙珠结合当代藏族文学发展历程论析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108]。增宝当周回顾藏语文学汉语译介概况,指出了藏语文学汉译研究的重要性[109]。李彬从藏语文学日译现状出发,分析了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走出去的困境与出路[110]。
比起其他当代藏语文学研究领域,当代藏语文学翻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成果相对较少。因此,若要从整体把握当代藏语文学应从更为宽广的层面和多元视角进行阐释,检讨藏语文学翻译的成就与不足。
(二)比较研究
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跨民族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为藏语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尤其自21世纪以来,有学者从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尝试分析当代藏语文学文本,为该领域开拓了新局面。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德乐对次仁顿珠的《热络》和鲁迅的《阿Q正传》进行比较,阐释两部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意义,指出了两部小说叙事手法上的异同[111,112,113]。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才贝从人类学视野出发,通过解析江瀑小说《肩胛骨之魂》中的仪式叙事,指出了该小说的人类学意味,并对该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114]。夏吾才旦运用小说修辞学和文学人类学理论对万玛才旦的小说《岗》、斋林·旺多的小说《斋苏府秘闻》、加布青德卓的小说《歌声苍白》进行文本观照,论析了三部小说文本的主题、修辞、结构等特征[115,116,117,118]。
总之,从当代藏语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来看,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成果也相对较少。然而,比较文学尤其是其跨学科研究方法为当代藏语文学研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大拓展了认识视野和学术格局。
四、问题与思考
综上所述,族别文学研究、地域文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宏观研究等领域都涉及到了当代藏语文学。尤其自新世纪以来,日益多元化的理论视野和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正在拓宽我们对当代藏语文学的认知与理解,也在不断建构当代藏语文学经典作品。同时,随着藏汉互译事业的推进,翻译研究和比较视野对深入挖掘当代藏语文学文本意蕴提供了多元视野和方法。此外,将当代藏语文学置于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宏大格局中进行考察,阐释其意义、价值及传播困境对我们理解当代藏语文学也极具启发意义。然而,当代藏语文学研究也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首先,近年来当代藏语文学研究的理论范式虽有一定转变,但整体来看,研究范式还较为单一,重复性分析较多,主要研究形式为文学评论,主要研究方法为文学社会学批评,论述多以感悟式批评展开,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深度,许多文本的阐述尚处于表层阶段,难以成为当下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参照。因此,吸取多学科理论,探索具有特色的阐释方法,开创新的研究范式,拓宽文学评论的宏大视野是提高当代藏语文学研究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当代藏族文学中的汉语研究成果因语言障碍较少谈及藏族母语文学文本,仅有的一些成果也无突出成效,大部分论述仅限于早期一些作品。比如,许多研究者只提及《绿松石》《普通人家的岁月》等少量早期文本,而无法涉及更多藏语文学作品。因此,通过积极沟通,打通各个文学研究领域的界限,加强两种不同语种研究成果之间的对话与交流[119],才能提高藏语文学研究乃至藏族文学研究学术话语的广度和深度。
再者,当代藏语文学的发展无法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大传统相脱离,而其在题材、主题、形式等多个方面又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藏语网络文学得到一定发展,当代藏语文学传播媒介和创作形态也随之发生一定转变,形成了新的形态。然而,当代藏语文学的比较研究和网络文学研究却十分滞后,尚无突出成果。因此,积累相关资料,及时反映藏语文学的发展状况与动态,并在比较视野中对其进行审视,拓展网络文学等新的研究空间无疑对我们认识藏语文学的特征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的交流有重要意义。
总之,当代藏语文学研究是藏族当代文学研究和多民族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对拓宽和丰富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内涵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从以上研究现状可看出,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当代藏语文学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而且随着研究视域和研究类型的不断扩大、研究范式的日益多样化,21世纪以来当代藏语文学研究中出现了一批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论著,这对我们认识当代藏语文学的特征极具参考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藏语文学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局限,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