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要学堆绣!”

乔应菊现在仍清晰记得当初女儿柳晴雯为了学堆绣跟她闹脾气的样子。

曾让母女俩有争执的堆绣,就是湟中堆绣,一种运用“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的艺术,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乔应菊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两代湟中堆绣传承人的困惑与和解1.jpg应菊与女儿柳晴雯。受访者供图

传承中的困惑

从小在母亲和姐姐的影响下,乔应菊就喜欢上剪纸和刺绣,长大后在塔尔寺拜师学艺。在她的手里,湟中堆绣从传统到创新,并且研发的新产品销量在不断提升。

乔应菊本不希望女儿柳晴雯和她一样,整日在房间里做堆绣。自己为热爱的东西付出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深知其中的不易。可是一场病后,身体状况不允许乔应菊继续绣下去。工作室的人怎么办?合作的公司怎么办?扶贫就业工坊里的绣娘怎么办?带出来的徒弟怎么办?乔应菊对主动要学习堆绣的女儿作出了退让,刚刚大学毕业的柳晴雯,成为接手这一切的最佳人选。

走进位于西宁市湟中区乔应菊堆绣工作室,朴素、平和、安静的堆绣作品和热烈、活泼、鲜艳的堆绣作品都摆在这里,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彰显着乔应菊和柳晴雯两代刺绣人之间的冲突与隔阂。

“你不能这么冒险,都投进去亏了怎么办?”

“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就让我自己做决定吧!”

这样的争吵时常发生在工作室中,母女俩在公司经营和未来发展上面的想法截然不同。乔应菊认为,堆绣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再加上受疫情的影响,自己在塔尔寺附近经营的一个堆绣商铺,经常一个月都开不了张,在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前提下,投资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

然而,在柳晴雯看来,时代在发展,堆绣可以转变为具有收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品。如果继续按照老一辈的方式经营,非遗仍旧不能走进大众的视野,终将慢慢消逝。柳晴雯想传承的不仅是手艺。

两代湟中堆绣传承人的困惑与和解2.jpg湟中堆绣。赵悦摄

传承中的和解

“我肯定是不能退休的,操心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不认可女儿在公司经营上的冒险方式,对柳晴雯创作的新样式也心存疑虑,提醒她不要闯的太厉害。近几年,湟中堆绣和整个市场的发展与变化乔应菊看在眼里,女儿设计的产品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时,她也从心底慢慢认可与接受。

不同于之前母亲单纯的制作、销售产品,柳晴雯增加了服务、体验以及展览、演出等非遗的融合项目,从业形式变得多种多样,路也走得更宽了,大大降低了之前销售受限时,非遗从业者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

“青绣”是青海省2019年提出要打造的品牌,把过去较为分散、不规范、不成熟、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各个刺绣集中起来进行保护与发展,形成合力,使青海传统民间刺绣焕发生机与活力。同时,为鼓励年轻人从事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吸引更多当地年轻人通过非遗创业,为古老的非遗项目增添新生力量,2021年特批的一些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青绣”产业化方面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取得一定成效,柳晴雯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想传承的不仅是手艺。”如今,柳晴雯已成为湟中堆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的努力下,更多青海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实现线上推广宣传,走进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