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关键词:金朝;陇南吐蕃;招抚
摘要:金朝时期,在甘肃的河、洮、岷、叠、宕、阶及积石军等地,散布有众多吐蕃部族。金朝对这一地区的吐蕃部族实行招抚政策,鲁黎、葩俄、苽黎、突门等族首领纷纷率族归附,并对反叛的吐蕃木波部也行招抚予以平息,结什角与庄浪四族的归附,更是金朝招抚政策的体现。陇南吐蕃的归附,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安定与生产的发展。
北宋时期,甘肃南部地区是西北吐蕃的一个重要聚集地,部族众多,“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1]。金朝、南宋统治时期,这里仍散居着许多吐蕃部族,金朝对这一地区的吐蕃部族实行招抚政策,于是诸多吐蕃部族纷纷归附。巩固了金朝在甘肃的统治。
一、陇南吐蕃部族及其分布
在甘肃南部,处于黄河以南、洮水以西的洮(今甘肃临潭县)、岷(今甘肃岷县)、叠(今甘肃迭部县)、宕昌(今甘肃宕昌县)、阶(今甘肃陇南市阶州区)等地及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县西40里)的东、南部,吐蕃部族众多。据文献记载:“洮、岷蕃族繁盛,”[2]仅古叠州就有“四十三族、十三城、三十余万户。”[3],阶、岷、叠、宕一带散居着吐蕃“十八族”。
(一)积石军吐蕃
积石军本溪哥城(今青海贵德县),宋元符年间为吐蕃溪巴温所据。宋大观二年(1108年),臧征朴哥以城降,即在其地建军。主要有以下吐蕃部族:
扎实庸咙部 ,系黄河以南地区的核心部族。起初,“唃厮啰兄扎实庸咙为河南诸部所立,与唃厮啰分地而治。”[4]唃厮啰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吐蕃部族,而扎实庸咙则控制了以积石军为中心的黄河以南的吐蕃部落。扎实庸咙死后,其子必鲁匝纳立;必鲁匝纳死后,子溪巴温(亦作溪巴乌)立,其舅郎结戬辅佐。后来部属首领果庄(即鬼章)势力渐盛,与郎结戬有隙,溪巴温被鬼章驱逐出走。阿里骨(鄂特凌古)死后.溪巴温据溪哥城自称王子。溪巴温有6子:陇拶、杓拶、锡罗萨勒(溪赊罗撒)、昌三、顺律坚戬、尼玛丹津(益麻党征)。陇拶、溪赊罗撒先后入主青唐。陇拶归宋后,赐姓名赵怀德。杓拶据溪哥城,后被果庄子阿苏所杀。益麻党征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归宋后,赐姓名赵怀想,封陇右郡王,南宋后,移居成都,有三子:“长日某,秉义郎,叙州兵马监押;次安国,成忠郎,皆先卒;次宁国,敦武郎,威州兵马都监。”[5]《长编纪事本末》卷140引《青唐录》:“溪哥城伪王子臧征朴哥欲与官军斗”,称为王子的臧征朴哥疑是杓拶之子。《方舟集》卷16《赵郡王墓志铭》将益麻党征误作温溪心之孙,唃厮啰之曾孙。
鬼章部,亦作“果庄”部。首领为“青宜结鬼章”、“青宜结果庄”,为河南吐蕃大酋,“桀黠有智谋,数为边患,后与夏人解仇为援,筑洮州居之。”[6]后被宋洮东安抚使种谊破城擒拿。宋授鬼章为陪戎校尉,居住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后死于此。其子结斡磋,结斡磋子为毕斯布结,鬼章之孙。毕斯布结系世族名望,统管部族人马强盛。宋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西蕃大酋毕斯布结等与果庄妻桂摩及其妻孥并果庄河南旧部族归附宋朝。果庄曾驱逐溪巴温,其叔父(果庄子)阿苏又曾杀杓拶,溪巴温又杀阿苏,世有仇怨。闻溪巴温起,河南诸部多归附,毕斯布结不安,要求内附宋朝,“愿将部族地土献与汉家。”[7]所管地界,“西至黄河,北至布鲁克、丹巴,南至隆科尔结一带,东至庸咙城、额勒济格城、丹巴城至斯丹南一带,甚有部族人户,见管蕃兵六千一百四十人。”[8]其地约在积石军境内。在积石军地区活动、居住的还有木波、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庄浪等部族。
(二)岷州吐蕃
岷州(今甘肃岷县),号政郡,唐广德(763~764年)后陷入吐蕃,宋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岷州也是吐蕃重要分布区,主要有以下吐蕃部族:
哈鲁族、厮纳、蕃城、凌硅四族 ,均为岷州吐蕃大族。宋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己酉,熙河兰岷路经略司言:“本路蕃官东上阖门使、登州防御使作岷州一带蕃部钤辖包诚昨赴泾原陷殁,有一十三人。长如京使海,哈鲁结族巡检并岷州一带蕃部巡检,次内殿承制明,厮纳族,次右班殿直喜,次猛,并蕃城族,次三班奉职文,赊凌珪族,八人未有职名。”[9]包诚之子包海、包明、包喜、包猛、包文分别为这四族首领。
瓜家族。宋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吐蕃大酋鬼章“聚兵令丁谷,胁属羌瓜家族以叛。”[10]诸部族皆动摇。宋将种谔出轻兵,掩其不备,击败之,“戮瓜家族叛党二百余人,诸部乃定。”[11]果庄(鬼章)当时在岷州,瓜家族为其属部,系岷州吐蕃。
罗斯结、贝斯结二族。宋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果庄又以兵三万据铁城,收贝斯结、罗斯结族以临青唐,”[12]知岷州种谔“破果庄子铁城”。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七月二日,西和州(今甘肃西和县)奏报:“祐川县所管地分界外洮州铁城界讷厮结族,及叠州陇逋、青厮逋;心拶等三族蕃部。”[13]右川县属岷州,宋崇宁三年(1104年)复置,铁城即铁城堡(今甘肃岷县东北80里),宋熙宁十年(1077年)置。系岷州属堡。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七月二日,“洮州铁城界讷斯结族”[14]与叠州青厮逋、心拶等族多次出没。南宋的洮州辖地包括北宋岷州一部分,南宋洮州铁城界正在北宋岷州境内,贝斯结、罗斯结二族居地当在岷州。《樆文堂集》卷8有“鲁斯结族蕃官待禁节斡结斯结”之转制,鲁斯结、罗斯结、讷厮结均为同音异译。湟州也有禄斯结族,疑为同一族。
容、李、龙三族。宋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吐蕃首领木征与董毡部将青宜鬼章联合集兵二万,以投降为名,诱景思立于踏白城(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南),将其包围,景思立等人战死。吐蕃又乘“景思立踏白之败围岷州,蕃僧温遵率容、李、龙族应之。”[15]高遵裕说“容、李、龙三族应贼,而龙氏评价果实破和尔川寨。”[16]从容、李、龙三族破和尔川寨,围岷州的行动,可以说明容、李、龙三族均系岷州蕃部,其居地在岷州界。
十八族,系吐蕃大族,散居在岷、洮、叠、宕一带。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三月,“阶、岷、叠、宕十八族降。”[17]《昭忠录》载:“汪世显麾下回回、西夏、十八族之不归附者,颇甚畏之”。《鹤林集》卷20载:“而交秦、巩,三军不结,而结十八族”。《蜀文辑存》卷28又载:“已至渭节村、风节村,十八族多已投降”。元朝设置吐蕃等处招讨使司时,其属附有“岷州十八族周回捕盗官二员。”[18]
萨底族,宋时岷州蕃部。据文献记载,朵儿只班,其先波忒国人,后居岷州,为萨底族,其祖先堪布底节,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从征西夏,后命镇抚叠州(今甘肃迭部)。《岷州乡土志》也载:“其先有堪卜底节者,萨底族蕃人,为宋都元帅。”[19]
青龙族。宋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王韶克河州。得河州后,以景思立知州事;自率军穿露骨山,“入岷州,分兵破青龙族于绰罗川。”[20]绰罗川在岷州,青龙族为岷州蕃都。
本琳沁部,亦作“本令征”部。宋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率军攻陷宕州,通洮山路,“岷州本琳沁以城降,遂入岷州”。《皇宋十朝纲要》卷9也载:“岷州首领本令征以州来献”。本琳沁为岷州吐蕃部族。
固密族。宋熙宁六年(1073年)十二月,熙河路经略司言;“固密族首领六人助包顺、辖吴叱战有功,诏各转一资。”[21]密族首领纳克通死后,其子结斡沁兼本族巡检。包顺、辖吴叱均为岷州蕃部,助其战的固密族也为岷州蕃部,同居一地。
辖乌察部,亦作“瞎吴叱”部,辖乌察系木征(摩正)弟,属唃厮啰族系。据有岷州,为岷州都首领。王韶率军啰啰入岷州后,于是辖乌察以城内属,宋任命为崇仪副使,赐姓名赵绍忠。
固云沁巴部。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王韶遣本琳沁、固云沁巴诣阙,皆岷州归顺首领”。显然,固云沁巴为岷州蕃部,居地在岷州。
衣彪族。宋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岷州管下衣彪族首领当征结等四十户,投西蕃结兀捉。”[22]衣彪族“当征结等,旧属汉户,因事逃避朝廷,”[23]系汉人吐蕃化蕃部。
(三)洮州吐蕃
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号临洮城,唐广德(763~764年)后陷入吐蕃。宋元符二年(1099年)收复后不久,又弃之不守。宋大观二年(1108年)收复,改临洮城仍为“洮州”。洮州吐蕃主要有以下部族:
巴毡角部,亦作“巴珍觉”部 。是洮州‘吐蕃大族。巴毡角是木征弟,唃厮啰族属,占据洮州,王韶既得河州,以景思立知州事,自率军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巴毡角“亦以其族自归”。宋熙宁六年(1073年)十月二十六日,宋神宗诏令“以岷州都首领瞎吴叱、洮州都首领巴毡角并为崇仪副使。”[24]巴毡角赐姓名赵醇忠。
密垒、强扬等族。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月,知岷州种谊复洮州,擒果庄。起初种谊捐金帛结好果庄部下首领卦斯敦什宁,使刺探果庄动静,“会遣人来报,果庄驻洮州,巴罗桑阿克衮等军马已放归族,惟以密垒、强扬等数族军马自随,犹万人。”[25]密垒、强扬等族系洮州蕃部。
逋撒孝赠部,《曾公遗录》卷作“庞逋撤孝赠”。宋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五日,三省、枢密院同进呈熙河路奏,“姚雄追还王赡以下兵将回河州及附带到青唐物数,己支三伪公主以下妆粉钱,特支秦凤路洮州首领逋撤孝赠。”[26]逋撒孝赠为洮州蕃部首领,居住在洮州界。
把羊族,一作“把扬族”。宋元丰三年(1080年),洮西缘边安抚司言:“经略司使臣刘告同宗哥首领阿星等送出先掳劫入蕃把扬族二十户,首领四人,丁壮妇女老幼九十六,马十、牛百五十、羊三百十二。”[27]《金史·结什角传》载:“(赵世昌)为左武大夫,遥领莱州防御使,袭把羊族长……既而鬼芦族长京臧杀世昌,朝廷遣兵执京臧,斩之临洮市,以世昌子铁哥为把羊族都管。大定四年(1164),宋人破洮州,铁哥弟结什角与其走入乔家族避之”。由此可知,把羊族属洮州蕃部。
卦斯敦部,一作“郭厮敦”部。宋熙宁六年(1073年)十月,王韶率兵攻洮州,“叠州钦令征、洮州郭厮敦皆相继诣军中,以城听命。”[28]郭厮敦部居地在洮州。
默锡勒罗密克部,为洮州大族,部属众多。据《初寮集》卷12《定功继伐碑》载:“移师收青藏川,以为洮州,大首领默锡勒罗密克部率户五万来归”。
巴凌部,系洮州蕃部。宋熙宁八年(1075年),熙河路经略司“诱洮州巴凌酋首居岷州城北,遂成蕃市。”[29]而锡丹族首领达克博说谕赵醇忠及母、妻等归宋,效顺宋王朝,达克博被诏补为三班差使、巴凌巡检,专管勾巴凌一带蕃商往来。显然,巴凌部酋首居岷州城北经商。
(四)阶、叠、宕州吐蕃
阶州(今甘肃陇南市阶州区),武都郡,本白马氐之地。西魏置武州,唐代宗大历(766~779年)年间陷于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收复后,改为阶州。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合川郡,山多重迭,秦汉魏晋时,为诸羌据有,后周西逐诸羌,始统有其地,置州。北宋时有叠州城(今甘肃迭部县),在洮州界,宋熙宁六年(1073年)十月收复。宕州(今甘肃宕昌县东南),怀道郡,山峦叠嶂,为诸羌之地。阶、叠、宕州均是吐蕃重要的聚集地区。
陇逋族,亦为“陇卜族” 是迁徙不定部族,曾一度在秦州永宁寨(今甘肃甘谷县西40里铺附近)居住。宋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宋廷“赏讨阶州峰贴峡陇逋族蕃部之劳,”[30]则言其居住在阶州峰贴峡。《金史·结什角传》中谓陇卜族居地在积石山,《宋会要辑稿》既载叠州有陇逋族[31],又载有西海陇逋[32],其居地不定,正说明为迁徙不定的吐蕃部族。北宋时,从秦州迁到阶州、叠州,金时又迁到积石地。《读史方舆纪要·西宁卫》载:“隆卜族居於塞外”,有“上下二族”。
大罗苏木嘉族 ,系阶州蕃部。宋熙宁七年(1072年),知甘谷城张诜遣人“往阶州峰贴峡,集蕃酋犒设而诱说之。”[33]吐蕃部民怀疑,以为要夺取他们的土地,陇逋族即纠集大罗苏木嘉族,攻焚峰贴峡寨(今甘肃舟曲县西北峰迭城),杀寨官军民。由此可知,大罗苏木嘉族与陇卜族均居住在峰贴峡一带。
梦阿郎部,系阶州蕃部。《皇宋十朝纲要》卷16载:“阶州宕昌界蕃部首领梦阿郎等寇峰贴峡。”
戡陀孟迦十族,据《元史·按竺迩传》载:按竺迩领兵“破宕昌,残阶州,攻文州”。在攻文州时,因招徕吐蕃酋长戡陀盂迦等10族,皆赐以银符。按竺迩率兵攻文州时为南宋末,戡陀孟迦十族当居住在阶州一带。
毋家族,系阶州蕃部。刘昌祚知阶州时,曾率兵“讨平毋家等族,又平叠州。”[34]
钦令征部 ,《长编》作“策凌扎卜”部。宋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王韶克河州,以景思立知州事,自率军穿越露骨山南入洮州,又进入岷州,“叠州钦令征,洮州郭厮敦皆诣军以城听命,”[35]二部相继以城内属。钦令征居地在叠州界。
青厮逋、心拶二族。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七月二日,西和州奏:“祐川县所管地分界外洮州铁城界讷厮结族,及叠州陇逋、青厮逋、心拶等三族蕃部,累次出没过掩杀”[36]宋朝官员。陇逋系迁徙不定部族,青厮逋、心拶二族同居在叠州。
鲁黎诸族,为叠州吐蕃大部。《金史·完颜纲传》也载:“青宜可者,吐蕃之种也。宋取河湟,夏取河西四郡,部落散处西鄙。”其首领有结毡、冷京、耳骨延、青宜可等。
彭布锡卜萨部 ,《曾公遗录》卷8作“庞逋斜肆”部,系叠、宕州一带蕃部。宋元符二年(1099年)闰九月,秦凤路奏:“叠、宕一带部族大首领彭布锡卜萨等乞纳土归顺。”[37]
分布在陇南地区的吐蕃部族名称各异,或以地名族,或以人名部,或以姓为部族名,他们大多以分布地域为固定的活动地区,也有少数部族迁徙不定,居地有变。
二、招抚鲁黎、葩俄、苽黎、突门等族
北宋时,鲁黎族就已居住、活动在叠州一带,其居地“东邻宕昌,北接临洮、积石,南行十日至笋竹大山,盖蛮境也。西行四十日至河外。”[38]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四月二十三日,童贯遣统制官辛叔献、冯瓘等统大军“自岷州入洮州南境,进逼鲁黎诸族,其首领结毡迎拒官军。”[39]至其首领冷京时,已占据古叠州,拥有43族、14城、30余万户,成为叠州大族。冷京卒后,其子耳骨延嗣位,势力强大,宋朝不能控制,于是实行羁縻政策,授以官爵。传至六世,至青宜可时,鲁黎族发展得更为强盛,“劲勇得众,以宋政令不常,有改事中国之意。”[40]此时,曹佛留为洮州刺史。他材武智略双全,能结好吐蕃各部。青宜可畏慕曹佛留,呼其为父,要求举族内附。但金朝以宋有盟不许,只是厚赐金帛安抚。
金明昌(1190~1195年)年间,吐蕃发生变乱,属羌已彪杀地方官员起事。这时完颜纲奉诏与曹佛留商议平息变乱之事,于是召青宜与官军合兵击破已彪。后曹佛留迁同知临洮尹,兼洮州刺史,其子曹普贤为洮州管内巡检使。完颜纲屡以事至洮州。曹佛留每次都对完颜纲说“青宜可愿内属,”[41]完颜纲屡奏,但因时机不成熟,金主“终不纳”。后完颜纲部署陕西时,金主“密敕经略西事”。此时曹佛留已死,其子曹普贤为怀羌巡检使。完颜纲至洮州,火速召见普贤,授其摄同知洮州事,对青宜可进行招抚。
吐蕃是以部落的形式聚族而居,部落有大小强弱之别,“虽各有鞍甲,而无魁首统摄,并皆散漫山川。”[42]部落内部有较强的凝聚力,而各部落之间,“其俗多有世仇,不相来往,遇有战斗,则同恶相济,传箭相率,其从如流。”[43]“传箭”成为吐蕃在彼此隔绝的情况下进行联系的一种简便易行而且独特的方式。曹普贤用吐蕃所特有的“传箭”方式进行联系,“传箭入羌中,”[44]青宜可见箭后大喜,率其属下诸部长,籍其境土人民,举族请内属。完颜纲奏报青宜可内属之事后,金主授青宜可为叠州副都总管,加广威将军。并下诏曰:“卿统有部人,世为雄长,向风慕义,背伪归朝,愿效纯诚,恒输忠力,缅怀嘉瞩,式厚褒旌。览卿进所上受伪牌,朝廷之驭诸蕃固无此例,欲使卿有以镇抚部族,增重观望,是以特加改命,赐金牌一、银牌二,到可祗承,服我新恩,永为藩卫。”[45]青宜可内属金朝后,金朝又诏令完颜纲“今汝勿以青宜可兵势重大,卑屈失礼,亦勿以蕃部而藐视之。”[46]这充分反映金朝对青宜可归附的重视。
葩俄族,原居地在廓州(今青海化隆县),是吐蕃大族。《长编纪事本末》卷140引《青唐录》:“廓州招到大首领洛施军令结并葩俄族阿撒四等计一千余人,管户二十万。”后有一部分迁至兰州(今甘肃兰州市)。苽黎族系吐蕃大族,有五部,宋金时期一直居住在临洮(今甘肃临洮县)。章罗、谒兰冬、铎精三族在北宋河州境内,金时均为积石州(今青海贵德县)吐蕃部族。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金枢密使仆散端遣纳兰伴僧招谕“临洮苽黎五族都管青觉儿、积石州章罗、谒兰冬及铎精族都管阿令结、兰州葩俄族都管汪三郎等,皆相继内附。”[47]葩俄族都总管汪三郎不仅率其蕃户归附金朝,并进献羊千只。金朝接纳,并优给其职,赐汪三郎姓完颜,后成为西方名将。
突门族,是金时临洮吐蕃大族,系北宋时居住在古渭州(治今甘肃陇西县)的吐蕃青唐族俞龙珂(包顺)的后裔。蕃部俞龙珂是古渭州吐蕃中的大族,也是最强者,有12万人口。宋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王韶率数骑巡边,直抵俞龙珂居地,谕以成败,俞龙珂即率其族属12万口内附。自谓“平生闻包中丞拯朝廷忠臣,某既归汉,乞姓包。”[48]于是宋神宗赐姓名包顺。俞龙珂之兄瞎约也颇有势力,“初,木征为瞎约鸡罗所诱,据近塞青唐族,立文法。”[49]俞龙珂、瞎约归附后,均赐包姓,其子孙世袭首领,后又分领各部,大多在河、岷地区,金朝占领陕西后附金。其首领乌古论长寿(?~1218年)本姓包,袭父包永部族都管。金泰和(1201~1208年)年间攻宋,任绯翮翅军千户,取床穰寨及祐州、宕昌、辛城子,以功进官二阶。金贞祐元年(1213年),夏人攻会州,因战有功,升都统,兼充安定、定西、保川、西宁军马都弹压。因战功遥授同知陇州防御事,世袭本族都巡检。贞祐三年(1215年)九月,赐姓乌古论,于是包长寿即乌古论长寿。
金朝对葩俄、苽黎、章罗、谒兰冬、铎精等族的招抚与突门等族的归附,有利于陇南地区的稳定与民族的融合。
三、平息木波部变乱与结什角附金
木波部系吐蕃大部。《金史·结什角传》载;“乔家族首领播逋与邻族木波、陇逋、庞拜、丙离四族耆老大僧等立结什角为木波四族长,号曰王子。其地北接洮州、积石军。”而“其南陇逋族南限大山,八百余里不通人行。东南与叠州羌接,其西丙离族,西与卢甘羌接,其北庞拜族,与西夏容鲁族接。”[50]叫木波族在陇逋族与庞拜族之间,“陇逋、庞拜二族与齐家族相邻,遂归结什角,”[51]亦在积石军境内。南宋以后,木波为吐蕃大部,辖地广阔。“苏布特将自木波界窥我西蜀,”[52]而“都元帅重整三军,谈笑而定,直抵雕门、黎、雅、木波国界。”[53]显然,此时木波部南境已达黎、雅二州。
临洮地区西与吐蕃为邻,长期以来,吐蕃木波部与汉族人民错居杂处。金朝“边将贪暴”,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吐蕃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与剥削,木波部民不堪忍受,“遂相率为寇,”[54]不断发生变乱,被迫进行反抗,因而这一地区民族矛盾尖锐。海陵王完颜亮在位期间。曾将仆散忠义召至京师授命说:“洮河地接吐蕃、木波,异时剽害良民,州县不能制。汝宿将,故以命汝。”[55]授其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经营这一地区,安抚吐蕃。继而又遣同知临洮尹杨仲武前去治理临洮。面对洮西地区严重的民族变乱,杨仲武在危急时刻,亲自前往临洮,处理民族矛盾。整顿吏治,严惩侵扰压榨吐蕃部民的贪官污吏,然后带领数名随从奔赴木波族居地,安抚木波部民,指出发生变乱主要是“将校侵渔汝等,以至此尔。今惩治此辈,不复扰害汝也。”[56]同时又进行劝谕,讲清利害关系,“晓以祸福,羌人喜悦,寇掠平息。”[57]由于杨仲武的妥善处置,才没有酿成更大的民族纠纷。
变乱平息后,由于边将的暴虐,木波部又聚众发动反抗,攻掠熙(今甘肃临洮县)、河(今甘肃临夏市东北)地区。熙河主帅派人告谕木波族,要求他们撤回,木波部民要求杨仲武前来,才肯罢兵。于是金国主诏令杨仲武再次前去处理。当时木波部民皆以为杨仲武不可能再来,及杨仲武再次来到,“与其酋帅相见,责以负约”。木波回答说:“边将苦我,今之来,求诉于上官耳。今幸见公,愿终身不复犯塞。”[58]并且举酒酹天,折箭为誓。杨仲武也遵照吐蕃的习俗举酒饮之,并说:“当更为汝请,若复背约,必用兵矣。”[59]与吐蕃木波部再次订立结好盟约。
杨仲武二次赴木波居地平息变乱,尊重吐蕃人民习俗,与吐蕃人民结好,妥善解决了民族矛盾,这对于稳定西北地区社会秩序,维护民族团结起了积极作用。
结什角(?~1169年),系河湟吐蕃首领唃厮啰后裔。唃厮啰去世后,其三子各领其地,政权衰弱。唃厮啰长子瞎毡角始附宋,赐姓赵,名醇忠(一说名顺忠)。①(注:关于结什角之父与所赐姓名,文献记载不同。《宋史·吐蕃传》载,结什角系唃厮啰长子瞎毡之子巴毡角后裔,赐姓名赵醇忠。《金史·结什角传》载,结什角系唃厮啰三子董毡之后裔,赐姓名赵顺忠,疑“醇”、“顺”为音讹。今依《宋史·吐蕃传》所载。)醇(顺)忠子永吉,永吉子世昌,皆受宋官爵,为左武大夫,遥领莱州防御使,世袭把羊族酋长。金朝占据陕西后,世昌改授忠翊校尉。不久吐蕃部族内乱,世昌被鬼芦族长京臧所杀,金朝“遣兵执京臧,斩之临洮市,以世昌子铁哥为把羊族都管。”[60]金大定四年(1164年、宋隆兴二年),宋兵攻破洮州(今甘肃临潭县),铁哥弟结什角与其母到乔家族避难。据《宋史·地理志三》载:河州循化城“南至下桥家族地分一百余里”,而洮州“西至乔家族生界二百里”。《兰州府志》卷二载:“河州西南有乔家关,当以乔氏得名”。显然乔家族地界在洮州之西、河州西南。“乔家族首领播逋与邻族木波、陇逋、庞拜、丙离四族耆老大僧等立结什角为木波四族长,号称“王子”。其地“北接洮州、积石军。其南陇逋族,南限大山,八百余里不通人行。东南与叠州羌接。其西丙离族,西与卢甘羌接。其北庞拜族,与西夏容鲁族接。”[61]结什角感念金朝为其父报仇,“欲弃四族归朝,四族不许,”[62]结什角常欲归附。大定五年(1165年)二月,金朝边将移剌成至临洮,使人招谕结什角,于是结什角率木波、丙离、陇逋、庞拜四族举地附金,献马百匹,仍要求每年贡马。
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夏金议和后,金曾下诏以旧积石地与西夏国,西夏人谓之祁安城。此地有吐蕃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部族,合称为庄浪四族。他们虽属西夏国,但叛服不定。西夏权臣任得敬曾遣人向金世宗奏告庄浪族反叛,请兴兵翦除。金世宗不知这二族旧属西夏国,“以将检会其地旧所隶属,毋擅出兵”[63]为由不许。金大定六年(1166年,西夏天盛十八年)十月,西夏权臣任得敬遣兵攻灭吹折、密臧二族,“悉掳其资财、人、畜。”[64]二族被灭后,庄浪四族中的陇逋、庞拜二族恐惧,因这二族与乔家族相邻,于是率部族投靠结什角,并向金“每年进马、驼百匹”[65],金朝也不断遣官员抚绥,赏赐加重。此时,结什角母居于庄浪族中。金大定九年(1169年,西夏天盛二十一年)四月,结什角赴庄浪族探母,西夏人伺知后,遂出兵围攻结什角,欲招降。结什角不从,率所部奋战,突围而出,但被西夏人砍断其臂,身受重伤,部众也多散亡,结什角母也被西夏人掳去。不久,结什角伤重而亡,其临死前遗言,请金朝复立乔家族首领。
结什角被袭杀后,任得敬发兵四万,役夫三万,修筑祁安城,“增广其制”。在金朝遣使视察后,命在熙秦邻近宋、夏处增兵防守,这实质上是对任得敬的防备。随着西夏权臣任得敬权势的显赫,阴谋篡位,欲以西夏国主仁孝处瓜、沙,自己据灵、夏之地,并进而要求“分国之西南路及灵州罗庞岭”[66]自立。此时的西夏国主仁孝已不能遏制,竟遣使赴金为任得敬求封册。此时,金世宗已清醒地认识到“有国之主,岂肯无故分国与人,此必权臣迫夺,非夏王本意。”[67]并以宗主国身份考虑到“夏国称藩已久,一旦迫于贼臣,朕为四海主,宁容此了耶?”[68]主张以兵诛杀。当任得敬攻破吹折、密臧二族,袭杀与金结好的吐蕃首领结什角时,实际上就已与金有隙,而他欲篡西夏国主仁孝以自立,进一步损害了金对西夏之宗主国的地位。正因为这深层的复杂原因,在西夏国面临分裂的紧要关头,正是金朝的大力支持,才使西夏仁宗设计将任得敬及其同党处死,使西夏国转危为安。吐蕃乔家族首领结什角被杀以及庄浪族吹折、密臧二部被灭,这两个事件貌似不甚重要,却对金夏二国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作者简介:刘建丽,女,河南开封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西北少数民族史与宋史研究。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吐蕃传[M]:卷492.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247.北京:中华书局.1985.(以下简称《长编》)
[3][38][39][40][43][44][45](元)脱脱等.金史·完颜纲传[M]:北京z中华书局,1975.
[4]长编[M]:卷507.
[5](宋)李石.方舟集·赵郡王墓志铭[M]:卷16.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1983.
[6][22][23][24][26][32][4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M]:第199册.北京:中华书局.1957(缩印本).
[7][8]长编[M]:卷513.
[9]长编[M]:卷489.原文无“海”字,据后文“诏包海特与转一官,除遥郡刺史差充岷州一带蕃部巡检。”故补入。
[10][11][12]长编[M]:卷279.
[13][14][31][36]宋会要辑稿·兵[M]:第181册
[15][16]长编[M]:卷252.
[17]宋史·理宗纪二[M]:卷42.
[18](明)宋濂等.元史·百官志三[M]:卷87.中华书局,1976.
[19]陇右稀见方志三种[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0]长编[M]:卷247.
[21]长编[M]:卷248.
[25]长编[M]:卷404.
[27]长编[M]:卷309.
[28]长编[M]:卷247.
[29]长编[M]:卷262.
[30][33]长编[M]:卷255.
[34]宋史·刘昌祚传[M]:卷349.
[35](宋)王称.东都事略·王韶传[M]:卷82.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1983.
[37]长编[M]:卷516.
[41][42]宋史·宋琪传[M]:卷264.
[46]金史·仆散端传[M]:卷101.原文中“章罗谒兰冬”为一族,现将“章罗”、“谒兰冬”断开为二族。
[47]长编[M]:卷233.
[49][50][58][59][60][61][62][63]金史·结什角传[M]:卷91.
[51](宋)袁甫.蒙斋集·陈时事疏[M]:第117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1983:398.
[52](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梁秉钧碑[M]:卷24.光绪三年木刻本.
[53][55][56][57]金史·杨仲武传[M]:卷91.
[54]金史·仆散忠义传[M]:卷87.
[64][65][66][67][68](清)吴广成撰、李蔚整理.西夏书事[M]:卷37.济南:山东泰山出版社,2000:142、142、143、143、143.
原刊于《西藏研究》 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