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这首《筹边楼》诗,触景生情、感时伤事,气象雄浑、胸襟开阔,第一次读时竟完全没有想到会出自一个红裙绿袖的女诗人之手,她就是薛涛。
尽管后来的人们传诵最多的是,薛涛八岁即能出口成章,与卓文君等并称蜀中四大才女,与鱼玄机等号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据说可能还是中国古代作诗最多的女诗人。尽管人们也津津乐道于薛涛与写下那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之间的文学界著名爱情故事,然而透过这首《筹边楼》,我们还知道薛涛始终关注着边关烽火、关心着时局变化,也知道她还曾千里迢迢走到了青藏高原的边缘。
图为薛城筹边楼
薛涛去的地方是大唐松州,即今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虽然如今的松潘以靠近黄龙、九寨沟两个5A级景区而备受关注,但历史上的松潘更因处在南北民族走廊、东西唐蕃交界的咽喉要冲而著名。松潘,“屏蔽天府”“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茶马古道西北线前往西宁、河州、兰州的商贸重镇。早在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即置湔氐县,618年唐高祖置松州。明朝洪武年间将松州卫与位于今若尔盖求吉地方的潘州卫合并,置松潘卫。当年的红军正是由于攻打松潘不得,迫不得已从毛儿盖西行走进了茫茫草地。
薛涛离开天府之国去遥远的松州,并非欣赏川西高原层林尽染的自驾游,也非踏足雪山草地的旅游探险,而是无可奈何的凄惨流放。薛涛本出身官宦人家,后因家庭生活所迫加入乐籍,她在剑南西川节度使身边唱作吟咏、挥洒自如,成为红得发紫的“女校书”,终因“性情狂逸”不拘一格而被放逐。她在流放途中对边塞之苦有了切身感受,写下“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却将门下曲,唱于陇头儿”。
图为薛涛流放地高屯子
初雪后的一天,我来到高屯子,这里是当年薛涛流放的军营。小山村位于松潘以北十里外,背靠高山,俯看岷江,扼住由成都平原北出草地的咽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屯军的营寨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保留着一千多年前的名字。如今这里没有了刀枪剑戟,没有了鼓角相鸣,川流不息的是呼啸而过的旅游大巴。村前不远处西(宁)成(都)铁路的桥墩已经高高筑起,穿越川甘青交界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将更有力地拉近松潘与世界的距离。高屯子对面半山腰上,新建起一个网红客栈怿宿.古道牧风,是四个当地年轻人合伙创业经营的,而这四个年轻人又分别来自汉藏回羌四个民族,这是松潘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了。
二
薛涛所写的筹边楼到底在哪儿呢?沿国道317线出都江堰到理县的薛城古镇,杂谷脑河边就矗立着一座雄踞西羌的筹边楼,这里曾经是唐蕃的边界。修建筹边楼的是新任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后来做到唐朝宰相,梁启超将他与管仲、王安石、张居正等并列为古代最有作为的六大政治家。李德裕在驻守西川之时,保持了与当时西南地区两个最为强大的王朝吐蕃王朝和南诏国的战略平衡。因为薛涛是成都名人,且与前几任节度使关系密切,李德裕到任后也曾专门拜访薛涛,请教边疆治理之策。李德裕在成都、雅安和薛城,至少修建了三座筹边楼。虽然当地人认为薛涛所写的筹边楼是薛城这一座,但薛涛被流放途经此地是在公元789年,而李德裕在829年才到成都上任,薛涛是在去世的前一年即831年才登上筹边楼,因此薛涛描写的应当是成都的筹边楼。
不管怎样,经过历史的沧桑,川西的筹边楼只剩下薛城这一座,它镌刻着历代中央王朝对川西地区的有效治理。薛城古镇的东边是汶川县城,古称维州,后称威州,是三国大将姜维西征驻守的地方。薛城古镇的西边是理县县城,也保留着一座姜维城遗址。在理县城西3公里的朴头山,至今还保留着两通摩崖石刻,一通是公元589年的隋代《通道记》,“自蜀相姜维尝于此行,迩来三百余年,更不修理”,另一通是公元727年的唐蕃交战碑刻,“淑领羌汉兵及健儿等三千余人讨除,其贼应时败散。”清代的薛城周边地方是屯兵守备之地,这里甘堡屯、上孟屯、下孟屯的屯军,先是远赴西藏跟随福康安击溃廓尔喀人对日喀则的入侵,后又奔赴宁波参加抗英战争,两千“辫子军”勇士全军覆没。上世纪30年代红军经过此地,嘉绒地方的天宝、杨东生等大批青年跟随红军北上,在长征途中七过草地的原西藏自治区老领导胡宗林就是薛城地方人,至今薛城古镇还保留着众多红色遗迹。
图为远眺汶川姜维城
当年的战场故地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薛城古镇淡雅静谧地藏身于川西的高山峡谷中,农家小院门口流水潺潺、鲜花开放。理县的毕棚沟和米亚罗成为人们赏红叶玩冬雪的好去处,来往的旅人放松身心走进山野林田,采摘香甜诱人的红樱桃、青脆李、羌山苹果。不过当我登上重修于清代的筹边楼时,坐看清风流云,纵览关山飞渡,依然可以领略“壮压西川”的雄伟气势。
三
成都是一座2000多年没有改名的城市,成都的灵魂在于有一条锦江,她吸附着岷山的雄奇与青城山的灵秀,从都江堰顺流而来。锦江边上最著名的两处文化古迹是浣花溪和望江楼,在这里都留下了薛涛深深的烙印。
图为成都望江楼
浣花溪因杜甫建草堂在此居住而闻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鹭仍在,西岭又现,成都依然还是那座能看得见雪山的大都市。薛涛被流放离开成都,就像“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燕离巢”“鱼离池”,凄凄惨惨戚戚,魂不守舍。于是降低身段、苦苦求情,总算在一年之后从松州返城。此时的她终于放下浮华春梦,悄然退隐于浣花溪头。毕竟是个多情又有才华的女子,她用自己从松州带来的木芙蓉花作原料,加入鲜花的汁液,制成精美的信笺,书写流淌在心里的歌,“薛涛笺”华美问世,一直流传至今。
图为薛涛笺
晚年的薛涛更是看破滚滚红尘,已无意与自己的粉丝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吟诗唱和,一袭青衣、两盏孤灯,安然隐居于文殊院旁的碧鸡坊,即今天的金丝街。到了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中再次掀起一股“薛涛热”,那位写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明朝状元杨慎,评价薛涛“有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人们在锦江边重修了“薛涛墓”、开掘了“薛涛井”,特别是修建了当时成都的地标性建筑望江楼,也让薛涛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坐标。
图为薛涛井
薛涛在2020年被评为四川第二批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成为与李白、杜甫、苏东坡并肩而立的巴蜀诗人。薛涛登临的成都筹边楼早已了无踪影,但纪念薛涛的望江楼仍在。有时,文化的印记似乎比战争的烟云更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和精神的指引性。
四
薛涛的流放地在松州,但让大唐松州第一次走上古代中国历史高光时刻的,是早于她近150年的另一位伟大女性,她就是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因为吐蕃为向唐朝求婚打到了松州。
联姻是古代政治集团间的一种常用手段,中外各族概莫能外。处在巅峰时期的吐蕃遇上了鼎盛时期的大唐,激烈的碰撞必然在所难免,要么交手,要么和亲。当松赞干布听说当时同样实力强大的吐谷浑和突厥都与唐朝联姻时,也向唐朝提出了联姻要求,哪知唐太宗竟没有答应,于是松赞干布一怒之下率先发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控制着青海、甘肃和川西北,实际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当吐谷浑败退而去,松赞干布已经打到松州城下。吐蕃在松州大败之后再次请婚,唐太宗终于答应和亲,文成公主西嫁吐蕃,大唐松州也因而载于史册。
图为玉树文成公主庙
尽管近些年有考古发现表明,在吐蕃之前的象雄(羊同)时代,内地与西藏古老的部落联盟之间可能已经发生了一定的交往,西藏可能已是高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但无疑文成公主入藏是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盛事,文成公主带去的历算、医药、诗书、法律、农耕、佛教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藏的面貌。尽管从史书记载看,文成公主进藏并没有经过松州,《新唐书.吐蕃传》:“贞观十五年,以宗女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柏海就是黄河源头两湖之一的扎陵湖。大概的行进线路是从唐代都城西安出发,经甘肃的古河州临夏,到青海湖边的日月山、倒淌河,再从玉树的文成公主庙,最终到达拉萨的大昭寺、小昭寺,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唐蕃古道。但如今,松州古城北门外矗立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大型雕塑。
图为松州古城汉藏和亲雕塑
五
文成公主进藏路途遥远,所经地域广阔,更重要的是她在藏汉民族交往交流史上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甘青川藏的很多地方都传颂着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争相把文成公主说成是从自家门口路过。我在金沙江的两岸看到了两处岩画,西岸是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岩画,东岸是四川石渠的洛须岩画,它们都是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来,据专家考证它们都具有典型的唐代雕刻风格。阿底峡发掘的《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记载,文成公主和吐蕃使臣走到康区邓玛地方,在岩石刻上释伽牟尼佛像和《普贤行愿经》等经文,并在此地徘徊很久。邓玛即今洛须,洛须当地民间也久有传说,岩画是文成公主路经此地时用马鞭抽出的石印。
图为玉树勒巴沟岩画
那么,唐蕃古道是否就只有一条路线?文成公主是首先从金沙江东岸的石渠进入玉树?还是在玉树逗留期间来过石渠?还难以形成定论。我曾在这个广阔的区域纵横穿插,过了海南州的兴海县,避开南面高远寒峻的巴颜喀拉山,从花石峡向东转向甘德、达日,迂回到达温暖的洛须镇,跨越宽阔平坦的金沙江进入玉树或昌都,或许是一条可选路线。
图为康定塔公寺展佛
在川西高原的雅拉雪山下有一座塔公寺,据说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塔公草原,她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看到这里清净空灵,于是按照她要带往拉萨的释加牟尼12岁等身佛像样子,重塑一尊佛像留在了塔公,后来这里建起了塔公寺供奉。因为塔公与拉萨的这一殊胜因缘,这里被称为康区的“小大昭寺”,如果一个佛教徒不能远涉千里到拉萨朝拜,朝拜塔公的释迦牟尼像也会有同样的功德。在甘孜州首府康定城折多河上建有一座“公主桥”,也是纪念文成公主进藏的,大约修建于清代。在传统地理概念上,康定处在关内关外的分界点,跨过折多河、翻过折多山,就到了关外,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信仰,都产生很大的差异。作为一座汉藏羌彝等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城市,把川藏大道的这一重要关口命名为“公主桥”别有意义。此外,在白玉县有传说是文成公主把头发撒向山谷的村庄扎盘,在乡城县有传说是效仿文成公主留下的特异服装“疯装”,这都成为宗教和谐与民族团结的不老传说。正如拉萨大型实景演出《文成公主》反复诵唱的,“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
六
大秦的一统、大汉的强盛、大唐的繁华之后,中央王朝的气象逐渐变得局促。虽然也有过大元帝国纵横欧亚大陆的壮举,有过大清帝国“康乾盛世”的浮光,但更多的是内忧外患、晃晃悠悠,整个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内卷化”倾向,再也没有那种云卷云舒的胸怀与气势。在青藏高原上,吐蕃的崩塌带来了西藏的内乱与纷争,此后宗教的色彩越来越浓,宗教的位势越来越高,社会发展也呈现出“内敛化”特点。读了西藏的各种王臣史、教法史、家族史,再读拉巴平措先生主编的13卷《西藏通史》,宋朝的“茶马互市”、元朝的“帝师资政”、明朝的“多封众建”、清朝的“尊崇黄教”,内地与西藏的交流再没有出现那种大开大合的景象,更鲜有女性身影出现在汉藏交流的历史舞台上。薛涛之后的1100多年,才有一个奇女子登台,她就是刘曼卿。
刘曼卿,是个标准的“团结族”。她的祖辈在清朝中叶从陕西随员入藏,在拉萨与当地回族人通婚,他的父亲是汉回族群中的一员,并担任了清朝驻藏大臣的翻译和秘书。母亲是木雅藏族,长期在巴塘居住,后迁居拉萨。刘曼卿,还是一个典型的“暴走族”。1906年她出生在拉萨河坝林,1915年翻越喜马拉雅山到达印度大吉岭,1918年辗转香港来到北京东城区定居,1929年到南京国民政府任职,同年启程赴西藏。1930年离开拉萨回到南京,1938年再次从云南、缅甸、印度进藏,1939年返回内地,直到1942年在重庆英年早逝。刘曼卿具有汉、回、藏血统,精通汉语、藏语、英语,身份和语言成为刘曼卿最大的优势。或许也正因如此,她的血管里流淌着马蹄的声音,桀骜不驯、漂泊无定成为她短暂一生的主基调。
似乎是千年的召唤,刘曼卿从成都暑袜街也就是班禅办公处启程前往西藏,途径雅安荥经首先参拜的竟是李德裕修筑的筹边楼,她的终点站就是文成公主长年生活的拉萨城,而她自己的出生地就在大昭寺后边的河坝林。但与薛涛被迫充军、文成公主奉旨出嫁不同,刘曼卿是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特殊关系场景下自愿要求进藏,“某即愿为牺牲之一份,以促社会人士之觉醒”,且“行志特坚耳”。
七
刘曼卿的少年时代在拉萨度过,长大后对当时风雨飘摇的西藏局势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1928年冬,当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代表五台山札萨洛桑巴桑邀请刘曼卿作为翻译一同前往南京谒见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时,刘曼卿的心情激荡起来。特别是蒋介石对其“颇致嘉许”,并当即录取为公务人员,更让她感到回拉萨的时机已到。
文成公主17岁进藏,刘曼卿进藏时也只有23岁,都是人生的芳华岁月。然而大不相同的是,文成公主进藏风光无限,车马浩浩荡荡,有王爷全程护送,有松赞干布千里相迎,有25位宫女和600名侍者紧紧相随,仅供公主使用一生的绫罗绸缎和华美无比的衣服就携带了2万件。而刘曼卿入藏时,只有一名康巴老乡作为调查员相随,“道途梗阻,积雪没胫,盗匪充斥,期间屡濒于危”。在她后来撰写的《康藏轺征》中详细记述这次赴藏经历的艰辛困苦。尽管有国民政府的官方安排,但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从现存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的藏事档案看,大量的是事无巨细的经费清册,刘曼卿进藏难度可见一斑。
图为刘曼卿与拉萨贵族合影
刘曼卿到达拉萨后打交道的人主要分为三个层级。十三世达赖喇嘛当然是刘曼卿要见的主要人物,但与达赖见面遇到了很多麻烦,“亲英派某君之阻挠,更有某僚谗吾于佛,故礼减等,几不得一晤。”直到一个半月以后才见到达赖喇嘛,两人愉快地用藏语进行交谈。虽然这次主要是礼节性见面,但刘曼卿还是借机介绍了内地政局,以及藏汉和好的愿望。又过了近2个月,达赖喇嘛再次在罗布林卡约见刘曼卿。这一次达赖喇嘛表达了“吾不敢背中央” 的政治观点,至于西康事件牵扯的“都是中国领土,何分尔我”,并考虑在南京设立西藏办事处。第二个层级是拉萨的贵族和高层僧侣,刘曼卿拜访了朗顿等四大噶伦,前后两任藏军司令擦绒、龙厦等僧俗高官。第三个层级是普通百姓,刘曼卿到拉萨三大寺参加诵经会,到大昭寺随信众转经,到清真寺听讲教义,与康巴商人郊游。可以说,刘曼卿最终还是不虚此行,她广泛宣传了国民政府的主张,尤其是两次直接面见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对国民政府的疑虑,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恢复关系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然而3年后达赖喇嘛圆寂,西藏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
图为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题写《康藏轺征》
回到南京的刘曼卿骤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外报刊竞相登载她的传奇经历,各地各界纷纷邀请她去登台演讲。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她的《康藏轺征》题词“彰往察来”,行政院长孙科撰写了序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石青阳分别题写书名,可见国民政府在西藏问题上还是持积极的立场。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内外交困,国民政府对西藏问题没有给出足够的努力。虽然在处理十三世达赖和九世班禅圆寂以及他们的转世问题上,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履行了一些必要的程序,也并没有取得最好的效果。1949年以后,承袭清代理藩院于1912年成立的蒙藏委员会机构更是逐渐边缘化,但维持中华疆域的涵义仍在。2017年台湾当局对蒙藏委员会予以裁撤,这是 “去中国化”的一个手段,其用心路人皆知了。
图为重庆蒙藏委员会旧址
八
青藏高原本是雄性的存在,然而上千年间却令人惊奇地出现了三位女性,她们先后走向高原,各自书写了一段非凡的历史。尽管时代不同、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同样灿若明珠、光彩夺目。诗人薛涛一生情感跌宕、才华横溢,晚年一袭道袍、归隐竹林;文成公主远行千里、万般辛苦,终生难断离舍、魂留吐蕃;刘君曼卿游侠风骨、恣意挥洒,最后踏遍青山、精忠尽国。
图为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
三位与青藏高原有缘的奇女子,竟也有着“量子纠缠”般的神奇时空“纠缠”。正是由于唐朝最初没有答应吐蕃和亲的要求,松赞干布率兵打到松州,公元641年唐太宗才答应文成公主出嫁进藏;150年后,处在唐蕃之间拉锯战的大唐松州,迎来了被贬才女薛涛,正是在边关的经历让她写出了豪迈的诗句《筹边楼》;1100年后,那个力图为改善西藏与中央关系赴藏的刘曼卿,进藏前先在雅安的荥经到访薛涛时代建造的筹边楼,后在拉萨大昭寺朝拜文成公主带去的释伽牟尼佛像。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更是惊叹,刘曼卿简直就是“女菩萨”,她重续了文成公主女菩萨的文化因缘。
宋人贺铸有诗云,“一声横玉吹流云,厌厌凉月西南落。”三位奇女子也似流云,飞向万里千山外。(原标题: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