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苏河,藏语叫祁哈堂,蒙语叫察汗乌苏河,均为白色河的意思。这条白色河,像一条洁白的哈达,在美丽的热水草原上,款款而来,缓缓而过,逝者如斯,亘古不息。

       察苏河两岸,草原如画,牛羊如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个仙境般的世外桃源,别有一番感慨称道的神韵。

       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是吐蕃古国的疆域,演绎过许多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故事……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蹉跎岁月之后,留给今天的只是2000多座吐蕃墓葬群,如同凝固的波涛,定格在辽阔的草原上,仍在千年的标本中鲜活地展示着历史的全过程。

       唐代吐蕃墓葬群,是青海省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群,散落在海西州都兰县的热水草原上。这里的墓葬群发现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曾多次遭到过盗墓分子的洗劫,盗取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使吐蕃墓葬群面临着灭顶之灾。

68953269103246b695529c2116965780.jpg墓葬地理位置示意图

       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对这里的古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根据出土文物和古藏文木牍确定,这是一处罕见的古代吐蕃墓葬群。

       吐蕃,是古代藏族的自称,是西藏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个古代帝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了两百多年。

       公元663年,日益强大的吐蕃王国,一举破灭了当时的吐谷浑王朝,占领了吐谷浑管辖的辽阔地域。

       公元670年,吐蕃王国又在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共和县东切吉草原)挫败了大唐王朝“常胜将军”薛仁贵的十万大军,占领了日月山以西,包括柴达木盆地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吐蕃墓葬群就反映了吐蕃统治时期,柴达木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吐蕃墓葬群背依巍峨的热水大山,面临滔滔的察汗乌苏河,依山傍水,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的墓群不仅规模大,而且数量也多,单在热水地区一公里的范围内,就有200多座。

       其中的血谓一号大墓,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最惊人的发现,它也是所有古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这座墓坐北向南,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的大墓,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塔”,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大墓背后的那座山峰,如同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大墓则像大鹏之下的一座宝塔。

       墓堆下用泥石混合夯成的围墙,上面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粗细一样的柏木,整座墓葬共有9层。这种独特的构造形式和建筑风格,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绝无仅有的,这充分体现了吐蕃王国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

       据专家介绍,修这样的大墓需要花费近四百万个工日,即万人一年的徭役之工。其花费财力之大,消耗人力之多,虽比不上万里长城和阿房宫殿,然而在偏僻的高原,真是一个巨大的古代工程。

f02bb5c6a685492ca747d114acbcc6dd.jpg墓葬分布示意图

       这个墓的墓冢,自上而下排列,呈楼阁式,顶层的封土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动物陪葬室,墓室用石块砌成,墓室门用柏木镶垒,室内有马、牛、羊、狗、鹿等70多只动物的骨骼。

       墓的最低层是主墓,距封土顶部约有9米,是一座“十”字形的墓室,长21米,宽18米,宽敞宏大,结构复杂;墓门口有照壁,墓室分为中室、东室、西室、南室;各墓室之间有回廊贯通,各有门户,中室为棺柩室,其余都是陪葬室,各陪葬室都有不同种类的陪葬品。从墓室复杂的建筑结构、宠大的墓冢、丰富的陪葬品来看,这是一个吐蕃贵族的墓冢。

       墓中的陪葬品十分丰富,除了各种陪葬动物外,还有众多的陶罐、金牌、金饰、铜铃、木牍、木勺、木碗、木碟、木车、木鸟、皮帽、皮鞋、铁器、玛瑙、石珠、粮食以及大量的毛织品和丝织品等。

       在这些众多的随葬品中,丝织品是个十分珍贵的文物,古代的丝绸织品,一般很难保存下来,由于热水地区气候、土质干燥,这些丝织品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实所罕见,是柴达木盆地古文化中的瑰宝。

       许多专家认为,这座墓出土文物相当惊人,单丝织品一项就多达350余件,其中图案不重复的品种达130余种,有112种为中原制造,18种为中亚、西亚地区制造,而在中亚、西亚织品中,以粟特锦居多。这些丝织品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品种,有锦、绫、罗、绢、纱、缂丝等。其中织金锦、缂丝、嵌合织显花绫、素绫、锦等。在18种外来丝织品中,就有一件婆罗钵文字锦,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一件确定无疑的8世纪波斯文字锦。

       在这些丝织品中,有平纹经锦,如红地簇四云珠日神锦;有斜纹经锦,如黄地对波狮象人物锦、红地对波联珠狮凤龙雀锦、橙地小窠联珠镜花锦、黄地簇四联珠对马锦等;具有中原风格的纬锦,如黄地大窠联珠花树对虎锦、黄地大窠宝花锦;带有较为强烈的中亚色彩的纬锦,如红地中窠含绶鸟锦以及织金锦带等。

       1986年5月2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下文将“都兰热水吐蕃墓葬群”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此之前,1957年12月13日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中,都兰县的英德尔古墓和考肖图古墓均定为唐代吐蕃古墓。

       1996年,国家文物局将“青海都兰吐蕃墓葬群的发掘”列为“中国1996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并将都兰热水吐蕃墓葬群列入全国百大遗址。同年11月份,国务院下文将“都兰热水吐蕃墓葬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7月至9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青海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都兰热水地区的四座大、中型墓葬进行了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考古研究成果。北京大学隋唐考古专家齐东方教授、林梅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古藏文专家王尧教授,吉林大学人骨鉴定专家朱泓教授、周慧教授,中国社科院古树轮专家王树芝研究员、邵雪梅研究员,瑞士藏学家阿米·海勒,四川大学藏学专家霍魏教授以及青海考古所考古专家许新国等一大批国内外权威专家,他们各擅其长,多管齐下,从历史、人骨DNA测定、古藏文、颜料、道符等方面进行了考古研究,发表了许多权威性的考古研究文章,于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以精装本的形式出版了《都兰吐蕃墓》一书,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2年10月28日,青海藏研会在西宁组织举办了“首届都兰吐蕃文化全国学术论坛”,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科学出版社、文物出版社、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西藏社科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考古所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其中有30多个专家学者作了学术发言,这对了解都兰吐蕃墓、研究都兰吐蕃墓,奠定了权威性的学术依据。

       对这次论坛,新华社、新华网、中国文物报、中国民族报、工人日报、青海日报、青海藏文报、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青海广播电视台、中国藏族网通、中国藏族网等媒体都进行了广泛的报道。

       2018年“3·15热水墓群被盗案件”侦破后,在国家文物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被盗的2018血渭一号墓内再次发掘出金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

       专家指出,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考古发现结构最为完整、复杂的高等级墓葬,墓葬为木石构建的五室结构。该墓的发掘对研究唐(吐蕃)时期都兰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国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2020年的10月3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郑重通报了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2项重要考古成果,并将都兰热水地区的2018血渭一号墓再次认定为吐蕃墓。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文物报、中国新闻网等各大媒体都纷纷报道了这一头条新闻,再次引起了海内外考古界的极大反响。

       岁月更迭,这些残存的吐蕃古墓群还在倾诉着悠远的故事。只有那些不再清晰的众多文物、那些饱经沧桑而斑驳的色彩,还在证明着当年的奢华与繁盛。

       如果把热水吐蕃墓为一个点,向东至夏日哈,向西至巴隆,绵延200多公里的地带上,大小古墓就有2000多座,实为罕见,令人惊叹。

       这真是一个消失在察苏河畔的古王国,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古王国。(本文图片来自于《考古与文物》 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