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的人们都有他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比如我们从小就知晓的精忠报国的岳飞、一门忠烈的杨家将等等,它们都被人们以戏曲、评书、说唱、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从古传唱至今,使得那些英雄人物事迹深入人心。从小在农村长大,那时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串村寻着看电影看大戏,就秦腔杨家将剧目记得起的就有《金沙滩》、《杨门女将》、《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等;80年代初期,刘兰芳评书《岳飞传》和《杨家将》每天中午12:00准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电视尚未普及的那时,人们个个手拿半导体收音机,听得是如痴如醉,比山珍海味还香。那是已经过去了不再回头的曾经岁月。藏族人民也有世代传唱的民族英雄,那就是格萨尔王。

       在很早以前,岭国出了一个穷孩子,起名叫觉如,这个孩子在奇异境界里诞生和长大成人。在岭国英雄云集,赛马争夺王位时,力战群雄,得胜称王,尊号为格萨尔。格萨尔王一生,充满着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惊涛骇浪,为了铲除人间的祸患和妖魔,他受命降临凡界,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于是,一部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产生于公元前后至五、六世纪,记录西藏历经吐蕃王朝等时期的历史兴衰及生活于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之智慧与口传艺术,代表藏族的民间文化,也是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总和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流传至今。它在国际学术界有“东方的荷马史诗”美誉,被称为认识藏族文化的桥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孜州是格萨尔王传说的发祥地,虽然最集中的地区在德格县,但是其它地区所遗留的城堡、居住建筑、石雕等遗迹,处处体现着格萨尔文化的精神内涵。色达县的色尔坝,是格萨尔王的大将上岭八部首领——色尔哇·尼崩达雅大将的领地,色尔坝因此得名。将军后裔为纪念自己的祖先,巧妙地利用当地建材,建成一幢幢酷似英雄形象的藏房,构成了色达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微信图片_20191224184104.jpg       离开G317,穿过熙熙攘攘的翁达镇,前往色达县的路上,道路两边的独特景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散布在色曲河两岸特色鲜明的藏家建筑使人眼前一亮,虽然也是石头垒砌的坚固建筑,却是有别于一路走来所见到的羌藏石屋。从外形看它也多是三层,一二层外墙都是用石头砌成,而三楼就和其它藏房有了区别,不再用石头垒砌改换成用木条(据说是柳条)编制,房檐四周还挂有长须样的植物,不知是晾晒的庄稼,还是有意而为另有寓意。

       当时以为这是色达的地方特色,只顾着边欣赏边赞叹边从车窗拍照,也没有停下车仔细观看。后来在网上查看资料时,才知识色尔坝就在翁达镇色曲河两岸的河谷地带,这里是古时格萨尔王的大将上岭八部首领——色尔哇·尼崩达雅大将的领地,为了以示对英雄的怀念,后人们在建筑房屋的时候,就拟人化的把房屋建成上宽下窄,形似穿上铠甲后上身宽大下身窄小的魁梧战将,原来上层楼廊外部垂挂环绕的并非晾晒的庄稼,而是高山柳条,以象征大将色尔哇·尼崩达雅的披肩长发。

微信图片_20191224184437.jpg       一路走来,那些依山而建,傍山而立,外形高大雄伟的藏房,还有蜿蜒迤逦流过的色曲河、收割青稞后的田地、细细草皮覆盖的山峦,一切犹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让人惊叹留恋。据说,色尔坝藏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现保存下来的建筑中,时间最久的是位于翁达镇明达村修娜家的房子,修建历史在120年以上,已经居住了6代人。这些格萨尔文化特色的典型藏房,均以石头、泥土、木头为主要建筑原材料,绝不用水泥、钢材等现代建材,屋顶也不使用瓦片,全部采用泥土,靠人工采用原始方式建造而成。

       房屋格局有固定格式并有较为严格的规定,普遍为3—4层,不少于3层,不高于4层,分别象征一个人的头部、胸部、腹部和腿。房屋的功能同一般藏房相同,底层用来关牲畜或堆放杂物,二层存贮粮食,三层居住,四层设置佛堂。拟人化的造型以及外饰都有寓意,上大下小的倒立品字形,犹如一个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将军;上层楼廊外部均以高山柳条垂挂环绕,以象征大将色尔哇·尼崩达雅的披肩长发;房顶正中的小旗帜就象将士头盔上的帽缨;房屋右侧随风飘拂的经幡,恰似将军手握长矛在冲锋陷阵。

       这些使用最原始材料人工修建而成的房屋,历经沧桑,依然坚固,更为神奇的是,防水设施极为简单用泥土处理的屋顶从不漏水。这些集建筑艺术与民族文化于一体的藏寨民居,不仅是藏民族高超精湛的建筑技术,也是藏民族智慧和热爱英雄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