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城往事——水井记忆.JPG摄影:刚杰·索木东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从古至今都依水聚居,城市的形成也和水源息息相关。我们将依水溯源,进入探寻昔日炉城(康定)的记忆之路。

       明朝初年,藏民族中出现了一位名叫唐东杰布的杰出人物,他是位能工巧匠和艺术大师,被称为“藏戏”鼻祖,曾在藏区架设起第一座桥梁。藏民们把他看作是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他是藏族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在世时曾游历四方,多次主持桥梁、庙宇、佛塔建造工作,据传康定城内最早出现的白塔——瓦斯碉包家锅庄白塔就是由他主持建造。

       据文献记载,他于1448年左右到达康定。当时的打箭炉已是汉藏交界处,各族商贾开始在此聚集,茶马古道中转站日渐成型。唐东杰布在此居住之时,对佛教信徒传授佛法,信徒也为其呈进金银作为布施。据唐东杰布自传,打箭炉曾是地震频发之地,为避免地震之害,当地佛教信徒呈请唐东杰布在此地修筑御灾之点。因此唐东杰布亲自设计佛塔,并选址在两河交汇之处。他认为,河水中夹杂污物,不宜用于修筑圣洁之塔,需另找取水之处。多地寻觅后选中折多河东面山脚下一口泉眼,其水源于山顶湖泊,辗转由地下自然浸出,世人皆认为此水为打箭炉最为圣洁祥瑞之水。唐东杰布便将泉眼作为取水之处,取名为“甲多其米”,意为常年清澈。为便于取水,他又在今日中桥之处,亲自设计修筑了一座便桥,取名为“甲多让巴”,这便是康定历史上第一座桥梁。取自“甲多其米”之水修筑好的佛塔取名为向秋佛塔,藏语菩提塔之意。因为向秋佛塔的施主包家曾经信奉苯波教佛法神“瓦斯”,故后来名为“瓦斯碉佛塔”,这一古老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修筑佛塔的取水之处“甲多其米”,成为打箭炉所有人的饮水之处。

       它的俗名,便是今日人人皆之的“水井子”。

       此后,水井子成为了打箭炉的生命之源,纷至沓来的先民们在此处取水饮用,洗衣做饭。

       大多数人或许不会想到,养育过一代代康定人的水井子,竟有如此动人的传奇故事。然而它曾经发挥过的历史作用,却是人人皆知的,旧时炉城规模不及今日,水井子中长年涌动的清澈泉水完全够得上全城人使用,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里当做是唯一的取水处,并垒砌条石将横流过街的水分为内外两处。内街的两池紧靠水头,源出地底,清冽甘甜,供饮水之用。而外街则置两道闸,首段淘米洗菜,末段用于洗衣。当时每日拉水车,挑水担,背水桶来此取水之人络驿不绝,通宵达旦,场面热闹之极。

       由于水井子是全城的饮用水源,在很长的时间都显得圣洁而庄严,人们认为是神灵庇佑,才赐给炉城这样一汪清冽之泉,便又在饮水处建造了神龛香炉。据耄耋耆老们回忆,旧时人们建墙将内街水井围于其内,正对大门有小庙神龛一座,供奉长发威严的龙王菩萨,左右水沟之间砌有高约1米、长约2米的平台,为背水人放置水桶之用。

       在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中,傍水而居的各方来客将来自故土的习俗带向这里。日久经年,这些习俗杂糅融合,渐渐成为康定本土化的文化符号。

       古时由于人们常年都在这里取水,久之便衍生出一些习俗,而这些习俗渐渐成为炉城的文化符号。不知从何时起,有人开始传闻水井子是祥寿仙女扎西泽仁玛和郭达山神当京多吉列巴一年一度相会之银河,每逢正月初一子时,他们便会化身为一对金鸭在井内戏水。此时倘若前来取水便会看见金鸭,而取得的头水等同仙液,谁能取得,便会在来年阖家安康,好运连连。传闻不胫而走,炉城人奔走相告,许多人约定在大年初一子时都来看金鸭,取头水,久而久之,便有了抢头水的传统。

       每年的除夕之夜,在阵阵鞭炮声中,康定城内人们扶老携幼手持香烛纸帛来水井子处供奉龙王,一时间到处香烟缭绕,烛光闪闪连成一片,宛如白昼。当新年子时一到,全城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争先恐后将各自的木桶、茶壶等器皿盛满,然后兴高彩烈地背回家中。传说谁先最早取到新年第一时间的吉祥头水,必定一年万事如意,如果运气好,碰上传说中的金鸭戏水,更是大吉大利。

       抢头水就这样持续到后来,在辛亥革命前后,由于当时中国人对“洋人”的憎恶情绪,水井子又有了洋人盗走一只金鸭惨遭恶报的传说。虽然年年抢头水的炉城人从来没有谁看到过金鸭,但在没有精确计时钟表的年代,人们都已头水被取上之时纪元开旦,以此迎来新年正点。

       炉城这口神圣的古井就这样滋养着一代代人们,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城里接上了自来水,大家的用水方式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用水越来越便利,水井子不再是炉城唯一水源,然而它的圣洁祥瑞在人们心中却从未改变。“抢头水”的习俗在本世纪初依然存在,如遇到停水大家仍然会提着水桶,拿起茶壶在水井子排起长龙,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觉得自来水的味道不如水井子香甜,而四面八方的游人也要慕名前来观光,甚至取一瓶水带回故乡。

       多年间,水井子历经了多次修建。最近的一次,人们在外街置放了一尊炉城少女背水塑像,底座用中、藏、英三种文字雕刻了《水井子赋》,并在旁边安放了转经筒,这里又成了人们休闲小憩之地。可不久之后,大家发现井水逐渐发生了变化,直到如今水井子的水已不能饮用。

       “源接五色海,泉出跑马山。清流千载长淌,春沁秋碧;水色四季不变,夏凉冬暖。可烹食熬茶,甘冽怡脾;或浣衣濯锦,涤尘洗凡。众人云:仙液神泉。 清泉润泽炉城,仙液惠济苍生。”这是从《水井子赋》中摘录的一段辞令。

        谁也不愿将来只有在诗词中追寻 “生命之源”水井子的记忆。

        期待着,她再次成为炉城透明清澈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