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巴乡(现已改称贡嘎山乡)色乌绒(喝吾)村的希颇,便是当年“西吴王”居住的地方。
       在《藏人言藏》中,智慧保罗(谢国安)向英国驻打箭炉领事孔贝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查拉地区当时归属于木雅(旧译弭约),木雅一名至今还在,此地在查拉往南约三天路程。那时有个木雅王,有天他出去打猎,在折多关口上打伤了一只鹿,于是朝查拉方向追赶而去。在经过一段又长又累的追逐后,他放弃了猎物,却发现他置身于孔明扎寨的那条美丽的峡谷中。孔明热烈欢迎他,允许他建一座房子(其遗迹就在天主教传教所的后边,至今仍叫“古衙门”),并承认他作为这个地区的首领。”
       1997年8月31日笔者拜访嘉拉降泽先生的留影,左为康定县政协常委(时任)黄启勋先生。
       1997年8月31日,笔者拜访住在炉城镇中桥西侧一商场楼上一套房中的明正土司后裔、时任甘孜州政协副主席的嘉拉降泽先生,也听他讲述过多少有些相似的故事。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从折多河到大雪山,是望不到头的大老林,林子中各种各样的野物无数,最多的是鹿子。有个最早最早来这里做大茶生意的大“冲本”(商人),住在折多山上的帐篷中,一天,他出去打猎,一箭射穿了一头鹿子的肚子。那鹿子拖着肠子跑呀跑呀,从老远老远的山上拖到河边,肠子全拖了出来,那灵兽最终倒下了。那“冲本”顺着鹿肠子追呀追呀,追到了倒在子耳坡下折多河边的猎物。就在这灵物指点的地方他修起了一座寨楼,这楼后来就成了土司官寨。于是百姓们就叫住在这鹿肠子拖来的官寨里的土司为“嘉拉甲布”,这土司就是住在鹿肠子上的王。藏语“嘉拉甲布”,就是嘉拉降泽先生祖先的称号。
       传说终归是传说,岂能视作信史。不过,这两则传说也透出些来自民间的历史信息。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都说到“查拉”和与之相近的“嘉拉”这个词。也就是说,打箭炉是“查拉”(嘉拉)的住地。从中可窥见民众、特别是藏族群众心中打箭炉的由来。这是其一。其二,也是更为重要之处,他告诉我们,“查拉”(打箭炉)这个地区的首领,就是来自离这里三天路程的木雅地方的“木雅王”。第三,来到这里的“木雅王”,受到内地王朝(以诸葛孔明作为化身)的欢迎,承认其作为这个地方的首领。
       历来,藏族人都称“明正土司”为“嘉拉甲布”。傅嵩炑就曾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西康建省记》中说,“考之番人未称之为明正,闻人称明正,且不识其为谁也。”就是说,一些藏族人只知有“嘉拉甲布”,不晓得“明正土司”是谁。
       有史可考,木雅地方,秦汉时期是旄牛夷之所在,三国时蜀汉政权曾封旄牛夷的首领为“旄牛?毗王”,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隋唐时,史书上又称旄牛夷为党项羌。唐代,三千里党项羌地方为吐蕃占有,始称弭约,又译作木雅,意为受吐蕃役使的地方。(《新唐书》中说:党项“东距松州,西叶护,南春桑、迷桑等羌,处山谷崎岖,大抵三千里”。后吐蕃浸盛,“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弭药”。)木雅之名沿用至今。今之木雅,应属历史上的雪山党项。公元九世纪中叶到十世纪初,唐、蕃先后消亡,原吐蕃地方进入诸王割据时代,也就是产生“格萨尔”的时代,所以在宋时木雅地方一度成为“卡拉国”。

今天尚能见到的希颇地方“西吴王”王宫残垣。

       “卡拉”“查拉”“嘉拉”都是藏语的汉译名词。藏语“甲布”,汉语可译作“国王”“王”“酋长”“首领”。“嘉拉甲布”在这里译成汉语就是“卡拉国王”。难怪藏族人只知“卡拉国王”,不知“明正土司”为谁。
       今属康定县的木雅,又分为上木雅和下木雅。下木雅的色乌绒地方,是木雅王曾住过的地方之一。民间又称住在这里的王为“西吴甲布”(即“西吴王”),进而又附会出个“西吴国”来。从木雅贡嘎西边那条叫色乌绒的山沟往南到打箭炉,正如传说的那样,早年一般要走三天。《元史》有“喝吾”的记载,“喝吾”“色乌”都是藏语的音译,藏语“绒”为山沟之意,指的就是这个色乌绒。元世祖忽必烈征滇,沿大渡河、金沙江而进,得到沿途部落首领的大力支持。长河(大渡河)西的“西吴王”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冬十月壬戌,鱼通岩州等到处达鲁花赤李福,招谕西番诸族酋长以其民入附,以阿奴版的哥等为喝吾等处总管,并授玺书及金银符。”得到盖有皇帝大印(玉玺)文书和金银符,朝廷正式任命为“喝吾”总管的酋长(木雅王)阿奴版的哥,之后从色乌绒迁到打煎炉,不仅成为朝廷认可的“长河西土官”,还作了“四川分省右丞”。我们是否可以判定,“木雅王”迁炉的时间应在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之后?1267年距今740多年,以此推算,如前文所说:今天西炉(康定城)的历史,大约为700年!再者,若从宋代的“卡拉国”算起,说“明正”历四十二代,不能说没有一点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