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勇: 利于宗教、哲学及灵性的修为精进,我仰慕!

       大咖简介:
       李彬勇,1960年生,上海本地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首批复旦诗社社员,担任过理事,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院诗派、城市诗派和先锋诗歌的重要参与者,诗作入选国内多种诗选刊并被译介到欧美、港台等地。以诗集形式发表的作品,主要依次有《城市人》(合集,学林出版社,1987年7月)、《太阳河》(合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十四行诗集》(个人集,百家出版社,1991年2月)和《位于天边》(个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近几年新创作的诗歌精选《李彬勇诗选》将于今年出版。
       主题词:认识自己,转识成智

       提起藏文化,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套用俗语,就是“神秘”和“博大精深”吧。
       1、您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感等,跟藏区有交集吗?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故事或感受。
       有。一是我身边不少的朋友去过西藏旅游,我大学同寝室好友曾在日喀则做过三年援藏干部,通过他们,我看到了藏区的一幅幅纯洁、鲜活的画面,心向往之。另外,我有一位认识近三十年的老师,是修密宗的沪上大德,年轻时曾受业于清定上师,他常结合实际,跟朋友们讲一些佛理,授一些经咒,帮助大家认识自己,澄清自己。近年,我练习书法时常抄写佛经,是以极小的蝇头小楷写,如《心经》、《大悲咒》、《金刚经》等,特别是《金刚经》,尺纸之间抄五千多字,得守住气,恭敬,坚定,静寂,空旷,这种感觉,偶或也有与藏区的天、地、人产生联想。
       2、请从您的视角,谈谈您认识、理解的藏文化的特点和关键词是什么?
       因缘自然,又超越自然。
       3、都说“神秘的西藏”,您觉得藏区神秘吗?为什么?
       事实上,对“神秘”二字的理解不宜浮于表面,更不宜以表象笼罩整体。神秘,可能体现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很多是源自于差异或不尽透彻的理解力。比如地域性,不在此世界屋脊生长的人,肯定难以想象它的峻拔、广阔、万千气象及在此自然条件下生存的适应要求;另外还包括藏人的语言、依着、饮食、风俗和宗教仪轨等,凡此种种,都是显性的,外在的。而内在的神秘性,在我看来,除了自然之力借助于人的敬畏在在处处无量无边地隐隐延续、散透之外,就是藏传佛教和它的独有的影响力。我觉得,真正的内在的神秘是人与人在认知或意识上的能力的差异。我们一般认为藏区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助于藏人在宗教、哲学及灵性上的修为和精进,让我们对他们产生仰慕和学习之念。记得有位哲人曾说,佛学修为至境的人,是从显意识通达相互交错的隐意识或潜意识,成为能全面自觉认识并支配统一双重意识的人。我所感兴趣或希望可证的是,能够在雪域圣地达致这种最高心理境界的人,他的日常的行为是否能相应做到高超或“转识成智”。
       关于藏文化和藏传佛教,我只读过一些主要是论及生死的书,由于研探不够,直感觉像是看到了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这种繁茂的枝叶遮天匝地,使人颇难领略清楚它的粗根以及分伸出去的枝杈。如此,怎样拨开树叶,寻到分叉,再触摸到树皮斑驳的树身、树根,可能便是一场触及了“神”进而消褪了“秘”的文化之旅了。
       4、您觉得青藏高原、藏族文化乃至藏传佛教等概念,和您的民族,乃至共同的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有哪些进步或者可资借鉴的意义?
       有,主要是信仰方面。
       5、您对藏区的旅游、生态、农业、牧业、文化、艺术、医药、美食、互联网、人才、教育、金融、非遗、气候等领域,哪一方面比较有兴趣?请谈谈您的看法!
       应该是文化和教育两个领域,这可能与我写诗和做过大学老师的经历有关系。从传播推广的角度看,藏文化在深耕其力度和深度方面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这需要创新和取舍;基础文化教育,尤其是科学技术,一定需要广泛普及,这样,未来藏区的发展方能持续,且是不过度发展、科学地发展。
       6、从您的专业角度,您是否会关注藏区在这个领域的现状、发展,您自己是否希望有机会参与进去?
       当然关注,也希望有机会参与,略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7、藏族人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叫“卓玛”,您知道她的具体含义吗?能否把您熟悉的藏族名字写下来?
       “女神”嘛。目前只熟识“旺秀才丹”一个名号,期望将来会结识、结缘更多的藏民兄弟。
       8、藏人文化网是海内外关注度最高的民间文化网站,请您对她的网民们说几句您的心里话!
       请多关注、支持、宣传藏人文化网,助人,爱人。
请关注“云端藏地”公众号
让我们共同——“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