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哥昼”面具舞

“猴娃子”脸上抹锅灰相当于戏剧中的丑角

  每年春节期间,文县铁楼乡白马河畔的村村寨寨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昼”的习俗。正月初五,白马藏人在寨子的大场里预习面具舞,正月十三开始正式跳,有的寨子正月十四、十五才开始跳,至正月十六结束。舞蹈者头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萨”、“小丑”等模样,挨家逐户地欢跳,意在为村民驱鬼除恶、驱邪消灾、避难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和顺。整个场面非常古朴豪放、庄重热烈,既富有神秘气氛,又充满了浓厚的娱乐色彩。

  记者对文县白马藏人的面具舞早有耳闻,在该县铁楼乡草河坝村采访期间,不仅了解到了面具舞“池哥昼”的详细情况,还有幸得到了“特殊待遇”:观看并拍摄到了“池哥昼”面具和表演。

白马藏人奇特的石雕狮子

“池哥昼”的独特习俗

  对于白马藏人来说,面具舞既是舞蹈,同时又是一项神圣的祭祀活动,不能轻易跳。每年正月十五日跳完以后,即将面具、服装、道具等收藏起来,要等到来年春节再跳。平时一般不能随便将面具拿出来。由于记者提出要求,在同行的文县县委报道组刘二银及铁楼乡乡长班树怀协调下,经该村村支书和其他老人同意,指定村民杀鸡敬神后,才请出“池哥昼”面具。

  据班乡长介绍,白马藏语称面具为“池哥申耿”。面具舞,文县白马藏人称“池哥昼”、“池哥蹈”、“仇池舞”、“鬼面子”、“十二象”,四川平武白马藏人称“曹盖”。池哥昼是白马藏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和民间舞蹈。

  白马藏人面具舞的舞蹈队列,统称为“仇池冒”,一般由九人表演,均为男性。其中四人扮成山神,叫“池哥”,为四弟兄,象征白马藏人祖先达嘎、达玛的四个儿子;两人扮成“菩萨”,也叫“池姆”;两人扮成夫妻,又叫“池玛”,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四个“池哥”,人人头戴青面獠牙的木雕彩绘面具,上插锦鸡翎,翻穿羊皮袄,背负一串铜铃,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宝剑,右手握牛尾刷,形象凶猛恐怖,舞步遒劲粗犷,舞姿有杀野猪、打老虎、剥猴皮的动作。两位“池姆”,头戴雕菩萨面具,眉慈目善,端庄秀丽,身穿洒脱漂亮的宽袖对襟长裙,手持一方花手巾,紧跟“池哥”之后,舞姿以模仿种庄稼和家务活为主,一步一合掌一屈腿,一步一转体别腰,舞姿柔和优雅,轻盈飘逸。夫妻“池玛”,丈夫身穿麻布长衫,头戴草帽,妻子身着白马藏人一般妇女装束,唱说白马藏人的苦难和历史变迁。猴娃子脸上抹锅灰,身穿破衣烂衫,相当于戏剧中的丑角,说笑话,唱怪歌,前后随意乱唱狂跳,喜乐无常,主要作用是逗乐,增加欢乐气氛。相传,白马藏人由四川北迁时,遇一四川男子,后与一白马女子相爱私奔,遭族人蔑视,故在表演时这个脚色脸抹锅灰,扮作“另类”。

傩面被挂在房梁上更增加它的神秘意味

“池哥昼”的表演过程

  草河坝村村支书是位受村民敬重的老人,他对白马藏人的风俗非常精通。当记者问起“池哥昼”表演的过程,他津津乐道,向记者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每年正月十二,白马各村寨要由族长召开村民会议,商议部署“池哥昼”的活动事宜,譬如确定“跳手”、如何接待客人等。正月十三,全村男女老少皆穿上节日盛装,怀着喜悦的心情,等待着神圣时刻的到来。舞蹈队员装扮好后先在大场里预演,经寨子里的乡老“审定”,认为跳得合格后方可正式跳。一般清晨九时“池哥昼”活动正式开始,村子里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首先,由炮手对空鸣放三声“三眼铳”,表示一年一度的“池哥昼”活动正式开始,接着“咚咚嚓”的一阵打击乐声骤然响起。一支由九人组成的“池哥昼”舞蹈队从指定的地点跳出。

  身穿节日盛装的村民们,跟在舞蹈队伍后面唱歌跳舞。跳舞队伍从寨子的最高处开始,由东向西,自上而下,挨家逐户而舞,就像给各家拜年一样。“池哥冒”每到一家,主人拿出最好的咂杆酒和猪头肉盛情款待“池哥”。先由老人领唱,众人合唱,给“池哥”敬酒。舞蹈队离开时,主人家要送给“池哥冒”一升咂杆酒粕,由会首装在一个随身背的木桶里,还要送一个大馍、一吊肉,由“猴娃子”收取。所收的酒、肉、馍,供全寨子里的人正月十七在大场里喝团圆酒,吃团圆馍,食团圆肉。

  面具舞从早跳到晚,全村挨家逐户地跳,小村一天跳完,大村两天跳完。

  每当各寨面具舞结束的深夜(约凌晨2时),全村男文老幼护送“池哥冒”向西前往祖先相传的圣地。“池哥”、“池姆”、“池玛”卸装,取掉面具,摘下鸡翎。众人手拿香纸,面向西跪拜叩首,呼唤四方神灵,对神祷告,祈祷新的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全寨安宁,同时将鬼怪秽气一一驱走。送神之后,大家唱着“扎西德目,扎西德目”(即吉祥如意之意,跟其他藏区的“扎西德勒”略有方言区别),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

白马河边的水磨房

“池哥昼”的美丽传说

  由于记者的到访“不合时宜”,虽然请出了“池哥昼”面具,却无法像春节期间一样进行大规模表演。在村支书指导下,由几位年轻人简单表演,供记者拍摄。但令记者欣慰的是,拍摄之余,老支书一边喝咂酒,一边给记者讲述了那个古老的关于“池哥昼”来源的美丽传说。

  据老支书讲,在白马人的传说中最早有白马四兄弟、两个媳妇和一个小妹,曾经翻山越岭,云游天下。有一天傍晚,他们走到四川境内,筋疲力尽,饥饿难当,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便前往投宿。小妹上前去敲门,开门者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四川小伙子。小伙子见眼前这位美如天仙的白马姑娘,顿时喜出望外,心想可能是仙女下凡到他家来了,急忙招呼他们进来,拿出好茶饭招待,并再三挽留多住几日。白马人一行盛情难却,就在小伙子家里住了下来。有一天,小伙子想约姑娘出去玩,却又不好意思,便从火中取出一个“黑火糟”,趁姑娘不注意,往她脸上一抹,转身跑出门去。姑娘见是小伙子,急忙追赶,在小河边追上了小伙子。河边垂柳依依,河水泛银,皎洁的月光下,白马姑娘和小伙子漫步河畔,相依相偎,倾诉爱慕之情。

  由于白马人有严禁和外族通婚的禁令,这位姑娘被开除族籍,白马四兄弟愤然离去。无奈之下,姑娘只好落户四川。十几年过去了,白马姑娘十分思念故乡的亲人,就和小伙子带着孩子,一路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回娘家探亲。白马山寨里亲人相见,抱头痛哭。

  后来,白马藏人为了纪念这几位弟兄家人,就把他们刻成面具。四弟兄叫“池哥”,两个媳妇叫“池姆”,白马姑娘和四川小伙子叫“池玛”,还有个小孩,就是“池玛”之子,叫“猴娃子”。白马人把他们当成山神崇敬,每年正月举行“面具舞”活动进行纪念。同时,白马藏人沿袭了白马姑娘和四川小伙子往脸上抹“黑火糟”的相爱方式,每年农历正月十七用抹锅灰请客,青年人用这种方式谈情说爱,成为白马山寨里一种独特浪漫的习俗。

文县铁楼乡所在的白马河山谷

藏人文化网 才旺瑙乳 报道)

“池哥昼”的表演过程

  草河坝村村支书是位受村民敬重的老人,他对白马藏人的风俗非常精通。当记者问起“池哥昼”表演的过程,他津津乐道,向记者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每年正月十二,白马各村寨要由族长召开村民会议,商议部署“池哥昼”的活动事宜,譬如确定“跳手”、如何接待客人等。正月十三,全村男女老少皆穿上节日盛装,怀着喜悦的心情,等待着神圣时刻的到来。舞蹈队员装扮好后先在大场里预演,经寨子里的乡老“审定”,认为跳得合格后方可正式跳。一般清晨九时“池哥昼”活动正式开始,村子里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首先,由炮手对空鸣放三声“三眼铳”,表示一年一度的“池哥昼”活动正式开始,接着“咚咚嚓”的一阵打击乐声骤然响起。一支由九人组成的“池哥昼”舞蹈队从指定的地点跳出。

  身穿节日盛装的村民们,跟在舞蹈队伍后面唱歌跳舞。跳舞队伍从寨子的最高处开始,由东向西,自上而下,挨家逐户而舞,就像给各家拜年一样。“池哥冒”每到一家,主人拿出最好的咂杆酒和猪头肉盛情款待“池哥”。先由老人领唱,众人合唱,给“池哥”敬酒。舞蹈队离开时,主人家要送给“池哥冒”一升咂杆酒粕,由会首装在一个随身背的木桶里,还要送一个大馍、一吊肉,由“猴娃子”收取。所收的酒、肉、馍,供全寨子里的人正月十七在大场里喝团圆酒,吃团圆馍,食团圆肉。

  面具舞从早跳到晚,全村挨家逐户地跳,小村一天跳完,大村两天跳完。

  每当各寨面具舞结束的深夜(约凌晨2时),全村男文老幼护送“池哥冒”向西前往祖先相传的圣地。“池哥”、“池姆”、“池玛”卸装,取掉面具,摘下鸡翎。众人手拿香纸,面向西跪拜叩首,呼唤四方神灵,对神祷告,祈祷新的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全寨安宁,同时将鬼怪秽气一一驱走。送神之后,大家唱着“扎西德目,扎西德目”(即吉祥如意之意,跟其他藏区的“扎西德勒”略有方言区别),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

白马河边的水磨房

“池哥昼”的美丽传说

  由于记者的到访“不合时宜”,虽然请出了“池哥昼”面具,却无法像春节期间一样进行大规模表演。在村支书指导下,由几位年轻人简单表演,供记者拍摄。但令记者欣慰的是,拍摄之余,老支书一边喝咂酒,一边给记者讲述了那个古老的关于“池哥昼”来源的美丽传说。

  据老支书讲,在白马人的传说中最早有白马四兄弟、两个媳妇和一个小妹,曾经翻山越岭,云游天下。有一天傍晚,他们走到四川境内,筋疲力尽,饥饿难当,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便前往投宿。小妹上前去敲门,开门者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四川小伙子。小伙子见眼前这位美如天仙的白马姑娘,顿时喜出望外,心想可能是仙女下凡到他家来了,急忙招呼他们进来,拿出好茶饭招待,并再三挽留多住几日。白马人一行盛情难却,就在小伙子家里住了下来。有一天,小伙子想约姑娘出去玩,却又不好意思,便从火中取出一个“黑火糟”,趁姑娘不注意,往她脸上一抹,转身跑出门去。姑娘见是小伙子,急忙追赶,在小河边追上了小伙子。河边垂柳依依,河水泛银,皎洁的月光下,白马姑娘和小伙子漫步河畔,相依相偎,倾诉爱慕之情。

  由于白马人有严禁和外族通婚的禁令,这位姑娘被开除族籍,白马四兄弟愤然离去。无奈之下,姑娘只好落户四川。十几年过去了,白马姑娘十分思念故乡的亲人,就和小伙子带着孩子,一路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回娘家探亲。白马山寨里亲人相见,抱头痛哭。

  后来,白马藏人为了纪念这几位弟兄家人,就把他们刻成面具。四弟兄叫“池哥”,两个媳妇叫“池姆”,白马姑娘和四川小伙子叫“池玛”,还有个小孩,就是“池玛”之子,叫“猴娃子”。白马人把他们当成山神崇敬,每年正月举行“面具舞”活动进行纪念。同时,白马藏人沿袭了白马姑娘和四川小伙子往脸上抹“黑火糟”的相爱方式,每年农历正月十七用抹锅灰请客,青年人用这种方式谈情说爱,成为白马山寨里一种独特浪漫的习俗。

文县铁楼乡所在的白马河山谷

藏人文化网 才旺瑙乳 报道)

“池哥昼”的表演过程

  草河坝村村支书是位受村民敬重的老人,他对白马藏人的风俗非常精通。当记者问起“池哥昼”表演的过程,他津津乐道,向记者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每年正月十二,白马各村寨要由族长召开村民会议,商议部署“池哥昼”的活动事宜,譬如确定“跳手”、如何接待客人等。正月十三,全村男女老少皆穿上节日盛装,怀着喜悦的心情,等待着神圣时刻的到来。舞蹈队员装扮好后先在大场里预演,经寨子里的乡老“审定”,认为跳得合格后方可正式跳。一般清晨九时“池哥昼”活动正式开始,村子里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首先,由炮手对空鸣放三声“三眼铳”,表示一年一度的“池哥昼”活动正式开始,接着“咚咚嚓”的一阵打击乐声骤然响起。一支由九人组成的“池哥昼”舞蹈队从指定的地点跳出。

  身穿节日盛装的村民们,跟在舞蹈队伍后面唱歌跳舞。跳舞队伍从寨子的最高处开始,由东向西,自上而下,挨家逐户而舞,就像给各家拜年一样。“池哥冒”每到一家,主人拿出最好的咂杆酒和猪头肉盛情款待“池哥”。先由老人领唱,众人合唱,给“池哥”敬酒。舞蹈队离开时,主人家要送给“池哥冒”一升咂杆酒粕,由会首装在一个随身背的木桶里,还要送一个大馍、一吊肉,由“猴娃子”收取。所收的酒、肉、馍,供全寨子里的人正月十七在大场里喝团圆酒,吃团圆馍,食团圆肉。

  面具舞从早跳到晚,全村挨家逐户地跳,小村一天跳完,大村两天跳完。

  每当各寨面具舞结束的深夜(约凌晨2时),全村男文老幼护送“池哥冒”向西前往祖先相传的圣地。“池哥”、“池姆”、“池玛”卸装,取掉面具,摘下鸡翎。众人手拿香纸,面向西跪拜叩首,呼唤四方神灵,对神祷告,祈祷新的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全寨安宁,同时将鬼怪秽气一一驱走。送神之后,大家唱着“扎西德目,扎西德目”(即吉祥如意之意,跟其他藏区的“扎西德勒”略有方言区别),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

白马河边的水磨房

“池哥昼”的美丽传说

  由于记者的到访“不合时宜”,虽然请出了“池哥昼”面具,却无法像春节期间一样进行大规模表演。在村支书指导下,由几位年轻人简单表演,供记者拍摄。但令记者欣慰的是,拍摄之余,老支书一边喝咂酒,一边给记者讲述了那个古老的关于“池哥昼”来源的美丽传说。

  据老支书讲,在白马人的传说中最早有白马四兄弟、两个媳妇和一个小妹,曾经翻山越岭,云游天下。有一天傍晚,他们走到四川境内,筋疲力尽,饥饿难当,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便前往投宿。小妹上前去敲门,开门者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四川小伙子。小伙子见眼前这位美如天仙的白马姑娘,顿时喜出望外,心想可能是仙女下凡到他家来了,急忙招呼他们进来,拿出好茶饭招待,并再三挽留多住几日。白马人一行盛情难却,就在小伙子家里住了下来。有一天,小伙子想约姑娘出去玩,却又不好意思,便从火中取出一个“黑火糟”,趁姑娘不注意,往她脸上一抹,转身跑出门去。姑娘见是小伙子,急忙追赶,在小河边追上了小伙子。河边垂柳依依,河水泛银,皎洁的月光下,白马姑娘和小伙子漫步河畔,相依相偎,倾诉爱慕之情。

  由于白马人有严禁和外族通婚的禁令,这位姑娘被开除族籍,白马四兄弟愤然离去。无奈之下,姑娘只好落户四川。十几年过去了,白马姑娘十分思念故乡的亲人,就和小伙子带着孩子,一路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回娘家探亲。白马山寨里亲人相见,抱头痛哭。

  后来,白马藏人为了纪念这几位弟兄家人,就把他们刻成面具。四弟兄叫“池哥”,两个媳妇叫“池姆”,白马姑娘和四川小伙子叫“池玛”,还有个小孩,就是“池玛”之子,叫“猴娃子”。白马人把他们当成山神崇敬,每年正月举行“面具舞”活动进行纪念。同时,白马藏人沿袭了白马姑娘和四川小伙子往脸上抹“黑火糟”的相爱方式,每年农历正月十七用抹锅灰请客,青年人用这种方式谈情说爱,成为白马山寨里一种独特浪漫的习俗。

文县铁楼乡所在的白马河山谷

藏人文化网 才旺瑙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