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碉、藏寨、美人谷”著称的丹巴,位于四川西部、甘孜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两州四县接合部,幅员面积5649平方公里,是嘉绒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县城海拔1800米,素有“大渡河畔第一城”之称。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4.度,四季皆宜旅游。全县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820米,相对高差为4120米,所以又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

  丹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中路古遗址考古发掘和碳14测定,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声息繁衍。至今保存较完好的古石碉群、土司官寨和独特的藏寨民居等建筑被世人称为石砌建筑的典范。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三角等众多种类,丹巴梭坡十三角碉是整个藏区三座十三角碉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丹巴嘉绒藏族民居设计精巧、造形独特,极富民族特色,融汇在青山、绿水之中,形成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善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甲居藏寨、中路-梭坡藏寨碉群等被誉为“东方童话世界”“藏区风情名片”;有中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古石棺墓群、格萨尔石板刻画和“乾隆打金川”古战场遗址等;有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和汉传佛教、道教等多教派和睦相处、相互包容的宗教文化奇观;有嘉绒藏族服饰、歌舞和顶毪衫、抢头帕、爬墙子、对山歌等独特的婚恋风情文化;有同属嘉绒藏族却十里不同语的多语系语言文化奇观,这些都向外界展示出了丹巴作为嘉绒藏族发祥地、嘉绒文化中心和东女国故都的博大与神秘。

  丹巴嘉绒藏族,男子骠悍,女子俊美,能歌善舞,“美人谷”的称谓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丹巴曾为古东女国故都,这里有女王的神山——嘉莫墨尔多;这里有女王的汗水和泪水汇成的河流——大渡河;女性文化的流风遗韵在这里一直绵延不绝。历史上十三角碉传说是利用女人的智慧建成,近代女土司曾风光一时,家居的女人们更是用勤劳的双手将女性文化不断的发扬光大。

  东女国和她的子民

  东女国是个谜,一道香艳的历史迷雾。

  拨开史籍,可见对“东女国”的不少记载,但都语焉不详,如《后汉书》、《西域图志》、《通典》、《大唐西域记》、《县道四夷孜》、《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贵女子,贱丈夫,妇人为吏职,男子为军士。女子贵者则多有侍男,男子不得有侍女。虽贱庶之女,尽为家长,有数夫焉。生子皆从母姓。”《通典》卷一九三“女国”条这样载。据历史学家考证,东女国的出现约在大隋唐时期,相对于那时的父权社会,那是个伟大的国家。东女国,和苏毗、西女国一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女权国家,成为母系社会的典型代表。

  千余年后的今天,当中国融入世界这个大舞台时,丹巴这个川西小县却突然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古碉、“梅花形”地质构造和它高贵的人们向世人诉说着诸多谜团。

  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丹巴仅一个“美”字。2000年元月,《天府早报》的三位记者最先报道了这里自古出美女,引起世人惊异,从此这里就戴上了“美人谷”的艳冠,似乎那里美人成群。

  香消何处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人类社会分为母系社会时期(原始杂婚、血缘婚时期)、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多偶婚、对偶婚阶段)和父系社会时期(父权家族和一夫一妻制),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这同样适用于中国。

  母系社会最突出的特征是母权制。中国原始时期、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母权制部落和国家。

  炎黄二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而西王母却被闻一多等史学大家考证为“中华民族总先妣”。

  西王母何许人也?神话传说中的牦牛羌黑虎支系的总首领,女娲、蜀山氏等均出自其部落。被称为“中国先民的原始神话”的《山海经》在《西山经》中对她有过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陌生的西王母,熟悉的 “女儿国”。国人皆知《西游记》:“国中自来没个男子”,国王也生得“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赛过昭君、西施,难倒嫦娥。而猪悟能和唐长老因喝了子母河里的水,而怀上身孕,差点坏了男儿身。

  《山海经》中也有一个“女儿国”,传说女子国在海中。四周环水,妇人在黄池中沐浴即可怀孕生子。若生男孩,三岁便死,故皆为女子。

  虽然神话不可信,但“神话是历史的影子”。假如说《山海经》、《西游记》只是巫化了童话,那么史籍中的记载则是某种程度上的真实。

  《旧唐书》之《南蛮 西南蛮》之《东女国》:

  “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户四万余众,胜兵万余人,散在山谷间。女王号为“宾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议国事。在外官僚,并男夫为之。其王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政。

  《唐会要》载:“女国,隋时通焉。在葱岭之南……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王,共理国政。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内或数度变改之。男子皆被发,妇人辫发而萦之。其王死,若无女嗣位,国人乃调敛金钱,得数百万,还于死王之族,买女而立之。其地五男三女……”

  《新唐书》之《西域上》中的“东女国”:“有八十城。以女为君,居康延川,岩险四缭,有弱水南流,缝革为船。户四万,胜兵万人。王号宾就,官曰高霸黎,犹言宰相也。官在外者,率男子为之。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王侍女数百,五日一听政。王死,国人以金钱数万纳王族,求淑女二立之。次为小王,王死,因以为嗣,或姑死妇继,无篡夺。”

  以上史载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女掌权,即女贵;2、具有国家机构;3、一妻多夫。

  根据专家学者考证,《通典》中记叙的“女国”,《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中的“东女国”实为同一个国家,即“东女国”。

  这个东女国,一个地道的女权制国家,一个母系社会的延留。

  然而,她起源于哪里?国都的具体方位在哪里?后来的情形为何史籍中只字未提?为何突然消失亦或灭亡?女王貌何?道道迷障,层层疑问。

  其实,早在19 47年藏学大家任乃强先生就在他的《隋唐之女国》中提出东女国的国都在西藏的昌都,影响深远。现代专家学者杨嘉铭、任建新、才让等则考证为大小金川一带,具体就是以丹巴中心,这就是史籍中所说的“康延川”。关于考证的具体理由,篇幅实在是太长,我们没有必要一一论证,但丹巴有这遗址,有这民间遗俗和流传了千百年的传说似乎也暗示着什么。

  东女国是如何消失的呢?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公元670年,唐、蕃“大金川役”爆发,吐蕃“尽收羊同、党项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旧唐书》)。公元783年,双方订立“清水会盟”,明确“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此界当然包括了丹巴在内的嘉绒地区。

  之后,吐蕃对占领区采取的政策不是消灭,而是移民“融合“,使嘉良夷(南北朝时中路人和古羌人的融合)、东女国和外来的吐蕃人互相融合,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嘉绒藏族。

  那么,又是哪里的移民进入了嘉绒及东女国呢?

  在嘉绒藏族中流传着一则“大鹏鸟卵生土司”的神话, 这则神话隐含的信息是,嘉绒土司不是嘉绒地区的土著居民,而是从琼波迁来的。那么琼波究竟在何处呢?马长寿先生考证:“琼波在拉萨西北18日路程,其地有日乌嵫朱、格日那日诸山。居民尚多,传说古时有三十九族。” 任乃强先生则考证,三十九族指今西藏索县、丁青、巴青、比如等县地方,也就是说嘉绒土司是从西藏迁来的。

  各种资料也表明,嘉绒土司就是丹巴的外来移民,他们充当了领导和管理的角色。也就是说,东女国在嘉绒土司的领导下,渐渐被融合和瓦解了。

  这是松赞干布的一着妙棋!

  然而,历史并不遗憾!

  虽然东女国消失了,但它衍生出的高贵的子民及创造的灿烂文化仍在这片土地上传承。

  妖女阿扣

  大凡著名的美人必和战争有关,如“中国四大美女”、埃及艳后海伦、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美国黑人舞女约瑟芬?贝克等。嘉绒也不例外,她就是出现在《清朝野史》之《金川妖姬志》中的妖女阿扣。

  阿扣是清代乾隆年间大金川莎罗奔土司的女儿,生的“妖艳罕俦,见心醉,如骚人所称惑阳城迷下蔡者,实具一种魔力。”

  她先被父亲许于小金土司泽旺为妻,后又许于康定明正土司,又遇革什扎土司非要迎娶,为此,三家即将火并。不想,“泽旺弟良尔吉,丰仪稍肥硕,便解善媚,夙献殷勤于阿扣,扣业私之。”,也就是说阿扣和小金土司的弟弟良尔吉私定了终身,原因就是这小子善献殷勤,“良尔吉遂扬言扣已许己为妇,两家俱勿妄想。”

  三家土司焉能咽下这口气?“革酋及明正土司俱怒,助泽旺入扰大金川。莎出御之,三家皆不敌,遂以莎侵占闻于川边。”于是,当地官员遽遣将入剿,大败。后清朝廷又派云贵总督张广泗剿除,久不能,却和前来督军的皇族大学士讷亲、大将军岳钟琪因阿扣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其间,阿扣的堂兄弟郎卡也“据噶尔崖地方为乱”,“亦欲得阿扣”。此后,战争几欲爆发。

  此时,阿扣亲狎周旋于三人帐下,不仅避免了父亲被剿,而且妄想着自己能攀上高枝再与皇上配偶。三位大清高官因为得失阿扣而喜忧参半,魂不守舍。

  结果是,纳新、张广泗被皇上斩杀,“钟琪即诱斩阿扣及良尔吉,并其奴婢无一免者。”

  呜呼,唯“岳钟琪亦以功名终云。”

  且不说皇亲重臣是如何地好色,单说阿扣为何有如此的魔力将众土司豪绅、国家重臣弄得神魂颠倒?

  一是“绝艳”:“两颊如天半蒸霞,肤莹白为番女冠,有玉观音之号。” ;二是“自信”:阿扣始生多异兆,人即以玉观音再世喧传。”,“或言将受中国大皇帝之宠幸,皇帝为某某佛祖,己为菩萨,转生当为匹偶,他日必正位后宫。”,阿扣的目标是当皇后;三是多才:“阿扣蛮靴箭袖,为广泗舞剑,神光烨然,倾动左右。”,所以纳亲不觉叹曰:“尤物移人,一至此乎!”

  丹巴无美女?

  丹巴美女的闻名,胜过它的古碉,然游人很难找到让他们眼前一亮的美女。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遂长叹一声:“美女没见到,倒是美女的妈妈一大堆”。难道,丹巴真地无美女吗?外界的传言,是为了带动旅游,还是媒体的空穴来风?如果你是在县城或者附近转悠,没见到,真是不足为怪。

  “那些很漂亮的,都在偏远的寨子里,她妈妈是不准她出来的。只有等到节日或者选美会上才出来。”一语道破天机:原来佳人在深山。

  然而,藏在山野里的美貌毕竟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于是她们远走他乡,或远嫁,或选美成魁,或活跃在文艺舞台,或闯荡商海等,丹巴号称“三千美女出山,八百美女下海”,决心打响“丹巴美女”品牌。如此,游人怎能觅到美女踪影?

  所以,如果你想一睹芳颜,只有辛苦自己到那偏远的山寨用心去发现,我想会让你惊喜。

  时空造就的丹巴美女

  丹巴的女人到底美在哪里?

  这似乎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人的评价最难。

  有一点不能忽略:美人不应该只是容貌、身材,必和气质、素质关联。有此,才能凸现着魔般的魅力。

  在外部形象上,丹巴美女脸型圆润,五官协调,且“美在那直而挺的鼻梁”丹巴本土作家牟子说,许多人还有浅浅的酒窝。

  丹巴女子,说话时会看着你的眼睛,柔声细语而又热情开朗,但又不会声大,生怕会惊扰了你。她会准确地回答你的问话,但又不多说话,让你觉得恰到好处。

  又是什么成就了丹巴美女?这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去分析。

  丹巴历史上早就有“通婚”的做法,从五千年前的中路人到西羌,再到东女国,接着是土蕃,因此今日嘉绒人就是土著中路人、藏、汉、羌的结合。遗传基因学表明,这种结合往往使人类更加优化,改良,无论是智力还是身材、容貌等。

  笔者在丹巴采访,发现女子身高多在1.7米左右,挺拔而不失纤细,随着百褶裙迤地的摆动顿生风韵,似乎走来的每一个女子都是大家闺秀或者小家碧玉。

  女国遗风成人礼

  女孩子长到了十六七岁,就要为她举行一个成人仪式,谓之成人礼。梭坡在春节期间进行,中路和纳顶一般在农历三月份。

  成人礼,藏语谓“撒吉”,意为“新的装扮”,是女性最重要的阶段。从这一天起,她就有了爱的权利,她可以履行一个女性的义务和责任。

  这一天,她和家人都非常重视。这一天,她花枝招展,并引起众多男性的钟情,她也可以开始品尝爱的果实。为了这一天,家人会提前一个月,甚至半年不让她干活,以便把她养地白白嫩嫩;为了这一天,家人会为她购置漂亮而名贵的服饰,就是穷人家,也会去央求亲友借来一套。仪式举行前,家人会花三天的时间为她梳洗打扮,这一切都是为了她能光鲜地出现在乡人面前。

  除了服饰、肤色漂亮,她们还有一个成年标志:两辫须对称地耷缠在一根长约45厘米,宽2厘米横着的发簪上,远看就象是一根扁担横在脑后际。

  仪式多在寺庙或寺庙附近的坝子上举行,由女孩的舅舅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程序烦琐,气氛热烈。亲友会向她祝福,赠礼物,她则回报以哈达和酒,也要不断地跳锅庄。先是逐个跳,后和亲友、朋友一起跳,直到日落西山。

  有人说,成人仪式是东女国女性授权仪式的演变,因为女性均掌权,而男性不能为官。不知为什么,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穿裤子”(或穿裙子)仪式。

  抢帕子

  格什扎乡的小伙子是羞涩的,以至于不敢直接表白爱慕,于是他们抢去心上人的头帕或腰帕。如果姑娘不去索回,双方便到僻静处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如果姑娘恼怒着非要要回,则说明此事无望。

  丹巴姑娘心灵手巧,雅黑的头帕上是几枝(只)彩色丝绒花鸟,分外漂亮!这也难怪,要知道她们连同那浓浓的情深深的爱都绣进了这方寸间,难怪被她们的男人终生珍藏。

  顶毪衫

  毪衫是用一种羊毛织的袍子,宽大保暖。

  纳顶、中路和梭坡只一山之隔,步行要两个小时才能越过山梁。古时,男青年到女方家“走婚”,夜黑风大。为放风沙,他们便将毪衫顶在头上前行,后来发展成为寻找“毛热”(情人)时必穿,但该俗只限三乡。顶着自制毪杉,大领一是防止恶人以外的姑娘认出泄密;二是唱对歌时起音的作用;三是睡觉时当被盖用。

  爬墙子

  与心爱的人约会,会有着巨大的动力,嘉绒男女青年通过爬墙子来实现。在集会、劳动、跳锅庄中认识。晚饭后,男青年会奔到心上人的碉楼前,发出鸟叫、猫叫,甚至扯起嗓子来段情歌,得到女性的回应后,便跳过栅栏,躲过看门的藏獒,象壁虎一样爬上三楼或二楼,然后翻窗幽会。

  碉楼并不好爬。片石和黏土垒就,缝隙很小,着力困难,高度至少也有20多米。稍有闪失,轻则皮肉之苦,重则残废,至今该乡还有因爬墙而致残的鳏夫活着。聪明的小伙子,会找一把匕首插进墙缝借力向上,或者姑娘放条绳子下来帮忙,也有更笨的办法:该乡某村一小伙子每天天刚黑便扛着一独木梯到数公里外的村寨与心爱的姑娘约会,然后天不亮又扛着梯子回。虽然辛苦,但心里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翻墙入闺房,只可谈情说爱,绝不能逾越性事防线。如果谁家女子未婚先孕或者有了“私生子”,那将是整个家族的奇耻大辱,甚至两三代都不能翻身。她们把贞操看得比生命还重。

  其实,以上风俗,其它地区也有遗存,比如泸沽湖、雅江和道孚就存有“爬房子”,只不过他们是以性交往为目的,鲜水河畔就被称为“走婚大峡谷”,泸沽湖还有“成人礼”(参见《泸沽湖最后的余辉》、《那座“走婚”山》)。以上地区,由于高山大峡隔绝外界,人文风俗很完整地被保留下来。大江大河是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播线。从大渡河到鲜水河再到泸沽湖,此类遗俗为我们勾勒出一条女性文化带,似乎也暗示着母系社会在现代的最后抗争。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的是:女性文化马上就会消失,无论是东女国、母系社会,还是多偶婚。

  但万物的发展规律是:轮回或曲线。

  当人类厌倦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构成后,是不是会回到最初的女性文化?我们不敢枉下结论。但必须承认的是,女性文化之于现代社会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的,如东女国、古碉和美人。

  香消何处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人类社会分为母系社会时期(原始杂婚、血缘婚时期)、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多偶婚、对偶婚阶段)和父系社会时期(父权家族和一夫一妻制),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这同样适用于中国。

  母系社会最突出的特征是母权制。中国原始时期、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母权制部落和国家。

  炎黄二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而西王母却被闻一多等史学大家考证为“中华民族总先妣”。

  西王母何许人也?神话传说中的牦牛羌黑虎支系的总首领,女娲、蜀山氏等均出自其部落。被称为“中国先民的原始神话”的《山海经》在《西山经》中对她有过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陌生的西王母,熟悉的 “女儿国”。国人皆知《西游记》:“国中自来没个男子”,国王也生得“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赛过昭君、西施,难倒嫦娥。而猪悟能和唐长老因喝了子母河里的水,而怀上身孕,差点坏了男儿身。

  《山海经》中也有一个“女儿国”,传说女子国在海中。四周环水,妇人在黄池中沐浴即可怀孕生子。若生男孩,三岁便死,故皆为女子。

  虽然神话不可信,但“神话是历史的影子”。假如说《山海经》、《西游记》只是巫化了童话,那么史籍中的记载则是某种程度上的真实。

  《旧唐书》之《南蛮 西南蛮》之《东女国》:

  “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户四万余众,胜兵万余人,散在山谷间。女王号为“宾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议国事。在外官僚,并男夫为之。其王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政。

  《唐会要》载:“女国,隋时通焉。在葱岭之南……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王,共理国政。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内或数度变改之。男子皆被发,妇人辫发而萦之。其王死,若无女嗣位,国人乃调敛金钱,得数百万,还于死王之族,买女而立之。其地五男三女……”

  《新唐书》之《西域上》中的“东女国”:“有八十城。以女为君,居康延川,岩险四缭,有弱水南流,缝革为船。户四万,胜兵万人。王号宾就,官曰高霸黎,犹言宰相也。官在外者,率男子为之。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王侍女数百,五日一听政。王死,国人以金钱数万纳王族,求淑女二立之。次为小王,王死,因以为嗣,或姑死妇继,无篡夺。”

  以上史载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女掌权,即女贵;2、具有国家机构;3、一妻多夫。

  根据专家学者考证,《通典》中记叙的“女国”,《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中的“东女国”实为同一个国家,即“东女国”。

  这个东女国,一个地道的女权制国家,一个母系社会的延留。

  然而,她起源于哪里?国都的具体方位在哪里?后来的情形为何史籍中只字未提?为何突然消失亦或灭亡?女王貌何?道道迷障,层层疑问。

  其实,早在19 47年藏学大家任乃强先生就在他的《隋唐之女国》中提出东女国的国都在西藏的昌都,影响深远。现代专家学者杨嘉铭、任建新、才让等则考证为大小金川一带,具体就是以丹巴中心,这就是史籍中所说的“康延川”。关于考证的具体理由,篇幅实在是太长,我们没有必要一一论证,但丹巴有这遗址,有这民间遗俗和流传了千百年的传说似乎也暗示着什么。

  抢帕子

  格什扎乡的小伙子是羞涩的,以至于不敢直接表白爱慕,于是他们抢去心上人的头帕或腰帕。如果姑娘不去索回,双方便到僻静处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如果姑娘恼怒着非要要回,则说明此事无望。

  丹巴姑娘心灵手巧,雅黑的头帕上是几枝(只)彩色丝绒花鸟,分外漂亮!这也难怪,要知道她们连同那浓浓的情深深的爱都绣进了这方寸间,难怪被她们的男人终生珍藏。

  顶毪衫

  毪衫是用一种羊毛织的袍子,宽大保暖。

  纳顶、中路和梭坡只一山之隔,步行要两个小时才能越过山梁。古时,男青年到女方家“走婚”,夜黑风大。为放风沙,他们便将毪衫顶在头上前行,后来发展成为寻找“毛热”(情人)时必穿,但该俗只限三乡。顶着自制毪杉,大领一是防止恶人以外的姑娘认出泄密;二是唱对歌时起音的作用;三是睡觉时当被盖用。

  爬墙子

  与心爱的人约会,会有着巨大的动力,嘉绒男女青年通过爬墙子来实现。在集会、劳动、跳锅庄中认识。晚饭后,男青年会奔到心上人的碉楼前,发出鸟叫、猫叫,甚至扯起嗓子来段情歌,得到女性的回应后,便跳过栅栏,躲过看门的藏獒,象壁虎一样爬上三楼或二楼,然后翻窗幽会。

  碉楼并不好爬。片石和黏土垒就,缝隙很小,着力困难,高度至少也有20多米。稍有闪失,轻则皮肉之苦,重则残废,至今该乡还有因爬墙而致残的鳏夫活着。聪明的小伙子,会找一把匕首插进墙缝借力向上,或者姑娘放条绳子下来帮忙,也有更笨的办法:该乡某村一小伙子每天天刚黑便扛着一独木梯到数公里外的村寨与心爱的姑娘约会,然后天不亮又扛着梯子回。虽然辛苦,但心里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翻墙入闺房,只可谈情说爱,绝不能逾越性事防线。如果谁家女子未婚先孕或者有了“私生子”,那将是整个家族的奇耻大辱,甚至两三代都不能翻身。她们把贞操看得比生命还重。

  其实,以上风俗,其它地区也有遗存,比如泸沽湖、雅江和道孚就存有“爬房子”,只不过他们是以性交往为目的,鲜水河畔就被称为“走婚大峡谷”,泸沽湖还有“成人礼”(参见《泸沽湖最后的余辉》、《那座“走婚”山》)。以上地区,由于高山大峡隔绝外界,人文风俗很完整地被保留下来。大江大河是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播线。从大渡河到鲜水河再到泸沽湖,此类遗俗为我们勾勒出一条女性文化带,似乎也暗示着母系社会在现代的最后抗争。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的是:女性文化马上就会消失,无论是东女国、母系社会,还是多偶婚。

  但万物的发展规律是:轮回或曲线。

  当人类厌倦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构成后,是不是会回到最初的女性文化?我们不敢枉下结论。但必须承认的是,女性文化之于现代社会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的,如东女国、古碉和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