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收藏鉴赏家协会赠送多识爱心慈善基金的书法

由藏人文化发展促进会参与举办的上海唐卡展以“从唐卡走向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为主题,唐卡艺术的哲学象征为主线,将唐卡艺术及藏文化的优秀部分带到内地高校。对汉藏民族间的了解及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增进作用。藏人文化网将上海唐卡展的精品唐卡请上网络并制作专题,由藏人文化网副总编曲世宇(喜饶嘉措)先生就唐卡的艺术价值及哲学象征进行详细解读,供大家参观藏族艺术瑰宝并增进唐卡专业知识。

前言一:藏人文化发展促进会上海举办唐卡展

2009年12月14日下午1.30分,正值藏人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三周年前夕,由藏人文化发展促进会、多识爱心慈善基金、上海复旦大学博物馆和上海收藏鉴赏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唐卡展在上海复旦大学人文博物馆隆重开幕。

本次唐卡展以“从唐卡走向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为主题,唐卡艺术的哲学象征为主线,聘请藏人文化网副总编曲世宇(喜饶嘉措)先生为唐卡讲解员,将唐卡艺术及藏文化的优秀部分带到内地高校。对汉藏民族间的了解及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增进作用。

开幕式由上海复旦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顺龙教授住持。出席本次唐卡展开幕式的主要嘉宾有:青海唐卡画师兰卡加等四位画师,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驻沪办主任李耀先先生,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张一华先生,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会长卢惠民先生,韩国珍画廊、珍艺术中心会长柳宅焕先生,美国加州弗吉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拓展部首席代表顾黎辉先生,藏人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马文贤先生,多识爱心慈善基金执行会长曹珊女士,藏人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藏人文化网副总编曲世宇先生等。

此次参展的唐卡作品的代表艺术家有中国国家一级艺术大师夏吾才让、斗尕大师、兰卡加、扎西尖措、尖参等艺术大师。

本次唐卡展为期四天,来自社会各界的观展人士络绎不绝,有上海复旦大学EMBA硕士生,复旦大学禅学社社员,以及艺术、房地产、金融等各界代表。他们都为唐卡绝伦的艺术价值及深邃的哲学象征所震憾和倾倒。于12月17日圆满结束展览后,纷纷要求延长展览时间。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沟通交流,是促进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这也是本次唐卡展圆满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言二:什么是唐卡?

“唐卡”系藏文译音,是指用彩锻装裱后的卷轴画。

唐卡是藏文化中独特的绘画艺术,题材内容大都以佛教、历史、社会生活等为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且记录了西藏的历史文化及发展,这凝聚着藏族人民信仰及智慧的绘画,有着丰富的哲学象征内涵,因而也被称为最大的象征派艺术。

一般来说,从唐卡的制作工艺及原料方面,主要分为两类,即绢绣唐卡和绘制唐卡。绢绣唐卡包括有堆绣、刺绣等种类;绘制唐卡根据唐卡背景颜色及用料也分有金唐、黑唐、彩唐等种类。

绘制唐卡的绘制过程较为复杂,分有选择画布、固定画布、勾勒定位线、白描以及上色等等步骤。所采用的染料也极为考究,传统上都是用天然的矿物和植物等制作的天然染料,所以色彩艳丽,经久不褪,甚至可以保存几百年而不褪色,这也是人们喜欢收藏绘制唐卡的主要原因。

唐卡绘制内容主要以佛教为主,包括各种佛教人物、佛国净土以及吉祥图等。本文摘选几幅标志性唐卡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大家在欣赏其艺术价值同时,感悟唐卡艳丽色彩下的佛教哲学象征。


本生如意树——具光王的故事

这幅唐卡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最初发菩提心的故事。当时,释迦佛是一位国王,叫具光王。他发现了一头浑身雪白、犹如神仙坐骑一般的大象,非常喜爱。于是让调象师将之驯服后上供给自己。调象师谨遵王命,也就将象调顺后,供献于王。
当国王乘坐此象,前往森林中游玩时,这一白象嗅着雌象的气味,随着气味疯狂地奔向母象。具光王用手抓住身旁的树枝,才幸免生命的危险。于是具光王责斥调象师说:“这就是你驯服的象吗?怎么还是如此暴烈?”调象师禀王说:“大王!我是真的驯服好了,但由于它嗅到雌象气味,便不听驱使了。但是它还没有失去那被调治的念头。”
七天后,象的狂性消失,它忆起调治手段仍然回到它的住处来了。于是调象师禀王说:“象归来了。”国王说:“你根本没有将它调驯。”调象师禀王说:“大王,我的确已经驯服了,那么我今天就在大王眼前作试验吧!”他于是拿着烧红的铁钩来到调象处,对象作调驯手段时,象仍如平常那样接受调治。国王不解说道:“为什么这头这般极为调驯的象,之前却对我们乱动起来呢?”象奴禀王说:“大王!我不是早已向王禀过,这象身已得调,心未调驯吗?我只能调它的身,但却不能调它的心。”国王问道:“那你听过有能调心的吗?”这时候调象师获得十方诸佛的神力加持,以此答道:“大王!身心二者都能调伏者只有佛陀世尊啊。”于是具光王当下生起极大信仰,生起了大悲利众的菩提心。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唐卡中释迦佛的前方,有一位调象师正在拿着烧红的铁钩在对一头白色大象做驯服,那象看起来极其驯服乖巧,正如故事中所说那样调驯。在释迦佛左边画有一人骑在白象上,那象似乎在狂奔,象上的人手臂挥舞,眼见跌倒,也正是代表故事中释迦佛的前身具光王坐骑其上险些遇难的情形。
除了这幅唐卡以外,藏传佛教中经常用驯象来喻示调心。比如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墙壁壁画上,我们会经常发现一组驯象的图案,称为“修定图”。在这组图案中,我们会看到最初一个人拿着鞭子在驯服一头撒野狂奔的黑色大象,鞭子就代表了人的正知正念和理智,黑色的象代表我们没有经过驯服的狂野内心。在经过几个阶段之后,黑色的象变为半黑半白,说明内心已经初步得到调治,一直到最后完成变为白象,象征着迷乱、粗野的内心得到完全调伏。这幅图正是喻示佛教徒修习禅定必经的九个阶段,称为“九住心”。


佛陀重返人间图

这幅唐卡讲述了佛陀成佛后,上升到三十三天为死去的母亲摩耶夫人讲述佛法以及安居后从三十三天重返人间的故事。
这是佛陀在大约四十一岁的时候,上升到三十三天,为很多天神讲授了《白伞盖陀罗尼》、《净治恶趣仪轨》、《幢顶妙臂庄严陀罗尼》、《顶髻尊胜净治恶趣苦陀罗尼》、《不动金刚密续经》等经教。
当佛陀住在三十三天界的时间中,大目犍连尊者为保护佛教正常发展,而仍住在地球上。一般人都不知道佛陀去了哪里,所以由波斯匿王等人来到目犍连尊者的住处,请问佛陀的行踪。尊者答以住在天界。
时光如梭,夏季的三个月很快过去了,他们又到大目犍连尊者前,请求说道:“现在我们已很久未见佛面,我们一致请求迎接佛世尊归来。”于是大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刹那顷前往天界,在佛世尊前禀明大家的请求,并启请道:“世尊,阎浮提 的人们不能登此天居,诸天神是有降临阎浮提的神力的。以此现在请世尊返回阎浮提吧!”这样启请后,佛世尊吩咐道:“目犍连你回去传语说,我七天之后,返回人间。”目犍连仍然刹那顷返回阎浮提,将佛陀的回复通知了大众。
于是在仲秋八月二十二日,佛世尊动身返阎浮提时,由帝释天神命毗首羯摩天神幻造三道阶梯,唐卡中那道从天界直垂下来的就是这天梯。中间是吠琉璃阶梯,为佛世尊及侍眷等所行道路;右边黄金阶梯上有梵天王、色界诸天神围绕在佛陀身边;左边水晶阶梯上,有帝释、欲界诸天神围绕在佛陀身边,并为佛陀支撑伞盖宝幢。佛陀为了让幻造天梯的天神毗首羯摩王高兴,天梯一半的路程,是一步步走下的,另一半才示现神变而下。
从唐卡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以及围绕的诸天神,都停留在天梯的中间部位,这是因为天神们不习惯闻到人身上的气味,所以停留在半空。下面的是波斯匿王等国王、大臣以及迎接佛陀的大众。也就在那里,由天神和人间佛教徒共同努力而修建了“佛从天降塔”。这种塔有四层或八层的,每一面突出处的中间,都建有阶梯,佛教著名八塔中的“天降塔”即由此得来。我们可以看到天降塔图中的塔中间刻有阶梯。


菩提道次第皈依境

皈依境是藏传佛教徒在修持佛法时的皈依对象,各教派都有不同的皈依境。但所有的皈依境一般都是由教主释迦牟尼佛或者每个教派的开派祖师,围绕着传承祖师、本尊、佛、菩萨、护法等组成。
这是格鲁派一幅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皈依境图,是格鲁派信徒在修持菩提道次第等教法时,辅助观想用的一幅唐卡。在这幅唐卡中,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前方是所有传授自己佛法的精神导师们,释迦佛右边是以弥勒菩萨为代表的广行派祖师,释迦佛左边是以文殊菩萨为代表的深观派祖师,释迦佛上方是以金刚持为代表的加持派祖师,然后外围环绕着四密续本尊、佛、菩萨、勇士、空行、以及智慧护法等。
图中主尊释迦牟尼佛,肤色金黄,身披袈裟,双足跏趺坐在由八只狮子所抬的以莲花日月为坐垫的宝座上。在释迦佛心中,隐现金刚持,这在行者观修当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佛教徒观想当中,主尊虽然外表现为释迦牟尼佛,但其本质是自己最根本的一位精神导师。将自己所有精神导师看做是佛陀的化身,是佛教徒特别是密宗信徒修持的一个重要修持方法。这样修持,将有助于提升和加速自己的修炼质量和进程。另一方面,藏传佛教非常注重法脉传承,无论显密佛法,都要依自释迦牟尼佛起直到自己上师之间丝毫没有中断的上师来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最正确无误的教法。
在主尊的上方,是以金刚持为主的加持派祖师。最上面蓝色拥抱白色明妃者即为金刚持佛。金刚持、本初佛等,是佛教中假定的最初佛陀,象征一切佛法加持的来源。下面为黄色文殊菩萨,虽然他是深观派传承祖师的代表,但他也是加持派一位重要祖师。下面那些头戴尖顶黄色班智达帽者虽然无法一一判断是谁,但依据格鲁派的传承来说,应该是指宗喀巴、降边嘉措、温萨巴等几位著名祖师。
在释迦佛右边是全部广行派的祖师,靠近释迦佛的是弥勒菩萨。在佛陀所有教法中,后期主要分为两支传承,一支是阐述修持次第以及种种修持方法的被称为广行派,另一支是阐述空性、思想见解的深观派。广行派的教法由弥勒菩萨继承并传扬下来,是以弥勒为代表,所以在唐卡中把弥勒画在释迦佛右边最前面的位置。在这些传承祖师的最上方,头戴红色班智达帽者为无著菩萨,因为是无著菩萨把这些广行派的教法首次带到人间。其他祖师都是广行派中重要的传承祖师,虽然我们无法一一分辨,但应该是世亲、解脱军、金洲以及阿底峡、仲敦巴等印度和西藏的祖师。
在释迦佛左边的是全部深观派传承祖师,靠近释迦佛的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被视为诸佛智慧的代表,是佛教智慧的人格化,佛陀所有的空性哲理思想全部托付给了文殊菩萨。在所有深观派祖师的最上方,头部有蛇环绕者为龙树菩萨,是人间深观派传承的鼻祖。其他祖师分别为提婆、佛护、寂天、大小杜鹃、阿底峡尊者等。在深广两支传系中,我们会发现都有阿底峡尊者的存在,因为在之前,这两支传承都是分别流传,传至阿底峡尊者的时候,才将之合流于一身。在两边祖师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都会发现一位身边有佛塔者,这位祖师就是阿底峡尊者。因为阿底峡尊者非常敬重自己的师长,所以随身携带他最重要精神导师金洲大师的骨灰。
在释迦佛的下方绘有戴黄色班智达帽的六位祖师,这六位祖师是代表自己现世中教导过自己佛法的精神导师。中间一位代表自己的根本导师,其他代表所有跟自己有过法缘的上师。具体到个人观修的时候,未必一定是六位,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观的。
在外围是一圈是以大威德怖畏金刚为主的无上密本尊。中间的是大威德金刚,九面三十四臂16足。在格鲁派密法传承中,大威德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是宗喀巴祖师极力推荐的一位本尊,具有父续以及母续所有的优点,且事业法极为广大。然后周围是时轮、密集、胜乐、喜金刚等无上密本尊。在行者观修的时候,按照仪轨要求,在这些无上密本尊外围还应该有瑜伽部、行部以及事部的本尊,也许因为唐卡绘制的局限性,所以未能画上。
再外围的佛是代表药师七佛、三十五佛、贤劫千佛等所有的佛陀。虽然唐卡只是绘制了几尊佛,但行者在观修的时候同样要观想出所有的佛陀。
再外围是所有的菩萨、勇士、空行等僧宝。在最外围,是以六臂嘛哈嘎啦为主的一切出世间智慧护法。我们可以看到中间的是六臂怙主,然后有阎罗法王、毗沙门、白六臂怙主、吉祥天母等。在唐卡的最底部,绘有四大天王,他们由于是世间护法,所以被绘制在皈依境之外。他们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佛教。

弥勒佛唐卡

弥勒(梵文Maitreya,藏文Jampa)意为“慈心”,故亦称为“慈氏”。按照大乘佛教观点来看,弥勒其实于无量劫以前早已成佛,但现在住在兜率天内院净土中,待将来时机成熟的时候,即应众生之因缘而在未来人间龙华树下示现如同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成佛事迹。
如果将佛陀所讲经论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分为广行派及深观派两支传承,其中之广行派法义乃由佛陀传授给弥勒,再经无著、世亲等历代祖师传至今天,而深观派教法则由佛陀托付给文殊师利菩萨,经龙树、月称等历代祖师传至今天。
弥勒之传统坐相颇为特别。从这幅唐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象其他佛陀那样双盘跏趺而坐,而是双脚着地坐在椅子上。为什么弥勒形相会被画师们绘制为这种坐相呢?这象征他将马上站起来救度众生,很快由兜率内院下降人间利益众生。
弥勒的双手作说法印,代表他将来成佛后会广说佛法。他的双手各拈一龙华树的花茎,象征他将于龙华树下示现成佛之相。弥勒左手所持的花心中托着一个水瓶,象征他将生于婆罗门族中;右手所持的花心中托着一个法轮,象征弥勒将会于人间说法。
婆罗门是印度的一个重要种姓,他们常备一个净水瓶随身携带,故此水瓶是代表弥勒将来之出生民族和种姓。这点跟释迦牟尼佛稍有差别,释迦佛降生在刹帝利王族。弥勒的顶上佩戴一座小小的佛塔,象征弥勒之师承亦源自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象征时刻不忘记自己的上师。

长寿三尊图

这幅唐卡是以长寿佛为主尊与尊胜佛母和白度母的三尊组合。
藏族人喜欢把功能类似或者本质相通的几尊佛都绘在一张唐卡上,除了遵循密宗仪轨以及《造像度量经》的要求以外,也会给人们一个便于记忆的直观印象。这组组合正是以延寿为主要功能目的的三尊佛。
在佛的四身中,长寿佛是阿弥陀佛的报身相。唐卡中的长寿佛身披五彩美妙天衣,通体赤红,如一座红宝石所成的宝山,双足跏趺巍峨端坐在千瓣莲花月轮之宝座上。身体周围弥漫着黄红色的如彩虹般的光网。和所有报身佛一样,长寿佛八种珍宝和十三种庄严完具。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五福”之一的长寿,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古至帝王将相寻丹访药,今到黎民百姓调护保养,无非为了长寿。佛教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受很多条件制约,比如过去世的业力、今生的保养等。修持长寿佛以及长寿三尊,就是透过他们的加持,自己的修炼,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但佛教长寿的目的也许跟世人并不相同。世人追求长寿,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佛教徒修持长寿佛的目的是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佛法修炼。佛教认为,转生为人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非常多的善行和条件,如果不加以珍惜利用,修持佛法,再得人身将遥遥无期。
在现在短短不到百年的一生即可成佛的方法,只有无上密体系方才具备,修持下三部密法者,想在此生有佛法上的成就,就必须依靠长寿佛之类本尊进行长寿修炼,以期证得长寿成就,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来修炼佛法。
在西藏本尊灌顶中,长寿佛灌顶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在灌顶接近尾声的时候,上师会给大众分发依照长寿佛仪轨加持过的用糌粑做成的小食丸。藏族人相信,通过食用这些食丸,就会得到长寿佛的加被和护佑,并因此而增长寿命,抵制非正常死亡的到来。
在这幅唐卡主尊长寿佛的左下角,是白度母,右下角是尊胜佛母。在21度母中的每个度母都各有其特别功能,白度母具有增加智慧、福报和寿命的功能,所以在各教派都特别受到重视。
白度母通体透明、颜色洁白,如仲秋的皎皎明月,象征远离一切垢染。体态如二八芳龄之少女,胸丰腰细,婀娜多姿。一面二臂,左手持一支乌巴拉花延伸至左耳边,右手搭膝做赐福印,象征赐予众生寿命、福报以及智慧。头戴天冠、耳坠大圆耳环,身披五彩飘带,具备报身各种珍宝庄严,跏趺盘坐在莲花月垫之上。除正常双眼之外,白度母的额心以及两手心、足心也都各生一眼,共七只眼睛,象征慧眼遍布,慈悲观视一切受苦众生。在格鲁派传承的如意轮白度母来说,这七只慧眼象征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 。
右下角的尊胜佛母,主要有九种变化身相,这幅唐卡中的是三面八臂相,也是最流行和最常见的一种化相。尊胜佛母的身体为皎洁之白色,三面八臂,中间主面为白色,象征息灾;右面为黄色,象征增长;左面为蓝色,獠牙微露,呈愠怒相,象征可以降伏一切寿难以及障碍。每面各有三只眼睛,右第一手持四色羯磨杵(金刚交杵) 于胸前,第二手托莲座,上为阿弥陀佛,第三手持箭,第四手赐福印置右腿前。左第一手忿怒拳印持绢索,第二手上扬作施无畏印,第三手执弓,第四手定印托盛满不死甘露之宝瓶。佛母威严慈祥,项戴珍宝璎珞,身披秀丽天衣,双足跏趺坐在莲花宝座中央。
尊胜佛母除了有增长寿命的功能外,还是一尊净障很有力的本尊,特别是祛除在三宝面前所做的恶业障碍,比如不恭敬佛像、经书,歪曲佛理、毁谤佛法之类,有格外的加持。
相传著名的世亲菩萨在早期并不信仰大乘佛法,而且多加指责诋毁,后来他的哥哥无著菩萨对他讲解大乘教理,方始悔悟,但已造下谤法大罪,于是意欲割舍谢罪,被无著菩萨制止,告知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徒伤自身。后来依止尊胜佛母为本尊,经过勤奋修持,净除了恶业,并在已经著作五百部小乘论典的基础上,又著作了《唯识论》等五百部大乘论典,被尊为地球六位大智者之一(瞻洲六庄严之一)。由此极力赞叹其哥无著菩萨,曾作有“我兄真犹龙,我如贪雨鸠。龙王虽降雨,鸠喉窄未入”的诗句。

四臂观音

观音与雪域西藏有着颇深的渊源,跟率直纯真的藏民族也有着极深的情感。据说藏族的起源是由观音所化现的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而流传下来,因为体内流淌着罗刹的血,所以藏族人有食肉、凶悍的一面,但也因为流有观音所化猕猴的血液,所以藏族人大都憨厚正直。正是观音菩萨的开化,藏民族才得以教化,逐渐开创文明。
藉由观音菩萨的加持,藏族人开始修学佛法,开启智慧。在藏地,几乎人人都念诵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甚至刚出生的小孩在会说爸爸妈妈之前已经学会念诵六字大明咒,观音深入藏族之人心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观音作为本尊的修持,在藏传佛教中有非常众多的传承体系,有事部密续的修法,也有最高无上密续的修法。视乎修持者自己的智慧、能力以及自身佛法素养而加以选择。四臂观音属于事部密法,在藏传佛教各教派都非常重视,很多高僧大德也都著有修持仪轨。以阿底峡尊者为首的嘎当派,格外重视四臂观音修法。嘎当派是以修持菩提道次第、大悲菩提爱心为主的一个教派,而观音是增生菩提心最有力的本尊,因此得到青睐也非偶然。
四臂观音的形象美妙端庄,全身白色,头戴五佛冠,黑发结髻,顶端饰以阿弥陀佛。右前臂持水晶念珠,左前臂持莲花,中间二手捧持如意摩尼宝珠。身披各种珠宝璎珞,具足报身庄严。金刚跏跌坐于千瓣莲花月座之上。面貌寂靜含笑,慈悲智慧之眼慈祥地、无限关怀地凝視着一切众生。四臂象征四无量善心,身白色表自性清淨无垢,远离烦恼、所知二障。头戴五佛冠表五智,五色天衣表五方佛。中央二手合掌于胸前,表劝勉十方诸佛利益众生解脫轮回,捧持如意宝,象征能满足一切众生之善愿,此如意宝亦象征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可满一切善良之愿。手持念珠,象征佛语可以解脱众生于轮回与痛苦之中。左手持莲,象征对众生无染的慈悲心。他的左肩穿戴有动物的皮毛(母鹿的皮毛),象征伟大的慈心与悲心,也象征永远不再落入三界轮回之中,并且不进入个人解脱的涅槃。顶上饰以阿弥陀佛之像,象征四臂观音属五佛中莲花部,上师为阿弥陀佛。
念诵四臂观音之心咒——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无量无边。佛经说可以解除六道轮回的痛苦,培养幸福安乐的因素,临终还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或者普陀观音净土,甚至体内的微生物也会得到超生。更有趣的是,一般念诵六字大明咒超过一亿者,都会神奇般生出一颗智齿。

以四臂观音为主尊的密宗三怙主图

观音、文殊以及金刚手,在藏传佛教中称为“三怙主”(藏文Rigsum Gonpo)。
在佛教有关三宝讲解的著作中,对三宝功德有诸多论述,其中讲解佛宝功德的时候,一般都是以三点来讲,即智慧功德、慈悲功德和力量事业功德。这幅以四臂观音为主尊的三怙主正是十方佛陀三种功德的人格化身。观音是诸佛悲心的人格化身,文殊是诸佛智慧的人格化身,金刚手是诸佛力量的人格化身。按照佛经深奥的道理讲解,我们所看到的观音正代表着佛陀的慈悲,离开诸佛的慈悲之外,根本无法觅得观音的存在。文殊、金刚手也是同样道理。
佛教徒修持这些本尊,不断观想、忆念乃至诵读他们的咒语,其目的也无非时刻提醒自己体会他们所象征的意义,同时也希望能尽快得到这些慈悲、智慧和力量,来最大限度救度众生。当然,受很多因素影响,并非所有佛教徒都能认识到这点,只是虔诚修持着本尊,反复诵读着这些包含甚深奥义的咒语,也同样具有加持的作用,但最终都会指向成佛之道。
这幅唐卡中的主尊是四臂观音,具体形象以及象征跟前面介绍的并不不同。在唐卡的左下角是文殊菩萨,右手高举慧剑,左右于胸前拈一支乌巴拉花延伸至左耳边,上托般若经典。各种珍宝等十三种报身庄严具足,双足跏趺、身微左倾安坐于莲花月轮之上。唐卡右下角是代表诸佛力量之金刚手菩萨,本质上与汉传佛教中之大势至菩萨为一体。他右手持金刚杵高举,左手当胸结期克印,三目圆睁,神情忿怒,以右蜷左展之势踏立在莲花日轮之上。

千手千眼观音

在观音的化相中,千手观音应该最为人熟知了,即使汉地也普遍流传着千手观音的修法,大悲咒更是收录在汉传佛教的早晚功课当中。在密部里,千手观音属于事密部本尊,此本尊灌顶,在事部中属于大型灌顶,有两天之久。一般接受灌顶者,都要承诺终生每日念诵六字大明咒108遍以上。
千手观音的来源是这样的:据说观音在以前行菩萨道时,曾在上师阿弥陀佛前发下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的誓言,如若破誓,当身裂千瓣。后来在度化了很多大劫后,仍然见有极多众生在轮回中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内心略生疲倦,于是应誓而身裂千瓣,痛苦异常。此时上师阿弥陀佛加持观音所裂之身,而成为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也有多种传承,有十一面八臂、四十二手眼等,但在藏地,最流行的是帕摩比丘尼的传承。这也有一段非常凄美的故事。
帕摩比丘尼最初是一位公主,她长得明眸皓齿,十分漂亮,因此有许多王子和富家公子,常带来无量宝物和钱财向她求婚,但都未谈成。公主在十六岁那年,忽然染上恶性癞病。病情传出以后,不但求婚者退避三舍,就连平日最疼爱她的父王与母后,也都因此不再来探问她。
公主由于饱受病苦的折磨,和世人的歧视与冷落,感到十分伤心,于是独自离开王宫,躲入渺无人迹之大雪山的山洞里,殷勤礼拜观世音菩萨,祈祷菩萨解除她身心所受的痛苦。她每天除了吃一些野草外,其余的时间,均不停地礼拜观世音菩萨。这样经过了十二年。有一天,她在礼拜菩萨时,忽然见到观世音菩萨伫立在面前,一时身心感到无比清凉,癞病遂即痊愈。
此时,她启白观世音菩萨说:“我见过许多伤天害理,倚权仗势,包藏祸心,怙恶不悛的野蛮众生,其恶劣之程度,恐怕连菩萨都救不了他。请问菩萨,若要救渡这些人,到底有何办法呢? ”菩萨回答说:“我救渡众生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是随众生的需要而显现出来的。”
菩萨说完话之后,立刻变成十一面观音,并将最灵感的密法传授给她。菩萨嘱咐说:“末法众生根性低劣,刚强难调,这个密法是救渡他们最好的法门。今后你可以用此密法,去救这些不容易救渡的众生。”自此以后,帕摩比丘尼传承的观音密法,就广为流传。至今藏地格鲁派所传授的千手观音灌顶之传承,也大都是这个传承,笔者有幸曾在恩师根敦嘉措和格西洛桑嘉措前得此传承灌顶。每忆及这段传承故事,内心颇为感动。
千手观音画法有几种传承,有松赞干布传承下来的形象画法,也有帕摩比丘尼的传承等。这幅唐卡就是帕摩比丘尼传规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共有十一面,底层三面中白右绿左红,中层三面中绿右红左白,上层中红右白左绿,这九面属慈悲文静相。再上一面是獠牙红发愤怒罗刹相,最顶上是红色阿弥陀佛相。白色佛面象征能净除以往的业障与烦恼,红色佛面象征增福增禄,怀柔人天,绿色佛面象征能圆满救度众生之伟大事业,忿怒黑色佛面象征可以诛灭一切魔障,阿弥陀佛象征为观音之师,恒常顶戴。
千只手有如轮盘,左右各五百只,各前后两排,每排二百五十只,其中前面八只手,上面两只手合十,托捧摩尼宝珠。右面其余三只手,从上到下依次持水晶念珠、赐福手印、金法轮,左面其余三只手从上到下依次持白莲、净瓶、弓箭。其余九百九十二只手全部结赐福印,千只手的每只手掌心都有光闪闪的慧眼,注视着三界众生。
在唐卡的下面,也绘有文殊和金刚手,同样象征三怙主,惟一的区别是主尊为千手观音而非四臂观音。

怖畏金刚(大威德金刚)唐卡

在西藏密法传承中,从时间以及修持体系来说,主要分两大传承:旧密和新密。旧密主要是莲花生大师所传之大圆满等法,新密是后宏期萨迦、嘎举、格鲁等教派所传之密法。后宏期所传密法也是种类繁多,本尊各异,无上密通常所见一般有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喜金刚、大轮手金刚等等。在所有无上密本尊中,格鲁派最重视三大本尊,即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和怖畏金刚。
在藏地,大威德金刚一般是怖畏金刚、红雅曼达嘎和黑雅曼达嘎的总称,这三尊的本续都属于无上密的父续,而且兼具母续修法要点。虽然都属于大威德,但文武合修之怖畏金刚后来得到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极力尊崇和推荐,在格鲁派内非常流行。
大威德(梵文Vajra Bhairava 藏文Dorje Jigje)法系来源是这样的。最初是由印度大成就者拉里达在念诵《文殊真实名经》的时候,读到经中有“怖畏金刚施怖畏”、“金刚王者六面怖”及“雅曼德迦障中王”等句,便思考这些含义,而猜测到一定有一种称为怖畏金刚的密法。于是他前往印度各大师及班智达处访求这一法门。
由于当时大威德法并未在印度流传,故而没有求到。此时拉里达大师幡然省悟:此大威德法是存在于乌仗那圣地。他于是向与本尊无二的上师尊前猛励祈祷。然后心怀利益众生、光扬圣教的念头,完全不顾自己生命危险,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了乌仗那圣地。
在一心求得此法,猛励祈祷的时候,得到了智慧空行母的摄受,将大威德灌顶,以及红大威德、黑敌、六面等雅曼德迦法类的所有灌顶、传承传授给他。智慧空行母当即开启秘密法库,并告诉拉里达大师,此《大威德广大根本续》共有十万颂,三百分别法类,并只给大师七天时间,能背诵多少算多少。拉里达大师心想,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七天内全部背诵出来的,还是发愿和祈祷吧。于是他在七天的时间中,在这些密续面前,不断地作供养、礼拜、绕行等,并殷切祈祷。到最后一天的时候,《怖畏金刚大密续第七分别法类》(《七观察续》)便清晰得显现于心中。继而又想,心中显现得这些密续是否正确,是否没有丝毫错误呢?于是马上查看经卷,得知没有丝毫错谬,完全符合。此时,所有密续经卷,刹那间收入诸空行母的秘密法库中去了。
此后,拉里达大师就在印度,对具缘众生,广大传授大威德以及黑敌、红大威德等法类,特别是大威德怖畏金刚法的灌顶以及生起、圆满二种次第、密续教典等,因为只有大威德金刚才具有文武合修等殊胜修法,由此出现了很多专修大威德金刚成就密法师。
怖畏金刚初传藏地是热罗•多吉扎大师。热译师在西藏广传此法后,彻底打消了一些人对大威德法非真正佛法的疑虑,使大威德法在西藏声名大振。据说当时求传一遍《七观察续》,也必须供养很多黄金,故有“金法”的美誉。
大威德法独具五种特性,文武合修,去障力大,事业广大,被称为“事业之王、忿怒之尊”,所以得到各大师的青睐。
怖畏金刚一般有“独雄”以及“十三尊”等修法。独雄坛城虽然只有单尊,但净化对治等无上密要点却丝毫不缺少,此为独雄大威德独特殊胜之处。
由于大威德是佛陀当年为对治阎罗死主所传,所以修持大威德金刚者在长寿方面有特殊加持。相传有外、内、密三种死主阎罗,外阎罗是指南方地下之阎罗,修持大威德金刚生起次第则可对治。内阎罗是指流动于左右二脉中的业气,修持大威德金刚圆满次第金刚诵等法令气入中脉可以对治。密阎罗是指流动于二脉中的分别心识,修持大威德圆满次第令心识入中脉则可对治。
独雄怖畏金刚身青黑色,具有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根本正面为极其凶暴忿怒之水牛面,头具一双尖锐利角,尖端各有一团智慧火焰。三目赤红圆瞪,眼腔嫣红,血丝满布,犹如鲜血涂敷般。鼻上忿怒皱纹满布,二鼻孔犹如烧红之赤铜吹号,鼻中呼吸回荡之气息,乃如可以毁坏世界之疾劲黑风。巨口鲸张,量如苍穹,四颗尖锐獠牙露出口外,舌头伸卷犹如电闪,眉毛须发上竖,犹如能坏世界之烈火炽燃焚烧。在右角角根一边之中央面为青色,其右边面为红色,左边面为黄色。左角角根一边之中央面为白色,其右边面为烟色,左边面为黑色。根本面上方之罗刹面为红色。右方及左方之七面及罗刹面皆极忿怒可畏,罗刹面上之面为文殊面,文殊面相文静中微带忿怒,于文殊五髻之顶上有摩尼宝珠及花鬘为装饰,其面同样具有三目。除文殊面外,其余八面皆有橘色头发上竖。
34臂中上二臂向左右伸展,以怒斥印握着头部向右、毛在外的血淋淋鲜象皮,左面为前后二足,展披在后背上,其余左右各十六手臂,分前后两排。右面十六只手,前排起从上到下所握法器:第一弯刀,第二羽尾飞镖,第三捣米杵,第四月牙鱼刀,第五系绳纯铁投枪,第六板斧,第七长矛,第八竹箭,第九铁钩,第十骷髅棒,十一卡杖嘎,十二剑轮,十三五锋金刚杵,十四金刚鎚,十五宝剑,十六变音摇鼓。
左面十六只手,前排起从上到下所握法器:第一盛满鲜血颅器,第二梵天首级,第三盾牌,第四人腿,第五钩环索,第六角弓,第七人肠,第八摇铃,第九手臂,第十裹尸布,十一叉尸,十二三角炉,十三带发颅器,十四结怒斥印人手,十五三叉幡,十六招风旗。
右边八足内收势、从前到后依次踩着一人,二水牛,三黄牛,四驴,五骆驼,六狗,七绵羊,八狐狸。
左边八足外伸势,从前到后依次踩着一秃鸠,二猫头鹰,三大乌鸦,四鹦鹉,五鹞鹰,六雄鹰,七肉翎鸡,八驼鸟。大梵天,帝释天,遍入天,自在天,六面童子,象头魔,太阳神,月亮神等八大天神头朝外,匐伏在地,被踩在人兽飞禽之下,卓然而立于熊熊燃烧的烈火之中!
九首中之最上面为文静童子文殊相,在果位身相中具备文静与忿怒共具,正是大威德怖畏金刚之不共特色。所现九面为九部经义(汉传佛教所说的三藏十二部),双角为二谛义,三十四臂加身语意为三十七道品,十六足为十六种空性义,阳具坚挺表大乐义,足下八种人兽为八成就义,八飞禽为八自在义,祼体为无障义,发直立为达涅槃境义,将其义综合表述便是:
法理本源九部经所明法理为如幻俗谛义与如虚空胜谛义,其所摄之道为三十七道品,其道之核心现证实义之法有十六种性空见,其现证方便之道乃与大乐相结合也。其道之成果是世间八成就与出世间不共八成就,其终极目标是盖障根除之涅槃。因此对于恐怖之怖畏金刚本尊,应如此领悟身相之清净义。
这幅唐卡中主尊的上面是宗喀巴大师,左右分别为克主杰以及嘉曹杰尊者。下方是格鲁派尊崇的三士道护法。中间为六臂怙主,为上士道之护法;右下角为阎罗法王,为下士道之护法;左下角为毗沙门,为中士道之护法。在格鲁派中,这三位护法是最主要的护法,行者可根据自己目前所修持之阶段而选择不同护法修持,也可以依止其中一位护法。这些护法都是出世间护法,僧宝所摄,而不同于一般的世间护法。

阎罗护法

前面提到,各教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护法,阎罗护法是文殊的化身,虽然各教派都较重视,但格鲁派最为倚重。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三根本”,即上师、本尊、护法,称为成就的源泉,而格鲁派的上师、本尊、护法都是文殊,因此格鲁派有文殊之教的称号。在格鲁派中,修上师瑜伽是以宗喀巴大师为皈依境,而宗喀巴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殊的化身,在一些经续中也可以发现佛陀的预言;大威德怖畏金刚是格鲁派主修的本尊,而此本尊也是文殊化现的忿怒本尊;加上格鲁派最重视的护法——阎罗法王也是文殊化现之护法,故有此说。
很多人都认为格鲁派最大的教主是达赖和班禅两大转世体系,其实不然,虽然这两大转世体系在后来受到特别重视,但最初格鲁派的教主是宗喀巴大师,也就是甘丹赤巴。其后接任第二任甘丹赤巴的是嘉曹杰,第三任是克主杰,一直到现在有一百多任。甘丹赤巴并非象转世的世袭制度,而是通过学习五部经论以及四部密续,最终修持有成,才有可能登上甘丹赤巴的宝座。这宝座在甘丹寺内,是格鲁派最高教主的象征,据说是阎罗法王在这宝座下面承托,无学无德之人难以居之。因宗喀巴在世的时候,曾把格鲁教法托付给阎罗法王,故此护法为格鲁派之不共护法。
阎罗护法一般分为三种,即外、内、密阎罗法王。外修阎罗肤色蔚蓝,赤身露体,体型矮胖,大腹低垂。一面二臂,为忿怒牛面,上有二角,锋利无比。三目圆睁,血盆之口大张,暴出四颗獠牙。须眉似火,赤发上冲。右手持骷髅杖,左手握缚魔索,以右蜷左展之势踏立于青蓝忿怒水牛脊骨之上。旁边“杂母支”母身色蓝黑,一面二臂,右手持三尖叉,左手持盛血颅器,仰视阎罗。也站立于凶暴水牛脊背之上。此“外阎罗”即居于南方七层地下,掌管一切生命轮回之狱主,为护持业果教法及下士道之护法。
内阎罗即流动于左右二脉中的业气,其人格化的形象为蓝黑裸体,一面二臂,面如忿怒罗刹,三目如世界末日之烈火般怒视一切。身形短而粗壮,大腹低垂,项佩五十新鲜人头以为装饰。头戴五骷髅顶饰,须发浅黄,向上猛旋。在最顶部饰以黄色金刚杵,象征不动金刚安住。虎皮之裙围缠下身,具足坟场八种装束。右手持弯刀高举,左手持颅器当胸,以右伸左展之势踏立于日轮仰卧之罗刹上。在三种阎罗当中,内修阎罗最受重视。宗喀巴大师曾经著作一篇极其有名之内修阎罗赞,在格鲁派内流传。这篇赞文极为有气势,文辞也特别优美。
密阎罗是指流动于二脉中的分别心识,人格化的形象为一面二臂,通体赤红。右手捧持如意宝珠,左手当胸持满血甘露顶骨。项佩五十新鲜人头,头有二角,顶饰五骷髅顶冠。相貌凶残,阴森恐怖。阳具坚挺,以右蜷左展之势,踏立于红色水牛背上。
修持大威德本尊者,大都以阎罗作为自己不共护法。因此在西藏唐卡绘画中,我们会看到大多数的大威德唐卡下方,都绘有这三法王护法的形象。

龙树菩萨

藏传佛教,按照思想见解以及修持实践划分,继承了印度的传统,主要分为三大传承——深观派、广行派和伟大行派。
从释迦牟尼佛传至文殊菩萨,次传龙树、提婆、月称等次第传出之师承,名为“深观派”传承,主要阐释空性智慧方面的教法;从释迦牟尼佛传至弥勒,次传无著、世亲等次第传出之师承,名为“广行派”传承,主要阐释修道次第方面的教法;从释迦牟尼佛传至文殊,次传寂天菩萨,以“自他相换”修持菩提心为主之师承,名为“伟大行派”传承。一般以深观和广行两大传承为主,伟大行可以说是从广行派中分出的一支,因为这两大传承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深观的极致可以成就佛陀法身,广行的极致可以成就佛陀色身。
龙树菩萨(Nagariuna)是佛陀亲口预言的能正确无误解释《般若经》深义,能毫无错乱分辨了不了义的大菩萨。他依据《般若经》的甚深空性,著作了以《中论》为主的“中观六论” ,开创了中观学派。
一、出生到学佛
根据佛教一些经论的记载,龙树菩萨大约在佛陀涅槃后四百年左右,也就是公元二世纪到三世纪,出生在印度南方一个叫毗达婆的地方。当时印度人在孩子出生后有请相士看相的传统,据说请来看相的人预言龙树的寿命不长,有夭折的危险。后来虽然通过种种补救办法,但难以越过七岁大限。当龙树年届七岁的时候,其母由于不忍心看到儿子死在家中,就派遣仆人陪伴龙树去远游,以此慰藉十分痛苦忧伤的内心。
主仆二人漫无边际的走着。有一天,他们来到了当时在印度最富有盛名的佛教学府——那兰陀寺,巧遇了被后来称为“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的“萨惹哈”大师。由于大师具有神秘的能力,知道龙树将不久于人世,就跟他说:“你很难活过七岁,不过如果出家为僧的话,我有办法让你挣脱死神的枷锁。”然后设立“无量寿摧伏死主坛城”,为龙树灌顶,传授密咒以及观修方法。经过修持,龙树果然躲过了寿难,因此在大师座前出家。随后跟随大师学习了《密集金刚》等很多密法以及诸多经论,并接受了出家僧人的比丘大戒,成为一位佛教僧人。
二、入龙宫、迎经典
正在龙树菩萨为大众广讲佛教正法的时候,有一次,见到两位不同凡响的青年,他们身上散发出人间所无的异香。于是,龙树菩萨感到奇怪,便追问这两位青年,方才得知他们是龙王的儿子,由于随身佩戴龙檀木,所以会身出奇香。据说龙树菩萨为了求得龙檀木,同时也观察到如果能去龙宫,不但可以利益那里的很多众生,而且可以求取《般若经十万颂》等经典,因此就应邀去了龙宫。
对于龙宫到底在哪里,佛教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龙宫就在大海之中,里面居住着龙王以及各种龙族,与传说中的龙宫无异。另一种说法认为,所谓龙宫,也叫龙地,其实就是人间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概是现在新疆大夏境内。此处曾经一度有大乘佛教流行,故此,龙树菩萨在此取得《般若经十万颂》。
暂且不论龙宫到底在哪里,但龙树菩萨的确从这个地方取来了很多“龙泥”,得到了以《般若十万颂》为主的很多经典。后来以取来的龙泥建造了很多佛塔。迎请回来的《般若十万颂》,据说少了一部分内容,这是因为龙树答应龙王会再去龙宫,龙王怕龙树菩萨失信,而把这部分作为抵押品扣留。
从这幅唐卡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主尊龙树菩萨的头上有很多蛇环绕,这些蛇象征着龙以及龙族。唐卡中右上角坐于云端的祖师,猜测应该是龙树的上师——萨惹哈大师。在唐卡的下部,有一位上身为人、下身为龙者半露于海水之中,正在敬献一部经典。这蛇身人就代表龙王或者龙族,长条经典则代表《般若十万颂》。这幅唐卡的绘画技法,应该是认同龙宫在大海之中的说法,这点可以从处于海水中的蛇身人看出。
三、晚年及著作
对于龙树菩萨的寿命长短,佛教界有很多传说,说寿届八百岁,不过据唐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树在晚年的时候,研制成功了一种长寿灵药,虽寿过百岁,仍不见衰老的迹象。当时传说国王的寿命跟龙树菩萨等同,于是太子为了能早日登基,就来到龙树菩萨面前,诉说衷肠。龙树菩萨为了展现大乘菩萨布施的精神,就将生命布施给了这位太子。因此,龙树菩萨的享年应该在百岁左右。
按照大乘显教的说法,龙树菩萨是一位证得“初地”的菩萨,按照无上密法的说法,龙树菩萨通过修持“密集金刚”法,已经证得双运金刚持——佛陀的果位。在其诸多著作中,《密集金刚五次第》是非常著名的一部论典。
龙树菩萨一生著作等身,在菩提道次第方面的著作有《宝鬘论》,引经据典著成的《经集论》,道次要义结合佛经的《稻秆经释》、《妙吉祥胜义赞》等论著。在密法方面的著作有《密集成就法略论》、《成就法与经合论》、《圆满次第五次第论》以及四部密续许多本尊成就法等论著。在中观空性方面的著作有《中论》、《六十如理论颂》、《广破品类论》、《七十空性论颂》、《回争论颂》、《般若百颂》等论著。同时还著有涉及五明的各种论著,如《亲友书》、《八粗重罪》、《普贤行愿解说》等各种著作。

五趣轮回图

早在2500年前,佛陀尚在世的年代,古印度有许多小国。名列当时中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摩羯陀国国王叫影坚王,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国王,居住在王舍城中。王舍城这座城市在佛教内非常著名,佛陀曾在这里讲述了很多经典。以《般若经》为主的众多经典,就是佛陀在王舍城内的灵鹫山讲说的。
在印度还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叫胜云城,里面居住着国王优填王。他与影坚王私交甚好,经常礼尚往来,但与影坚王不同地是,优填王并不信仰佛教,也从未见过佛陀本人。
有一次,优填王把一件镶嵌无数珍宝的铠甲作为礼物送给影坚王。据说这件铠甲不但价值连城,而且还有防毒、放火等各种功能,堪称稀世珍宝。影坚王收到礼物后,正因找不到相应的回礼而发愁时,一位大臣说:“尊贵的陛下,世界上可能很难找到这么贵重的礼物了,但远超一切珍宝的佛陀正在我们境内,我们何不请人绘制一副佛陀的画像送与优填王呢?不但吉祥,还可以让优填王一睹佛陀风采,积下福德的因缘。”影坚王高兴地答应了。
当佛陀听说这个请求后,也愉快的应允,同时预言说:“优填王见到我的画像后,会产生无比的信心,并会获证真理的智慧,成为初果圣人。”于是佛陀将自己的身影投射在画布上,画师根据佛陀的身相比例,绘制了一副佛陀的画像。并根据佛陀的指示,在佛陀画像的下面,绘制了象征三界轮回及四圣谛、十二因缘教法的五趣轮回图。
优填王收到画像后,瞻礼佛陀的同时,认真思考禅修了五趣轮回图及图上的诗偈,由于佛陀的加持及自己的善业因缘成熟,当下心开意解,证悟了初果。在优填王一心观视、禅思轮回图证道后,印度的寺院以及后来的藏传佛教寺院便流行将轮回图绘制在寺院门墙,供人们观视及思维其象征意义。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藏传佛教寺院门墙上,看到彩绘的五趣轮回图。
在表面看来五彩斑斓、色彩艳丽的五趣轮回图下面,却隐藏着鲜为人知、极为深刻的佛法奥义。如果了解其象征意义,在去藏区寺院旅游见到门墙下面轮回图,在欣赏技艺精湛画作唐卡时,会满足鉴赏的更高需求。
依据佛陀当时的画法传统,五趣轮回图一般由四部分组成:主体轮回圈、右上角的佛陀、轮回圈上方的月亮以及左上角的诗偈。主体轮回圈又由五部分组成:
一、阎魔死主:吞噬和掌持着整体轮回图,青面獠牙、三目圆睁、狰狞凶恶的大鬼就是阎魔死主。它是无常的象征,代表着轮回图内从天到地狱所有五趣六道都受无常法则的制约。
二、最内圈:由阎魔王吞噬和掌持的轮盘共有四个圆圈,最内圈有三种动物,分别是鸽子、毒蛇和猪,分别象征贪婪、嗔恨及愚痴无明。之所以用这三种动物来象征贪嗔痴,是因为它们具有明显的象征特征。有趣的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鸽子的确是性交最频繁的动物。毒蛇的嗔心最大,当嗔心生起便会分泌毒液。而猪,无论在任何文化和民族背景,都是愚痴的象征。所以用这三种动物来比喻贪嗔痴三种烦恼是极为恰当的。鸽子和毒蛇都从猪的口中诞生,象征众生的贪婪和嗔恨,都源于愚昧的无知。在有的唐卡中,也有三种动物口尾相衔的画法,虽然不是最传统的画法,却也象征着贪嗔痴这三种负面心绪互相纠葛。最内圈也象征着四圣谛中的集谛教法,寓意贪嗔痴三种负面心绪是一切苦的根源。
三、第二圈:从内向外的第二圈有阴阳两半,一面白,一面黑。在白色的半圈内有三个头向上的图案,在黑色的半圈内有三个头向下的图案。这圈主要象征众生轮回六道的中间环节——中阴身和业果法则。有关中阴身及业,将在后面章节中详细介绍。在佛教中,白象征善业,黑象征恶业,譬如我们也常用黑社会、黑恶势力来形容恶。行善之人的中阴身是白色半圈中的生命,象征将来会投生到天、人等三善道;作恶之人的中阴身是黑色半圈内的生命,象征将来会堕落到地狱等三恶道。这部分图案仍然象征集圣谛的教法内涵。
四、第三圈:第三圈内一般有五个格子或者六个格子,五格象征五趣,六格则象征六道。无论是五格还是六格,都是正确的画法。随着行善作恶的业,众生循环轮转在这五趣六道中,承受着各种不同的苦,而不能出离。这圈也象征着四圣谛中的苦谛教法内涵。
五、最外圈:最外圈有十二个小格,里面分别是盲人、陶匠、老人等十二种图案,分别对应十二因缘教法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一套浓缩地描述众生如何被无明等负面心绪及业所控制,无奈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的教法。如果了解了十二因缘的运作模式,便可以进而修持佛法,最终解脱轮回。在没有佛陀出世的年代,辟支佛就是靠自己观察十二因缘,而证悟解脱。十二因缘涵括了整个四谛教法,具体将在后面章节详述。
轮回图上方的月亮象征四圣谛的灭谛,即清净涅槃。由于涅槃具有安稳、清凉等特征,所以用月亮来代表。
左上角的诗偈象征四圣谛的道谛,是获得无苦涅槃的方法。只有通过道谛的修持,众生才能顺利抵达生死的彼岸、寂静的涅槃境界。
右上角的佛陀象征指路人或者精神导师。因为只有佛陀阐释了轮回苦及苦的根源,并指出如何修持方能离苦的方法。
虽然五趣轮回图不像曼陀罗等用来观想,但却揭示了众生生死及解脱的全部关要,被称为“生命之轮”而被广泛流传。


本生如意树——具光王的故事

这幅唐卡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最初发菩提心的故事。当时,释迦佛是一位国王,叫具光王。他发现了一头浑身雪白、犹如神仙坐骑一般的大象,非常喜爱。于是让调象师将之驯服后上供给自己。调象师谨遵王命,也就将象调顺后,供献于王。
当国王乘坐此象,前往森林中游玩时,这一白象嗅着雌象的气味,随着气味疯狂地奔向母象。具光王用手抓住身旁的树枝,才幸免生命的危险。于是具光王责斥调象师说:“这就是你驯服的象吗?怎么还是如此暴烈?”调象师禀王说:“大王!我是真的驯服好了,但由于它嗅到雌象气味,便不听驱使了。但是它还没有失去那被调治的念头。”
七天后,象的狂性消失,它忆起调治手段仍然回到它的住处来了。于是调象师禀王说:“象归来了。”国王说:“你根本没有将它调驯。”调象师禀王说:“大王,我的确已经驯服了,那么我今天就在大王眼前作试验吧!”他于是拿着烧红的铁钩来到调象处,对象作调驯手段时,象仍如平常那样接受调治。国王不解说道:“为什么这头这般极为调驯的象,之前却对我们乱动起来呢?”象奴禀王说:“大王!我不是早已向王禀过,这象身已得调,心未调驯吗?我只能调它的身,但却不能调它的心。”国王问道:“那你听过有能调心的吗?”这时候调象师获得十方诸佛的神力加持,以此答道:“大王!身心二者都能调伏者只有佛陀世尊啊。”于是具光王当下生起极大信仰,生起了大悲利众的菩提心。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唐卡中释迦佛的前方,有一位调象师正在拿着烧红的铁钩在对一头白色大象做驯服,那象看起来极其驯服乖巧,正如故事中所说那样调驯。在释迦佛左边画有一人骑在白象上,那象似乎在狂奔,象上的人手臂挥舞,眼见跌倒,也正是代表故事中释迦佛的前身具光王坐骑其上险些遇难的情形。
除了这幅唐卡以外,藏传佛教中经常用驯象来喻示调心。比如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墙壁壁画上,我们会经常发现一组驯象的图案,称为“修定图”。在这组图案中,我们会看到最初一个人拿着鞭子在驯服一头撒野狂奔的黑色大象,鞭子就代表了人的正知正念和理智,黑色的象代表我们没有经过驯服的狂野内心。在经过几个阶段之后,黑色的象变为半黑半白,说明内心已经初步得到调治,一直到最后完成变为白象,象征着迷乱、粗野的内心得到完全调伏。这幅图正是喻示佛教徒修习禅定必经的九个阶段,称为“九住心”。


佛陀重返人间图

这幅唐卡讲述了佛陀成佛后,上升到三十三天为死去的母亲摩耶夫人讲述佛法以及安居后从三十三天重返人间的故事。
这是佛陀在大约四十一岁的时候,上升到三十三天,为很多天神讲授了《白伞盖陀罗尼》、《净治恶趣仪轨》、《幢顶妙臂庄严陀罗尼》、《顶髻尊胜净治恶趣苦陀罗尼》、《不动金刚密续经》等经教。
当佛陀住在三十三天界的时间中,大目犍连尊者为保护佛教正常发展,而仍住在地球上。一般人都不知道佛陀去了哪里,所以由波斯匿王等人来到目犍连尊者的住处,请问佛陀的行踪。尊者答以住在天界。
时光如梭,夏季的三个月很快过去了,他们又到大目犍连尊者前,请求说道:“现在我们已很久未见佛面,我们一致请求迎接佛世尊归来。”于是大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刹那顷前往天界,在佛世尊前禀明大家的请求,并启请道:“世尊,阎浮提 的人们不能登此天居,诸天神是有降临阎浮提的神力的。以此现在请世尊返回阎浮提吧!”这样启请后,佛世尊吩咐道:“目犍连你回去传语说,我七天之后,返回人间。”目犍连仍然刹那顷返回阎浮提,将佛陀的回复通知了大众。
于是在仲秋八月二十二日,佛世尊动身返阎浮提时,由帝释天神命毗首羯摩天神幻造三道阶梯,唐卡中那道从天界直垂下来的就是这天梯。中间是吠琉璃阶梯,为佛世尊及侍眷等所行道路;右边黄金阶梯上有梵天王、色界诸天神围绕在佛陀身边;左边水晶阶梯上,有帝释、欲界诸天神围绕在佛陀身边,并为佛陀支撑伞盖宝幢。佛陀为了让幻造天梯的天神毗首羯摩王高兴,天梯一半的路程,是一步步走下的,另一半才示现神变而下。
从唐卡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以及围绕的诸天神,都停留在天梯的中间部位,这是因为天神们不习惯闻到人身上的气味,所以停留在半空。下面的是波斯匿王等国王、大臣以及迎接佛陀的大众。也就在那里,由天神和人间佛教徒共同努力而修建了“佛从天降塔”。这种塔有四层或八层的,每一面突出处的中间,都建有阶梯,佛教著名八塔中的“天降塔”即由此得来。我们可以看到天降塔图中的塔中间刻有阶梯。

龙树菩萨

藏传佛教,按照思想见解以及修持实践划分,继承了印度的传统,主要分为三大传承——深观派、广行派和伟大行派。
从释迦牟尼佛传至文殊菩萨,次传龙树、提婆、月称等次第传出之师承,名为“深观派”传承,主要阐释空性智慧方面的教法;从释迦牟尼佛传至弥勒,次传无著、世亲等次第传出之师承,名为“广行派”传承,主要阐释修道次第方面的教法;从释迦牟尼佛传至文殊,次传寂天菩萨,以“自他相换”修持菩提心为主之师承,名为“伟大行派”传承。一般以深观和广行两大传承为主,伟大行可以说是从广行派中分出的一支,因为这两大传承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深观的极致可以成就佛陀法身,广行的极致可以成就佛陀色身。
龙树菩萨(Nagariuna)是佛陀亲口预言的能正确无误解释《般若经》深义,能毫无错乱分辨了不了义的大菩萨。他依据《般若经》的甚深空性,著作了以《中论》为主的“中观六论” ,开创了中观学派。
一、出生到学佛
根据佛教一些经论的记载,龙树菩萨大约在佛陀涅槃后四百年左右,也就是公元二世纪到三世纪,出生在印度南方一个叫毗达婆的地方。当时印度人在孩子出生后有请相士看相的传统,据说请来看相的人预言龙树的寿命不长,有夭折的危险。后来虽然通过种种补救办法,但难以越过七岁大限。当龙树年届七岁的时候,其母由于不忍心看到儿子死在家中,就派遣仆人陪伴龙树去远游,以此慰藉十分痛苦忧伤的内心。
主仆二人漫无边际的走着。有一天,他们来到了当时在印度最富有盛名的佛教学府——那兰陀寺,巧遇了被后来称为“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的“萨惹哈”大师。由于大师具有神秘的能力,知道龙树将不久于人世,就跟他说:“你很难活过七岁,不过如果出家为僧的话,我有办法让你挣脱死神的枷锁。”然后设立“无量寿摧伏死主坛城”,为龙树灌顶,传授密咒以及观修方法。经过修持,龙树果然躲过了寿难,因此在大师座前出家。随后跟随大师学习了《密集金刚》等很多密法以及诸多经论,并接受了出家僧人的比丘大戒,成为一位佛教僧人。
二、入龙宫、迎经典
正在龙树菩萨为大众广讲佛教正法的时候,有一次,见到两位不同凡响的青年,他们身上散发出人间所无的异香。于是,龙树菩萨感到奇怪,便追问这两位青年,方才得知他们是龙王的儿子,由于随身佩戴龙檀木,所以会身出奇香。据说龙树菩萨为了求得龙檀木,同时也观察到如果能去龙宫,不但可以利益那里的很多众生,而且可以求取《般若经十万颂》等经典,因此就应邀去了龙宫。
对于龙宫到底在哪里,佛教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龙宫就在大海之中,里面居住着龙王以及各种龙族,与传说中的龙宫无异。另一种说法认为,所谓龙宫,也叫龙地,其实就是人间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概是现在新疆大夏境内。此处曾经一度有大乘佛教流行,故此,龙树菩萨在此取得《般若经十万颂》。
暂且不论龙宫到底在哪里,但龙树菩萨的确从这个地方取来了很多“龙泥”,得到了以《般若十万颂》为主的很多经典。后来以取来的龙泥建造了很多佛塔。迎请回来的《般若十万颂》,据说少了一部分内容,这是因为龙树答应龙王会再去龙宫,龙王怕龙树菩萨失信,而把这部分作为抵押品扣留。
从这幅唐卡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主尊龙树菩萨的头上有很多蛇环绕,这些蛇象征着龙以及龙族。唐卡中右上角坐于云端的祖师,猜测应该是龙树的上师——萨惹哈大师。在唐卡的下部,有一位上身为人、下身为龙者半露于海水之中,正在敬献一部经典。这蛇身人就代表龙王或者龙族,长条经典则代表《般若十万颂》。这幅唐卡的绘画技法,应该是认同龙宫在大海之中的说法,这点可以从处于海水中的蛇身人看出。
三、晚年及著作
对于龙树菩萨的寿命长短,佛教界有很多传说,说寿届八百岁,不过据唐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树在晚年的时候,研制成功了一种长寿灵药,虽寿过百岁,仍不见衰老的迹象。当时传说国王的寿命跟龙树菩萨等同,于是太子为了能早日登基,就来到龙树菩萨面前,诉说衷肠。龙树菩萨为了展现大乘菩萨布施的精神,就将生命布施给了这位太子。因此,龙树菩萨的享年应该在百岁左右。
按照大乘显教的说法,龙树菩萨是一位证得“初地”的菩萨,按照无上密法的说法,龙树菩萨通过修持“密集金刚”法,已经证得双运金刚持——佛陀的果位。在其诸多著作中,《密集金刚五次第》是非常著名的一部论典。
龙树菩萨一生著作等身,在菩提道次第方面的著作有《宝鬘论》,引经据典著成的《经集论》,道次要义结合佛经的《稻秆经释》、《妙吉祥胜义赞》等论著。在密法方面的著作有《密集成就法略论》、《成就法与经合论》、《圆满次第五次第论》以及四部密续许多本尊成就法等论著。在中观空性方面的著作有《中论》、《六十如理论颂》、《广破品类论》、《七十空性论颂》、《回争论颂》、《般若百颂》等论著。同时还著有涉及五明的各种论著,如《亲友书》、《八粗重罪》、《普贤行愿解说》等各种著作。

五趣轮回图

早在2500年前,佛陀尚在世的年代,古印度有许多小国。名列当时中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摩羯陀国国王叫影坚王,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国王,居住在王舍城中。王舍城这座城市在佛教内非常著名,佛陀曾在这里讲述了很多经典。以《般若经》为主的众多经典,就是佛陀在王舍城内的灵鹫山讲说的。
在印度还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叫胜云城,里面居住着国王优填王。他与影坚王私交甚好,经常礼尚往来,但与影坚王不同地是,优填王并不信仰佛教,也从未见过佛陀本人。
有一次,优填王把一件镶嵌无数珍宝的铠甲作为礼物送给影坚王。据说这件铠甲不但价值连城,而且还有防毒、放火等各种功能,堪称稀世珍宝。影坚王收到礼物后,正因找不到相应的回礼而发愁时,一位大臣说:“尊贵的陛下,世界上可能很难找到这么贵重的礼物了,但远超一切珍宝的佛陀正在我们境内,我们何不请人绘制一副佛陀的画像送与优填王呢?不但吉祥,还可以让优填王一睹佛陀风采,积下福德的因缘。”影坚王高兴地答应了。
当佛陀听说这个请求后,也愉快的应允,同时预言说:“优填王见到我的画像后,会产生无比的信心,并会获证真理的智慧,成为初果圣人。”于是佛陀将自己的身影投射在画布上,画师根据佛陀的身相比例,绘制了一副佛陀的画像。并根据佛陀的指示,在佛陀画像的下面,绘制了象征三界轮回及四圣谛、十二因缘教法的五趣轮回图。
优填王收到画像后,瞻礼佛陀的同时,认真思考禅修了五趣轮回图及图上的诗偈,由于佛陀的加持及自己的善业因缘成熟,当下心开意解,证悟了初果。在优填王一心观视、禅思轮回图证道后,印度的寺院以及后来的藏传佛教寺院便流行将轮回图绘制在寺院门墙,供人们观视及思维其象征意义。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藏传佛教寺院门墙上,看到彩绘的五趣轮回图。
在表面看来五彩斑斓、色彩艳丽的五趣轮回图下面,却隐藏着鲜为人知、极为深刻的佛法奥义。如果了解其象征意义,在去藏区寺院旅游见到门墙下面轮回图,在欣赏技艺精湛画作唐卡时,会满足鉴赏的更高需求。
依据佛陀当时的画法传统,五趣轮回图一般由四部分组成:主体轮回圈、右上角的佛陀、轮回圈上方的月亮以及左上角的诗偈。主体轮回圈又由五部分组成:
一、阎魔死主:吞噬和掌持着整体轮回图,青面獠牙、三目圆睁、狰狞凶恶的大鬼就是阎魔死主。它是无常的象征,代表着轮回图内从天到地狱所有五趣六道都受无常法则的制约。
二、最内圈:由阎魔王吞噬和掌持的轮盘共有四个圆圈,最内圈有三种动物,分别是鸽子、毒蛇和猪,分别象征贪婪、嗔恨及愚痴无明。之所以用这三种动物来象征贪嗔痴,是因为它们具有明显的象征特征。有趣的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鸽子的确是性交最频繁的动物。毒蛇的嗔心最大,当嗔心生起便会分泌毒液。而猪,无论在任何文化和民族背景,都是愚痴的象征。所以用这三种动物来比喻贪嗔痴三种烦恼是极为恰当的。鸽子和毒蛇都从猪的口中诞生,象征众生的贪婪和嗔恨,都源于愚昧的无知。在有的唐卡中,也有三种动物口尾相衔的画法,虽然不是最传统的画法,却也象征着贪嗔痴这三种负面心绪互相纠葛。最内圈也象征着四圣谛中的集谛教法,寓意贪嗔痴三种负面心绪是一切苦的根源。
三、第二圈:从内向外的第二圈有阴阳两半,一面白,一面黑。在白色的半圈内有三个头向上的图案,在黑色的半圈内有三个头向下的图案。这圈主要象征众生轮回六道的中间环节——中阴身和业果法则。有关中阴身及业,将在后面章节中详细介绍。在佛教中,白象征善业,黑象征恶业,譬如我们也常用黑社会、黑恶势力来形容恶。行善之人的中阴身是白色半圈中的生命,象征将来会投生到天、人等三善道;作恶之人的中阴身是黑色半圈内的生命,象征将来会堕落到地狱等三恶道。这部分图案仍然象征集圣谛的教法内涵。
四、第三圈:第三圈内一般有五个格子或者六个格子,五格象征五趣,六格则象征六道。无论是五格还是六格,都是正确的画法。随着行善作恶的业,众生循环轮转在这五趣六道中,承受着各种不同的苦,而不能出离。这圈也象征着四圣谛中的苦谛教法内涵。
五、最外圈:最外圈有十二个小格,里面分别是盲人、陶匠、老人等十二种图案,分别对应十二因缘教法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一套浓缩地描述众生如何被无明等负面心绪及业所控制,无奈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的教法。如果了解了十二因缘的运作模式,便可以进而修持佛法,最终解脱轮回。在没有佛陀出世的年代,辟支佛就是靠自己观察十二因缘,而证悟解脱。十二因缘涵括了整个四谛教法,具体将在后面章节详述。
轮回图上方的月亮象征四圣谛的灭谛,即清净涅槃。由于涅槃具有安稳、清凉等特征,所以用月亮来代表。
左上角的诗偈象征四圣谛的道谛,是获得无苦涅槃的方法。只有通过道谛的修持,众生才能顺利抵达生死的彼岸、寂静的涅槃境界。
右上角的佛陀象征指路人或者精神导师。因为只有佛陀阐释了轮回苦及苦的根源,并指出如何修持方能离苦的方法。
虽然五趣轮回图不像曼陀罗等用来观想,但却揭示了众生生死及解脱的全部关要,被称为“生命之轮”而被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