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人类的最佳饮料之一,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流行喝茶的国家就更多了。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发现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开始饮茶了。生息在青藏高原上以藏族为主体,包括门巴族、土族、蒙族、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珞巴族等各族人民,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

“每天早上我都必须喝酥油茶吃糌粑,要不一整天都没劲。如果没有喝茶,吃其他的什么都不行!代替不了!”桑布医生说。

藏族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喝茶的民族了,很多人特别是老人已经对茶养成了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宁可一日无食,也不可一日无茶”。

“我们藏族有一句话:‘没有喝茶就等于没有吃饭’。我们藏语管喝茶叫‘呷通’,这个词有时也带有吃饭的意思”。生活在成都的藏族朋友格勒给我讲起了一件事:一次他的老母亲从甘孜来成都看他,呆了一天,开始莫名其妙的头疼;第二天疼得受不了,而且浑身不自在;到第三天她实在呆不住了,就赶最早一班客车回去了。至今还让格勒百思不解的是:“奇怪了,母亲一回到家,喝了一碗家里的茶,头立刻就不疼了!”


加工好的酥油茶

桑布医生在拉萨行医二十多年,他总结说:“我们藏族人日常饮食以牛羊肉、奶制品和青稞为主,这种膳食很不容易消化,而茶叶具有很好的溶解脂肪的功效,有助于消化肉奶类食物。还有,高原的气压较低,空气干燥,人体内的水分很容易蒸发,血管的膨压会增大,喝茶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能增强血管的抗压能力……所以,当我们的祖先一喝到茶这种饮料时,就注定我们离不开它了”。

从医学的角度讲,这是因为茶叶含咖啡碱、茶碱、鞣酸、挥发油等,有兴奋大脑和心脏作用。此外茶里还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当饮用是非常有好处的。特别是藏人饮食中的牛羊肉和糌粑都属酸性食物,而喝茶有助于维持酸碱平衡,弥补了藏人饮食结构上的缺陷。

喇嘛们普及了饮茶

罗布是小昭寺内专管送茶等杂务的僧人,他通常每天要给大家送三次茶,分别在早中晚的诵经礼佛活动之后。如果 时值法会、跳神期间,那供茶次数就不定了。他说他们平时在学习、诵经 、辩经、静修时也要不断地喝茶,如果不喝就会哈欠连天、困倦不已、头脑中一片混沌。

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的刘勤晋先生,多年来研究藏族饮茶的文化与历史,他认为早期饮茶风习在藏区的普及与僧人们有很大的关系。他说:“晚唐时期吐蕃王朝的热巴巾赞普(815-838年)开展了空前的尊佛运动,规定了七户养一僧的制度,藏地的喇嘛从此脱离生产。对于每日打坐诵经的僧人来说,茶的‘破睡’和‘涤烦疗渴’作用尤为寺庙所重。在这一时期,又有大批汉族禅僧入藏传法或经吐蕃去印度求法,他们将内地烹茶的方法和饮茶的习俗传给了藏地的僧人。据《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藏族民众对喇嘛向来十分崇敬,他们的饮茶习惯极易被人效法。由于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赞普郎达玛(公元839—842年在位)实施灭佛运动使大批寺院被毁,僧人被迫还俗,所以这些融入民众中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和烹茶之法直接传播到民众之中。”

马上膘,牛增奶,茶防病


藏茶

茶不仅对人有诸多好处,而且对牲畜也是一样。在牧区,牧民常用用煮过的茶喂牲口。据说马吃了上膘快,牛吃茶增加奶量。在繁殖季节,多吃茶的牲口还能提高生育能力。

由于茶的重要,藏人在古代就对茶有过研究。《汉藏史集》中将茶按生长环境、施肥种类等差异分为 16种,而且对每种茶的气味、颜色、功能等特点分别做了翔实的考证。其中对茶的作用有如下记载:能治疗涎病、风病、血病、胆病、魔病;能去胆热、平寒热、去痴愚、解毒……

“但是,喝茶带来的并不完全是健康”,桑布医生说:“喝茶的浓淡、多少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定,比如说有胆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的人就不宜多喝酥油茶;砖茶中的氟含量超过其他种类茶叶数十倍,喝太浓的茶会导致氟斑牙。还有,长时间熬煮会使茶中大部分的氟离子被溶出。调查结果显示,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青少年和儿童的氟斑牙发病率近50%……”

不过,比起茶给藏族人带来的益处,这些缺憾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据说在茶叶引入藏区以前,藏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除了天灾人祸疾病等因素,剩下的多半是因为饮食上的问题。自从开始喝茶以后,藏人的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所以有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饭可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顿不喝”等谚语。

藏人的几种饮茶方式


拉萨茶馆

藏人饮用的大多为大茶和砖茶。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投入适量茶叶烧开,然后用小火温着。绝大部分藏人喝茶时要加入适量的盐,这叫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种。另外还有几种特别的煮法:

首先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的粗制奶油,本来油水很难结合,但藏民族创造性地用反复搅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从而使青藏高原有了最佳的饮品。酥油茶在不同地区也略有差别。

第二种,煮茶时加入草果、姜片、花椒等一起熬煮,这种茶治感冒,味道鲜美可口。

第三种是将一种带有药味、细嫩的草叶(形似柳叶),炒成黄色,加入茶汁中久煮, 俗称“荩芥茶”,有治伤风头痛的功效。

第四种是在茶汁中加入红糖,该茶对产妇有很好的治疗保养作用。

三四十年代,拉萨又兴起饮一种由印度传来的“甜茶”,原料是来自印度或云南的红茶,加鲜奶和糖煮成,味道甜爽滑腻。直至今日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的藏人,都喜欢聚在甜茶馆里休闲,因为那里不仅可以喝茶,还是一个聊天交流的场所。

康定“锅庄”茶道经济人


茶马古道

藏汉民族之间因语言的不同,进行直接交流有一定困难,因而在民族贸易的历史中形成一种中介,承担了沟通商业信息和汉藏商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职能,这就是“锅庄”。

锅庄是康定特有的行业。据说锅庄一词,源于藏语”古曹”,意为“贵族代表”。可表明其身分是贵族或统治者的代理人。历史上康定锅庄多达54家,他们大多是明正土司的大小管家。专门为土司掌管经济、商贸、放牧、养猪、种菜、差徭、歌舞。清代以来,随着清王朝直接在康定设官治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加之汉藏贸易速速发展,打箭炉成为川藏交通的枢纽。汉藏商人、军民云集这里,扯起帐蓬,埋锅造膳,明正土司的家臣们便转而为来往客商服务,修筑具有汉藏融合模式的锅庄大院,锅庄业也应运而生了。由于明正土司的家臣长期居住这里,熟悉汉藏语言,加以拥有宽敞的房舍,(如包家锅庄住房达近千平方米,可作藏商食宿之用),随着明正土司家族衰落,他们也就逐渐转化为汉藏贸易的经纪人了。

同时“锅庄”又类似内地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货栈。到康定从事贸易的藏商分别与各家锅庄有着稳定的主客关系,并不自由选择。如邓柯、德格、白玉的藏商必须住白家锅庄;瞻对藏商必须住王家锅庄,果洛藏商必须住木家锅庄等等,除非该锅庄破产歇业。即便暂时歇业,一旦重新开张时,原来的主客关系又予恢复。其次,藏商在康定经商期间,其食宿均由锅庄主人负责供给,不计费用,主客犹如一家,关系十分亲密。再次,藏商销售土产和购买茶叶等活动,均委托锅庄主人与汉商交易,成交后,锅庄主人按总金额收2-4%的“退头”,(即佣金)。由于藏商的营业额往往数万藏元,锅庄的收入亦十分可观。据1939年的统计,包家锅庄年销售额达80万大洋,白家锅庄70万大洋,冲家锅庄60万大洋,各家的“退头”也有数万大洋之巨。1940年康定锅庄业鼎盛时还成立了同业公会。而康定茶商要争取买主,也千方百计巴结锅庄主人。没有锅庄主人的牵线,茶商将一筹莫展。这就构成茶商与锅庄的密切联系,有的甚至互相通婚,建立姻亲联系。如康定木家锅庄就曾与荥经姜姓茶商结为姻亲。

民国时期,随着民国政府加强对边茶实行控制,康定锅庄业一度走向衰落,到1938年,康定已仅有1 3家锅庄继续营业。1950年也只有24家锅庄还留在康定。全国解放后锅庄业曾一度恢复到48家之多。

1957年人民政府限制英印货物从西藏输入,川茶直接从雅安经青海运入西藏,藏商来康定贸易者大幅减少,锅庄业务基本停顿。到1958年,锅庄登记仅余32家;1963年仅有4家,大部分在对私改造中改行或作歇业处理。随着康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锅庄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但锅庄对沟通汉藏经济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

藏人的几种饮茶方式


拉萨茶馆

藏人饮用的大多为大茶和砖茶。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投入适量茶叶烧开,然后用小火温着。绝大部分藏人喝茶时要加入适量的盐,这叫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种。另外还有几种特别的煮法:

首先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的粗制奶油,本来油水很难结合,但藏民族创造性地用反复搅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从而使青藏高原有了最佳的饮品。酥油茶在不同地区也略有差别。

第二种,煮茶时加入草果、姜片、花椒等一起熬煮,这种茶治感冒,味道鲜美可口。

第三种是将一种带有药味、细嫩的草叶(形似柳叶),炒成黄色,加入茶汁中久煮, 俗称“荩芥茶”,有治伤风头痛的功效。

第四种是在茶汁中加入红糖,该茶对产妇有很好的治疗保养作用。

三四十年代,拉萨又兴起饮一种由印度传来的“甜茶”,原料是来自印度或云南的红茶,加鲜奶和糖煮成,味道甜爽滑腻。直至今日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的藏人,都喜欢聚在甜茶馆里休闲,因为那里不仅可以喝茶,还是一个聊天交流的场所。

康定“锅庄”茶道经济人


茶马古道

藏汉民族之间因语言的不同,进行直接交流有一定困难,因而在民族贸易的历史中形成一种中介,承担了沟通商业信息和汉藏商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职能,这就是“锅庄”。

锅庄是康定特有的行业。据说锅庄一词,源于藏语”古曹”,意为“贵族代表”。可表明其身分是贵族或统治者的代理人。历史上康定锅庄多达54家,他们大多是明正土司的大小管家。专门为土司掌管经济、商贸、放牧、养猪、种菜、差徭、歌舞。清代以来,随着清王朝直接在康定设官治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加之汉藏贸易速速发展,打箭炉成为川藏交通的枢纽。汉藏商人、军民云集这里,扯起帐蓬,埋锅造膳,明正土司的家臣们便转而为来往客商服务,修筑具有汉藏融合模式的锅庄大院,锅庄业也应运而生了。由于明正土司的家臣长期居住这里,熟悉汉藏语言,加以拥有宽敞的房舍,(如包家锅庄住房达近千平方米,可作藏商食宿之用),随着明正土司家族衰落,他们也就逐渐转化为汉藏贸易的经纪人了。

同时“锅庄”又类似内地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货栈。到康定从事贸易的藏商分别与各家锅庄有着稳定的主客关系,并不自由选择。如邓柯、德格、白玉的藏商必须住白家锅庄;瞻对藏商必须住王家锅庄,果洛藏商必须住木家锅庄等等,除非该锅庄破产歇业。即便暂时歇业,一旦重新开张时,原来的主客关系又予恢复。其次,藏商在康定经商期间,其食宿均由锅庄主人负责供给,不计费用,主客犹如一家,关系十分亲密。再次,藏商销售土产和购买茶叶等活动,均委托锅庄主人与汉商交易,成交后,锅庄主人按总金额收2-4%的“退头”,(即佣金)。由于藏商的营业额往往数万藏元,锅庄的收入亦十分可观。据1939年的统计,包家锅庄年销售额达80万大洋,白家锅庄70万大洋,冲家锅庄60万大洋,各家的“退头”也有数万大洋之巨。1940年康定锅庄业鼎盛时还成立了同业公会。而康定茶商要争取买主,也千方百计巴结锅庄主人。没有锅庄主人的牵线,茶商将一筹莫展。这就构成茶商与锅庄的密切联系,有的甚至互相通婚,建立姻亲联系。如康定木家锅庄就曾与荥经姜姓茶商结为姻亲。

民国时期,随着民国政府加强对边茶实行控制,康定锅庄业一度走向衰落,到1938年,康定已仅有1 3家锅庄继续营业。1950年也只有24家锅庄还留在康定。全国解放后锅庄业曾一度恢复到48家之多。

1957年人民政府限制英印货物从西藏输入,川茶直接从雅安经青海运入西藏,藏商来康定贸易者大幅减少,锅庄业务基本停顿。到1958年,锅庄登记仅余32家;1963年仅有4家,大部分在对私改造中改行或作歇业处理。随着康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锅庄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但锅庄对沟通汉藏经济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

藏人的几种饮茶方式


拉萨茶馆

藏人饮用的大多为大茶和砖茶。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投入适量茶叶烧开,然后用小火温着。绝大部分藏人喝茶时要加入适量的盐,这叫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种。另外还有几种特别的煮法:

首先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的粗制奶油,本来油水很难结合,但藏民族创造性地用反复搅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从而使青藏高原有了最佳的饮品。酥油茶在不同地区也略有差别。

第二种,煮茶时加入草果、姜片、花椒等一起熬煮,这种茶治感冒,味道鲜美可口。

第三种是将一种带有药味、细嫩的草叶(形似柳叶),炒成黄色,加入茶汁中久煮, 俗称“荩芥茶”,有治伤风头痛的功效。

第四种是在茶汁中加入红糖,该茶对产妇有很好的治疗保养作用。

三四十年代,拉萨又兴起饮一种由印度传来的“甜茶”,原料是来自印度或云南的红茶,加鲜奶和糖煮成,味道甜爽滑腻。直至今日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的藏人,都喜欢聚在甜茶馆里休闲,因为那里不仅可以喝茶,还是一个聊天交流的场所。

康定“锅庄”茶道经济人


茶马古道

藏汉民族之间因语言的不同,进行直接交流有一定困难,因而在民族贸易的历史中形成一种中介,承担了沟通商业信息和汉藏商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职能,这就是“锅庄”。

锅庄是康定特有的行业。据说锅庄一词,源于藏语”古曹”,意为“贵族代表”。可表明其身分是贵族或统治者的代理人。历史上康定锅庄多达54家,他们大多是明正土司的大小管家。专门为土司掌管经济、商贸、放牧、养猪、种菜、差徭、歌舞。清代以来,随着清王朝直接在康定设官治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加之汉藏贸易速速发展,打箭炉成为川藏交通的枢纽。汉藏商人、军民云集这里,扯起帐蓬,埋锅造膳,明正土司的家臣们便转而为来往客商服务,修筑具有汉藏融合模式的锅庄大院,锅庄业也应运而生了。由于明正土司的家臣长期居住这里,熟悉汉藏语言,加以拥有宽敞的房舍,(如包家锅庄住房达近千平方米,可作藏商食宿之用),随着明正土司家族衰落,他们也就逐渐转化为汉藏贸易的经纪人了。

同时“锅庄”又类似内地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货栈。到康定从事贸易的藏商分别与各家锅庄有着稳定的主客关系,并不自由选择。如邓柯、德格、白玉的藏商必须住白家锅庄;瞻对藏商必须住王家锅庄,果洛藏商必须住木家锅庄等等,除非该锅庄破产歇业。即便暂时歇业,一旦重新开张时,原来的主客关系又予恢复。其次,藏商在康定经商期间,其食宿均由锅庄主人负责供给,不计费用,主客犹如一家,关系十分亲密。再次,藏商销售土产和购买茶叶等活动,均委托锅庄主人与汉商交易,成交后,锅庄主人按总金额收2-4%的“退头”,(即佣金)。由于藏商的营业额往往数万藏元,锅庄的收入亦十分可观。据1939年的统计,包家锅庄年销售额达80万大洋,白家锅庄70万大洋,冲家锅庄60万大洋,各家的“退头”也有数万大洋之巨。1940年康定锅庄业鼎盛时还成立了同业公会。而康定茶商要争取买主,也千方百计巴结锅庄主人。没有锅庄主人的牵线,茶商将一筹莫展。这就构成茶商与锅庄的密切联系,有的甚至互相通婚,建立姻亲联系。如康定木家锅庄就曾与荥经姜姓茶商结为姻亲。

民国时期,随着民国政府加强对边茶实行控制,康定锅庄业一度走向衰落,到1938年,康定已仅有1 3家锅庄继续营业。1950年也只有24家锅庄还留在康定。全国解放后锅庄业曾一度恢复到48家之多。

1957年人民政府限制英印货物从西藏输入,川茶直接从雅安经青海运入西藏,藏商来康定贸易者大幅减少,锅庄业务基本停顿。到1958年,锅庄登记仅余32家;1963年仅有4家,大部分在对私改造中改行或作歇业处理。随着康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锅庄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但锅庄对沟通汉藏经济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