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教是我国西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也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根基。苯教理论认定神能保佑人的寿命,而鬼(也称危害人的精灵)却能把人的魂魄带走,并可危害其家庭成员。因此,对神要祭祀,对鬼要驱逐消灭。在流传至今的喜马拉雅村落宗教节日的仪式活动中,巫师们亦歌亦舞,神态凌然,仿佛都成了神的天国里,冥冥之中的一次次灵界的拜访…

最早的巫师,可以骑着羊皮鼓飞翔

苯教祭司神态凌然

        火枪一排排射向天空,乌云飘到我们头上就停下来了,汹涌翻滚,里面和外面一样漆黑,都是被诅咒过了的颜色。隆隆的雷声就在头顶上滚来滚去。神巫们口里诵出了那么多咒语,他从背上抽出一只鼓来,晃动一下,山冈上所有的响器:蟒筒、鼓、唢呐、响铃都响了。祭坛上的供品,还有那么多金黄的法器,却成了对神灵和魔鬼都非常有效的武器。终于,乌云被驱走了。罂粟地、官寨、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又重新沐浴在明亮的阳光里了。

     最早的巫师,可以骑着羊皮鼓飞翔

     这是一名苯教祭司向米拉日巴斗法的一个场面,他们认定,谁在预定的时间先登上冈底斯山山顶,谁就是获胜者,于是这位祭司骑上羊皮鼓飞上了山顶,却还是被米拉日巴打败。这个故事并不是苯教徒骑鼓飞行的惟一一例,在各种传说中,巫师们骑鼓飞翔的故事数不胜数,在西藏以外的萨满教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在这些故事中,最古老的巫师们手执鼓槌,嘴中念念有词,斗法辩经,常常就会发生很多奇妙莫测的场景,飞天或是灵魂出窍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稀疏平常的事情。是他们口中的咒语唤来了神灵帮助他们,还是他们手中人皮制作的手鼓发挥了更强大的作用?抑或是需要两者互相通灵,人神合一?

     咒语是一种直接用来控制对象的隐谧活动,只有在巫术场合使用。其功能在于使用命令、诅咒和报复发难等。更为简单地说,咒语其实就是一种近似于原始精神的民俗歌谣。

     在流传至今的喜马拉雅村落宗教节日的仪式活动中,巫师们亦歌亦舞,神态凌然,仿佛都成了神的天国里,冥冥之中的一次次灵界的拜访。

     巫师的吟语或低如耳语,或高亢如旷野的狼嚎,但唱词大都生动通俗,山野幽谷之中,惊飞雀鸟,久久回旋在古老的记忆里。在喜马拉雅,每年这样的仪式不计其数,巫师都是村里专门以此营生的人。每个巫师都视自己为神在大地上的修行者。他们的唱腔也都是按照密宗教义传承至今的,仪式的过程非常严格,每个咒语包括声调都表达一定的含义,年轻的巫师不能随便更改,绝不允许周围的村民胡言乱语,否则便被视为亵渎神灵,要受到教规的惩罚。

     人们都说,在悬崖、险峰和峭壁之间,常常会有最惊心动魄的山地歌谣如绿色的河流绵绵流淌。

     在喜马拉雅山以北,在地球最高的第三极地。这里的人和他们长年生活的喜马拉雅山地气候、环境有着神奇微妙的自然和谐。当变幻莫测的季风吹过白雪皑皑的山谷,这里特有的生存空间和人之间形成了特有的高山极地文明--山地歌谣。

     它们与雪山、湖泊、草地、谷地互生互存,生活超然而神秘。

     而那些现在还深居简出的神秘巫师,在一座座远离喧嚣的世外神山,也面临着更多的生存险境,严寒、冰瀑等自然条件的恶劣让他们在自己黑暗的村舍茅屋里越来越孤独。他们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非物质能量来抵抗山区里频繁出现的恐惧和孤独。

什么样的咒语治好了尼玛的咳嗽?

苯教寺院经房

        什么样的咒语治好了尼玛的咳嗽?

     歌谣之灵原本来自自然大地,来自喜马拉雅浩瀚的茫茫雪域。

     像一颗非凡的种子,它们的土壤里除了原始、孤独、宁静还有宗教。喜马拉雅山区不同的村落里原来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人们以某些自然力和自然物为崇拜对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栖。

     他们以宗教仪式中的咒语、祈祷和颂神词来表现自己的性喜乖张。谁家的牛羊生病了,家人立刻请来巫师,念咒驱魔,祈福平安。

     村长的母亲上山采药,在峡谷里不小心摔坏了腿,请来当地最著名的巫师,击鼓焚香,又跳又唱。

     “像心中的愿望,

     迅速的飞向远方,

     咳嗽啊,远远的飞去吧,随着心愿的光芒,

     像太阳的光芒,

     迅速飞向远方,咳嗽啊,远远的飞去吧,

     跟着大海的波浪。

     这是一位巫师在医治名叫尼玛的孩子的咳嗽而念的咒语。也许在大家的眼里,这样的咒语太过简单,不足以治好一个人的病。另一方面,这样的咒语又太过复杂,治一个简单的咳嗽无需这样大张旗鼓的咒语。但是,奇怪的是,在念完咒语不久之后,小尼玛就真的不再咳嗽了!

        难道一句咒语、一首歌谣,真的有魔力?

     他们通常手击打鼓具、脚随节奏跳动、口中念起歌谣并且伴随庄重复杂的祭祀程序。这种歌谣是以自然为导向,希望驱灾避祸或是祈求福禄。

     在当地人心中,巫师是神化的人,巫师通过咒语把愿望强加给灵性化的疾病,疾病就只好听命于巫师号令的调遣。前提是,唯有巫师才是沟通鬼域和人间的中介,唯有仪式才是驱逐疾病的最佳治疗效用。这样的解释,是那里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依据。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科学研究证实,咒语对于治病,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在这些研究中,首先被确认的是咒语是一种制控的声波,具有一切声波的特点。例如:会产生声波的振动,可产生共鸣现象,发生音谐;有声压。声压的大小反映了声调的高低,当声音在正常范围内,则使人心情畅达,智慧如涌。显然气咒法可以理解为利用声波的穿透性、折射性,带动内气行走,达到意到声到气到。以意领气,以意催声,声气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浑沌气流,达到特种的疗效。这项研究的真实程度尚不确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咒语,即歌谣,是可以抚慰人心,起到心理暗示作用的。

        原始民族应付自然的能力有限,使用巫术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多数时候要与自然和睦相处,以便为生命寻找到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在那个荒原,他们的内心也极容易孤独,巫师念念有词地让自然帮助人类,是想借人适应自然的行为使自然与人友好地相互适应。因此,一定的心理暗示,在喜马拉雅比药丸更有治病的疗效。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宽慰,进而使得身体也摆脱痛苦。

为什么巫师把脸藏在鼓里?

苯教法舞

     为什么巫师把脸藏在鼓里?

     在一个寺庙前面的空地上,并排站着数十个巫师。这些巫师身穿蓝色长袍,披戴金黄色色汉式肩被,头顶插红色小旗,左手拿鼓,右手拿槌,脚踏黑色厚底靴。其中一个巫师站在中央,开始唱歌,第一声尖利刺耳,穿破云霄,周围的人刹时不再言语,静静驻立两旁,仪式开始。

     在划破长空之际,身着红色喇嘛服、头戴黄色帽子的喇嘛们纷纷前来给巫师们系上哈达。献哈达结束后,巫师们围成一个圈,随着歌声缓缓起舞。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利落,时而舒缓。唱词有问有答,当中间的巫师拖长音调时,四周围绕的巫师便齐声高叫,以示回应。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这隆重的仪式中,巫师们却把脸藏了起来。他们随着节奏击打手鼓,鼓放在脸前方,鼓面朝下,用鼓槌向上冲着脸的方向敲击。这个击鼓方式就像是把脸藏在鼓里。

     为什么要把脸藏在鼓中?这是不是有某种神秘的隐喻?

     藏族佛教徒试图用米拉日巴战胜苯教祭司的传说加以解释:直至今日,苯教徒仍对他们的失败感到羞愧。如佛教徒所说,巫师把脸藏在“手鼓”里的原因皆出于此。

        从历史和传说上看,不同教派在斗法辩经中歌谣的运用对日后的民歌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仪式中的一段歌谣,受制于其信仰者的宗教,因此从歌谣特征可以反证信仰的差异。就原始宗教信仰者而言,其仪式中的唱诵成分(咒语、祈祷词和神话)总是有许多确定的形式,它反映了信仰者长期以来的宗教体验。为了增强仪式本身的神秘的感情色彩,传唱者在歌谣表演中加上手鼓以增强气势,并且配合合适的舞蹈性、节奏性动作。渐渐的,古时的神话中以鼓掩面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巫师表演的固定姿势。

什么样的咒语治好了尼玛的咳嗽?

苯教寺院经房

        什么样的咒语治好了尼玛的咳嗽?

     歌谣之灵原本来自自然大地,来自喜马拉雅浩瀚的茫茫雪域。

     像一颗非凡的种子,它们的土壤里除了原始、孤独、宁静还有宗教。喜马拉雅山区不同的村落里原来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人们以某些自然力和自然物为崇拜对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栖。

     他们以宗教仪式中的咒语、祈祷和颂神词来表现自己的性喜乖张。谁家的牛羊生病了,家人立刻请来巫师,念咒驱魔,祈福平安。

     村长的母亲上山采药,在峡谷里不小心摔坏了腿,请来当地最著名的巫师,击鼓焚香,又跳又唱。

     “像心中的愿望,

     迅速的飞向远方,

     咳嗽啊,远远的飞去吧,随着心愿的光芒,

     像太阳的光芒,

     迅速飞向远方,咳嗽啊,远远的飞去吧,

     跟着大海的波浪。

     这是一位巫师在医治名叫尼玛的孩子的咳嗽而念的咒语。也许在大家的眼里,这样的咒语太过简单,不足以治好一个人的病。另一方面,这样的咒语又太过复杂,治一个简单的咳嗽无需这样大张旗鼓的咒语。但是,奇怪的是,在念完咒语不久之后,小尼玛就真的不再咳嗽了!

        难道一句咒语、一首歌谣,真的有魔力?

     他们通常手击打鼓具、脚随节奏跳动、口中念起歌谣并且伴随庄重复杂的祭祀程序。这种歌谣是以自然为导向,希望驱灾避祸或是祈求福禄。

     在当地人心中,巫师是神化的人,巫师通过咒语把愿望强加给灵性化的疾病,疾病就只好听命于巫师号令的调遣。前提是,唯有巫师才是沟通鬼域和人间的中介,唯有仪式才是驱逐疾病的最佳治疗效用。这样的解释,是那里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依据。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科学研究证实,咒语对于治病,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在这些研究中,首先被确认的是咒语是一种制控的声波,具有一切声波的特点。例如:会产生声波的振动,可产生共鸣现象,发生音谐;有声压。声压的大小反映了声调的高低,当声音在正常范围内,则使人心情畅达,智慧如涌。显然气咒法可以理解为利用声波的穿透性、折射性,带动内气行走,达到意到声到气到。以意领气,以意催声,声气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浑沌气流,达到特种的疗效。这项研究的真实程度尚不确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咒语,即歌谣,是可以抚慰人心,起到心理暗示作用的。

        原始民族应付自然的能力有限,使用巫术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多数时候要与自然和睦相处,以便为生命寻找到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在那个荒原,他们的内心也极容易孤独,巫师念念有词地让自然帮助人类,是想借人适应自然的行为使自然与人友好地相互适应。因此,一定的心理暗示,在喜马拉雅比药丸更有治病的疗效。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宽慰,进而使得身体也摆脱痛苦。

为什么巫师把脸藏在鼓里?

苯教法舞

     为什么巫师把脸藏在鼓里?

     在一个寺庙前面的空地上,并排站着数十个巫师。这些巫师身穿蓝色长袍,披戴金黄色色汉式肩被,头顶插红色小旗,左手拿鼓,右手拿槌,脚踏黑色厚底靴。其中一个巫师站在中央,开始唱歌,第一声尖利刺耳,穿破云霄,周围的人刹时不再言语,静静驻立两旁,仪式开始。

     在划破长空之际,身着红色喇嘛服、头戴黄色帽子的喇嘛们纷纷前来给巫师们系上哈达。献哈达结束后,巫师们围成一个圈,随着歌声缓缓起舞。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利落,时而舒缓。唱词有问有答,当中间的巫师拖长音调时,四周围绕的巫师便齐声高叫,以示回应。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这隆重的仪式中,巫师们却把脸藏了起来。他们随着节奏击打手鼓,鼓放在脸前方,鼓面朝下,用鼓槌向上冲着脸的方向敲击。这个击鼓方式就像是把脸藏在鼓里。

     为什么要把脸藏在鼓中?这是不是有某种神秘的隐喻?

     藏族佛教徒试图用米拉日巴战胜苯教祭司的传说加以解释:直至今日,苯教徒仍对他们的失败感到羞愧。如佛教徒所说,巫师把脸藏在“手鼓”里的原因皆出于此。

        从历史和传说上看,不同教派在斗法辩经中歌谣的运用对日后的民歌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仪式中的一段歌谣,受制于其信仰者的宗教,因此从歌谣特征可以反证信仰的差异。就原始宗教信仰者而言,其仪式中的唱诵成分(咒语、祈祷词和神话)总是有许多确定的形式,它反映了信仰者长期以来的宗教体验。为了增强仪式本身的神秘的感情色彩,传唱者在歌谣表演中加上手鼓以增强气势,并且配合合适的舞蹈性、节奏性动作。渐渐的,古时的神话中以鼓掩面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巫师表演的固定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