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发展、进步的命脉和动力。世上任何民族的消失都是从语言文字消失为起点的传统文化消亡开始。藏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优秀民族活跃在世界各地,世人看得起这个民族,而且尊重这个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是因为这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辽阔富饶、令人向往的家园。文化是藏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信仰是藏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藏民族如果失去自身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它将是成为一个只有丰富的物质享乐和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没有灵魂、没有标志、没有特征的名存实亡的群体。
2010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中讲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胡锦涛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把中央关于加快西藏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使跨越式发展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个指导思想明确指明了藏区发展要因地制宜,符合区情,从实际出发,制定创新发展路子和发展模式。
五省区藏区(1区10州2自治县)的自然地理、生态资源、民族结构、社会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经济地域都是相同相联,没有质的区别差异,因此,未来雪域高原(今称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可以统一,这样才有利于整个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有利于改善全球气候,有利于党和国家治理建设藏区,有利于藏区可持续发展。
藏区未来社会发展目标定位与如何建设未来藏区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供决策藏区工作,关心藏区发展建设和研究藏族问题的所有人参考。
一、确立“文化立区立州”发展战略目标
(一)确立“文化立区立州”发展战略的理由
一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要把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民生改善的重要方面”。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藏族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二是确定“文化立区立州”发展战略目标,符合藏民族社会发展进程特点,符合藏族历史文化背景,符合藏区实际。保护生态、创造文化是藏民族世世代代得心应手、轻车熟路、经验丰富、成果辉煌的强项优势,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整个藏区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发挥藏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使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利用。
三是从藏区经济长远发展考虑,必须依赖于文化资源的开发,走全力推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最终形成全民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靠文化吃饭是发挥自身优势、符合区情的长远之计。
四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发展、进步的命脉和动力。世上任何民族的消失都是从语言文字消失为起点的传统文化消亡开始。藏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优秀民族活跃在世界各地,世人看得起这个民族,而且尊重这个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是因为这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辽阔富饶、令人向往的家园。文化是藏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信仰是藏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藏民族如果失去自身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它将是成为一个只有丰富的物质享乐和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没有灵魂、没有标志、没有特征的名存实亡的群体。文化立区立州可以为藏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信仰认同,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
五是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是一个包括有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元素在内的广泛体系。增强执政党的文化自觉,掌握文化领导权、加强党的文化建设能力,是新时期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全民信教、十分看重精神生活和信仰文化的藏民族,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执政党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和民心的向往具有其他方式手段不可替代的攻心作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执政党文化执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而这个方式最适合用于雪域高原。
六是文化是藏区的生产力,也是藏民族的灵魂、智慧、财富和动力。文化的繁荣促进民族的繁荣;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的兴盛,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这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活力;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推进社会发展的方向动力;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这个民族精神向心力和心理凝聚力。抓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藏区的长治久安。
七是藏族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它已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在研究,喜爱的朝阳文化。发展藏文化,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增添异彩,也是丰富人类文化宝库的一大举措。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无论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来看,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为正当其时。
发展文化产业比发展以开发地上地下资源作为支柱产业有其不同的优势;一是发展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生态破坏小,不损害当地群众利益;二是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广、发展潜力大,经济回报高,受益时间长,最适合藏区区域特点;三是文化产业是依靠人的智力、技能、知识、信息等来实现产品的品牌化和附加值,文化产品消费不会消耗物质形态,反而会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四是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具有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扩展效应;五是文化产业有利于调动利用和吸纳本民族各类人才和本地劳动力。因此,依靠文化资源优势,走全力推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最终形成全民族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格局适合藏区实际。
(三)发展影视出版业 藏族影视业发展前景广阔,藏民族不仅有独特厚重、丰富灿烂的文化,而且有奇特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影视题材资源丰富多彩,应有尽有,藏区影视业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丰富独特资源,主要障碍是缺少双语影视专业人才。新闻出版业以保护、传承、宣传、创新藏文化作为立足点,把传播、继承、开发、利用藏文化作为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藏区永久的发展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多次强调:“更加注意高原生态环境”,西藏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保护建设的基础”,“确保生态环境良好”,这是中央政府十分重视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体体现。
青藏高原为230万余平方公里,占伟大祖国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四份之一,是600万藏族人民生息繁衍和世代居住的家园。保持它的原生态,保护它的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不是藏区和藏民族单方面的事,而是全国、亚洲和全球利益所在。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变、恶化是众所周知的事,生态退变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荒漠、沙漠退化严重,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二是草原退化严重,出现草产量大幅度下降和草原沙化;三是水土流失严重,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黄河、大渡河、雅砻江等江河水土流失突出;四是水资源迅速缩减,江河流量减少,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有些已经干涸,沼泽湿地面积明显减少;五是森林资源枯竭,砍伐过度造成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六是野生动植物种类明显减少,有些已处于频危灭绝状态;七是生物物种生存环境恶劣,物种分布区域逐年缩小。
上述问题对雪域高原上居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严重威胁,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同时对全球的气候,亚洲的水资源,人类的多元文化产生直接影响。现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出十三条措施,供参考。
(一)继承弘扬藏民族生态保护传统
藏民族有一整套人人爱护生态、保护生态、善待自然、节制资源开源、调解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生活理念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应当给予尊重,并加以传承弘扬。
(二)建立有成效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对藏区各地现有的自然保护区要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配备专职管护人员和建立监督监管机制,实现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保得住,有成效。生态保护应学习借鉴藏民族传统生态保护措施与引用现代先进保护技术相结合,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可以建立国有、地区、社团、民间、寺院、村寨、旅游景区等多种形式的保护区。
(三)建立原始生态文化保留区
保留区是指保留和恢复藏民族沿袭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生态文化原貌区,包括衣食住行、宗教文化、建筑文化、传统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原貌。这个措施在西方国家有先例、很成功,康区德格县在搞试点。它是一个具有浓厚民族风味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旅游目的地和民族生态文化观偿区。
(四)退人还山,生态移民,营造无人生态区
这个措施是保护生态和改变缺水、缺土、缺路、缺粮、缺电、缺交通、缺医药、缺科技教育八缺地区人群生存环境的长远之计和有效措施。即把上述八缺地区分散居住的藏民迁移到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建造百户以上的生态移民新村。最终目的是让迁出地区的动植物生长起来形成无人生态区,搬迁移民得到安居乐业,这个工程正在实施,但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五)加大天保工程投入力度,延长补助期限
根据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雨水少、生态植被生长周期缓慢、生态环境脆弱性、不易恢复性的实际情况,天然林保护工程要加大投入力度,延长补助期限为50年以上才有希望见成效。
(六)成本共担,成果共享,建立生态环保补偿机制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让西藏的青山绿水常在,积极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受益者不单是藏区,全国、亚洲、世界各国都受益得利。因此,受益获利地区或国家,对承担保护建设地区给予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是互助互惠、合情合理的事,建议国家建立生态环保补偿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江河源生态环境保护人头税”;二是要求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补偿机制,即受益获恩惠地区每年从GDP或地方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返回承担保护建设地区;四是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要求受益地区和国家都要参与入资。将上述补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生态环保。
(七)要求建立对各种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机制
对青藏高原的历史文化、土地、森林、水源、草场、野生动植物、荒山野地等资源实行有偿利用和开发,尽快出台补偿价格机制。
(八)藏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总产值”
藏区发展速度不搞“国民生产总产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总产值”,即绿色GDP。这是协调解决国家要生态、农牧民要致富、政府官员要政绩的矛盾,一说地区发展,大家把目光对准生态资源,实施绿色GDP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建立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的有效保障措施。
(九)基础建设中建立健全对生态环境保护、修恢复和监测监督管理制度措施
藏区在从事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建设和国家特需建设中,一是在前期评估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设备、施工等全过程中,必须引入植被保护与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土保持、冰冻土和湿地环境保护、独特自然景观保护、名胜古迹和古建筑保护(修复)和监测监督管理机制,在建设施工各个环节制定有效保护措施和监测监督管理制度;二是建设项目投资预算中要有用于生态(绿色)环境保护(修恢复)和监管专项资金,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十)组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航空保护队
这是着眼未来应用现代化航空技术手段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起点高、周期短、范围广、见效快的科学保护建设措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十一)控制当地人口增长和限制外来流量人口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良好,成为人类最后一块净土的根源是过去这里人口稀少,地域辽阔。更主要是藏民族自古形成的保护生态、善待自然、节制开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为各种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生存环境。适当控制当地人口增长、限制外来流量人口显得十分重要。人口过快增长和外来人口流量增多直接对当地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居民收入和就业、交通、住房、教育、社会治安等带来压力。因此,控制当地人口增长、限制外来流量人口显得十分重要。
(十二)藏区不宜发展现代工业文明
根据雪域高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自然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易恢复性,不宜从事和发展高消耗无再生资源、高消耗能源、高消耗水资源、大动土石植被、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代工业。例如不宜发展各种采矿业、采伐业、冶炼业、化工业、造纸业、火力能源、核能源、水泥厂等。这有利于扼制全球气候变暖、保护亚洲水资源和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世界自然景观格局;有利于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良好,构建江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人类最后一块净土的原生态,这不只是藏族人民生存环境利益索求所在,而是全国、全球共同利益所在。因为雪域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又是地球的众山之源、江河之源、生态之源,世界的气象哨和生命的极限区。
建议藏区各级政府不开采或尽量不开采地上地下资源,其理由为:一是尊重藏民族珍爱生灵、善待自然、节制开源,勤俭节约,把资源财富留给后人的生态道德价值观,藏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原因在于此;二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藏区地方财政收入和发展建设资金一直由中央、省给予补助提供,赤字问题已解决。找钱致富的门路是很多的,不一定要死死盯住祖宗留给我们的资源,因为我们有后代;三是藏区目前不具备保护性科学开采和精加工变成商品增值的利用资源能力技术,只能卖粗加工原材料和收点税,为了当前的利益,把家中的宝贝低价出手给他人的作法是短期行为。
(十三)藏区不使用不易溶解和污染环境的塑料化学制品
利用政府行政手段,在藏区禁售禁用不易溶解和污染环境的塑料化学制品,改用藏民族沿用千年的藏纸、竹、陶、木、瓜壳、树叶、树皮制品、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三、未来藏区着力发展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教育卫生、特色经济、旅游五大行业
(一)基础设施建设
藏区能源建设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沼气等具有再生型能源替代木柴、畜粪、草杆、松光、油灯等传统能源,并把上述再生型能源建设推向网络化和产业化。
交通建设以公路航空为主,人行道、桥洞为辅,采取多打隧道、多架桥而不翻山绕山的生态筑路原则。虽然投资大一点,但山上的植被、野生动植物不受破坏,保持青山绿水原貌,获得缩短路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减少高原因冰、雪、雾、冻和弯道多、路面陡等引来的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筑路时一定要考虑管道下地位置,以免重复劳动、节约投资。同时考虑公路和人行道两旁的绿化和人文景观,以生态文明区与文化多样性相配套。
航空有不破坏地面生态,不污染环境和轻松快捷的特点,最适合山川阻隔,相距遥远的青藏高原。它可以使青藏高原与世界各国的距离越来越短,形成地上和空中交通网络。
加快藏区物流建设是打开封闭之门、服务民众,实现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互动、传播的有效途径。
信息产业 把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藏文化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行远程距离传送交易作为发展原则,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双语人才是藏区步入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二)人才培养
人才是实现藏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战略的先决条件,是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决定因素,是增强综合势力的内在动力。藏区未来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事业育人。行政人才素质培养,实用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优先培养,特殊人才特殊培养。
对各类人才的要求是:有理想、有见树、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学有所长、爱岗敬业、奉献至上。
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教育的重心应放在现有人员的政策法律知识、民族历史文化知识、行政管理知识和藏汉双语能力水平的提高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党和国家联系藏民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实用人才是藏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根据事业需要而采取重点培养。藏族传统科技工匠师技能人才和民间艺人要纳入党委政府人才工作规划,提上义事日程,实行统筹培养。
紧缺人才是指文化教育、医药历算、农牧林水、交通通信、市政建设、民族传统手工艺、生态环保、金融保险、影视广告、新闻出版等事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这是目前藏区最紧缺最急需的人才,急待采取优先培养。
特殊人才是指自然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高级人才,这类人才藏区几乎为空缺。藏区未来发展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物理、生物、化学,电子计算机、能源矿产资源勘探测绘、各种大中型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气象、地质、机械制造、桥梁遂洞管道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的高级人才,这类特殊人才采取特殊培养。在提供研究试验条件、资金投入、课题安排、公费出国深造、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在人才使用方面,一是要切实体现民族平等、放手使用、人其尽才、才其尽用政策;二是使用和培养并举,创造多出成果政绩、出好成果政绩的激励机制;三是克服重使用、轻培养提高,“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舍近求远用人习惯,用情感、事业、环境、待遇留住人才。
人才要走自己培养的道路,开设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养教育通道平台,因事业需要育人。
(三)教育卫生
1、民族教育 教育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将母语作为第一教学用语,把民族优秀文化纳入民族教育内容,教育紧贴区情州情县情实际,紧贴本民族文化传统,从小学到中学全面推行双语教育,扼制藏族不懂藏文、藏族不会藏语和藏区从地州到县乡镇村所有行政公文和司法、科技、传媒几乎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最后导致大多数藏民听不懂、看不懂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区省州县党委政府的决策方略,不了解国家法律法规,不灵通各种信息的客观现实。以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和语言文字平等政策,切实加强行政公文和宣传媒体、司法、科技用语实施双语化,这件事要得到在藏区工作生活的汉民族同胞的理解、支持和认同具有决定作用。与此同时,藏民族自己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丢掉自己语言文字并不是一种光彩、进步的好事,而是民族开始走向消亡的一种表现。学习使用和传承具有千年历史的本民族语言文字,是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自己民族标志特性和延续发展的生机活力。
民族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懂本民族语言文字,熟悉自己民族文化传统,能够在生他育他的热土上获得生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接班人。从体制和政策上开通懂当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员在本自治地区域内优先获得就业的绿色通道,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民族自治制度的实质性的优越性,这是制定民族教育中长规划,推进双语教育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办好民族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藏区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客观需要双语人才,特别是保护、抢救、传承、发展、利用、交流民族文化,必须大力培养双语人才。藏区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做到他无我有。根据目前藏区教育软硬件条件,朝“他有我优”方向追赶将会事倍功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何种语言文字教学与推行现代化教育是不等式关系,双语教育不影响教育现代化,弄清这个概念意义重大。
2、医药卫生 未来藏区大力发展现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同时,充分发挥藏医药在农村牧区卫生保健工作中的特长作用,这是适应藏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一大优势。藏医药是藏族人民在同大自然和各种疾病作斗争中形成的具有4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医药,藏族人民的医药保健自古以来依靠本民族的医药。藏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藏药具有成本低、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生产、疗效可靠、不宜失效、无副作用的特点。特别是藏医药对治疗地方病、慢性病、高原多发病、疑难杂症、消化道病、心血管病、风湿病和传染病方面具有特长绝技。与此同时有利于缓解快速增长的医药卫生费用与农牧民经济承受能力的矛盾。藏医药在藏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应该充分发挥藏医药在防治、医疗、保健、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和特色,将藏医药服务拓展到家庭,参与农牧区和城镇医疗、预防、保健的全过程,这是我们藏区医疗卫生资源的一大优势,应当大力发展。藏医药在继承挖掘传统特长技能的基础上,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走专科专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探索根治技能的发展道路;为走出藏区,进入国内国际市场、造福人类健康做好基础工作。
(四)特色经济
着重发展绿色食品、高原土特产品、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酿酒业、天然纯净水资源开发、农牧产品加工营销等特色经济。农业从传统的“多打粮”转向发展绿色经济和观光农业;牧业从“多养畜”转向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为主,限制畜牧总量,实现草畜平衡。农畜产品、土特产品、民族手工业产品、精加工、精包装、促营销显得格外重要。
建议高原天然纯净水用管道供送内地城市饮水工程纳入规划,这是既让内地城市能饮用雪山清泉,又使高原白流的纯净水资源得到利用而增加当地人收入的两全齐美民生工程。
民族手工艺 着重开发金属、木质、珠宝玉石加工业,发展制陶、制革、纺织、编织、雕刻、雕塑、绘画、裁缝、建材、家俱、造纸、包装、藏香、服饰、藏毯和宗教用品、文化用品、生活用具等。
(五)旅游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吸引游客、提升品味、扩大影响内在活力。旅游景点是承载、展示、体现文化的载体和平台,两者结合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原则。藏区旅游主要加强旅游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重点是改善景区内外的基础设施,丰富看、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业要特别注重文化的保护,杜绝破坏性开发,避免过度功利性和商业化,避免产业趣同,防止造成文化传统的个性被外来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消解。为了经济利益而改变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造成藏文化精神的缺失,使味美香甜的青稞酒、酥油茶变味走样而得不丧失的路子不能走。
四、现代化和现代观念的有些东西在藏区不宜照搬吸纳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学习吸收现代化的东西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当然是无法阻挡或不能阻挡的;现代观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们追随的一种思想。然而世上任何东西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现代化和现代观念也是如此,在先进的背后就有损失和危机,也有破坏和失传。现代化的有些东西是阻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培养人的懒堕依赖习惯;现代化和现代观念的有些东西是远离本土文化,远离客观实际,远离民族心理和道德价值取向,有可能给藏区未来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或负面效应,因此,现代化和现代观念的有些东西藏区不宜照搬吸纳:
一是注意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被现代文化或强势文化冲击同化而消解 藏族传统文化被现代化和强势文化冲击同化走向消解,改变藏文化的道德观、价值取向,促使藏文化精神特征缺失,这样的结果,藏民族失去延续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百花园中少了独具风骚、姹紫嫣红的一朵奇葩;人类多元文化中少了曾经为她的构成和建设增添过厚重异彩的一种优秀文化。
藏族文化的保护、抢救、保存、传播等手段方式上可以学习引进和吸纳现代化的技术,而在它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本质特性上,不宜过多过深照搬吸纳现代化。
二是藏区不宜购进、生产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饮食和生活用品 藏民族的饮食、生活用品大都是对身体无任何负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不污染环境的原生东西。而现代的有些饮食和生活用品有害于人体健康、污染环境。
三是尽量限制形形色色的污染进入藏区 人类进入地球村后,人际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往接触不断增加频繁。与此同时,随着人流、物流、文化流量不断加大,形形色色不健康或低级庸俗的污染也会带进来。因此,藏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尽力限制物质污染、文化污染、精神污染进入藏区,以确保人类最后这块净土不受污染。
四是藏区不扩大城镇化规模 为了保护藏民族原生态文化传统,使青稞酒酥油茶不变味,藏人不受日益上涨的城市物价房价的压力,尊重藏民族不喜欢居住拥挤、环境噪杂、人情味淡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他们愿意过世世代代已过惯的蓝天白云、山青水绿、鸟语花香、湖光山色、欢歌笑语和诵经声、鼓号声响彻村寨牧场的宽松自由的田园生活。所以藏区不益扩大城镇化建设规模,着力改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事业建设。
五是现代人的有些价值观不适应藏区社会 现代人的价值观是利益至上,人生在世追求吃喝玩乐。富裕奢侈、权势名利,人与人之间成为一种交换关系,形成防备、猜疑、刻薄、争斗的人际关系与藏人重情淡财,强调人与人之间要诚信厚道、宽容谦让、仁慈爱心,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情感友善关系的价值观形成对立。构建和谐藏区就要尊重藏人的人际价值观。
现代有些人的经济价值观为只顾一时一地一代人的幸福美满,很少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倡广开财源,无限消费、荣华富贵。藏人则主张精神生活第一,物质享受第二,提倡知足反贪、节制开源、勤俭持家,把资源财富留给后人为快。从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言,藏人的经济价值观值得继承弘扬。
藏人重义轻利、利乐众生、戒恶行善、慈悲为怀、施舍济贫、遵纪守法、知足常乐,认定有因果轮回。这个道德观适应人类文明社会的道德风尚,不能被现代观念所冲淡消解。
藏人善待自然、崇敬自然、珍爱一切生命,人与自然和谐,人、神、自然三者相互依存、共生共存的生态文化观,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保护人类最后一块净土——雪域高原水常清、山常绿、天常蓝。这种生态文化观不能被现代有些人将身边所有的资源开尽用光,以满足一地一时一代人的贪欲自私的“发展”、“致富”观点所左右。
藏人孝敬父母、崇敬上师、尊老爱幼、热情好客,提倡家人老小不分离,儿女永远与父母老人生活在一起为荣,全家老少相依相靠、相互体贴照应,即节约资源,节省开销,又减轻社会负担的传统家庭生活习俗与现代人儿女长大成家后与父母老人分居,父母抛弃儿女,儿女虐待父母的行为背道而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人间充满爱心与友善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美德。藏人还是保持自己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为好。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藏区永久的发展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多次强调:“更加注意高原生态环境”,西藏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保护建设的基础”,“确保生态环境良好”,这是中央政府十分重视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体体现。
青藏高原为230万余平方公里,占伟大祖国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四份之一,是600万藏族人民生息繁衍和世代居住的家园。保持它的原生态,保护它的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不是藏区和藏民族单方面的事,而是全国、亚洲和全球利益所在。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变、恶化是众所周知的事,生态退变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荒漠、沙漠退化严重,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二是草原退化严重,出现草产量大幅度下降和草原沙化;三是水土流失严重,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黄河、大渡河、雅砻江等江河水土流失突出;四是水资源迅速缩减,江河流量减少,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有些已经干涸,沼泽湿地面积明显减少;五是森林资源枯竭,砍伐过度造成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六是野生动植物种类明显减少,有些已处于频危灭绝状态;七是生物物种生存环境恶劣,物种分布区域逐年缩小。
上述问题对雪域高原上居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严重威胁,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同时对全球的气候,亚洲的水资源,人类的多元文化产生直接影响。现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出十三条措施,供参考。
(一)继承弘扬藏民族生态保护传统
藏民族有一整套人人爱护生态、保护生态、善待自然、节制资源开源、调解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生活理念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应当给予尊重,并加以传承弘扬。
(二)建立有成效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对藏区各地现有的自然保护区要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配备专职管护人员和建立监督监管机制,实现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保得住,有成效。生态保护应学习借鉴藏民族传统生态保护措施与引用现代先进保护技术相结合,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可以建立国有、地区、社团、民间、寺院、村寨、旅游景区等多种形式的保护区。
(三)建立原始生态文化保留区
保留区是指保留和恢复藏民族沿袭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生态文化原貌区,包括衣食住行、宗教文化、建筑文化、传统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原貌。这个措施在西方国家有先例、很成功,康区德格县在搞试点。它是一个具有浓厚民族风味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旅游目的地和民族生态文化观偿区。
(四)退人还山,生态移民,营造无人生态区
这个措施是保护生态和改变缺水、缺土、缺路、缺粮、缺电、缺交通、缺医药、缺科技教育八缺地区人群生存环境的长远之计和有效措施。即把上述八缺地区分散居住的藏民迁移到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建造百户以上的生态移民新村。最终目的是让迁出地区的动植物生长起来形成无人生态区,搬迁移民得到安居乐业,这个工程正在实施,但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五)加大天保工程投入力度,延长补助期限
根据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雨水少、生态植被生长周期缓慢、生态环境脆弱性、不易恢复性的实际情况,天然林保护工程要加大投入力度,延长补助期限为50年以上才有希望见成效。
(六)成本共担,成果共享,建立生态环保补偿机制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让西藏的青山绿水常在,积极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受益者不单是藏区,全国、亚洲、世界各国都受益得利。因此,受益获利地区或国家,对承担保护建设地区给予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是互助互惠、合情合理的事,建议国家建立生态环保补偿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江河源生态环境保护人头税”;二是要求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补偿机制,即受益获恩惠地区每年从GDP或地方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返回承担保护建设地区;四是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要求受益地区和国家都要参与入资。将上述补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生态环保。
(七)要求建立对各种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机制
对青藏高原的历史文化、土地、森林、水源、草场、野生动植物、荒山野地等资源实行有偿利用和开发,尽快出台补偿价格机制。
(八)藏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总产值”
藏区发展速度不搞“国民生产总产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总产值”,即绿色GDP。这是协调解决国家要生态、农牧民要致富、政府官员要政绩的矛盾,一说地区发展,大家把目光对准生态资源,实施绿色GDP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建立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的有效保障措施。
(九)基础建设中建立健全对生态环境保护、修恢复和监测监督管理制度措施
藏区在从事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建设和国家特需建设中,一是在前期评估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设备、施工等全过程中,必须引入植被保护与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土保持、冰冻土和湿地环境保护、独特自然景观保护、名胜古迹和古建筑保护(修复)和监测监督管理机制,在建设施工各个环节制定有效保护措施和监测监督管理制度;二是建设项目投资预算中要有用于生态(绿色)环境保护(修恢复)和监管专项资金,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十)组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航空保护队
这是着眼未来应用现代化航空技术手段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起点高、周期短、范围广、见效快的科学保护建设措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十一)控制当地人口增长和限制外来流量人口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良好,成为人类最后一块净土的根源是过去这里人口稀少,地域辽阔。更主要是藏民族自古形成的保护生态、善待自然、节制开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为各种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生存环境。适当控制当地人口增长、限制外来流量人口显得十分重要。人口过快增长和外来人口流量增多直接对当地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居民收入和就业、交通、住房、教育、社会治安等带来压力。因此,控制当地人口增长、限制外来流量人口显得十分重要。
(十二)藏区不宜发展现代工业文明
根据雪域高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自然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易恢复性,不宜从事和发展高消耗无再生资源、高消耗能源、高消耗水资源、大动土石植被、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代工业。例如不宜发展各种采矿业、采伐业、冶炼业、化工业、造纸业、火力能源、核能源、水泥厂等。这有利于扼制全球气候变暖、保护亚洲水资源和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世界自然景观格局;有利于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良好,构建江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人类最后一块净土的原生态,这不只是藏族人民生存环境利益索求所在,而是全国、全球共同利益所在。因为雪域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又是地球的众山之源、江河之源、生态之源,世界的气象哨和生命的极限区。
建议藏区各级政府不开采或尽量不开采地上地下资源,其理由为:一是尊重藏民族珍爱生灵、善待自然、节制开源,勤俭节约,把资源财富留给后人的生态道德价值观,藏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原因在于此;二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藏区地方财政收入和发展建设资金一直由中央、省给予补助提供,赤字问题已解决。找钱致富的门路是很多的,不一定要死死盯住祖宗留给我们的资源,因为我们有后代;三是藏区目前不具备保护性科学开采和精加工变成商品增值的利用资源能力技术,只能卖粗加工原材料和收点税,为了当前的利益,把家中的宝贝低价出手给他人的作法是短期行为。
(十三)藏区不使用不易溶解和污染环境的塑料化学制品
利用政府行政手段,在藏区禁售禁用不易溶解和污染环境的塑料化学制品,改用藏民族沿用千年的藏纸、竹、陶、木、瓜壳、树叶、树皮制品、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四、现代化和现代观念的有些东西在藏区不宜照搬吸纳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学习吸收现代化的东西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当然是无法阻挡或不能阻挡的;现代观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们追随的一种思想。然而世上任何东西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现代化和现代观念也是如此,在先进的背后就有损失和危机,也有破坏和失传。现代化的有些东西是阻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培养人的懒堕依赖习惯;现代化和现代观念的有些东西是远离本土文化,远离客观实际,远离民族心理和道德价值取向,有可能给藏区未来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或负面效应,因此,现代化和现代观念的有些东西藏区不宜照搬吸纳:
一是注意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被现代文化或强势文化冲击同化而消解 藏族传统文化被现代化和强势文化冲击同化走向消解,改变藏文化的道德观、价值取向,促使藏文化精神特征缺失,这样的结果,藏民族失去延续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百花园中少了独具风骚、姹紫嫣红的一朵奇葩;人类多元文化中少了曾经为她的构成和建设增添过厚重异彩的一种优秀文化。
藏族文化的保护、抢救、保存、传播等手段方式上可以学习引进和吸纳现代化的技术,而在它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本质特性上,不宜过多过深照搬吸纳现代化。
二是藏区不宜购进、生产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饮食和生活用品 藏民族的饮食、生活用品大都是对身体无任何负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不污染环境的原生东西。而现代的有些饮食和生活用品有害于人体健康、污染环境。
三是尽量限制形形色色的污染进入藏区 人类进入地球村后,人际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往接触不断增加频繁。与此同时,随着人流、物流、文化流量不断加大,形形色色不健康或低级庸俗的污染也会带进来。因此,藏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尽力限制物质污染、文化污染、精神污染进入藏区,以确保人类最后这块净土不受污染。
四是藏区不扩大城镇化规模 为了保护藏民族原生态文化传统,使青稞酒酥油茶不变味,藏人不受日益上涨的城市物价房价的压力,尊重藏民族不喜欢居住拥挤、环境噪杂、人情味淡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他们愿意过世世代代已过惯的蓝天白云、山青水绿、鸟语花香、湖光山色、欢歌笑语和诵经声、鼓号声响彻村寨牧场的宽松自由的田园生活。所以藏区不益扩大城镇化建设规模,着力改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事业建设。
五是现代人的有些价值观不适应藏区社会 现代人的价值观是利益至上,人生在世追求吃喝玩乐。富裕奢侈、权势名利,人与人之间成为一种交换关系,形成防备、猜疑、刻薄、争斗的人际关系与藏人重情淡财,强调人与人之间要诚信厚道、宽容谦让、仁慈爱心,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情感友善关系的价值观形成对立。构建和谐藏区就要尊重藏人的人际价值观。
现代有些人的经济价值观为只顾一时一地一代人的幸福美满,很少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倡广开财源,无限消费、荣华富贵。藏人则主张精神生活第一,物质享受第二,提倡知足反贪、节制开源、勤俭持家,把资源财富留给后人为快。从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言,藏人的经济价值观值得继承弘扬。
藏人重义轻利、利乐众生、戒恶行善、慈悲为怀、施舍济贫、遵纪守法、知足常乐,认定有因果轮回。这个道德观适应人类文明社会的道德风尚,不能被现代观念所冲淡消解。
藏人善待自然、崇敬自然、珍爱一切生命,人与自然和谐,人、神、自然三者相互依存、共生共存的生态文化观,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保护人类最后一块净土——雪域高原水常清、山常绿、天常蓝。这种生态文化观不能被现代有些人将身边所有的资源开尽用光,以满足一地一时一代人的贪欲自私的“发展”、“致富”观点所左右。
藏人孝敬父母、崇敬上师、尊老爱幼、热情好客,提倡家人老小不分离,儿女永远与父母老人生活在一起为荣,全家老少相依相靠、相互体贴照应,即节约资源,节省开销,又减轻社会负担的传统家庭生活习俗与现代人儿女长大成家后与父母老人分居,父母抛弃儿女,儿女虐待父母的行为背道而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人间充满爱心与友善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美德。藏人还是保持自己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