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王
2010年4月17日,玉树地震后的第三天,我赶到玉树州政府结古镇,看到大部分房屋坍塌,许多地方都已被夷为平地,格萨尔广场搭满了帐篷,抢救队在给受伤的群众包伤口;救援部队在给受灾群众分发救灾物品……这情景经常在我眼前浮现。今年,我重返一直令我牵挂的玉树。
重返玉树
不知不觉,玉树发生地震已经一年了。当日满目疮痍的景象,今日会是怎样的光景?灾后重建工作进展到甚么程度了?那里的居民现在生活得怎样?我的藏族朋友巴丁一家近况如何?带众多疑问,我早前又来到了结古镇。
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将此处设为地震遗址
我们驱车进入结古镇,看到路面整洁,身统一制服的学生们在路边的一片废墟上清理垃圾,为重建美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挖掘机在拆除危房,清理废墟,为下一步的建设做准备;因为时值冬季,不宜施工,高原地区的施工期是四月到十月,所以大部分的建筑工地都是停工状态。
玉树民众领取政府发放的衣物等
格萨尔广场位于结古镇中心,总占地面积为600平方米,平时是人们休闲娱乐集会的地方。玉树有江河之源、万山之宗、中华水塔、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藏语意为“王朝遗址”或“部落遗风”。据史载大约在11世纪,在今昌都、玉树及德格地区,崛起一个新的部落—岭国,这个部落中的国王就是至今在藏族人中传唱不衰的格萨尔王。地震后格萨尔广场一度成为医疗救护中心,当时玉树人民坚信只要格萨尔王铜像不倒,玉树就还在。眼前的广场整修如新,人们有的悠闲地散步;有的蹲下玩羊骨游戏。羊骨游戏是一种奇特的娱乐习俗,每逢新春佳节,人们便聚集在一起玩羊骨取乐,以赢得羊骨的多少作为新的一年夺取畜牧业大丰收的征兆。
一些商贩从牧区购买羊皮,加工后在市场兜售
在广场附近的胜利路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道路两旁布满了帐篷商店,饭店、歌舞厅、理发店、网吧等也随处可见。衣物、饰品等各类生活用品供应充足。来自海南的菠萝、香蕉、芒果,三峡库区的脐橙,山东烟台的苹果摆满了货摊,在糖果摊前孩子们争相让大人们购买自己喜欢的甜点,在佛事用品摊位前,人们敬请佛像、唐卡、经幡等各种祭神用品。在新建成的安置点周边设有商店和小型超市,供应蔬菜、粮油,种类齐全,而且价格也很稳定。
藏民巴丁次成一家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其乐融融
当天晚上我住进一家藏民兄弟开的旅店,吃上久违了的酥油炒面、蕨麻糖米饭。饭后,简单洗漱,猫进被窝,回想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心里暖暖的,震后玉树人民不屈不挠,对生活充满希望,我为“世界屋脊”上的这棵“玉树”祈祷。
生活还是要过的
清晨,玉树草原上的牧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天灾之后,生活还是要过的,玉树牧民依然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夏天,尽管赛马节规模可能不如以前,甚至会停办,但牧民还祈求节日到来,开开心心过日子。
游牧藏民的帐篷内,姐姐在看护摇篮里的弟弟
牧民们把游牧生活总结为一条谚语:“夏季放牧上高山,春秋返回山腰间,冬季赶畜去平川。”青藏高原高山与平原之间落差大,植被稀疏,只有经常更换放牧的地方,才能保证牲畜的健康繁衍,草场也得以休养生息。所以一年中,高原上的牧民在各季的牧场不断地迁徙,从秋窝子迁到冬窝子,又从冬窝子迁到夏窝子,有的是一家单独迁徙,有的则是几户家庭联合迁徙。
“高原之舟”牦牛也肩负背小孩的工作
牧民一般把帐篷搭建在避风的地方,逐水草而居。高原上的帐篷大多是用牦牛毛编织成的,这种帐篷雨雪不易渗漏,还很保暖,拆迁也很方便。两个大人两三个小时就能把账房搭好。帐内以灶台为界,进帐的左侧为“阴帐”,右侧为“阳帐”。阴帐是女人的活动场所,包括烧饭、打酥油等都在阴帐进行,阳帐是男人的卧室和会客场所,神龛也设在阳帐。
在路边卖蘑菇的藏族妇女
每天清晨,天不亮,主妇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起奶桶到帐篷外挤奶,至少要挤20多头牛的奶,挤完奶,便开始生火煮奶茶,这时候,男人、老人和孩子们才起。主妇已经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和香喷喷的糌粑准备好了,吃罢早餐,男人和稍大点儿的子女,便开始准备去放牧了,出发前,主妇通常会把准备好的中午饭糌粑或面饼放在褡裢里,男人将褡裢搭在肩上,骑上马开始了一天的放牧。清晨,男人出牧,女人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先到帐外捡拾牛粪,然后把牛粪铺在草地上,风干后做燃料。接下来捻毛线或打酥油,到溪边背水,忙个不停。傍晚,男人放牧归来,把牛羊聚拢在帐篷附近,女人则忙第二次挤奶,之后回到帐篷,一家人围坐在炉火边,喝奶茶、吃手抓肉,其乐融融。
到了七月,玉树的牧民都会放下工作,不约而同来到美丽的扎西科草原,参加一年一度的玉树赛马节。
盛装出席活动的藏族妇女,喜欢用玛瑙、珊瑚、金银来装扮自己
藏族自古以来逐水草而居,随骏马在广袤的草原上自由驰骋,这个马背民族,对骏马的喜爱如同珍宝一样。藏族人自古以来以这种方式抉择出英雄好汉,战场上戎马倥偬,生活中游牧长风,赢得了爱戴和拥护,英雄格萨尔在少年时代“赛马称王”,从此在战马上开始了拯救世界的伟业,因此,充满了阳刚、剽悍之气的赛马活动,成为藏族人心目中的最爱。如今的玉树地区,无论祭山敬神、迎宾送客、操办婚事等喜庆日子,都离不开赛马竞技。州政府则把每年7月25日开始的7天,定为传统的玉树赛马节。
山高水长孕育宗教文化
玉树自古是连接西藏、四川、西宁的交通要道,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
文成公主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文成公主西行路上留下了许多遗和传说,最著名的就是大日如来佛堂,即俗称的文成公主庙。此庙坐落在距结古镇约20多公里的贝纳河谷口不远的地方,坐北朝南,背靠巍峨险峻的岩壁,傍临清澈见底、洌如甘露般的清溪,面对灌木滴翠、绿草丰茂、鸟语花香的巴塘山,中间一箭之地,峡谷蜿蜒,砾石遍地。由于贝纳沟环境幽雅清静,风景绮丽多姿,气候温和宜人,当地人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难得的“洞天福地”。
文成公主庙,被视为玉树高原上的“洞天福地”,香火缭绕,经久不衰
文成公主庙里面是一个白粉刷墙、卵石铺地的“凹”形小院,庙门旁有一块不大的石碑,用古藏文简略地记载修筑文成公主庙的缘由和大体时间。小院正面,紧靠岩壁的是三层高的土筑石砌的藏式平顶建筑,这是这座庙宇中唯一的建筑。庙堂虽说不大,但站在狭小的天井里仰望,庙堂却显得雄伟高大,颇为壮观。庙堂外表共分三层,内部实为一堂。底层是双开的大门,第二层是巨大的双扇藏式窗户,第三层又开一排六扇藏式窗户。这两层窗户平时不能开,完全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装饰。庙宇的窗门和墙壁全部刷成褐红色,天晴日丽时,远望庙宇,红光闪闪,犹如赤霞一片。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阴线石刻礼佛图
距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结古镇30多公里处的通天河南岸,有一条风景优美的高山深谷,名为勒巴沟,海拔3,700米左右,沟深约20公里。山麓清流溅珠,芳草萋萋,野花烂漫,从上到下,托出一幅垂天的立体画卷,冰峰雪岭晶莹闪烁,森林茂盛,托出无限生机,构成罕见的高原美景。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时曾经穿过这条沟,并命人在沟内刻下佛教岩画
位于沟口南麓河边的岩壁上,可见阴线石刻礼佛图,画面有莲座释迦牟尼立佛像,佛像右边依次刻有四个朝佛的人物像,第一个是跪状双手捧香炉的侍童;第二个是双手捧钵,前倾献礼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第三个为双手持莲花的文成公主;第四个为双手持莲花的侍童。左面约6米的岩壁上有三世佛,画面中心为释迦牟尼佛像,手结转法轮印,腿结半跏趺在双狮仰莲座上,左右两侧分别为过去佛和未来佛。
在沟深3公里处南麓峭壁上,还有一幅规模较大的由九尊佛像组成的阴线石刻转法轮图,佛像布局严谨、形态各异。画面上方有飞天,下方有蛇形龙王等天龙八部中的诸天。
勒巴沟内遍布的玛尼石刻散发出神秘气氛
再往沟里行进半公里的左侧岩壁上雕有3尊浮雕像,主佛为大日如来,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左、右下侧的两尊像分别为金刚手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佛像下面刻有古藏文“向大日如来佛、金刚手与观世音顶礼,马年吉日”等字样,为勒巴沟石刻的断代提供了可贵的参考依据。
走进勒巴沟约5公里处,有一条灌木葱茏、涧水潺潺的山谷曲折南延,名为子琼沟(藏语意为鸟水沟),沟里的石头或岩壁上刻凿的观世音经咒、莲花生经咒等经文及佛像、佛塔无处不在,其中有许多是深凿在临之目眩而难以攀援的悬崖峭壁间的大型摩崖浮雕,有的则刻写在河底的大石上,字清晰、工整,成为明澈清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信徒们年复一年的艰辛刻作,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石刻,在青山绿溪间形成了宏伟的规模,展现了藏传佛教石刻文化的奇光异彩,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尕朵觉吾位于青海玉树州称多县杂朵镇,主峰海拔5,395米,是藏传佛教神山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勒巴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沟口佛塔的塔身已开裂;主礼佛图岩石局部崩塌脱落;子琼沟佛塔塔身开裂,顶部已坍塌;玛尼石和玛尼石堆受塌落山体岩石影响,部分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