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吉祥宝塔
循化是实至名归的藏传佛教圣地之一,她曾诞生和培养过杰出的拉钦•贡巴饶赛大师,晋美赤列嘉措大师,喜饶嘉措大师,十世班禅大师,晋美柔贝罗哲大师等等。这是一长串闪光的名字。
在循化境内,有光耀藏传佛教史的“安多天然佛塔”,拉雄佛塔,麻尕佛塔,雄哇兰古佛塔,古雷寺佛塔,等等,十座之多;藏传佛教寺院近20座,分布全县各处,名声显赫的:北可参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丹斗寺”,南能去“文都大寺”,东上道帏“古雷寺”、“张沙寺”,西拜“洛杨塘寺”,中部为“拉康赛饶”即位于县城黄河南岸的“河源庙”。
(一)光辉灿烂的循化藏传佛教
僧人,寺院,佛塔,经书构成完整的藏传佛教生态。1000多年,它们相互作用,延伸影响,推动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循化藏传佛教历来重视这种宗教文化的连续性,所以历久弥新,它对整个藏区藏传佛教文化发展贡献巨大。
藏传佛教在循化近1000多年的历史沿革中,不断积淀蕴蓄,佛教文化气息日益浓郁厚重,时时处处散发着它那氤氲香气,循序渐进地熏陶教化劝善广大藏族同胞和其他佛教信徒,爱国爱教,诚实做人,全心全意地追求心灵的升华和精神世界的幸福。
安多天然佛塔与它的守护者尕藏祥吉
位于循化城东道帷乡的丹麻村佛塔,藏语称“rang xiao qiao ding”,汉译为“天然方塔”。这就是藏族生活地区著名的“安多天然佛塔”。它是以上诸多藏传佛教代表性宗教建筑文化,宗教活动仪式场所中的突出典型之一。它在藏传佛教史上的重要性与丹斗古寺并驾齐驱。它们都是继笨教之后,“后弘期”在循化确定的首批首要佛教圣地。它型似“金字塔”,四面的塔斜坡上,生长着四种不同颜色的花草,叹为观止;它四个边长都是44米,塔高接近19米,塔座占地3亩,上置日月标记,四周置嘛呢经筒322个。
既然称“天然佛塔”,历史即可与所在的大力架山同岁月。至于世人所称“天然佛塔1200多年”历史,这是指佛教传入循化以后,它成为佛教活动场所而言。佛教传入循化之前,循化藏族先民信仰“笨教”;据考,这个“天然佛塔”早期属笨教活动的道场。
关于天然佛塔的民间传说,十分丰富浪漫。主要说法都与佛教故事相关。一说此塔由500罗汉用一个晚上垒成,塔内供奉装有燃灯佛舍利的琉璃钵。“现代”藏学大师才旦夏茸活佛认为:“安多天然佛塔内所供奉应该是佛祖的真身舍利。”另外一说是,古印度阿育王时期(公元前273年~前236年),年轻的阿育王凶狠残暴,设置人间地狱,对内高压,对外穷兵黩武。后来他受佛教影响,皈依并忏悔,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从他在位的第11年始,宣布佛教为印度帝国国教。他召集全国大批高僧、编辑整理佛经,修建寺院佛塔,并派遣大批传教僧人出国传教,传播佛教的慈悲救世、和平博爱思想。安多天然佛塔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建造,塔内供奉佛祖真身舍利。
不管是哪种说法属实,可以肯定安多天然方塔自从佛教传入循化就成为佛教徒礼拜朝圣的圣地。安多广大藏胞抱定这样一个信念,凡是前往圣地拉萨朝觐,必须先到安多天然佛塔朝拜,否则“信则不诚,诚则不灵”。
在天然佛塔朝拜时,必须转经筒、诵经文。有文化识经文的人转多少圈,没有文化不识经文的人转多少次,都有明确规定。因为经筒内置经文,所以转经筒的寓意在于诵经勤勉,保持纯洁、清净、慈悲、本份、救苦等心境,经常反思、忏悔、精进,也可以祈福、祈祷、许愿。因此,每一个信徒不仅朝圣来时要诵经,平日在家或在寺院,或在旅途中,或在劳动中,都要时刻“持念”,坚定信仰,实践宗教,成为一个为佛所喜的善人,远离邪恶、仇恨、虚假、丑陋。最终修成正果,超越罪恶,心生极乐净土。
现在的“安多天然佛塔”周围,有常年修行的女尼18人。她们一边修持护塔,一边为四周的百姓举办攘除灾祸的宗教活动。她们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17岁,分别来自青海各地,最远的从海西慕名而来。她们不规定具体强制的功课,一般一月三次(每月农历初十、十五、二十五)集体诵经。平时自己转塔诵经修持。一年之中方便时,她们请高僧来讲经学习,她们也外出其他寺院学习交流。主要学习历代藏族高僧的著作,学习怎样珍惜生命,行善方式,道德选择,因果经,六字真经,宗喀巴大师著作等。她们出家的原因都为自愿。一旦自己选择出家,父母不加阻拦,希望她们在佛教的道路上走好。81岁的格桑卓玛(取自一个佛母的名字;汉意为全美的佛母),3岁出家,来自循化拉木龙王村。她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有信仰,信仰使人快乐向善。42岁的住持尕藏祥吉(汉意为慈悲修成佛果),出生在化隆县一家书香门第,她从小受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影响深远,16岁初中毕业出家。她一直思考人的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思想灵魂及自然界的变化无常问题。她认为灵魂可以伟大,思想能够不朽,人的肉体却终究会消失。而人的精神快不快乐,身体消受福乐还是遭遇灾苦,关键靠信仰和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果报应决定命运好坏。她说,“现实世界的生活,有苦有乐,有烦恼有遂顺,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超越的同时还要普度众生,修菩萨行,为天下祈愿,让天下人看到极乐”。至于佛教的前途问题,她认为这在于每一个人对宗教的具体态度和信念如何,坚定才能成正果。
她们这些学历初中的尼姑,在佛学领域的水平可不止于初中。她们决不刻意入俗,个个知足安详,生活清贫,心净无欲。
拉雄佛塔周围的小塔
“安多天然佛塔”和文都的“拉雄佛塔”被誉为姊妹塔。拉雄佛塔据传也是古印度阿育王时代与丹麻村天然佛塔同时所建,塔内供奉迦叶佛舍利。它所在位置水土流失严重,后来信徒们在原塔基上修筑出现在的拉雄佛塔。还在塔四周建起8座小塔,安置嘛呢经筒。塔座前修起观音菩萨殿。塔顶以镀金日月宝瓶镶嵌,寓意雄伟宝塔如日月。
“安多天然佛塔”共有三座。除了这两座之外,还有一座在青海省另外一个地县。
(二)循化藏文教育人才辈出
历史上的藏文化主要靠寺院传承发展;现代化要求藏文化的传承发展还必须靠学校教育来推动。
循化藏族同胞和政府决策者不失时机地促进藏文化的发展,继续依靠寺院,面向藏胞男女老幼各个阶层传布藏文化;同时创办各级藏文学校、双语学校,抓藏胞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循化县境内,有远见卓识的“名师”亲自出面,创办了2所藏文中学,一所在藏族聚居地道帏乡,另一所在另一个藏族聚居地文都乡。
(1)道帏乡是喜饶嘉措大师的故乡
喜饶嘉措大师教学楼
道帏乡初级中学建校年代较早,其前身是“青海省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由著名学者喜饶嘉措大师于1942年2月11日创立。解放后,改名为“古雷学校”,是全县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她给高一级学校输送了近5000名合格人才。
学校占地面积19950.1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喜饶嘉措大师教学楼”。全校现有教职工36名,专任教师30名。共设教学班9个。在校初中生426人,其中女生209人。住校生312人。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9%,升学率为100%。
学校现存的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寄宿生活条件差,与国家标准相比较,差距仍然很大;学校以国家标准2倍的负荷率安排学生住宿,尚有近66名学生无房无床位;现有宿舍无供水供暖设施,冬季生火取暖,安全隐患大;食堂总面积只有120平方米,无论冬夏,多数学生在户外就餐;学校尚无澡堂、洗衣房等生活功能房;学校距学生家庭远,安全隐患大;校门和围墙年久失修,既有碍观瞻,又存在安全隐患,时刻威胁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2)十世班禅大师的故乡在温都乡
循化藏文中学教学楼
“循化县藏文中学”校址在温都乡。它是由第十世班禅大师亲自倡导,和在省、地、县三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创建的县级寄宿制完全中学。校名“藏文中学”就是由大师亲自审核和钦定的。
自1985年建校以来,学校在已故大师的直接关怀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规模从小到大,办学势力从弱到强,已走过了二十五年的发展历程。
现在学校已初具规模,校园占地面积34655.0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在校学生来自循化县“三乡一沟”及周边邻县的农村学生,生源百分之百为农牧区学生。目前在校学生1481名,设有26个教学班,全校教职工111名,专任教师7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名、本科生42 名、高中教师合格率达到百分之八十 ,初中教师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自1988年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向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了1800多名合格学生,其中近100名学子已取得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5名已获得博士学位。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地、县级教育先进单位,曾获得过“海东地区民族教育一枝花”的美誉。
办学二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学校实际出发,进一步规范“三语”会话训练与“三语”课堂教学相结合,同等对待,同步提高的教学模式。学校确定了十年规划的最高奋斗目标:“把循化藏中”办成一所在整个藏区的同类学校中具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流的办学办公条件,一流的学校内部管理,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循化特色的带有示范性的标准化学校。
(藏人文化网特约撰稿人 冯文怀 图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