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海之春


 
  尕海,甘肃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2000年,尕海湖因第三次干涸见底引起世界关注。

  2011年10月,尕海湖再次聚集了世界的目光:尕海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是全世界第1975块被列入该名录的湿地。在中国,她是第41块;在甘肃,她是第一块。

  从干涸见底到被确定为国际重要湿地——这是一条凤凰涅般的重生之路。这条路,尕海湖走了11年。
 
    来自国际的殊荣

  2011年10月11日,第二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亚洲湿地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隆重举行。

  开幕式上,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700余位湿地专家、代表聆听了国际湿地公约秘书长安纳达先生的精彩致辞。

  “下面,我宣布中国新增的4块国际重要湿地的名单,它们是:黑龙江省七星河湿地、黑龙江省南翁河湿地、黑龙江省珍宝岛湿地、甘肃尕海湿地!”

  当安纳达先生念出最后一个名字的时候,坐在会场内的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袁峰晓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激动地鼓掌。

  会场上,掌声雷动,有人冲着袁峰晓竖起了大拇指。

  湿地,能排除有毒物进入水体,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尕海湿地位于甘肃省碌曲县境内,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丰富的湿地资源特别是泥炭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全球意义。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省林业厅、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大力支持下,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尕海湿地恢复性增长,引起了国际湿地组织的高度关注。

  2007年,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为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做准备。

  期间,国内外湿地专家多次来到尕海考察,对尕海的湿地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国际著名湿地专家、德国格雷夫斯大学教授汉斯称赞:在全球湿地总体上呈现萎缩的趋势下,唯独尕海湿地实现恢复性增长。

  2011年深秋,当尕海湿地被确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的消息传来,为此付出辛勤努力的人们欢呼雀跃。

  这是一份来自世界湿地领域最高规格的殊荣与认可。然而,这一刻,他们等待了11年。

 拯救高原圣湖尕海

斑头雁在展翅高飞。张勇摄

  尕海湖被誉为“高原圣湖”,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当地牧民的生命源泉。

  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过度放牧,尕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地表裸露,草场沙化,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湿地萎缩。

  1995年,尕海湖首次干涸见底;1997年,湖水再次干涸;2000年,尕海湖出现了最严重的一次干涸,湖区成为一个硕大的沙坑。

  尕海湖的三次干涸,引起了甘肃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2年,碌曲县投入资金,在尕海湖西北侧出口修筑了一条长174米的梯形拦水坝,以抬高水位,扩大湖水面积。同时,修建了一条长4.7公里的生态补水渠,将附近忠曲河的河水引入尕海湖。

  2003年1月,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此后,一场拯救尕海湖,保护湿地的“持久战”全面打响。

  为了保护核心区,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5.2万多公顷的汇水区实施草场承包,合理利用,使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将尕海湖核心区3600公顷的牧场与牧民进行草场置换,明确了尕海湿地的权属。此外,管理局对湖区周边实施了围栏禁牧,沿湖设置了高2米、长21公里的隔离网,有效保护了核心区湿地资源。

  与此同时,保护区管理局还通过各种形式,向区域内的群众进行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等方面宣传。通过宣传,当地许多牧民自觉加入到了保护尕海的行动当中。

  2006年,住在尕海湖边上的碌曲县尕海乡秀哇村的一些牧民发现,尕海湖周边干涸多年的泉眼中,又“咕咕”地冒出了甘甜的泉水。草场中的水草,也恢复了原有的茂密。而在7年前,他们曾为牛羊的吃水和草料发愁……

  来自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资料显示:这一年,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的干涸山泉碧水涌动,水域面积大幅增加,三次干涸见底的尕海湖重现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

  在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保护区管理局还积极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国际组织、全球环境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寻求资金支持,先后在保护区实施了全球环境基金会(GEF)湿地保护和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等生态项目。

  大自然就是这样,只要用心呵护,她就会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你。

  2011年初冬,记者在尕海湖边看到,碧波万顷的湖面与远处银装素裹的草原,构成了一幅壮美的高原画卷。

  “在全球湿地退化的趋势下,尕海湿地得到恢复性增长,这是我们尕海人的骄傲,也是甘肃人民的骄傲。”袁峰晓告诉记者,尕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尕海湿地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480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170公顷,尕海湖区沼泽湿地的面积恢复到了1.2万多公顷,蓄洪和调节气候的能力大大增强。

生态改善,尕海湖成为鸟的天堂。


    花4.9亿元为鸟让道

  国道213线在尕海湖边突然拐弯,向郎木寺方向进发。拐弯处,有一条岔路指向尕海湖腹地,这便是尕玛公路(碌曲县尕秀村至玛曲县)。如今,在分岔路口前几公里处,一条新修的路基正向西延伸。

  “这是正在改道的尕玛公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斗格加介绍说。

  据了解,现有的尕玛公路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碌曲通往玛曲的主要通道,穿过尕海保护区有47公里,其中10多公里为保护区核心区。

  “往年,每到鸟类迁徙季节,尕海湖周围有很多珍稀鸟类,从尕玛公路疾驰而过的汽车,经常会撞死鸟……”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业务科副科长王琳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尕海湿地及鸟类安全,从2007年开始,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处奔波,呼吁尕玛公路改道。

  2008年年底,尕玛公路改道项目经国家批准后正式立项。工程总投资4.9亿元,新设计的路线将完全绕过尕海湿地。

  2010年4月,尕玛公路开工建设。根据工程计划,新尕玛公路将于2012年年底竣工通车。届时,原尕玛公路尕海湖核心保护区段的公路将彻底封闭。

  “花4.9亿元为鸟儿让道,这足以说明国家对尕海湿地的关注与重视。”尕海保护站副站长张勇说,新尕玛公路通车后,尕海保护区的生物将真正恢复本来的、自然的生活栖息状态,这对恢复尕海湖生物链,保持生物多样性会有很大的好处。

  “鸟类活动是一个区域的生态晴雨表。”采访中,张勇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近年来尕海保护站的鸟类活动观测数据:2005年,尕海湖观测到水鸟5000余只,50余种;2007年,水鸟的数量超过1万只,种类增加至70余种;2011年,水鸟的数量已超过2万只,87种。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尕海湿地的生态正在快速恢复、改善。”张勇说,最令人欣喜的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的数量由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2011年的420多只。而在全球,黑鹳的数量不过3000只。大天鹅的数量近年来一直稳定在280只左右,黑颈鹤也超过了100只。此外,随着尕海湖植被覆盖度提高,水生植物种类也达到了94种。

  这些天,家住郭茂滩天鹅湖边的藏族老人西合道每天都要到湖边转转。天鹅湖是尕海湖的一部分,眼下,这里的斑头雁正集群南下,准备越冬。

  “看看有没有受伤掉队的,看看有没有人惊扰它们。”在57岁的西合道眼里,水鸟是圣湖尕海的精灵,容不得半点惊扰。1985年,他义务承担起了保护水鸟的责任,一干就是20多年。2010年,西合道荣获“斯巴鲁”生态保护奖。

  “尕海湿地的生态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袁峰晓称,近年来,爱鸟、护鸟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尕海保护任重道远

  “尕海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科科长李俊臻说,尕海湿地与国际湿地接轨后,将会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管理和监测,不仅会提高湿地管理水平,而且还能解决监测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推进湿地恢复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更多的是压力和动力。”袁峰晓称,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有关要求,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后,一旦生态退化,就可能被列入“黑名单”,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得到相应的治理,就会被逐出该名录。

  眼下,在碌曲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尕海湖核心区牧民搬迁工程正在实施。

  “尕海湿地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袁峰晓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