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措活佛为玉树祈福

  站在海拔4135米的扎嘎寺后山草原向远处眺望,能看到巍峨的贡嘎雪山,山的一半全是青褐色的岩石,光洁如墨;另一半却是青松迭翠,恍若两个世界。作为信众最信奉的五座大神山之一,坐落于此的扎嘎寺庙就在这青松翠柏间若隐若现,倒显得充满了禅意。

  作为修行之人,加措活佛已在此修行了十余年,虽然他的年龄还不足35岁,是个标准的“80后”,但在这个充满智慧与禅机的“世外桃源”中,静心参禅悟道倒是让他将世间很多事情思考得非常透彻。正如《梵天择地法》中所说:“山中四面有草木树林,中心无物,净如人扫地,作坛必成就。”

  在人们眼中,西藏活佛通常都是神秘且遥远的,尤其对信众而言,他们更充满敬畏之情,但凡是接触过加措活佛的人却会被他洞悉万物的清澈眼神和慈悲开阔的心胸所感染,并不因为他超出年龄的睿智,而是他的真诚会温暖所有人。“其实,活佛这个词在藏传佛教里被称为‘祖古’,意为转世,就是上辈子的行者回到人间,但他的精神还是要弘法,汉语经常用‘活佛’这个词,但藏语里会用‘祖古’这个词。”加措活佛坦言,“活佛”对于他而言只是个身份象征,“我还是一个普通人,民众崇拜和需要的其实是佛陀的智慧,作为修行之人,我只是一个传递和传播者——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我是一个平凡的人,绝对平凡的一个人,如果说有一点不平凡,那就是我有不平凡的信仰和信念。”

  也许,从13岁进入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皈依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开始,加措活佛就注定要在传播佛法、教人向善这条路上愈走愈远。


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合影

  “云端道场”,让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在荒芜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人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有一个问题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那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因为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但殊不知有一个浪潮已在中国慢慢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持有法器,各大名寺古剎也成为人们最喜爱去的地方之一,不计其数的人更是手持佛珠,一脸真诚地站在佛像面前祈祷。就连地处偏远边陲的扎嘎寺来参拜的人也是逐年上升,“人们热衷来寺庙,说明开始有了追求,这是好事。”对此,加措活佛还是颇感欣慰的。

  但随之他的话锋一转:“可坐在寺庙里布道,一年最多能够接待的也就几万人,这样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力太小了,而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却远远不止这些。”正如加措活佛所言,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未来中国会有70%的人住进城市。人越来越多,精神压力也会随之增大,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能跑到郊外的大自然里去放松,“这时候就需要信仰的支撑,而佛法中一些智慧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帮助,所以,弘扬佛法会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可传统的传播方式、方法太单一,远远达不到效果。”

  作为一名修行者,加措活佛每天考虑最多的就是怎样将佛法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受益。而互联网的突然闯入,恰好为他打开了思路。“2009年,微博刚刚兴起时我就注册了一个,当时还只是发一些我的诗。后来发生玉树地震,有一个喇嘛去世,我从香格里拉赶去玉树,一路用微博播报沿途灾情,当时很多媒体转发我的微博信息,我发现微博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工具,就开始重视微博。”四年里,加措活佛每天都坚持将自己一些感悟或佛法道义推送到互联网的公共平台上,让公众受益,而追随他的“粉丝”也从当初的极少数上涨到如今的过千万。

  “在常人理解中,参禅修佛讲究清净,远离喧嚣,而互联网却是最热闹、浮躁的地方,不过在我看来,无远佛届的互联网依然能够成为传播信仰的好场所。”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个高速发展的产业,而佛学同样需要发展。就这样,加措活佛成为互联网上传播佛法的第一人,他还为其起了一个更加贴切的名字:云端道场。在他眼中,一切皆是随缘,一切皆可传道。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把互联网和佛教放在一起似乎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实际上,通过互联网这种方式来传播佛法精神,要比在线下烧香拜佛的方式更有优势。加措活佛举例说:“如果在以前,我们的信徒烧香拜访,需要去寺庙,而去寺庙还得买门票,烧香又得花钱。而且一座寺庙每天的接待能力有限,一天不可能接待更多的信徒。但在互联网上的云端道场说一次佛,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可以读到,互联网消除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带来的益处,这在传统寺庙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活佛眼中,互联网其实是一只度人的舟。

  四年时间,加措活佛发送了2700多条微博,更以此为发动点发起慈爱运动。2013年雅安大地震,活佛在微博上号召抗震救灾,短短几个月就募集资金和物资约1300万元,成为最大的单人募资者。随着微信的风生水起,他又在32岁生日前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号开设了“佛学院”,“慈爱活动”和“云端道场”三个板块,每天都会推送一篇感悟的文章,并有中、英文两个版本,足可见其影响力已扩展到了国外。“基于这个云端的‘道场’,让我与一切有情众生链接起来,与一切正能量和善能量链接起来,与信众相互交流更加密切,且容量是无限的,在这里,如果我没有解答的疑惑,道友之间也可以相互答疑解惑。”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O2O”这个商业模式只用于商务领域,但加措活佛却在佛法的传播中将其运用的得心应手。“O2O其实就是在线和线下。通过微博、微小区进行线上传道,为信徒解疑答惑,然后在线下(寺庙、活动)与信徒见面,和大家一起修禅、行善,佛法就这样在在线线下的结合中完成了传播,”或许,传教士就应该具备这种不断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因为只有变革才会让人不断思考。

  “O2O没甚么不好,通过互联网直到每个人的手机里,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加措活佛说他一定会坚持下去,因为佛陀的事业是一定要传递下去的。难怪会有名人这样评价他:他实在是婆娑世界里最潮、最积极的传播者。

  虽然他这种很“潮”的传播方式也引来一些争议,但他始终置身于这些纷争外,用他的话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如同他在同名的书中写道:有多少无常,就有多少修行,我们要做的是发挥自己内在的力量,用一颗慈悲与友爱的心,与无常共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长久的快乐、幸福与爱。


“我们的世界需要一种‘和’的精神与智慧,去化解矛盾、消弭纷争,去营造和谐、维护和平。”
图为第二届世界佛教慈善论坛加措活佛与台湾宗教博物馆创办人心道法师交流心得。


“人生无常,行善却是一种可以践行的理想。慈善是全世界的通用信仰,正是笃信这种
信仰,才孕育了寰宇的情怀”,图为加措活佛在闭关修行,为众生祈福。

  信仰,打开储存已久的智慧宝库

  加措活佛说,他的童年其实与大多数的藏族儿童一样,在神山边,溪流中,蓝天云间的坡地上和来来去去的牦牛、羚羊一起绕着那间破旧的小木屋,自在快乐地生活着。那时候他常会呆呆地看着高耸入云的雪山,总觉得那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雪山里一定有华丽的宫殿,美丽的公主,有小鹿,有小鸟……那一定是另外一个星球。这样的念头一直持续了好久好久,直到今天依然无法忘记。

  “我就是喜欢这样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唯一爱干的事就是捏糌粑做曼扎供品。当姐姐和姨妈找我干活时,我就以:‘我已经老了,不想干活了,想休息休息……’来拒绝她们。”说到这,一抹羞涩爬上了他的脸颊,“其实,这虽然是偷懒的一个借口,但我确实想了很多。每个人每天都干一样的活儿,到底有意义吗?我更想干另外一件事,所以就想静下心来探索内在。”也许,从那时起,修行的种子就已在内心深处悄悄生根了。

  而引领加措走上普度众生这条道路正是他的母亲。就像其他伟大的母亲一样,她也是加措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师。虽然这位勤劳又善良的母亲从没读过书,一辈子也从未离开过家的方圆50公里,但她却一直教育小加措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生命有意义的人。

  每天母亲在临睡前都会给他讲一个佛教故事,“后来,我发现有时母亲不一定会讲得很全,但至少重要的部分都会讲到,如果每天她不讲故事,我是不会睡觉的。”佛教故事就像礼物一样,一直伴随着小加措的成长。

  而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虽然母亲平日里都是快乐无忧的样子,但有一次做农活时她不小心用镰刀割死了一只青蛙,回到家里后她就不停流泪,一连哭了一个月,这让当时的小加措很是费解,但淘气的他并没在意,转而到了春天,他喜欢到草地上抓蝴蝶,抓到后就撕开它的肚子,把一朵野花插进去,让它继续飞。母亲看到了很生气,她对小加措说:“如果有人把你的肚子拉开,你会不会很痛?蝴蝶也会痛的呀。”加措觉得母亲管得太多了,母亲只是唉唉地叹气:“你造的孽,迟早会报应到我的身上。”9岁那年,母亲走了,小加措每天在夜里哭,想起被镰刀割死的青蛙和肚子上插了鲜花的蝴蝶。

  “于是,我就想做甚么事能对母亲最好,可能就是出家修道吧,所以,我决定到寺庙修行。”有一天,加措瞒着家人偷偷去了色达佛学院,拜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就在那一年他皈依成为了法王的弟子,也找到了几年“偷懒休息”时一直思考的答案:心灵的归宿——普世慈善。

  后来,加措在白玉亚青乌金禅寺修习大圆满,获得传承和灌顶。25岁时,他经人推荐进入北京大学宗教系深造,在那里,他对佛学和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顿悟。“佛法是一种特别符合东方伦理道德,也越来越能影响世界的哲学。中国人讲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管理就应该考虑人们情绪和心灵的状态。佛教数千年来一直致力于人们情绪的研究,心的变化无论有多快,有多微妙,佛学总能很及时地为大家找到出最根本的问题,然后梳理出最直指人心的解决逻辑。因此佛学拥有实时维新的魅力,给予着人们最新且有效的慰藉。”

  目前,在众多传教者中,加措是知名度最高、也是最受年轻信徒欢迎的80后活佛,人们经常会用“80后的精神导师”来标签他,但对此,他还是很谦虚地表示,“被称为精神导师还很早,但这是我的愿望。”他说,最感恩的还是他的母亲,“正是母亲让我有了一个好的道德观,给了我一个方向让我做一个有信仰的孩子,也让我对社会有责任感,这些都是母亲对我的影响,永远铭记于心。”

  也正是因为有着信仰的支撑,才让加措活佛义无反顾。


加措活佛与台湾电视台创始人海涛法师合影


加措活佛就像一个“流动的佛之光影”穿梭在每个愿意接受善良指引的众生之中,
他尽最大所能传播快乐、传播爱、传播慈悲、传播善良。

  弘法,为了将慈善进行到底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大,现在加措活佛经常会被请去讲法,参加各类慈善、公益活动,而为了与其他宗教大国更好地交流佛法,他还经常出国参观、学习,虽没有夸张地成为“空中飞人”,但一年中也几乎有多半时间不能呆在扎嘎寺里。可即使劳顿辛苦,加措活佛仍然乐此不疲。用他的话说,如果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很健康的生活,有可能可以活到80岁,甚至90岁。但如果真的能对佛教起到推动作用,不论是在新媒体上还是社会上,只要起推动作用,把佛教真正的知识传递给大众,能帮助到他人,就算只能活到50岁,他也很愿意。

  所以,加措活佛不仅在弘法度人方面不遗余力,还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中国人的信仰、道德观和价值观等问题。

  他认为,道德观一定要有体系,就像哲学属于哪一个派系一样,要有一个完整的思想才可能成为道德观。“要不今天这样做算善良的人,明天这样做算是善良的人,道德观都是混乱的又怎么指导人们行善?”加措活佛直言,就像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主人公一样,他一会儿信基督,一会儿信穆斯林,一会儿信自己,一会儿信佛,最后乱得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行为才好。“所以,像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度是应该有自己的信仰,中国特色的信仰。所谓中国特色的信仰我认为应该是佛家、儒家和道家的一个综合体,我们上千年的儒家、道家和佛家互相之间并不排斥,是完全可以合拢成为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和信仰。”

  有宗教即有信仰,因此有了信仰的人群,和被信仰的教主和教父。人们在同一种仪轨中洗涤着自己的灵魂,沿着教主开创的人间智慧,来探索生命的未来和本来。也许,无论是活佛还是普通大众,信仰都是生命意义的所在。

  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让中国不仅成为人口大国、军事大国,更是经济大国,而近些年随着一直倡导发展文化软实力,未来的中国也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在加措活佛看来,完整的价值观就是最强大的软实力。“完整的思想、信仰和文化不仅可以不断传递、跨越时代,最重要的是可以感染整个世界,这样的中国才是文化大国,文化强国。”

  不仅对中国人的信仰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思考,加措活佛同样也对慈善事业十分热衷。也许,这一方面是源自僧人内在的本心,是一份责任,但对他而言,这更是一种使命,是他与生俱来的使命,为此,他可以倾尽所有。


5·12汶川地震时,加措活佛是较早进入北川地区实施救援的人


玉树地震,加措活佛发起“温暖玉树·雪中送炭”的活动,他亲自把煤炭送到灾民手中

  从1998年“湖北洪水救灾”开始,加措活佛就不停地参与慈善与救灾的一线行动,2003年“SARS救护”、2008年“5.12抗震救灾”、2010年青海玉树“4.14抗震救灾”,2013年“4.20雅安地震救灾”……他悉数经历。

  在汶川地震时,加措活佛是较早进入北川地区实施救援的人。他坦言,忆往昔,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时还存在余震,在救助灾民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一路上看到很多尸体,但我相信佛法会给我指引,即使死亡我也会有更好的来生来为人类、为爱心、为佛法承担更重的责任。”当他把压在石头下的老人背出来时,他知道即使在公益慈善中面临死亡,他仍然敢于挑战。

  而在玉树地震中,除了亲自救援他还发起了“温暖玉树·雪中送炭”活动,筹得善款257万,为2.2万户灾民送去了过冬的煤炭,更让人感动的是,在整个过年期间,加措活佛每天亲自推着板车挨家挨户去送煤,送完以后脸都是黑的,但他却觉得十分开心。

  之后,在他的倡导下,慈爱基金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到了2011年儿童节,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安心地学习,加措活佛发起了“情系玉树——爱心书包”活动,为玉树地震受灾的孩子们筹得4万套爱心书包和文具;2012年,慈爱基金设立“支教老师”项目,资助在贫困地区支教一年以上的支教老师,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现在已经资助了四所学校60多名支教老师;同年,他还发起筹措了一万辆轮椅,送到西北四省的一万户残疾家庭手中……也许,对他而言,生命不息,弘法扬善就不会停止吧。

  加措活佛就像一个“流动的佛之光影”穿梭在每个愿意接受善良指引的众生之中,他尽最大所能传播快乐、传播爱、传播慈悲、传播善良,也许正如同他说,“人生无常,行善却是一种可以践行的理想。慈善是全世界的通用信仰,正是笃信这种信仰,才孕育了寰宇的情怀。”

  此刻,他正沿着佛祖曾经释迦王子的脚印,找回本初。


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合影

  “云端道场”,让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在荒芜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人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有一个问题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那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因为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但殊不知有一个浪潮已在中国慢慢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持有法器,各大名寺古剎也成为人们最喜爱去的地方之一,不计其数的人更是手持佛珠,一脸真诚地站在佛像面前祈祷。就连地处偏远边陲的扎嘎寺来参拜的人也是逐年上升,“人们热衷来寺庙,说明开始有了追求,这是好事。”对此,加措活佛还是颇感欣慰的。

  但随之他的话锋一转:“可坐在寺庙里布道,一年最多能够接待的也就几万人,这样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力太小了,而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却远远不止这些。”正如加措活佛所言,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未来中国会有70%的人住进城市。人越来越多,精神压力也会随之增大,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能跑到郊外的大自然里去放松,“这时候就需要信仰的支撑,而佛法中一些智慧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帮助,所以,弘扬佛法会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可传统的传播方式、方法太单一,远远达不到效果。”

  作为一名修行者,加措活佛每天考虑最多的就是怎样将佛法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受益。而互联网的突然闯入,恰好为他打开了思路。“2009年,微博刚刚兴起时我就注册了一个,当时还只是发一些我的诗。后来发生玉树地震,有一个喇嘛去世,我从香格里拉赶去玉树,一路用微博播报沿途灾情,当时很多媒体转发我的微博信息,我发现微博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工具,就开始重视微博。”四年里,加措活佛每天都坚持将自己一些感悟或佛法道义推送到互联网的公共平台上,让公众受益,而追随他的“粉丝”也从当初的极少数上涨到如今的过千万。

  “在常人理解中,参禅修佛讲究清净,远离喧嚣,而互联网却是最热闹、浮躁的地方,不过在我看来,无远佛届的互联网依然能够成为传播信仰的好场所。”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个高速发展的产业,而佛学同样需要发展。就这样,加措活佛成为互联网上传播佛法的第一人,他还为其起了一个更加贴切的名字:云端道场。在他眼中,一切皆是随缘,一切皆可传道。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把互联网和佛教放在一起似乎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实际上,通过互联网这种方式来传播佛法精神,要比在线下烧香拜佛的方式更有优势。加措活佛举例说:“如果在以前,我们的信徒烧香拜访,需要去寺庙,而去寺庙还得买门票,烧香又得花钱。而且一座寺庙每天的接待能力有限,一天不可能接待更多的信徒。但在互联网上的云端道场说一次佛,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可以读到,互联网消除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带来的益处,这在传统寺庙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活佛眼中,互联网其实是一只度人的舟。

  四年时间,加措活佛发送了2700多条微博,更以此为发动点发起慈爱运动。2013年雅安大地震,活佛在微博上号召抗震救灾,短短几个月就募集资金和物资约1300万元,成为最大的单人募资者。随着微信的风生水起,他又在32岁生日前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号开设了“佛学院”,“慈爱活动”和“云端道场”三个板块,每天都会推送一篇感悟的文章,并有中、英文两个版本,足可见其影响力已扩展到了国外。“基于这个云端的‘道场’,让我与一切有情众生链接起来,与一切正能量和善能量链接起来,与信众相互交流更加密切,且容量是无限的,在这里,如果我没有解答的疑惑,道友之间也可以相互答疑解惑。”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O2O”这个商业模式只用于商务领域,但加措活佛却在佛法的传播中将其运用的得心应手。“O2O其实就是在线和线下。通过微博、微小区进行线上传道,为信徒解疑答惑,然后在线下(寺庙、活动)与信徒见面,和大家一起修禅、行善,佛法就这样在在线线下的结合中完成了传播,”或许,传教士就应该具备这种不断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因为只有变革才会让人不断思考。

  “O2O没甚么不好,通过互联网直到每个人的手机里,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加措活佛说他一定会坚持下去,因为佛陀的事业是一定要传递下去的。难怪会有名人这样评价他:他实在是婆娑世界里最潮、最积极的传播者。

  虽然他这种很“潮”的传播方式也引来一些争议,但他始终置身于这些纷争外,用他的话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如同他在同名的书中写道:有多少无常,就有多少修行,我们要做的是发挥自己内在的力量,用一颗慈悲与友爱的心,与无常共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长久的快乐、幸福与爱。


5·12汶川地震时,加措活佛是较早进入北川地区实施救援的人


玉树地震,加措活佛发起“温暖玉树·雪中送炭”的活动,他亲自把煤炭送到灾民手中

  从1998年“湖北洪水救灾”开始,加措活佛就不停地参与慈善与救灾的一线行动,2003年“SARS救护”、2008年“5.12抗震救灾”、2010年青海玉树“4.14抗震救灾”,2013年“4.20雅安地震救灾”……他悉数经历。

  在汶川地震时,加措活佛是较早进入北川地区实施救援的人。他坦言,忆往昔,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时还存在余震,在救助灾民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一路上看到很多尸体,但我相信佛法会给我指引,即使死亡我也会有更好的来生来为人类、为爱心、为佛法承担更重的责任。”当他把压在石头下的老人背出来时,他知道即使在公益慈善中面临死亡,他仍然敢于挑战。

  而在玉树地震中,除了亲自救援他还发起了“温暖玉树·雪中送炭”活动,筹得善款257万,为2.2万户灾民送去了过冬的煤炭,更让人感动的是,在整个过年期间,加措活佛每天亲自推着板车挨家挨户去送煤,送完以后脸都是黑的,但他却觉得十分开心。

  之后,在他的倡导下,慈爱基金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到了2011年儿童节,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安心地学习,加措活佛发起了“情系玉树——爱心书包”活动,为玉树地震受灾的孩子们筹得4万套爱心书包和文具;2012年,慈爱基金设立“支教老师”项目,资助在贫困地区支教一年以上的支教老师,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现在已经资助了四所学校60多名支教老师;同年,他还发起筹措了一万辆轮椅,送到西北四省的一万户残疾家庭手中……也许,对他而言,生命不息,弘法扬善就不会停止吧。

  加措活佛就像一个“流动的佛之光影”穿梭在每个愿意接受善良指引的众生之中,他尽最大所能传播快乐、传播爱、传播慈悲、传播善良,也许正如同他说,“人生无常,行善却是一种可以践行的理想。慈善是全世界的通用信仰,正是笃信这种信仰,才孕育了寰宇的情怀。”

  此刻,他正沿着佛祖曾经释迦王子的脚印,找回本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