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主丹增绒布仁波切与老藏医格桑巴久(右)
在社会层面,宗教必须体现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才能得到广大信徒的认同与归依。而慈善事业,正是宗教实现其现实功用的重要方面,因为慈善事业体现了宗教悲天悯人、利他度世的形象。和很多宗教一样,藏传佛教历来承担了部分社会慈善职能。
藏民族有自己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青稞生产、牦牛经济、酥油茶经济、氆氇经济、藏医藏药生产等。而以藏传佛教寺院来统合周边地区,是藏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特点。藏传佛教通过慈善事业,以其在医疗卫生、运输、商品集散方面的优势,给周边群众提供了健康的保障与生活的保障,以自身力量带动藏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农牧区社会的经济发展。西藏昌都色登寺是为一例。
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色登寺全名是宁玛巴色登桑珠曲林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道场,始建于14世纪,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有喇嘛300多人、觉姆100多人。色登寺珍藏了很多殊胜法物和珍贵文物,寺院附近还有诸多神圣的胜迹,是汉藏佛教信徒向往的殊胜之地。
色登寺周边有4个乡,藏族同胞无论大事小事均来寺院求助,寺院维系着周边藏族同胞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慈善医院
农牧区藏族同胞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物质资源短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县城以及乡里的医疗场所与设施非常缺乏,再加上交通极其不便,藏族同胞在求医问药的问题上困难重重。芒康县境内只有色登寺一所慈善性质的医院,不仅色登寺所在的宗西乡,甚至整个芒康县及贡觉县等地的其他藏族同胞,也都慕名前来求医。
慈善医院建于2010年,现有规模并不大,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分为“输液室”、“藏医院”和“药房”。目前有一位年轻的藏族医生诊病,一位老藏医时常帮忙接待病人。医院虽小,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年轻的藏族医生说:“每天来就诊的患者很多,我们连吃饭的时间都很难保证。”在问到平时诊病有没有固定的时间时,他说,“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被患者敲门招呼去诊病,还经常到周边的乡镇出诊,一去就是一整天。”
慈善医院的药品以及医疗设施,定期由寺院安排僧人去重庆、成都等地采购。慈善医院的宗旨是“治病济困、利乐有情”,向有经济能力的患者出售药物时,以进货时的药价加运费出售,不加任何利润;对于来自贫困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患者,给予免费治疗,药物的成本和运费由寺院承担。贫困患者只需持芒康县相关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就可到寺院领取就医证,患者凭此证即可免费看病治疗。
药房内悬挂着药师佛的唐卡。在虔诚礼佛的浓厚氛围中,佛教虽以世俗的形式解除人们身体上的病疾痛苦,但更加抚慰了人们心灵上的焦虑和恐惧,使人们在宗教中找到关怀和安慰。
慈善养老院
色登寺慈善养老院与慈善医院相隔不远,目前共有15间房,为年老无依者提供生活所依。养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在60岁到70岁,一般都来自距离色登寺较远的地方,年老且体弱多病者居多。寺院每月给每位老人发200元作为生活补贴,并发放衣服,还提供茶叶、酥油和青稞。一位住在养老院的老人说:“寺院里的讲经师傅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只有150元,而活佛给我们的生活费是200元,我非常知足和快乐。”
养老院的老人们去慈善医院看病,不需要负担任何费用。他们日常生活简单平和,平时绕坛城、念经、捡垃圾等,在寺院中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和脸上的笑容。其中有些身体比较健康的老人,还照顾来寺院读书的小孩的生活起居,一些老人的孩子是寺院的出家人。
在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西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通常围绕着他们的宗教信仰,虔诚而单纯。在寺院里安度晚年,也许是很多老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养老院很多老人都珍藏有法物,他们说,寺院将很多珍贵的法物送给他们,是希望他们在人生最后的阶段好好修行,以求来世安乐。
十明佛学院的启蒙教育与唐卡绘画传承
为了弘扬佛教的显密教法,培养更多汉藏佛学人才,色登寺在2010年建立了十明佛学院。佛学院的建立不但为佛法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为周边的信众带来很大的利益。
色登寺周边乡镇的孩子大多来到色登寺佛学院学习藏文和基础课程,寺院不收取任何费用,由寺院的佛学老师授课。目前有两位喇嘛老师,其中一位是昌都地区唐卡画得最好的喇嘛。他除了平时授课外,还应几位来自内地一心想学唐卡绘画的年轻人的强烈要求,免费教他们画唐卡。
商品运输集散地
色登寺由于要支持慈善医院的运营以及色登寺“十明小卖店”的正常经营,需要定期往来于拉萨、芒康、成都与寺院之间,周边的村民经常委托寺院的车辆运送物资,寺院不收取任何运费。每当寺院的货车回来,几十个村民集聚而来,帮忙搬运货物,也领取自己等待多时的生活用品、蔬菜和物资等。
色登寺每年都要举行几次大型的法会,其中藏历八月的莲师法会极为隆重,比藏历新年还要受到人们的重视。法会期间,藏族同胞身着盛装来参加法会,并且会在色登寺的“十明小卖店”采购很多生活物品,比如红糖、饼干、饮料、洗衣粉、电源插座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而这些物品以前需要到很远的县城才能采购到,如今可以随时来色登寺采购,价格与县城的价格相当。
在藏族聚居区,藏传佛教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虔诚的宗教信仰有时直接以各种祈福活动、宗教仪式出现,有时则隐含在诸多生活习俗之,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藏传佛教的慈善事业很难区分哪些是世俗生活内容,哪些是严格的宗教信仰内容。如某家的牦牛走丢了,要去活佛那里打卦,或者红白喜事要去寺院祈福,每年都要参加的隆重法会等,宗教信仰通过各类生活民俗相对固定和传承下来。
谈到慈善事业,色登寺寺主丹增绒布仁波切说:“虽然我是宗教界人士,但也很关注社会各方面和老百姓生活的问题。”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丹增绒布仁波切表示,在他的履职经历中,感受最深的便是政府与藏族聚居区民众的关系越来越近,寺院是联系群众与政府的重要纽带,近年来,色登寺与周边农牧民的关系融洽,通过帮助牧民打卦祈福、调节内部矛盾等各种形式,以其特殊的宗教功能,为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的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