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佛祖释迦牟尼说法45年,分三个阶段,即三转法轮。初期法轮主要针对小乘根基的弟子说四谛法轮,开演诸法实有义;中期法轮主要针对大乘锐根弟子说《般若经》,开演诸法无自性义;末期法轮主要针对大乘钝根弟子说《解深密经》、《楞伽经》等,开演有空兼容义。
 
        尊《四谛经》、《四阿含经》开小乘诸法实有二宗;尊《般若经》开诸法性空大乘中观宗;尊《解深密经》、《楞伽经》等开境空识有大乘唯识宗。“三转法轮”主要是根据智慧正见分的。根据对治功能分类,共有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在三藏经典之中。
 
        佛祖针对锐根中的上上乘弟子又开演了四续部密法。因此,佛教的经典种类和数量很多,加上佛教学者分门别类的解经之作,佛教经论多得惊人,一个人用毕生经历也很难读完所有的经论。
 
        佛教大小二乘和显密的总法系在流布的过程中又形成了许多宗门派别,仅藏地和汉地的宗门教派也有几十个,其中很多教派都是尊一经,持一说。
 
        从佛教整体来说,这些都是零部件,不能代表佛教的总体教义。但对这种情况有一种解释说“入甘蔗林,只须尝一口,就知道甘蔗的甜,不需要尝遍所有的甘蔗”。话虽这样说,但零部件和机器的整体功能是不同的,如汽车轮子永远也代替不了汽车。
 
        佛法虽然是个十分庞大的教义知识体系,却并不是没有主线的一堆乱麻,而是一个组织有序的完整机体,因此有它的骨架和神经系统。
 
        菩提道次第并不是代表某一种或某几种局部性的法门,而是经过提炼凝缩,高度概括集中的总体法门。故而说菩提道次第“是三乘佛法的归总,是八万四千法的精华,是三世一切佛菩萨已行、(在)正行、将行之道”。
 
        因此,历代精通佛理的大善知识,异口同声地称赞此大法是“佛法的精髓”,“诸法宝中如意宝王”,“直达无上遍知佛地顶峰的宝石阶梯”。并且说:别说获得内证成就,就是在其知识层面上能够得到学习此法的机会,也比那些获得咒力神通的雕虫小技强百倍。
 
        2.着眼修证实践

        龙树“六论”,弥勒“五论”,无著“五地”、“二摄”等经论重点在宣说教理。阿底峡尊者著《道灯论》,建构了一个融事理为一体的十分简练的修道框架,并且亲自指导众弟子学修此道,形成了影响后代噶当派良好的戒德行持学风。时过300年,这个教派面临衰败之际,宗喀巴大师继其法脉,重振其教风,开了学修并重的格鲁派先河。
 
        宗喀巴大师总结了噶当派诸高僧修士的学修经验,寻根溯源,广征博引,对《道灯论》修道框架进行充实和加深,为实修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才有了佛经是“羊毛”,龙树、无著等佛教大师的论著是“毛线”、“褐布”,宗喀巴的著作是“成品褐衣”的形象比喻。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法流后来形成了两个风格不同的学修传承:一个是以五世达赖喇嘛的《菩提道次第文殊亲传》为代表的“亲传”法流;一个是以四世班禅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捷径》为代表的“捷径”法流。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点主要在修行实践上。


        3.流传广泛。

        藏传佛教从传承上分为噶当、萨迦、格鲁、噶举、觉囊、希学、宁玛等教派,在噶举派中又分香巴、达保两大派,在达保中又分出四大派、八小派。各教派各自所尊经典、主修本尊、学修重点和修行方式、所持正见都不同,但各教派都有个共同必修法门,那就是以《道灯论》为依据的菩提道法门。如宁玛派的“前行”和噶举派的“山经”等,以及密法的基础修法都是菩提道次第的基本内容。
 
        藏传佛教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
 
        想不到死亡无常理,密集大法也不灵;
        想到死亡无常理,三句皈依法生奇效。
 
        这充分说明了掌握菩提道中的无常观的重要性。
 
        又如业报因缘观、十善戒、皈依法、菩提发心、六度行等法门,都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必修的法门,若不重视这些基本法,就可以断定它不是佛教。
 
        不仅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讲无常观、业报因缘观,也要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修六度、四摄,这些法门都包括在《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
 
        因此,有些人把《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说成是藏传佛教的东西而进行排斥,实在是对佛教教义十分外行的一种做法。
 
        以上是对《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这部大乘佛教修行教程的一些粗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