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 ——宗喀巴大师
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
简单地来说,追求自我解脱的是小乘;追求利众,有为利益众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思想的是大乘佛教。小乘和大乘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心胸狭窄,一个是心胸宽广。但是无论是藏传、汉传或者是北传、南传都有共同点:都是佛教,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传承不同,但却是同一个教、同一个佛、同一个三宝,都是以经、律、论三藏和戒、定、慧三学为根本,这些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佛说法,就像医生看病,先诊断病情,然后根据每一个病人的不同情况开药方,对症下药。佛经实际上就是药方集,是病历与病案。后来经过龙树、马鸣、无著这些大菩萨们的分析归纳以后,便形成了毗婆沙、经部、唯识、中观这四部理论性的东西。佛教具有大智慧、大方便,诸佛施教皆是应机化度,不局限于一经一说,对小机人说小乘法,对大机人说大乘法,对胜机人说金刚乘,这就叫做“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有的人不懂因材施教的道理,说我们学佛的人只能信一经、修一法、念一咒,这是非常片面的!等于说只要拿一个方子就可治所有的病,这可能吗?
有的人只承认自己的教派是正确的,说别人的教派都不正确;或者只有自己尊崇的这个经典是正确的,别的经典都是错误的。这就没有理解到佛当时的心情,如果佛法仅仅适合某些人,只需某一个教派,佛陀何必用49年讲那么多的经典?
佛经中有时赞扬施舍,有时却贬低施舍;有的地方说“不杀生”是戒律的根本,有地方却说要“杀父母”。这怎么理解?有的人说佛经本身矛盾重重,那是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了义和不了义,不懂得什么叫方便、权宜之法。
看过《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这本书吗?美国的拉·莫阿卡宁写的,有汉译本。书中介绍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很多都是受藏传佛教密法的启示而形成的,作者还写道:“佛陀全部教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试图适应每个人的需要和倾向。既然我们每人有不同的兴趣、话题和生活方式,因此没有一种教诲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人。佛陀本人解释说:为了令某位来自某特定背景的弟子理解,他会传授某种特定的教义。因此,对同一个问题的答复,有时需要说‘Yes’,而另一些时候,说‘No’则更合适些。”
佛教适合一切众生,这才叫做“大方便”。有一本《教派论》里讲到,甚至有的较好的主张行善的一些外道,也是佛的化身。有些人,只有外道法才能度他,别的法度不了。度哪一种人,就要用哪一种法,就像用药治病一样,药没有好坏,能治病就是好药。所以我们不应该有门户之见、宗派之见,这才符合佛教的原则。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谈到:“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无论是显教或者密教,无论是小乘或是大乘,只要是佛陀说的,我们都不能诽谤,都要尊重,因为都有各自的适应对象。
佛应机说法,对什么样的根机就说什么样的法。所以宗喀巴大师有一句话说:法的殊胜,要靠人的根机殊胜。没有殊胜的根机,法再殊胜也不行。禅宗顿悟,一点就悟,恐怕只适合大机的人,并不是初学者可以仿效的。密宗也是这样,仅靠密宗的神奇不行,修学者的根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哪一类的弟子可以受哪一类的法?有几种密法的根机?这都有严格的规定,否则没有相应的条件的话,学了也是白学,修不出来。这不是法好不好的问题,佛法都是殊胜的,但修学的人各有各的根机。
佛教哲学共有四家:毗婆沙、经部、唯识、中观。我们应该有一个原则:自己是什么宗派,必须要有一个主见,没有主见不行。比如大乘,或者是中观见或者是唯识见。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并不排挤别人的观点,不能瞧不起别人,对其他各宗一律尊重。
密法上有一条戒律,就是三乘佛法不能互相排挤,所以我们藏传佛教从来不排挤哪一个宗派。当然有个别排挤的人,因为他不懂佛法。懂佛法的人只是在见解方面有分别,我有我的主见,我不会随便和稀泥,把乱七八糟的见解搅和在一起。但是在信仰上我们都是佛教,没有必要互相排挤,你信你的,我信我的。我们无论是哪宗哪派,都要按照经典的传承,不能胡乱掺杂,应该保持法脉传承的纯洁。
佛教没有民族和国界之分,属于全人类。何况我们无论藏、汉,同属一个国家,都是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佛陀的弟子,应该携起手来利益众生,不应该分什么藏汉。只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流传的过程中,因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所以需要相互沟通与了解。
摘自多识仁波切著作《活佛说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