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的一个只有7475人的少数民族,门巴族的历史文化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门巴族的民歌曲调优美,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动人。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信奉喇嘛教,一些地区信奉原始巫教。门巴族的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著名的诗歌集《仓央嘉措情歌》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作。

      门隅是门巴族的发祥地。门隅意为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区,又称“白隅吉姆邦”,其含意是隐藏着的一块美丽的处女地。门隅之所以举世闻名,与这里转世过一位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分不开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留下的不朽诗集《仓央嘉措情歌》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藏文手抄本早就不胫而走,20世纪30年代已有藏、汉、英三种文字对照本传世。至今,门巴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仓央嘉措的神奇传说。

       门巴族民间情歌,熏陶和养育了一代杰出诗人仓央嘉措。仓央嘉措自幼生活在民间,深受门巴族民间情歌的感染和熏陶。他吸取了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进行创作,使他的诗歌臻于完美。他的诗歌,不仅在格律、艺术手法和风格方面保持了门巴族民间诗歌的特色,在取材和思想倾向上也吸收了民间诗歌的营养。他的一些诗作,就直接脱胎于民间情歌,并由此进行改造和再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仓央嘉措是一位来自民间的诗人。

       仓央嘉措的诗歌,采用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情歌歌体形式,节奏强烈,音韵铿锵;词曲相配,典雅优美。再加上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力,那奇特的构思,形象的比喻,凝练传神的语言,蕴含悠远的意境,使情歌具有无比的艺术魅力。

       飘着酒香的门巴歌者

       门巴族的情歌指的是“加鲁”情歌。情歌是连接门巴族青年男女心扉的纽带,无论在墨脱,还是在门隅,门巴族人都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这种情歌就被当地人称为“加鲁”情歌。

       门巴族的情歌“加鲁”情歌最主要的代表就是上文提及的《仓央嘉措情歌》。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在西藏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占有重要地位。

       而酒歌指的是“萨玛”酒歌。门巴族人不仅爱唱情歌,还爱唱酒歌。酒歌多流行于门隅,歌词生动有趣,曲调欢快高昂,即为“萨玛”酒歌。“萨玛”酒歌多为7个字或9个字组成一句,诗节无定数。常常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用来抒发对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追求。这是一种在门巴族中广为流传的抒情歌曲,是一种自由演唱的助兴式酒歌。最初只限在喜庆酒宴上演唱,后来发展到无论是集会、欢聚、分离,还是婚宴、劳动都可以唱,更多的时候,还要以酒伴唱。

       “大地啊,母亲,我就要歌唱了,请祝福我成功吧!”

       1985年,18岁的次仁群宗骑着马,从错那县吉布乡让村嫁到了麻玛乡麻玛村。她的歌声也从让村翻山越岭,穿越丛林,顺着娘姆江,流淌到麻玛村,与鸟儿和鸣,与自然同音。

       5月的一个清晨,阳光很好,她提着布挎包,塞了一把葱,搭顺路车回娘家。她想着老家海拔高,种不了葱;她还想着虽然礼物轻了点,但她还带着心,带着眼睛,当然还带着嘴巴,要尝尝阿妈做的荞麦饼。

       回到熟悉的村庄,她跟一个个熟人打招呼。走到家门前,81岁的父亲边巴丹增佝偻着身子,坐在台阶上。父亲眯着不太好的眼睛看了她一会儿,然后就笑了。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远近闻名的“歌王”,装了一肚子“萨玛”酒歌。在父亲的熏陶下,次仁群宗也喜欢唱歌,她虽然没读过书,不识字,但无论是门巴“萨玛”酒歌,还是藏语歌汉语歌,只要听过几遍,她就会唱。

       她还有一个外号叫“相当”,就是因为很多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觉得“相当不错”。2001年,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者,她被选送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歌大赛。随着前来采访的媒体越来越多,次仁群宗的烦恼也渐渐多了起来。采访耽误时间,而且很多人采访拍摄回去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她依然在干她的农活,或者在某个工地上打工。

       父亲的徒弟白玛次仁也是“萨玛”酒歌的传承人之一。白玛次仁以嗓音条件好、歌曲种类多、演唱内容丰富著称。在错那县第一届和第二届仓央嘉措旅游文化节举办的“萨玛”酒歌比赛中,白玛次仁连续两次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酒伴着歌,歌带着酒香。无论是次仁群宗,还是白玛次仁,他们都爱酒、爱唱、好客。将进酒,踏歌行,走进勒布沟的村村寨寨,热情好客的门巴族人会用酒和歌声让你迷醉,一醉同消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