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门源华热藏民自古就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农业区,故一直推行汉历,称春节(过年)为“加洛”,意思是汉民的年;藏语称汉族为“加”,年为“洛”,“洛赛日”即过年。

       虽然华热藏民和汉族一样过春节,但过年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其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

       从每年的农历十月中旬起,宰杀牛羊,随天气寒冷储藏冬肉,开始为过春节做准备。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修行成佛纪念日,称为“按却”。这一天华热藏族家家点灯诵经,吃包子——以示纪念“大师”功德圆满。

       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塔布卡”里“煨桑”打发灶神,次日便开始打扫帐房、洗被褥衣物,正式进入过年的准备状态。当然,这些习惯中大多是长期和汉族共处的结果。

       到了大年三十,如果是小经,则农历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要做“勾头”,借九之谐音,即“久”之寓意,要做一顿九种馅的饺子;藏语中“勾”是九,“头夸”是饭。至于九种馅分别是枣子(象征早得贵子)、红糖(象征生活甜蜜)、铜钱(象征富有)、辣子(象征艰辛、警示口舌、是非)、大米(象征来年庄稼丰收),甚至牛毛(象征牛要发展)、羊毛(象征羊要发展)等等,它主要是风趣诙谐、讲究寓意。不仅如此,在邻居间相互奉送时,还讲究点明争暗赛;因为谁家“勾头”送的早,标志着谁家已提前进入了过年状态。所以“勾头”奉送方不亦乐乎的自豪,接收方是望尘莫及的遗憾,在谢谢声中暗下明年我家一定要比你家事先准备,提前送“勾头”的决心。

       大年三十这天最忙。经过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吹日晒的经幡(藏语称“达切”)烂了要换,要换上经过活佛或高僧大德们经詀(藏语称:冉木奈、加持)后的新经幡,其中有:有一丈八的“斗尕达切”,也有长短大小不一的“坚木参赛毛达切”、和“玛尼达切”、“勒森达切 ”、“闹日森达切”等,它们有的是镇宅的,有的是保佑牛羊的,但总的目的和作用不外乎是祈求家神保佑人畜兴旺,家中各方面顺心如意而已。

       紧接着是“煨桑”和“煨丝日”,这“煨桑”和“煨丝日”看起来大同小异,其实二者用意截然不同,其原料和煨法也有区别。首先说“煨桑”是给山神、家神和灶神等诸神佛煨的,属于祈求性的宗教活动;一般每家每户都有香炉,藏语称“桑池”,即专门用来煨桑的形似塔状的炉子,一般用白土或白石灰粉白,以示纯 洁。其煨法是将柏香树枝点着,放上专门用来煨桑的炒面,藏语称:“桑糌”(它是用炒熟的青稞,即麻麦、大米、白面、糌粑、红糖、茶叶等合成),倒上专门烧开的无盐的茶水,藏语称“赛日青木”,然后吹响海螺,以示请神,磕头三次,祈求保佑,礼毕。其次是 “煨丝日”,它属于祭祀性的宗教活动;它的主要原料是白面、酥油、炒面和各种新做的馍馍合成,藏语叫做成“丝日糌”,意思是煨丝日的糌粑。准备五种颜色的少许布料,哪怕五种颜色的丝线(扣线)也可,统统放在一堆烧过了的牛粪火上点燃(不用柏香树枝),用干净水蘸洒其上,心中默念或口中念念有词:各位先辈亡灵,过年了,我们作为你们的后人给你们送上各种各样的足够的吃的和穿的,敬请享用,云云(每年大年三十下午一次,另外到了某个亡人的祭日时再煨一次“丝日”,当然,纪念亡人的“擦丝日”有煨七七四十九天的,也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间断的)。

       家里在供奉骡子天王护法神,藏语称华旦拉毛或旦便(骑着白山羊的护法神)等家神前献上各种年肴和净水;过年时还要献上一种用炒面、红糖、曲拉(奶酪干)等合成而制作的贡品,此物呈长方形,顶端呈尖状,大小不一,是专门用来供奉家神的贡品,藏语称“莫兰黛”。过年时有自己食用的一种藏式食品,藏语总称“图”,原料和“莫兰黛”一样,只是个小,形如现在的小点心,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揉碎拌炒面吃,藏语称“扎布勒”。还有每逢喜婚嫁娶时专门制作的一种正方形的“图”,大小薄厚不一,正面绘以各种吉祥图案(卐),是华热藏族喜事上的一种隆重而吉祥的礼品,它不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它的价值据说足够能代替一只膘肥体壮的大羯羊的酮体。

       给佛祖献净水是华热藏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特别是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尤其重视献净水。家里最高最干净处悬挂各种“唐卡”(布底的条幅上刺绣或绘制的佛像),包括家神,下面一字儿献净水;一般献一副七只净水碗,两副十四只也可,三副二十一只也有,最多的人家曾献八十只净水碗,称其“加却”,因为藏语称献净水为“却帕”,一百为“加坦巴”,因八十只将近一百了,故称“加却”。

       一切准备就绪后,趁大年三十夜幕降临之际,在帐房四周、牛圈、羊棚甚至在拴马的马蹶子旁放上大小不一的冰块,叫献冰,藏语还是叫献“却帕”。因为明早初一“煨桑”接神时不知各位神佛从何方而至,故给各路神佛提前献上洁白的哈达同时也给前来拜年的人们一个焕然一新的感觉,增加了节日气氛。

       就这样,完成拴(换)经幡、“煨桑”、“煨丝日”、献“莫兰黛”、和献净水后,在家神神位前要点燃一枚最大的佛灯,藏语称“灿图布”,此灯自大年三十的除夕夜到(次年)次日大年初一彻夜不灭,象征着佛光普照,长命百岁,故又称长明灯、长命灯。

       最后煮上一锅手抓,正规摆上各种年肴,全家分尊老年幼依次坐定,一家人在共享全家团聚,六畜兴旺,生产丰收,过年守岁的幸福时光的同时,商定次日(大年初一)祭峨堡和拜年的人事安排。

       从大年初一开始,全家人穿上节日盛装。首先小孩们逐个给长辈们依次磕头,口称“洛赛日孙镆”,在相互的兴庆应答中,长辈们给晚辈们送点小吃或钱币,叫“洛赛”;其次祭峨堡的祭峨堡(给山神拜年),给人家拜年的给人家拜年,近处的徒步,远处的骑马。其中还有初一第一次出门方向的讲究,即大年三十午夜后到牛圈里看犏牛的卧姿方向,如果没有犏牛,则看大部分牛的卧姿方向,按照犏牛或大部分牛的头所朝的方向去人家拜年,预示着今年的吉利方向,这叫出星,它象征着今年一年放牧牛羊、出门挣钱的吉利方向。大年初一第一个出门拜年时尽量按已掌握的出星方向出行。

       华热藏民过年为三天。随着大年初一祭峨堡(因过年祭峨博大年初一只一次;但在一年里,每逢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都祭;另外,每个峨博它有自己的生日,就是活佛们第一个扎了该峨博的那天。届时部落“错哇”里请上活佛和和尚数人诵经,大家祭峨博。)开始,三天内每天在家早晚煨桑,吹海螺迎神各一次;三天过年时间内有女人们不洗头、不梳头,洗脸水不乱泼的习惯;在这个吉祥神圣的日子里以防玷污各位神佛。从初四开始不再煨桑,但拜年仍在继续,有道是:青草淹过驴蹄子,有心拜年还不迟嘛。如果因家中有特殊事情,确实没能前去拜年,那第二年须早早地前往拜年,以示歉意。

       先前华热藏民拜年的礼品一般是八个牛肋巴馍馍上面放一串用羊毛串起来的七、八枚方孔铜钱,给老年人献一条哈达而已。现在好些古老的习俗已丢失,拜年的礼品早已失去了华热藏民的特色,就连拜年的习惯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