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博大精深、绚丽灿烂、神奇奥妙、独具特色,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宗教文化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独特作用。
吐蕃管理经营中亚前后有200年历史见证
公元7-9世纪间,同时崛起于东方和西方的二大帝国——唐朝和吐蕃,为控制西域在西部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争夺战,双方都有胜负,最后吐蕃获得西域的管控权,当时唯一连接东西方大陆交通要道河西走廊被吐蕃拥有。吐蕃把今甘肃敦煌作为联接沟通中亚的窗口和同各国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商贸交流的集散中心,各国的商队、僧人、军政官员往来于阗、龟兹、鄯善、疏勒、莎车、高昌、米兰等地区,吐蕃在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中亚各国在政治、军事、文化、商贸、宗教、联姻等方面交流沟通、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相知相融。吐蕃王朝通过这条国际古道,把吐蕃的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先进技术、开放理念、进取精神输送给中亚各国,极大地推动了中亚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了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中亚各国的文明给吐蕃的宗教文化、社会文明增添了异彩,吐蕃和中亚各国共同创造了富有多元文化特色的西域文明。吐蕃在中亚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互学互鉴、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伟大角色历史在《敦煌藏文历史文献编年史》、《赞普传记》、《古突厥碑名》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藏汉史书、以及国内外藏学家的专题研究著作中得到见证。这段历史印迹在残破的石窟壁画、石刻造像、出土文物和其他遗址中也得到昭示。
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公元851年吐蕃统治中亚百年历史告终。
藏族宗教文化是成熟系统、完美健全的文化体系
藏传佛教是从古印度、于阗、中原等国以经典翻译、异国传教师来藏传授、藏族僧侣走出去拜师求教等渠道传入雪域藏地,印度佛教最终在雪域藏地发扬光大,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藏族信徒们对外来佛教接纳学习过程中,不是一字不漏地死记硬背、照搬照抄传承,而是立足于自身民族原有文明基础上,创造性、选择性地引进吸纳、学习借鉴,自觉地把本民族原有本土宗教文化元素容纳入外来佛教,逐步形成具有自已民族智慧爱心、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的藏语系大乘佛教体系。从此,藏传宗教思想文化渗透植根于藏族社会各个领域、各类学科和民众生老病死与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成为藏民族自已的文化结构、思想道德、心理素养、价值观念。藏传宗教成为以教辅政、以政扶教、神权王权相依相存的政教合一社会制度延续千年。藏族僧侣们在雪域高原上创建了五千多座大小寺院作为本民族 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传习中心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形成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宗教理论经典,仅佛语部《甘珠尔》和论部《丹珠尔》藏文大藏经就有300多部(秩),成为世界几大宗教经典中部数篇幅最多的丛书。每个教派不仅有传承源流史、教义传承经典、上师名僧文集传记与画像塑像灵塔供奉传统,而且藏传宗教有一整套建立健全的寺院僧团组织体系、次第学经教程教材、学级学制年限、考核晋升与学位学衔制度、僧团官制配置、严密清规戒律和寺僧管理体制。藏传宗教在世界几大宗教中,从理论、教义、制度、组织、思想、文化、艺术、目标等方面,成为成熟、系统、完整、规范的宗教。
藏传宗教从雪域高原传播到蒙古草原、西北大地、中原江南。蒙古元朝、朱氏明朝、满清王朝把藏传宗教抬举为巩固皇权、辅助国政、安抚五族的国策高度加以推崇扶持。近代以来,藏传宗教开始向亚洲、欧洲等世界各地传播,逐步被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不同信仰圈的信徒们认同崇拜。
藏族宗教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五大作为
一是藏传宗教的利乐众生、慈悲行善思想对各国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的金规则。
藏传宗教慈悲为怀、利乐众生思想既是宗教的人生价值观,又是藏民族的思想道德观。从知恩报恩、发慈悲心、菩提心、报恩心为动机,把自已的一切幸福献给众生,把众生的一切痛苦与不幸交换过来自已承受;把自已拥有的财富、利益、幸福和健康躯体、心爱之物甘心情愿让给众生和穷苦人,以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藏戏《智麦更登王子》和其他佛经故事都宣扬了这种精神。宗教的利乐众生、舍已为人、助人为乐思想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高尚人生观,这个思想理论在“一带一路”各国伦理道德建设过程中可供借鉴。
二是藏族文化开放性与吸纳包容精神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多元文化共存经验
藏族文化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集诸多文化所长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雪域文化,是一种开放性体系。藏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创造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坚持雪域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例如:藏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礼俗禁忌、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表现出对人文社会环境能动调解、适应和合理选择,始终保持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色,自觉地融汇于人类文化绚丽多彩的滚滚大潮中,把一切外来文化的精髓吸收到自身文明中,使藏族文化始终保持根深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次,藏族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中向前发展的。如佛教文化就是自印度、于阗、波斯、中原等外来文化对藏族本土文化的最大冲击和挑战。但是藏族文化一方面敢于直接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敢于或善于吸纳、引进和融合,对外来文化采取“扬弃”的传统,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择优吸纳消化,使之达到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又不是被动地生搬硬套外来文化,而以自我文化发展需要为前提,主动地选择、吸纳、消化和改造外来文化,以促进自我文化的发展。上述开放精神是值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学习借鉴的。
三是藏民族保护生态、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理念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藏民族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不是谁征服谁、谁改造谁的对立关系。保护生态、善待自然、珍爱一切生灵,人与自然相依相存、和谐共处、融为一体的生态价值观,对雪域高原成为人类最后一块净土、为人类社会保留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藏民族的这一保护生态理念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四是博大精深、特色鲜明、充满爱心智慧的藏文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进行交流互学互鉴合作共赢。
藏族文化是藏族人民祖祖辈辈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继承活性的观念形态,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精神生产中所体现民族素质和发展水平的一种精神成果。
在人类文化中,藏族文化是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神奇多彩的世界朝阳文化,越来越受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喜欢、研究、学习和享用。在中国56个民族中,藏族文化的内容和数量仅次于汉民族,有些方面超越了汉文化。
藏族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物质(物态)文化、精神(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狭义文化是指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艺术以及每一个民族成员获得的能力和风俗习惯在内的一种社会意识。
辉煌灿烂的藏族文化,曾以中亚陆路丝绸之路和藏印佛经之路为通道,曾向西域各国和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东南亚各国交流,积淀有多种文化交流的丰厚经验,创造了多种文明融合的风范。在“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大好背景下,藏族文化可以通过国家途径、民间途径、社团途径、宗教人士途径、专家学者途径、民间艺人途径、企业商人途径、青年学生途径、现代网络和其他高科技快车道途径,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广泛交流对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以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藏族文化中的宗教文化,越来越引起多种族和多国家的关注。藏传宗教可以通过组织藏文佛经的语种翻译、比较研究,设立海外道场和传播中心等方式,同各国在宗教、文化、艺术、学术领域开展对话交流,以各种方式途径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进行交流、人员往来,把藏传宗教爱心智慧、行善积德、利乐众生的思想精神传播出去,提升藏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五是宗教文化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产品给“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市场增添异彩。
藏族宗教艺术在人类艺术百花园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世人的保护重视。在中国,藏族宗教文化艺术已成为各大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标志。如首都北京城的许多历史文化景观名胜,是藏族宗教艺术积淀与结晶。在国外,藏族宗教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注。
藏族宗教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多姿多彩、难以记数。大体有寺院、庙塔、石窟、石刻、造像、雕刻、绘画、唐卡、法器、坛城、图书经卷等。
传统手工艺产品历史悠久、名扬中外、应有尽有。其特点是质地高贵、工艺细腻、式样别致、技术精湛,深受世人喜爱。许多手工艺品成为稀世精品、世界珍宝。藏族传统手工技艺中,绘画、雕刻、雕塑、刺绣、金银珠宝加工工艺、金银珠宝玉石粉汁加工提炼应用,天珠、玛瑙、琥珀、翡翠、珊瑚等加工技术属于世界领先和人间绝迹。
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宗教用具、文化用具、生活用具、服装首饰、靴帽包袋等手工艺品市场前景宽广,深受世人喜欢。藏族宗教艺术和民族手工艺产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大显身手。
2017年5月11日
得荣·泽仁邓珠: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档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