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走廊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根据费孝通的理解,我国历史上主要存在三大民族走廊,即“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岭走廊”。研究民族走廊是打开中国各民族之间关系的钥匙,也是理解历史上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重要线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民族走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发展要求。本文在对藏彝走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藏彝走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和现实发展的需求中,藏彝走廊在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藏彝走廊地区的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20世纪80年代前后,费孝通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工作中,逐渐提出了藏彝走廊的学术概念。在后续的民族识别过程中,费孝通多次阐述藏彝走廊的概念,明确了藏彝走廊的地理范围并强调其在全国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假如我们能把这条走廊都描写出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诸如民族的形成、接触、融合、变化等。”

       这张中国地图中,左下角的白色区域基本就是六江流域所在的区域,也就是“藏彝走廊”所在地。从西向东六条蓝色的曲线分别指代了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的位置。

       藏彝走廊主要包括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自治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特别是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由北而南的六江流域在横断山脉地区内的这一部分。在这片区域中,现今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民族。在该区域的南部,同时还居住着傣、壮、苗、回、汉等民族。藏彝走廊现今共有人口1000余万,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这条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藏缅语族诸民族先民南下和壮侗、苗瑶语族诸民族先民北上的交通要道和众多民族交汇融合之所。

       连接“一带一路” 藏彝走廊前景广阔

       早在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就提出以攀西开发区为中心重建南方丝绸之路。他设想的攀西开发区是攀枝花市和西昌市,以及西昌市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攀西开发区也是藏彝走廊的必经之地,这一设想把藏彝走廊与南方丝绸之路连接起来,让藏彝走廊地带的经济发展,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辐射到整个大西南地区。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亦称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界对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成都出发,经四川西南、云南,穿越缅甸、印度、中亚诸国直至欧洲,这条道路在国内的路线有很大一部分在藏彝走廊地区,沿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条古道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已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公认,时至今日,重振西南丝绸之路已成为社会共识。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政府正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并于2017年5月14、15日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内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以古丝绸之路(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为基础的北线和南线诸省、自治区、直辖市(北线主要为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南线主要为四川、重庆以及云南),以及基于中国古代沿海地区特别是南海方向主要对外贸易通道(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因沿线区域多为少数民族生存、活动和迁徙之地,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来看,藏彝走廊中涉及的地区兼具“带”与“路”的特点,如云南不仅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一带一路”建设将大幅度提高沿线区域内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促进其与周边国家和人民的经贸往来的同时,民族内部以及民族间的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经济互动也会变得更加频繁,因而在“一带一路”建设和现实需求下,对藏彝走廊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

       打造文化走廊 弘扬中华文化

       藏彝走廊区域既是民族流动的通道,更是社会文化交融的通道,是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区域文化之间乃至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之间交流互动的通道。由于藏彝走廊独特的生态地理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民族众多,支系复杂,民族文化极为多元、灿烂,并保留了大量古老文化传统,在此意义上,藏彝走廊更是一条“文化走廊”。边疆安全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则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持力量。边疆安全实质是边民安全,大部分边民是因历史上民族走廊中的人口流动、迁徙和现代国境线的存在而居住在不同国家的跨界民族。通过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别是跨界民族的文化优势,进一步加强西南边疆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藏彝走廊的“文化走廊”优势,更好地促进和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做好“文化边防”,用文化“守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要抵御境外宗教和不良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要扩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宣传覆盖面,拓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交流形式。藏彝走廊中的民族语言极其复杂,一种民族讲多种语言和多种民族讲同一语言的情况广泛存在。笔者在怒江地区调研时发现,傈僳族、怒族基督教徒把一些革命歌曲翻译成傈僳文在教堂里演唱,这种宗教文化本土化的做法有益于当地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

       第二,结合文化特色,用文化“安边”。发展民族文化,丰富边疆居民日常生活,提高边民精神生活幸福指数是边疆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藏彝走廊区域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多样,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动频繁,酒歌、“锅庄”舞蹈、对唱打跳等传统民俗文化在藏彝走廊区域内广为流传,为边疆居民营造了在差异中包容、在多样中共享的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

       第三,通过文化保护,促进文化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保护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民族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在跨界民族的交往交流中,境外的同源民族到藏彝走廊区域学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吸纳传统歌舞、饮食、服饰以及节日等文化符号中承载的意义,这一过程使得中华文化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伴随其中的还有国家的理念、价值观等,都能通过文化交流得以弘扬。

       发挥走廊优势 促进改革开放

       民族走廊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其经济发展历来都是关系全国格局的重要问题。藏彝走廊涵盖地区内有河谷、平地和群山,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生计方式。例如,藏彝走廊上无论是从事高原农牧业的藏族,还是在山地耕作的彝族,都在同一民族走廊区域内生存。这种生计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民族间必须依靠交往交流才能发展,由此产生了藏彝走廊上的茶马互市等区域间、民族间的互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是各民族参与经贸往来的通道,民族走廊的内部活动、路线延伸也都离不开经济发展的作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将边疆地区从大后方推向了最前沿,为其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深刻改变藏彝走廊等区域的发展定位,也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要求。

       第一,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建设。藏彝走廊上的跨界民族往往与境外同源民族毗邻而居、山水相连、语言相通、文化与习俗相近,跨界民族为沿线各国人民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财富。藏彝走廊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生态等资源优势,应加快藏彝走廊地区特色种养作物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商贸经营活动将该区域内的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品利用“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发展起来,大力发挥该区域的特色产业优势,打开国内外市场,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结合自然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业。藏彝走廊有着丰富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高山峡谷奇特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人文景观相结合,让藏彝走廊区域成为可开发的、高品质的特色旅游景点。当前,国家差别化的区域性政策助推着藏彝走廊特色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开发建设。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与走廊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些都意味着藏彝走廊区域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必将为成投资兴业的新热土。

       第三,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速自身改革发展新步伐。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民族走廊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藏彝走廊区域要全力投入国际大通道建设,努力争取机场、铁路、高等级公路及能源通道、水利、通信设施等建设项目,在走廊上实现对内畅通无阻,对外东通西达,使基础建设与“一带一路”无缝对接、全面嵌入,以推进区域合作为核心,以助推全面互联互通为纽带,实现走廊区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

       结语

       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在藏彝走廊上的各民族与丝绸之路有着很深的渊源。作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沉积地带的民族走廊,藏彝走廊在“一带一路”的视域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在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好民族走廊的重要作用,调动和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项目(项目编号:2017BJMZTJJY02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社会扶贫发展与减贫研究》(项目编号:2016M6012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