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汉族百姓贴春联、剪纸一样,藏族百姓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备上酥油花。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短短20来天,销售收入已有5万多元。”西藏自治区级“酥油花”非遗传承人次仁说。

  在西藏拉萨市八廓街夏萨苏居委会的一个大院内,次仁和同村11名手工艺人租了一间房作为临时作坊。只见触手即溶的酥油在他们灵巧的手中,不一会儿工夫就被捏塑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酥油花又称“油塑艺术”,是藏族古老艺术之一,以酥油为材料,捏制成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作为供奉品,酥油花在藏区寺庙十分常见。逢年过节,也是藏族百姓采购的“年货”之一。

  “酥油塑型要在冰水里完成,温度高了就会融化。”在次仁的作坊里,手工艺人盘腿坐在藏式卡垫上,面前放着一个冰水盆,一天七到八个小时的工作,他们的手被冻得通红通红。望着络绎不绝前来购买酥油花的人们,次仁和他的同伴心里感到温暖、幸福。“我们每年都要来拉萨做酥油花,收入十分可观。”次仁说。

  次仁的家乡日喀则仁布县康雄乡是闻名西藏的“酥油花之乡”,已有400多年历史。20年前,世代务农的次仁爱上了制作酥油花。那时,在旁人眼中他“不务正业”。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政府不仅日益重视对“酥油花”传统艺术的传承、保护,还将之作为一项产业大力扶持。2013年,次仁被西藏自治区政府列为“酥油花”非遗项目传承人,在他的带动下,贡巴能村18户精准扶贫贫困户中,就有13户人家通过制作酥油花走上增收致富路。

  30岁出头的巴桑是次仁制作酥油花团队中家境较贫困的一个,一家四口指着5亩多地过日子,一年到头除了吃饱饭,没有任何积蓄。2012年,次仁手把手地教他制作酥油花,当年他就凭着这门手艺增收8000多元。随着巴桑制作酥油花的技艺日渐精进,乡里乡亲和寺庙请他的人越来越多,2016年他终于摘下了“贫困帽”。

  酥油花技艺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还成了仁布县重点特色扶贫产业。为此,全县注册了“康雄酥油花”商标,组建了酥油花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每年都定期举办酥油花文化节,并进行酥油花制作技艺比赛,甚至将酥油花制作搬进了课堂。

  “酥油花,是开在我们农民心中的幸福花!”曾经的贫困户巴桑说。目前,康雄乡从事酥油花制作的手工艺人达300余人,拉萨市场上酥油花有四成来自仁布县,年产值超过300万元,“康雄乡酥油花制作技艺”已纳入第四批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