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藏高原公元12世纪前政权分布的文献研究

       摘  要:象雄是以阿里三区为主的古老王国,是聂赤赞普尚未建立吐蕃王朝前,高原地区的十二诸侯之一。聂赤赞普成立吐蕃称王至达共年苏之间,青藏高原有上部象雄王国、下部苏毗国(女儿国)、中部吐蕃王朝三股势力存在。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旗鼓相当,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也都大同小异。自吐蕃第二十七赞普达共年苏起,吐蕃以武力征服周边的十二邻国。至南日松赞、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势力愈发扩大,象雄为吐蕃的一部分。当前,象雄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得到了学者更为多元的研究视角和包容的文化探讨。本文即通过本教的几部古籍文献与汉藏书籍,探究象雄文化的变化和发展现状,并以此管窥当时青藏高原的宗教文化、社会现象、宗教信仰。本文主要包括:象雄与吐蕃的宗教、文化与政治的关联,里、中、外三部象雄的地理划分、文化地位、政治影响,与印度、卡拉奇、昌域、格萨尔、霍尔、波斯、吐蕃等周边地区的宗教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象雄;吐蕃;大鹏;文献

       作者简介:

       泽绒洛吾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仁大乡易日村。

       职位:炉霍县佛教(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炉霍县佛教协会副会长、 炉霍县政协委员、甘孜州佛教协会常委理事、甘孜州佛教协会本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理事、四川康巴文化研究员工作人员

       代表作:《僧侣博客》甘肃民族出版社、  《发现自己》甘孜民族出版社、《古藏文化探源》北京民族出版社(藏汉对照)、《认识本教》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个西藏喇嘛故事》青海人民出版社、《与自己对话》青海人民出版社、《上师讲修行》北京图书出版社、《本教文化百问》北京图书出版社、 《与大圆满相关的本教古籍文献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藏文版)、 《修行密码系列丛书》1-3

       一、“象雄”的称谓来源

       象雄是当今在国内外的学术界都比较关注的焦点,对“象雄”两个字的解释也有不同的说法。《象雄与吐蕃对照字典》是西尼玛扎巴大师著于公元14世纪,藏文名“སྒྲ་ཡི་དོན་སྡེབ།,”是一本象雄语与吐蕃语对照的词典。经中记载说:“象雄”并非藏语,而是象雄语,译成吐蕃语为“夏琼”བྱ་ཁྱུང་།。夏琼是一种体型庞大的古老神鸟,其头上有角,背上有翅膀,飞行千里,以鱼类、蛇类为食,藏语称“穹”或“南喀东”,汉文译作大鹏鸟。本教经典中有很多关于大鹏鸟的仪轨或传说,经中把大鹏鸟分为黑、红、白、花、绿等五种颜色,后来很多本教大师们把五色鹏与五毒烦恼、五智慧连接来解释。本教鹏鸟经文中认为大鹏鸟是龙的克星,是蛇的对治,象雄和嘉绒人都是大鹏鸟的后裔等说法。如今在三大地区都有大鹏鸟氏系的后代,比如西藏昌都丁青县有穹波噶日、纳日、萨日、拉塞穹帕刹莫等氏系。其“噶日”དཀར་རུ།是白色大鹏鸟后裔,“纳日”ནག་རུ།是黑鹏鸟后裔,“萨日”是黄鹏鸟后裔 ,关于黑、红、黄大鹏鸟世系的传说、故事、族谱繁多。据嘉绒的历史和民间传言,“嘉绒人”也是象雄的后裔,而且拉塞穹帕刹莫之子穹波雍仲就是来自穹波地区,为大鹏鸟后裔。据《本教源流妙语宝库》所示,穹波雍仲约在公元八世纪左右来到嘉绒地区,与嘉绒最后一位女王拉莫东丹玛结亲,生四子,名嘉绒四子或雍仲四子。雍仲四子分别名耿隆匝ཀུན་སློང་ཙ、绰斯匝ཁྲོ་ཙ、旺匝དབང་ཙ།、格西匝དགེ་བཤེས་ཙ།。嘉绒语言中的“布匝”(བུ་ཙ།)乃婴儿或孩童之意;匝麦(ཙ་མེ།)是女人之名。它应该是象雄语,因为象雄语中“示匝”(ཧྲི་ཙ།)是幼儿或小孩儿的意思,比如二十六位虹化大师中的达布示匝(ཏ་པུ་ཧྲི་ཙ),即就是孩童、赤子、普贤王之意。

       四子中的长子叫耿隆匝(ཀུན་སློང་ངམ་སློང་མོ་།),为祈求墨尔多神山所赐之子,是金川的饶丹土司之祖先;第二子名绰匝,“绰”是绰沃即忿怒本尊的(ཁྲོ་བོ)的简称。他们修持瓦塞本尊并得其子,所以取名为绰匝,据说绰匝是绰斯甲土司的祖先;第三子名旺匝,藏文的旺(དབང་།)是灌顶即授权之意,二位夫妇受大悲佛母四灌顶,并得一子叫旺匝。据说旺匝是赞拉(བཙན་ལྷ།)土司之祖先;第四是格西匝,据说二位夫妇通过《雍仲隆吉经》做了很多善事,并得一子,名格西匝,后来成为格西家族。以上都是大鹏鸟之后 。

       总而言之,如今在我国西藏昌都的丁青县、那曲的巴青县、年容县、那曲县,以及西藏的阿里、拉达克乃至克什米尔、我国四川地区的德格、嘉绒都存在着大鹏鸟的崇拜和自称大鹏鸟后代的家族 。由此可见,大鹏鸟信仰是高原地区的原始动物崇拜,象雄文化也是包含诸如原始动物崇拜等很多信仰形式的文化遗产。

       根据阿里的民间传说和部分文献表明,象雄的藏文对字是“穹窿” ,穹窿是大鹏鸟之乡、鹏鸟峡谷、鹏鸟国等意思。象雄是大鹏鸟之乡,是大鹏神鸟的后裔。那里建立象雄王朝,称大鹏之国或鹏鸟国。穹窿银城是象雄的中心地带,是幸饶弥沃的妃子共萨楚江的王宫,亦是穆氏王子贡擦王丹的诞生地。据说:占巴南喀是穆氏分大中小三世系中的中世系,穹窿银城也是占巴南喀的诞生与修行地。如今在我国西藏阿里古入江寺收藏的占巴南喀大师的石刻雕像。这尊雕刻像曾在斯里兰卡世界佛教造像与石窟大会上登台展览,被著名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石窟文化研究院的温玉成等专家断定为我国最早期的石刻雕像,距今有2000年的历史。由此可见,穹窿银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大陀罗尼经》(རྣམ་རྒྱལ་གཟུངས་ཆེན)中将“迥”(རྒྱུང)译成“雄”(ཞུང),“迥尼”译成“雄尼”。其中,“雄”就是“象雄”中的“雄”,译成藏文就是‘穹’(ཁྱུང”)的意思。“穹”是藏文中很古老的词汇,现在藏文中多把它写成“大鹏”,而“穹”字非常少见。可以看出,“迥”、“雄”、“穹”只是读音上产生变化,但其表意都指向于大鹏。阿里古城“穹窿银城”的藏文对字是“穹隆沃卡”,译成汉文就是“大鹏国的城堡”,或“大鹏峡谷的城堡”,即指象雄王宫。“象雄”的称谓亦由此而来。至公元10世纪中叶时,吐蕃赞普郎达玛的后裔扎西札巴(བཀྲ་ཤིས་བརྩེགས་པ)之子巴德(དཔལ་ལྡེ)、俄德(འོད་ལྡེ)和吉德(སྐྱིད་ལྡེ)三位王子由于内乱,迁徒到象雄地区,统治了整个阿里、知夏即勃律(བྲུ་ཤ)等上下部区域,由此便有了阿里三围或阿里三区的划分 。而在此以前, 这一地区则被称为“象雄”或“琼格隆巴”(即穹隆之谷)。到了10世纪末,以益西卫为首的吐蕃宗教势力,把阿里地区的本教寺院都烧毁或改为噶当派,将本教的僧人屠杀或放入经堂内活烧、或流放等残暴虐杀,由此彻底摧毁象雄地区的本教,建立噶当派 。总而言之,“象雄”有两种译法,一是“夏穹”即鹏鸟,二是“穹隆”即鹏鸟之乡。

       二、文献中的象雄

       《唐会要》是早在宋代时王博先生以新旧唐书为据所写的一部史籍。籍中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根据汉文史料所示,“羊同”是象雄的别名,以我国西藏阿里一带为主。之所以叫“羊同”,是因为这些以牧羊为生的农牧部族东接吐蕃,西连小羊同(也许就是沃摩隆仁)、北植于于阗即今新疆的于田县为主的北部地区 。《两唐书吐蕃传》注释云:羊同藏文名象雄,分大羊同与小羊同。大羊同东接吐蕃,西连小羊同,北直于于阗,大羊同东西千里余 。

       《集经》幸饶弥沃自传,全名《集宝经》,据说李西达让在八世纪时,从雍仲“天语”译于吐蕃语,现保留在桑耶寺经堂里。公元913年,尼泊尔的三位游方僧为了寻金以朝拜者的名义来到吐蕃,得到经堂管理员的帮助,让他们夜里住在桑耶寺经堂里。就在那晚发现堂内有很多特别沉的箱子,他们以为是金子,夜间将其盗走。半路打开箱子,才知道里面都是本教经文,于是先后转卖给本教师父,以交换食物。这些文献由此流传于民间,成为伏藏经文。这部传记中记载:穆氏王朝的七匹宝马被恰巴魔王的属下盗取 ,幸饶弥沃为此来到工波地区,寻回宝马。工波王共杰噶波把自己的女儿共萨楚江供奉于幸饶弥沃。幸饶弥沃在拉日将托圣山留住七天,然后向岗底斯山转了三圈,留下了神奇的脚印,又在玛旁央措湖里洗澡,建立穹窿银城堡,与共萨楚江在此诞生穆氏王朝的传宗接代者贡擦王丹王子。虽然没明说象雄两个字,但有穹窿银城、岗底斯山、玛旁央措等的名称,而且以穹窿银城为穆氏王朝之宫殿。

       《塞米经》是幸饶弥沃传记分广中略中的中传,也是属于自传。《本教源流弘扬明灯》一书中根据“仗阿玛史籍”解释如下:在八世纪时,大译师毗卢遮那把这部经从象雄语译成吐蕃语,献予藏王赤松德赞。但后来由于毗卢遮那被流放到嘉绒,吐蕃王将这些本教典籍封入库中疏于使用。到了吐蕃最后一代王赞普朗达玛时,他的大小王子因政见不和而发生内乱,上述典籍便落入到仗阿华尔吉云丹手中,从此形成了著名的本教仗阿玛史籍 。据《札巴岭扎》(བསྒྲགས་པ་གླེང་གྲགས) 所载,仗阿华尔吉云丹原本就是吐蕃王朗达玛的贴身法师(相当于古代所说的国师)。仗阿华尔吉云丹又将把它交给其子仗阿华尔吉扎巴,仗阿华尔吉扎巴交其子仁青华尔。仁青华尔因夫人无后娶一小妾生仗阿多拉,仗阿多四岁时父亲身患重病,临终时将张杰尊巴塞米请至身边留遗嘱道:“吾儿才四岁,这些典籍文献是吾家祖传之珍宝,在孩子未满十三岁前请将这些典籍文献埋作伏藏,待孩子年满十三岁后再从伏藏中请出,供你们二人使用,此前千万别给他人看”。遂张杰尊巴塞米便带上小孩儿按仁青华尔之遗嘱,把它作为伏藏埋入桑耶寺的墙壁中。仁青华尔之子即仗阿多满十三岁,便将典籍文献从伏藏中请出,《塞米经》就成了该伏藏典籍文献中非常重要的古籍文献之一。 这部经在藏区各地都能看见,其中有手写版和木刻版等很多不同版本。其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是来自德国的《塞米经》,其内容虽不全,但他的语言风格、文章结构、写作风格和字体都与早期的敦煌文献基本一致。文献多引用古文,读起来艰深晦涩。

       这部经中记载说:幸饶弥沃是穆氏王朝的王子,他们家有七匹宝马被恰巴魔王的属下盗取。幸饶弥沃为了寻回宝马,来到工波地区。来工波的路上,经过吐蕃四大河流之源、象雄穆夏党巴擦尔、卫藏谢玛雍仲天国,还为象雄本波传授麦日本尊中的“匝”和“密咒”。到了卫藏地区,对那里人预言授记道:“蕃人现在还没到修密和大圆满的时候,所以不传授殊胜的密法。而不久的将来,九乘次第、密法和大圆满都将传入此地,成为蕃人的主要修法。”这里提到了蕃、四大河流之源、象雄、卫藏、藏谢玛雍仲天国、工波、达波、凉波。幸饶弥沃还说:“达波、工波、凉波是恰巴魔王、赞杰嚓尔巴的领地,这里已经被恰巴魔王和赞杰王所统领,不再是穆氏王朝的管辖范围了”。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就是穆氏王朝与恰巴魔王的较量。由于恰巴与幸饶弥沃为敌,所以人们称他为魔王。幸饶弥沃以寻回宝马为由,来到此地,真正目的是为了征服恰巴魔王、赞杰王。因为,后来这两位都成为幸饶弥沃的得意弟子 。

       那时,青藏高原上有象雄杰、旺瓦杰、达波杰、凉波杰、工波杰等很多部落。“杰”是王、君上、君王之意。象雄、达波、凉波、工波、蕃都是属于王室部族,各个王室都有自己的君主。根据法藏版的敦煌文献,各君王都有一位臣子与贴身法师。青藏高原有十二诸侯,十二诸侯中有十二位法师,称十二位本教或本教十二智慧、十二知识。这十二智慧或十二大师都称幸饶弥沃为为父幸饶弥沃、祖父幸饶弥沃 。但他们究竟是师徒关系还是世系关系,目前无法明说。

       根据法藏版的敦煌文献第12卷中18至20页记载,松赞干布祖父和父亲时代,青藏高原十二诸侯都隶属于吐蕃,与吐蕃以王臣相称。但松赞干布年幼时,为父南日松赞被毒遇刺,象雄王、桑巴即苏毗王、达波王、工波王、凉波王等起义造反。后来,松赞干布掌握吐蕃政权,先灭了所有造毒的人,后攻破各诸侯国,征服并统一青藏高原的各部落王朝。其中的象雄不但为势力庞大的诸侯之一,而且是吐蕃赞普王的国舅 。

       《世间起源藏注释》མཛོད་སྒྲ་འགྲེལ།载说,在象雄圣地,如意宝树林区,王子欢喜之度,有穹窿银城王宫,又被称作沃摩四门圣地、莲花行善境地。在哪里,曾经象雄东炯土钦、塞沃夏日邬钦、木雅杰匝卡邬等大智者相聚并翻译本教文献。此中所说的沃摩四门是否幸饶弥沃诞生地沃摩隆仁还待进一步考察。因《集经》中记载穹窿银城亦是幸饶弥沃所建,是穆氏王朝的王宫。

       《王朝明鉴》又被译作《西藏王统记》,是萨迦•索南坚赞于1388年所著。这部经典中记述,幸饶弥沃诞生于沃摩隆仁,为弟子传授《慧度八界》等雍仲本教浩瀚教义。吐蕃第八代国王止贡赞普和九代王布底共杰时期,这些经文从象雄语译于吐蕃语。此中不但记载了象雄文明,还记述了象雄的文字 。《智者喜宴》是一部藏族民族历史书籍,为巴俄•祖拉陈瓦所著。经中有十二诸侯的说明,其中象雄地区有勒聂西国王(ལེགས་སྙ་ཤུལ།),以玛东然松为臣 。法藏版敦煌中把它写成“ལིག་སྙ་ཤུལ །”,本教《耳传大圆满本教未灭之因》中写成“李弥嘉”,他们写法有所不同,但意义基本相同。据专家所断,李弥嘉的藏文对字是“ཐམས་ཅད་ཀུན་ལ་དབང་བསྒྱུར་བ”或“སྲིད་པའི་རྒྱལ་པོ”།,其意为统领世界之王或宇宙之王。李弥嘉并非只有一个国王之名,他是众多国王的通用名称。

       周华老师在《藏族简史》中提到:象雄尚未被吐蕃统领前,他是独立王国。在那时,青藏高原主要三股势力为主,上部以象雄为主,中部由吐蕃王朝统治,下部以桑巴即苏毗女儿国所统领。他们的政治地位、管辖范围不相上下,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大致相同,都是本教信仰。后来大吐蕃成立,这些各诸侯国包括南召、尼泊尔、和田、土右浑都隶属于吐蕃,变成了吐蕃的一部分。这一说法与敦煌文献、新旧唐书的说法完全吻合。 

       著名伏藏师古如诺栽出土于十二世纪的《母续根本经及其注释》中载说:象雄分里、中、外三区,里象雄即上部象雄为沃摩隆仁,中象雄为杰卡尔巴确,外象雄即下部象雄为阿里的穹窿银城。里象雄语名为葛布达语“ཀ་པི་ཏ་སྐད”།,中象雄语为梵语“སང་ཀྲི་ཏ་ལྷ་སྐད”།。这部经由弥鲁桑乐大师传授于益西宁波大师,益西宁波传授于囊瓦多金。他把它传授于穆赤赞普,逐步传授于哈然巨巴尔、达伟芦苇,达伟芦苇传授于里象雄翻译大师阿尼查达,阿尼查达传授于中象雄大译师塞尼噶沃,塞尼噶沃传授于外象雄大译师东炯土钦。象雄语分玛尔语、达尔玛语、德尔玛语、达尔玛德尔语、古格语、普遍语。十二世纪的本教大师本赛穹果栽的《世间起源藏注释》中说:玛尔语穹窿银城语,是幸饶弥沃时代最实用的语言 ,达尔玛语是象雄北部的语言,德尔玛语是象雄南部的语言,达尔马德尔语是南北混合语,古格语他的书面语。其中,象雄语中“古格”就是文字的意思。而普遍语通用于象雄何地区暂无定论。白崔大师的《本教源流贤劫妙语庄严》(简称“笨教起源”)中也有相同记载 。

       本教早期文献《扎巴林扎》中载说:中央有象雄与蕃,西有达带与苏毗即伊朗与阿拉伯,南有印度与卡奇即巴基斯坦,东有嘉那即汉地与成都,北有格萨尔和霍尔 。文献还指出,象雄与吐蕃中间由盖阔年龙山相隔 。这说明当时象雄与吐蕃是分离的,直至第27代藏王达共年苏时期,象雄才隶属于吐蕃。而南日松赞时期又造反起义,后松赞干布再次征服象雄、苏毗、达波、年波等部落,自那起象雄彻底成为吐蕃的管辖范围。

       三、象雄里中外三区的划分

       12世纪初所出土的本教伏藏经《母续根本经及其注释》中已出现将象雄分为里、中、外三部分的记载,有的版本也将之译成上、中、下三区,即上部象雄沃摩隆仁,中部象雄杰卡尔巴确,下部象雄穹窿银城 。而这之前的文献则很少得见象雄三区的说法。幸饶弥沃自传《集经》载说:岗底斯之西有幸氏王国沃摩隆仁,那里有印度河等四大河流之源头,为幸饶弥沃诞生地 ,大概方位在今天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一带。根据《大悲佛母救八难经》所示,杰卡尔巴确是弥鲁桑乐大师所建,是母续的修行圣地 。但这是否是藏族文献中所说的“乌仗那ཨུ་རྒྱན།”还得考察。比如桑萨让尊佛母是不灭顶佛之母,为弥鲁桑乐的上师。她出生于三十三天界,修行于兜率天དགའ་ལྡན་གྱི་ཡུལ།,传法于杰卡尔巴确。据说弥鲁桑乐从杰卡尔巴确前往噶丹即兜率天拜桑萨让尊求法。由此观之,三十三天界、兜率天、杰卡尔巴确之间距离不远,可能都是青藏高原非常古老的一些部落王朝。穹窿银城位于我国西藏的阿里古入江寺附近,为象雄的中心地带。

       《尼玛丹增自传》是曼日寺第二十三代法王堪钦尼玛丹增大师的自传。其中有如下记载:位于岗底斯西部的杰卡尔巴确为上部象雄,以穹窿银城为主的阿里一带中部象雄,以丁青县的孜珠山为主的桑巴地区为下部象雄。他应该以罗丹宁波的世界圣山志为依据。 

       扎敦巴大师的《世界地理概论》是大师去各地朝拜时,以游记的形式所写。经中记载:上部象雄位于岗底斯之西步行大约三个月的行程处,那里有波斯、巴达贤、巴拉等部落。弥鲁桑勒大师所建的杰卡尔巴确和母续修行圣地也在此。不仅如此,还在此地岩石上有母续本尊的神像雕刻;中部象雄位于岗底斯之西几日行程处,那里有占巴南喀之子泽旺仁增的修行处—恰日祖丹圣地。中部象雄范围里还包括阿里的穹窿银城堡,为占巴南喀大师的修行处 。十八位恰日坚国王都诞生于中部象雄范围,他们的王宫遗址大部分目前依然得见。岗底斯向南有耳传大圆满历代上师雍敦钦波家族之乡,那里耳传大圆满传承已久,辈出过很多大圆满虹化大师,如今应隶属于尼泊尔管辖范围;下部象雄位于穹波孜珠山,又被称作桑巴林格降雪,那里有霍尔族三十九个部落,包括今天西藏昌都丁青县、那曲的巴青县、聂荣县、那曲县等。有时候康巴地区的嘉绒也被隶属于下部象雄 。

       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本教源流贤劫妙语庄严》被译为《笨教起源》,该书是华尔丹慈诚大师(简称白崔)于公元20世纪初所著,据说成书用时三十多年。这部历史文献中阐述了从本教起源到发展、中间的兴衰、复兴,以及其中所辈出的历代大师。经中记载:象雄的城堡很多,但主要以中央四座城堡为核心,即穹窿银城卡尔、布商达拉卡尔、弥向西卡尔、玛旁布莫卡尔。另外还有盖吉西瓦卡尔、卡尤达卡尔、古格匝尚卡尔等很多卡尔。藏文“卡尔”汉译为“城堡”,指王宫城堡,是象雄十八位恰日坚的王宫遗址。本书中还记载,他们中的有些城堡今位于尼泊尔、印度北部、勃律等边缘地区,说明这些曾是象雄的管辖范围。本书中还说,上部象雄乃名义上的象雄,下部象雄才是其政治领域,东莲吐蕃,西接上部象雄,南达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北直于于阗即今天的新疆 。这应该就是新旧唐书所说的小羊同与大羊同。

参考文献

1、《红大鹏鸟仪轨》,卡拉穹尊伏藏,现存于易日寺课诵文集。

2、阿坝州藏族历史文化古籍研究会 编:《嘉绒地区的历史》第一卷,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7)。

3、夏匝•扎西坚参:《藏族雍仲本教史妙语宝库》,刘勇 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邓真尼玛: 《象雄与吐蕃历史文献》(藏文),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6).

5、扎巴坚参:《益西卫广传校注》,穷达 校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6、(宋)王博:《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60)。

7、芭•邓杰桑波:《本教源流弘扬明灯》,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8、金雅声,郭恩 主编:《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10、马俄.祖拉陈瓦:《智者喜宴》,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1、周华:《藏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2、才让太 主编:《岗底斯雍仲本教文献丛书》第十二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3、白崔:《笨教起源》,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14、Matin Dan:《苯教母续根本经及其注释》(藏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5、尼玛丹增, 才让太:《尼玛丹增自传》(藏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16、《西瓦阿萨经》,杰尔弥尼玛俄色耳传于塞噶敦巴大师,现存于易日寺课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