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前往四川德格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向记者推荐德格麦宿这个地方。

       在成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格勒教授就告诉记者,19世纪康巴地区的著名学者蒋扬钦哲旺波就曾在麦宿宗萨求学讲学。

       在康定,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馆长昂洛表示,要了解藏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一定要去德格,因为那里保存着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

       传承工巧明技艺的民族手工艺之乡

       麦曲是金沙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沙鲁里山西麓,麦宿就是藏族对麦曲流域的称呼,分为上麦宿、中麦宿、下麦宿(今称普马乡、达马乡、岳巴乡)。

       3月下旬,记者一行人从德格更庆镇出发前往麦宿,沿途路过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分界线”——金沙江。同行的藏族朋友布泽仁介绍道,以金沙江为界,东边是四川德格,西边是西藏江达。三四月份的德格算是“冬末春初”,江水青碧可人;而到了夏天,江水浊浪滔滔,水势惊人。

       沿江东岸南下,这是一条通向麦宿但地图上没有的小路,土路凹凸不平,颠簸不堪,但沿途迷人的风景让我们忘记了车程的不适。在茂密的森林里行进了一小时左右,视野突然豁然开朗,眼前一片开阔的河谷,这在以山地高原地貌为主的德格地区是少见的。雀儿山的冰雪融水滋润着这片谷地,路边有藏族同胞建造的漂亮木制两层或三层小楼,这里就是麦宿——记者见过的美丽藏区乡村之一。

       宗萨寺及宗萨五明佛学院都在中麦宿。麦宿盛行五明文化,尤其是工巧明的手工技艺一直传承至今。工巧明属于藏传佛教五明(包括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之一,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

       历史上,当地寺庙的藏族学者不仅通晓五明,而且工巧明水平常常很高。在德格更庆寺,克珠堪布就曾告诉记者,蒋扬钦哲旺波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工巧明水平极高的工匠,他生前就亲自制作了自己的灵塔,在当地极为有名。今天,更庆寺经堂内有复建的灵塔,供人瞻仰。

       在中麦宿德格宗萨五明佛学院工巧明系的唐卡绘画班,老师泽批在指导几组学生学习,刚起步的在使用尺规描格子,临摹范本;有点基础的在练习勾勒、着色;少数几个学有所成的则在老师指导下绘制唐卡。泽批说,自己的唐卡技法主要学自八邦寺著名大画师通拉泽翁。学生足麦郎卡告诉记者,在这里学习唐卡绘画一般需要五年时间,而他自己在这里已经学习八年了。学生当中,还有一位藏族小姑娘,从她的组别来看,她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藏区,唐卡女画师是极少见的。

       离唐卡绘画班不远处,还有木雕班。老师才吾平措盘腿而坐,指导学生。当天班里只来了五六名学生,新生在学习描线,有基础的几个则在专心攻木。才吾平措取出自己的作品请大家欣赏,这些用特种红木雕刻的菩萨、金刚、金刚橛以及建筑构件等都很具有观赏性。聊天时,才吾平措谈到了他的老师。他说:“老师洛热彭措是多才多艺的,不但是工巧明大师,还是著名的藏医,也是宗萨藏医院的院长。在麦宿创办各种工巧明班时,洛热彭措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特别受当地人的敬爱。”这时,一个学生插嘴说,才吾平措老师在继承洛热彭措老师木雕技艺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他的很多技法是自创的。

       今天许多属于工巧明范畴的传统技艺都以“非遗”的形式得到保护。在德格,德格格萨尔藏戏、德格书法、德格雕版技艺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泽批和才吾平措介绍,目前麦宿共有工巧明班30多个,分别为唐卡绘画、木雕、泥塑、彩绘、陶器、裁缝、木工、金银加工、铜铸等。宗萨开办工巧明班的考虑,一方面是帮村民解决生计问题,村民能学得一技之长,改善生活。早期的学生中有无业人员或者残疾人士,学习技艺,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而且有的还因此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开办工巧明班也挽救了当地的传统技艺,让这些技艺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通拉泽翁、洛热彭措都是被称为“神人”的工巧明大师,现在他们的嫡传弟子继续开班授课,传统技艺在麦宿得到很好的传承。

       萨迦派学术中心宗萨五明佛学院

       宗萨五明佛学院地处平地,而宗萨寺则在附近的山上。从山下仰观宗萨寺,建筑以经堂为中心,高低错落。建筑的底层土墙上涂有萨迦派特有灰红白三色,二三层以上为纯木构,看上去是一大片悬空而建的建筑群,美观奇特。

       宗萨五明佛学院内有一些来自布泽仁家乡——柯洛洞乡的僧侣,包括“小活佛”尼玛。“小活佛”的房间布置很简单。交流时,“小活佛”略显内向羞涩。他说,他来到宗萨佛学院学习有两年多了,要连续学习大约13年,因为这里是萨迦派学术中心、最好的萨迦派佛学院。蒋扬钦哲旺波是大家尊敬和学习的大学者。

       宗萨五明佛学院是由蒋扬钦哲旺波初创,而在二世宗萨仁波切时正式建立的,全称为“宗萨康谢五明佛学院”。佛学院大管家扎西泽仁告诉记者,像“小活佛”这样在宗萨五明佛学院学习的学生有800多名,分别来自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等省区,虽然大部分是萨迦派,但是也有来自其他教派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在每天5点半起床学习,每个月的15日和30日休息。佛学院毕业的学生很多都在藏区的寺中担任堪布,有的还创建了新的佛学院,将宗萨的学术思想传播到各个地方。

       夜宿麦宿,窗外麦曲河水流哗哗,满天繁星让人叹美。村民多已入睡,由于停电,僧侣们都在使用蜡烛取光,僧舍的窗户上烛光闪烁,令人感动。这里的确是求学苦读、闭关勤修的极佳场所,难怪大学者蒋扬钦哲旺波在这里静心修行40多年。

       宗教无偏向运动的发源地

       谈到德格为中心的康巴地区,学者们常常会提到利美运动。2011年,记者在采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班班多杰时曾提问,位于横断山区的康巴藏族有哪些重要的学术贡献?班班多杰就提到了利美运动,并将其译为“宗教无偏向运动”。

       蒋扬钦哲旺波年轻时遍参名师,40岁时在宗萨“闭关”,并与其他学者一起发起利美运动。利美运动以宗萨寺蒋扬钦哲旺波(1820—1892)、八邦寺蒋贡康楚(工珠·元丹嘉措)以及秋吉林巴三位大师为主要领导者。要成为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学术思潮,需要有一批学者、学派的共同努力。此后,很多分属于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苯波教的学者都参加到了利美运动中。

       准备离开麦宿的时候,唐卡绘画班老师泽批打电话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作品——两匣唐卡。与一般唐卡不同,这是由寺庙专门定制的,其内容与该寺庙的历史发展、学术渊源有关,绘制的是与寺庙有关的前贤学者等。泽批介绍说,一匣是白玉县噶陀寺定制的,该寺为宁玛派,过去属于德格土司五大家庙,绘制时使用的是门孜画派技法,总计有100多幅;另一匣是宗萨寺定制的,使用嘎孜画派技法绘制,其中一幅就是蒋扬钦哲旺波像。可见,利美无宗派思想已经超出内明的范畴,在工巧明领域也有广泛影响。

       在德格之行的所见所闻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蒋扬钦哲旺波等学者发起的利美运动和无宗派思想在这里的深远影响。而在整个藏区,像麦宿这样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学术和传统技艺等多个层面)的地区已经鲜见了。